“掌柜”王政委被秘密带走调查后,
基地表面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阳光明媚,机器轰鸣,战士们照常操练,科研人员埋头攻关。
但知情者的心头,却压着一块无形的巨石。
一场高规格的、极其隐秘的内部审查悄然展开,
涉及人员虽不多,却都是关键岗位。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感,仿佛暴雨过后,泥土下还潜藏着未爆的雷。
陆铮和高峰忙得脚不沾地,
既要配合上级的调查,又要稳定基地的军心,
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尤其是“长城”计划的绝对安全。
沈棠则一头扎回小红楼,
带领团队全力攻坚“天眼”系统最后的几个技术瓶颈。
她比以往更加沉默,常常对着一行代码或一张电路图出神,眉头微蹙。
杨雪敏锐地察觉到沈棠情绪的低落。
一天傍晚,她给沈棠送茶时,轻声问:
“沈工,您是在担心……王政委案子还有后续?”
沈棠接过茶杯,温热透过瓷壁传到掌心。
她望着窗外渐落的夕阳,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不全是。我在想,‘掌柜’伏法,固然是好事。但他能潜伏这么久,爬到这个位置,真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能力吗?他背后那条线,断得……太干净了。”
杨雪心中一凛:“您是说……”
“就像砍掉了一棵毒树的树干,但地下的根须,可能还在悄悄蔓延。”
沈棠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沉重的忧虑,
“而且,我们这次动作不小,虽然保密,但对方不可能毫无察觉。他们在暗处,下一次出手,只会更隐蔽,更致命。”
为了彻底清除隐患,
上级决定对基地成立以来的所有绝密档案,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彻底梳理。
这项工作由新调来的、背景清白可靠的李政委牵头,
高峰协助,并抽调了包括沈棠在内的几名绝对核心的技术专家参与,
重点核查与境外技术交流、人员背景交叉重叠等敏感环节。
在浩瀚如烟的档案库里,
沈棠凭借其过人的记忆力和对技术细节的敏锐,
发现了几处微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疑点:比如,某次与外籍专家团的技术研讨会记录中,缺少了半页参会人员签到名单;
又比如,一份关于早期某型雷达技术的引进文件附件里,有一个模糊的、无法对应到已知人员的代号缩写。
这些发现琐碎而模糊,无法直接指向什么,却像散落的珍珠,缺少一根串联的线。
沈棠将这些疑点默默记录下来,交给高峰。
就在档案梳理工作紧张进行时,
基地接待了一位意外的访客——来自北京的着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秦怀明教授。
秦教授年近六旬,精神矍铄,风度翩翩,是应基地邀请,
前来协助鉴定一批在基地扩建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疑似古代军事要塞遗址的文物和遗迹。
这项工作看似与当前的紧张局势毫不相干,属于文化建设范畴。
秦怀明教授的到来,给压抑的基地带来了一丝学术的清风。
他在临时设立的文物鉴定室里,对着那些出土的箭镞、砖石和模糊的碑刻拓片,侃侃而谈,从古代边塞军事布局讲到历史地理变迁,学识渊博,引人入胜。
基地不少领导和科研人员,在忙碌之余,都饶有兴致地去听他的讲座。
沈棠也去听过一次。
秦教授确实很有魅力,讲述生动,考据严谨。
但沈棠在听他讲解一处要塞暗道结构的复原推测时,
隐隐感到一丝异样——秦教授对古代军事工程结构的理解,
尤其是对隐蔽通道、通风排水系统的阐述,其思路之精妙、逻辑之严谨,
似乎……超出了纯历史考古的范畴,
更带有一点工程技术的影子,而且这种技术思路,让她有种模糊的熟悉感。
一次休息间隙,
秦教授与几位基地领导闲聊,
无意中提及他年轻时曾在欧洲游学,
接触过一些西方的古代防御工事研究。
他说起一个细节:“……那时候在维也纳档案馆,看到一些十八世纪的城防图,他们对地下管网和声波传导的应用,实在令人惊叹……”
“地下管网”、“声波传导”——这两个词像针一样刺了沈棠一下。
她不动声色地端起茶杯,眼角余光观察着秦教授。他表情自然,谈笑风生,仿佛只是随口的学术感慨。
几天后,沈棠照例在杨雪和林虎陪同下,傍晚去后山透气。
雷霆和云朵亲昵地迎上来。
然而,沈棠敏锐地感觉到,雷霆今天有些焦躁不安,
不像往常那样惬意地趴卧,而是不时竖起耳朵,
望向基地招待所的方向,也就是秦教授临时下榻处,
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带着警告意味的呼噜声。云朵也显得比平时警惕。
“雷霆,怎么了?”
