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王政委回到办公室后,
关起门来,沉思良久,最终拿起保密电话,
接通了那位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
他没有添油加醋,
而是客观地汇报了在陆铮家听到的沈棠的“牢骚话”,
并附上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首长,沈棠同志这番话,虽然是在情绪激动下的无心之语,但其透露出的技术自信和眼界,远超其年龄和阅历应有的水平,确实非同寻常。
结合她在‘利剑’和‘长城’项目上表现出的惊人能力,我认为,此人在相关领域的潜力,可能远超我们之前的预估。
其安全级别和关注等级,建议予以重新评估。
同时,也需注意严格管控此类信息的传播范围,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动和潜在风险。”
这份措辞谨慎却分量十足的报告,
被迅速呈送更高层。
在某个戒备森严的办公室里,
几位领导人传阅了这份简短却信息量巨大的报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有人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有人若有所思地交换着眼神。
沈棠这个名字,再次在他们心中划下了更深的一道印记。
关于她的保护、使用以及……必要的约束,被提上了更高级别的议事日程。
一层无形的、更加严密的保护与观察之网,在沈棠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收紧。
经此一事,
沈棠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天眼”系统的务实改进中。
她彻底摒弃了任何超越时代的幻想,完全立足于现有条件,带领团队进行“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的优化。
她不再追求复杂的识别算法,
转而采用“区域触发 人工复核”的土办法。
在关键区域设置虚拟绊线,
一旦有移动目标连续触发多条绊线,系统才报警,
并由监控员通过模糊的图像进行最终判断。
虽然反应慢半拍,但准确率大幅提升。
她采纳了老周的建议,
给摄像头加装了可手动调节角度的简易遮阳防雨棚,
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防风稳定支架,减少晃动。
虽然简陋,但有效。
她组织人员,
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
在几个最关键的监控点外围,
极其隐蔽地安装了利用汽车废电池供电的低亮度红外灯,
虽然照射范围有限,但总算让系统在黑夜中有了“微光视觉”。
这套被沈棠自嘲为“凑合能用”的“天眼”1.5版本,
虽然距离理想状态相差甚远,
但其稳定性和实用性却大大增强,
开始真正融入到基地的日常安保体系中,
多次在夜间成功预警了外围的异常靠近行为。
然而,“天眼”系统的每一次微小进步,都像一根根刺,
扎在隐藏于暗处的“掌柜”神经上。
他通过某些隐秘渠道,察觉到基地的警戒水平在提升,
一些原本可以利用的漏洞正在被堵死。
尤其是那次矿洞死信箱险些暴露之后,
他感觉自己如同被困在逐渐收拢的网中,
行动愈发困难。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变得焦躁不安。
他意识到,必须尽快采取行动,要么彻底摧毁这个威胁,
要么……就必须弄清这个“长城”计划的真正底细。
一场更激烈的碰撞,已在所难免。
***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天色刚蒙蒙亮,
两辆没有任何标识的墨绿色吉普车,
悄无声息地停在了沈棠和陆铮所在小院的巷口。
车门打开,下来四个人。
为首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身材精干、眼神锐利如鹰隼的军官,肩章显示他是上校军衔。
他身后跟着一男一女两名年轻的军人。
男兵身材挺拔,面容冷峻,寸头,目光扫视周围环境时,
带着一种猎豹般的机警和压迫感,腰间配枪的枪套扣带解开,处于随时可击发的状态。
女兵则显得相对文静一些,齐耳短发,
五官清秀,但站姿笔挺,眼神同样明亮而专注,她的装备更偏重通讯和侦查,
背着一个多功能战术背包。
第四人则是基地保卫处的处长,他快步上前,与那位上校低声交谈了几句,
然后一起走向小院。
他们的脚步声在清晨寂静的巷子里显得格外清晰。
陆铮因为职业习惯已经起床,
正在院中活动身体,听到动静立刻警觉地走到院门后。
透过门缝,他看到了外面的阵势,心中一震,立刻打开了门。
“李处长?这位是?”