沈棠抚摸着雷霆的脖颈,轻声问。
雷霆用大头蹭了蹭她,目光却依旧锁定那个方向。
这一幕,让沈棠心中的疑虑更深了。
动物的直觉,往往比最精密的仪器更敏锐。
当晚,沈棠将自己的疑虑告诉了陆铮:
“铮哥,这位秦教授,出现的时机太巧了。
他的学识,尤其是对古代工程结构的理解,有些地方……让我觉得不对劲。
还有雷霆今天的反应……”
陆铮神色凝重:
“秦教授是经过严格政审的知名学者,
邀请他来也是正常的工作安排。单凭这些感觉,不能说明什么。不过……”
他沉吟道,
“你的直觉一向很准。我会让高峰安排人,在不引起注意的前提下,对秦教授在基地内的活动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他握住沈棠的手:“棠棠,我知道你压力大。
‘掌柜’刚挖出来,大家都有点草木皆兵。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住气。
没有确凿证据,我们不能轻易怀疑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沈棠点点头,靠在陆铮肩上:“我明白。可能真是我太敏感了。”
但内心深处,那种不安的预感,却像水底的暗礁,愈发清晰。
又过了两天,秦教授对遗址的考察有了重大“发现”。
他根据现场迹象和文献比对,提出在已发现遗址的下方,
可能还存在一层更早时期的、结构更为复杂的地下指挥所或秘密粮仓遗迹。
他建议进行小范围的、谨慎的试探性发掘,以验证他的推测。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得到了基地文化部门的支持。
发掘地点,恰好位于基地边缘一处相对僻静、靠近后山禁区的山坡下。
发掘工作开始的第一天傍晚,秦教授兴致勃勃地向基地领导汇报初步进展,
展示了几件新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陶器残片。一切看起来都像是一次成功的考古发现。
然而,深夜,当沈棠在“天眼”系统的监控日志中进行例行数据回溯时,
一个极其微弱的异常信号引起了她的注意:
在当天下午,考古发掘区域附近的一个用于环境监测的震动传感器,
记录到一段持续约三分钟、频率异常稳定、不同于任何已知地质活动或人工施工的低频震动信号。
信号源深度,初步判断在地下五到十米之间。
这个信号非常微弱,
几乎被环境噪声淹没,若非沈棠对数据极其敏感,根本不会察觉。
它出现的时间,恰好是秦教授在现场指导发掘的时候。
沈棠的心猛地一沉。
考古发掘,怎么会引起这种规律的、深层的震动?
这更像是……某种机械或电子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
她立刻将这一发现标记出来,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向陆铮和高峰说。
基地表面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阳光明媚,机器轰鸣,战士们照常操练,科研人员埋头攻关。
但知情者的心头,却压着一块无形的巨石。
一场高规格的、极其隐秘的内部审查悄然展开,
涉及人员虽不多,却都是关键岗位。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感,仿佛暴雨过后,泥土下还潜藏着未爆的雷。
陆铮和高峰忙得脚不沾地,
既要配合上级的调查,又要稳定基地的军心,
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尤其是“长城”计划的绝对安全。
沈棠则一头扎回小红楼,
带领团队全力攻坚“天眼”系统最后的几个技术瓶颈。
她比以往更加沉默,常常对着一行代码或一张电路图出神,眉头微蹙。
杨雪敏锐地察觉到沈棠情绪的低落。
一天傍晚,她给沈棠送茶时,轻声问:
“沈工,您是在担心……王政委案子还有后续?”
沈棠接过茶杯,温热透过瓷壁传到掌心。
她望着窗外渐落的夕阳,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不全是。我在想,‘掌柜’伏法,固然是好事。但他能潜伏这么久,爬到这个位置,真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能力吗?他背后那条线,断得……太干净了。”
杨雪心中一凛:“您是说……”
“就像砍掉了一棵毒树的树干,但地下的根须,可能还在悄悄蔓延。”
沈棠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沉重的忧虑,
“而且,我们这次动作不小,虽然保密,但对方不可能毫无察觉。他们在暗处,下一次出手,只会更隐蔽,更致命。”
为了彻底清除隐患,
上级决定对基地成立以来的所有绝密档案,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彻底梳理。
这项工作由新调来的、背景清白可靠的李政委牵头,
高峰协助,并抽调了包括沈棠在内的几名绝对核心的技术专家参与,
重点核查与境外技术交流、人员背景交叉重叠等敏感环节。
在浩瀚如烟的档案库里,
沈棠凭借其过人的记忆力和对技术细节的敏锐,
发现了几处微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疑点:比如,某次与外籍专家团的技术研讨会记录中,缺少了半页参会人员签到名单;