陆铮看向那位陌生的上校,心中已有猜测,但仍需确认。
保卫处长连忙介绍:“陆副师长,这位是总参警卫局的高峰高上校。
奉上级命令,为沈棠同志配备专职警卫小组。
这两位是林虎同志和杨雪同志,今后负责沈工的直接安保工作。”
他的语气严肃而郑重。
高峰上校向前一步,向陆铮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声音沉稳有力:“陆铮同志,奉命执行任务!这是中央直接签发的命令。”
他递过一份盖着鲜红大印的文件。
陆铮接过文件快速浏览,
内容简洁明确:鉴于沈棠同志承担的绝密科研项目及其重要性,
特指派高峰同志率警卫小组进驻,负责其绝对安全,
在非科研事务上一切行动听从高峰同志指挥,基地保卫处需全力配合。
陆铮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最高级别的保护,
也意味着沈棠和她项目的保密等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她与外界的一些联系。
他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
回礼道:“明白!坚决服从命令!请进。”
这时,沈棠也被院外的动静惊醒,
披着外衣走了出来。
看到院子里突然多出的三名陌生军人,
尤其是林虎和杨雪那明显不同于普通军人的精干气质,她愣了一下。
陆铮简单地向她说明了情况。
沈棠听完,看着高峰上校递过来的命令文件,
又看了看一左一右如同标枪般站立、目光却时刻关注着四周环境的林虎和杨雪,
她立刻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
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感瞬间笼罩了她。
这不再是研究院内部的保密要求,
而是国家机器最顶级的防护与监控直接加诸己身。
王政委回到办公室后,
关起门来,沉思良久,最终拿起保密电话,
接通了那位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
他没有添油加醋,
而是客观地汇报了在陆铮家听到的沈棠的“牢骚话”,
并附上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首长,沈棠同志这番话,虽然是在情绪激动下的无心之语,但其透露出的技术自信和眼界,远超其年龄和阅历应有的水平,确实非同寻常。
结合她在‘利剑’和‘长城’项目上表现出的惊人能力,我认为,此人在相关领域的潜力,可能远超我们之前的预估。
其安全级别和关注等级,建议予以重新评估。
同时,也需注意严格管控此类信息的传播范围,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动和潜在风险。”
这份措辞谨慎却分量十足的报告,
被迅速呈送更高层。
在某个戒备森严的办公室里,
几位领导人传阅了这份简短却信息量巨大的报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有人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有人若有所思地交换着眼神。
沈棠这个名字,再次在他们心中划下了更深的一道印记。
关于她的保护、使用以及……必要的约束,被提上了更高级别的议事日程。
一层无形的、更加严密的保护与观察之网,在沈棠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收紧。
经此一事,
沈棠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天眼”系统的务实改进中。
她彻底摒弃了任何超越时代的幻想,完全立足于现有条件,带领团队进行“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的优化。
她不再追求复杂的识别算法,
转而采用“区域触发 人工复核”的土办法。
在关键区域设置虚拟绊线,
一旦有移动目标连续触发多条绊线,系统才报警,
并由监控员通过模糊的图像进行最终判断。
虽然反应慢半拍,但准确率大幅提升。
她采纳了老周的建议,
给摄像头加装了可手动调节角度的简易遮阳防雨棚,
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防风稳定支架,减少晃动。
虽然简陋,但有效。
她组织人员,
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
在几个最关键的监控点外围,
极其隐蔽地安装了利用汽车废电池供电的低亮度红外灯,
虽然照射范围有限,但总算让系统在黑夜中有了“微光视觉”。
这套被沈棠自嘲为“凑合能用”的“天眼”1.5版本,
虽然距离理想状态相差甚远,
但其稳定性和实用性却大大增强,
开始真正融入到基地的日常安保体系中,
多次在夜间成功预警了外围的异常靠近行为。
然而,“天眼”系统的每一次微小进步,都像一根根刺,
扎在隐藏于暗处的“掌柜”神经上。
他通过某些隐秘渠道,察觉到基地的警戒水平在提升,
一些原本可以利用的漏洞正在被堵死。
尤其是那次矿洞死信箱险些暴露之后,
他感觉自己如同被困在逐渐收拢的网中,
行动愈发困难。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变得焦躁不安。
他意识到,必须尽快采取行动,要么彻底摧毁这个威胁,
要么……就必须弄清这个“长城”计划的真正底细。
一场更激烈的碰撞,已在所难免。
***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天色刚蒙蒙亮,
两辆没有任何标识的墨绿色吉普车,
悄无声息地停在了沈棠和陆铮所在小院的巷口。
车门打开,下来四个人。
为首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身材精干、眼神锐利如鹰隼的军官,肩章显示他是上校军衔。
他身后跟着一男一女两名年轻的军人。
男兵身材挺拔,面容冷峻,寸头,目光扫视周围环境时,
带着一种猎豹般的机警和压迫感,腰间配枪的枪套扣带解开,处于随时可击发的状态。
女兵则显得相对文静一些,齐耳短发,
五官清秀,但站姿笔挺,眼神同样明亮而专注,她的装备更偏重通讯和侦查,
背着一个多功能战术背包。
第四人则是基地保卫处的处长,他快步上前,与那位上校低声交谈了几句,
然后一起走向小院。
他们的脚步声在清晨寂静的巷子里显得格外清晰。
陆铮因为职业习惯已经起床,
正在院中活动身体,听到动静立刻警觉地走到院门后。
透过门缝,他看到了外面的阵势,心中一震,立刻打开了门。
“李处长?这位是?”
陆铮看向那位陌生的上校,心中已有猜测,但仍需确认。
保卫处长连忙介绍:“陆副师长,这位是总参警卫局的高峰高上校。
奉上级命令,为沈棠同志配备专职警卫小组。
这两位是林虎同志和杨雪同志,今后负责沈工的直接安保工作。”
他的语气严肃而郑重。
高峰上校向前一步,向陆铮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声音沉稳有力:“陆铮同志,奉命执行任务!这是中央直接签发的命令。”
他递过一份盖着鲜红大印的文件。
陆铮接过文件快速浏览,
内容简洁明确:鉴于沈棠同志承担的绝密科研项目及其重要性,
特指派高峰同志率警卫小组进驻,负责其绝对安全,
在非科研事务上一切行动听从高峰同志指挥,基地保卫处需全力配合。
陆铮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最高级别的保护,
也意味着沈棠和她项目的保密等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她与外界的一些联系。
他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
回礼道:“明白!坚决服从命令!请进。”
这时,沈棠也被院外的动静惊醒,
披着外衣走了出来。
看到院子里突然多出的三名陌生军人,
尤其是林虎和杨雪那明显不同于普通军人的精干气质,她愣了一下。
陆铮简单地向她说明了情况。
沈棠听完,看着高峰上校递过来的命令文件,
又看了看一左一右如同标枪般站立、目光却时刻关注着四周环境的林虎和杨雪,
她立刻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
一种难以言喻的压力感瞬间笼罩了她。
这不再是研究院内部的保密要求,
而是国家机器最顶级的防护与监控直接加诸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