又比如,一份关于早期某型雷达技术的引进文件附件里,有一个模糊的、无法对应到已知人员的代号缩写。
这些发现琐碎而模糊,无法直接指向什么,却像散落的珍珠,缺少一根串联的线。
沈棠将这些疑点默默记录下来,交给高峰。
就在档案梳理工作紧张进行时,
基地接待了一位意外的访客——来自北京的着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秦怀明教授。
秦教授年近六旬,精神矍铄,风度翩翩,是应基地邀请,
前来协助鉴定一批在基地扩建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疑似古代军事要塞遗址的文物和遗迹。
这项工作看似与当前的紧张局势毫不相干,属于文化建设范畴。
秦怀明教授的到来,给压抑的基地带来了一丝学术的清风。
他在临时设立的文物鉴定室里,对着那些出土的箭镞、砖石和模糊的碑刻拓片,侃侃而谈,从古代边塞军事布局讲到历史地理变迁,学识渊博,引人入胜。
基地不少领导和科研人员,在忙碌之余,都饶有兴致地去听他的讲座。
沈棠也去听过一次。
秦教授确实很有魅力,讲述生动,考据严谨。
但沈棠在听他讲解一处要塞暗道结构的复原推测时,
隐隐感到一丝异样——秦教授对古代军事工程结构的理解,
尤其是对隐蔽通道、通风排水系统的阐述,其思路之精妙、逻辑之严谨,
似乎……超出了纯历史考古的范畴,
更带有一点工程技术的影子,而且这种技术思路,让她有种模糊的熟悉感。
一次休息间隙,
秦教授与几位基地领导闲聊,
无意中提及他年轻时曾在欧洲游学,
接触过一些西方的古代防御工事研究。
他说起一个细节:“……那时候在维也纳档案馆,看到一些十八世纪的城防图,他们对地下管网和声波传导的应用,实在令人惊叹……”
“地下管网”、“声波传导”——这两个词像针一样刺了沈棠一下。
她不动声色地端起茶杯,眼角余光观察着秦教授。他表情自然,谈笑风生,仿佛只是随口的学术感慨。
几天后,沈棠照例在杨雪和林虎陪同下,傍晚去后山透气。
雷霆和云朵亲昵地迎上来。
然而,沈棠敏锐地感觉到,雷霆今天有些焦躁不安,
不像往常那样惬意地趴卧,而是不时竖起耳朵,
望向基地招待所的方向,也就是秦教授临时下榻处,
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带着警告意味的呼噜声。云朵也显得比平时警惕。
“雷霆,怎么了?”
沈棠抚摸着雷霆的脖颈,轻声问。
雷霆用大头蹭了蹭她,目光却依旧锁定那个方向。
这一幕,让沈棠心中的疑虑更深了。
动物的直觉,往往比最精密的仪器更敏锐。
当晚,沈棠将自己的疑虑告诉了陆铮:
“铮哥,这位秦教授,出现的时机太巧了。
他的学识,尤其是对古代工程结构的理解,有些地方……让我觉得不对劲。
还有雷霆今天的反应……”
陆铮神色凝重:
“秦教授是经过严格政审的知名学者,
邀请他来也是正常的工作安排。单凭这些感觉,不能说明什么。不过……”
他沉吟道,
“你的直觉一向很准。我会让高峰安排人,在不引起注意的前提下,对秦教授在基地内的活动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他握住沈棠的手:“棠棠,我知道你压力大。
‘掌柜’刚挖出来,大家都有点草木皆兵。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住气。
没有确凿证据,我们不能轻易怀疑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沈棠点点头,靠在陆铮肩上:“我明白。可能真是我太敏感了。”
但内心深处,那种不安的预感,却像水底的暗礁,愈发清晰。
又过了两天,秦教授对遗址的考察有了重大“发现”。
他根据现场迹象和文献比对,提出在已发现遗址的下方,
可能还存在一层更早时期的、结构更为复杂的地下指挥所或秘密粮仓遗迹。
他建议进行小范围的、谨慎的试探性发掘,以验证他的推测。
这个提议合情合理,得到了基地文化部门的支持。
发掘地点,恰好位于基地边缘一处相对僻静、靠近后山禁区的山坡下。
发掘工作开始的第一天傍晚,秦教授兴致勃勃地向基地领导汇报初步进展,
展示了几件新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陶器残片。一切看起来都像是一次成功的考古发现。
然而,深夜,当沈棠在“天眼”系统的监控日志中进行例行数据回溯时,
一个极其微弱的异常信号引起了她的注意:
在当天下午,考古发掘区域附近的一个用于环境监测的震动传感器,
记录到一段持续约三分钟、频率异常稳定、不同于任何已知地质活动或人工施工的低频震动信号。
信号源深度,初步判断在地下五到十米之间。
这个信号非常微弱,
几乎被环境噪声淹没,若非沈棠对数据极其敏感,根本不会察觉。
它出现的时间,恰好是秦教授在现场指导发掘的时候。
沈棠的心猛地一沉。
考古发掘,怎么会引起这种规律的、深层的震动?
这更像是……某种机械或电子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振动!
她立刻将这一发现标记出来,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向陆铮和高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