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接地气”的转向-《六零悍女:末世大佬的逆袭之路》

  庆功宴的短暂兴奋过后,

  沈棠独自坐在布满草稿和代码的办公桌前,

  面对着一叠刚出来的系统误报统计报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报告上的数字触目惊心:晴天误报率15%,阴天25%,雨天高达40%以上;

  夜间几乎无法有效识别;

  人群密集时系统直接“死机”。

  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在末世,

  她面对的是最尖端的材料、最狂暴的能量、最精密的制导系统,

  那些问题虽然复杂,但逻辑清晰,目标明确。

  而眼前这个“天眼”系统,

  要应对的是变幻莫测的自然光线、杂乱无章的背景、千奇百怪的人类行为……

  这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她熟悉的工程科学。

  她那些来自未来的、基于高清传感器和强大算力的算法思路,

  在这个算力贫瘠、传感器粗糙的年代,如同屠龙之技,无处施展。

  “沈工,夜视模块的初步测试结果出来了……”

  年轻的技术员小王拿着一份数据进来,

  看到沈棠凝重的脸色,声音不由得低了下去。

  沈棠接过报告,扫了一眼。

  利用库存的旧红外感光胶片改装的“夜视”探头,

  效果微乎其微,

  只能勉强在完全无光环境下看到一点热源的模糊轮廓,而且极其不稳定。

  “知道了,先放这儿吧。”

  沈棠揉了揉眉心,声音有些疲惫。

  她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过于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了现实的“可行性”。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

  基地的灯火在黑暗中顽强地亮着,就像他们此刻的坚持。

  她想起末世初期,资源匮乏时,

  人们如何用最简陋的工具修复设备,

  如何用土办法解决生存难题。

  那种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的智慧,

  似乎比任何高深的理论都更适用于当下。

  “不能再闭门造车了。”

  沈棠转过身,

  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小王,去请老周师傅、老吴,还有保卫处负责日常巡逻的王排长过来一下。我们开个会。”

  不一会儿,小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除了技术核心,还有一脸朴实、带着风霜痕迹的王排长。

  沈棠没有绕弯子,

  直接把那份惨淡的误报报告放在桌子中央:“同志们,我们遇到了大麻烦。系统太‘娇气’,离了实验室环境,几乎寸步难行。

  我今天请大家来,不是讨论高深算法,是想听听大家的‘土办法’、‘笨主意’。

  王排长,你们平时巡逻,是怎么判断一个人可不可疑的?”

  王排长愣了一下,挠挠头:“这个……说不好,就是凭感觉。

  看眼神,看走路姿势,

  看他在不该待的地方待久了,或者老是东张西望……哦,还有,比如下雨天,正常人都是赶紧找地方躲雨,

  要是有人故意在雨里慢悠悠晃荡,那就得留心。”

  老周一拍大腿:“对啊!咱们的系统现在就是缺这种‘常识’!

  它分不清树枝动和人在动!

  老王,你们有没有总结过,哪些地方、什么时间点,容易出问题?”

  王排长想了想:“有啊!比如仓库后墙那个拐角,晚上没灯,是死角;

  还有食堂后面的小树林,饭后经常有人溜达,但也容易藏人;

  凌晨三四点,是人最困的时候,也最容易松懈……”

  老吴若有所思:“我们可以把这些经验规则化!

  给系统设定‘重点监控区域’和‘重点监控时段’,在这些地方和时间,降低报警阈值!

  还可以结合简单逻辑,比如‘目标在雨中缓慢移动且轨迹异常’才报警,而不是见雨就报!”

  老周也来了灵感:“硬件上也能想办法!摄像头怕雨淋?

  咱们给它加个‘斗笠’!

  用废料做个简易防雨罩!夜里看不清?

  能不能在关键点位,偷偷装几个亮度低、方向性好的小灯,不直接照路面,只提供基础照明,还不容易被发现?”

  会议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技术专家放下了身段,一线保卫人员贡献了经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大量看似“土气”却极具操作性的建议:用铁丝网划定虚拟警戒线,结合红外对射报警器作为系统辅助;

  利用废旧收音机零件制作简易震动传感器,埋在关键区域地下,感知异常脚步;

  甚至提出训练军犬配合系统,在系统报警后由驯导员带犬确认……

  沈棠认真地听着,记录着,心中豁然开朗。

  她意识到,“天眼”系统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之眼”,

  而应该是嵌入到现有安保体系中的一个高效辅助工具,

  它需要与人、与现有的土办法紧密结合,

  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技术必须“接地气”。

  根据“诸葛亮会”的成果,沈棠果断调整了研发策略,

  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降维”打击:

  1.目标降级:不再追求“全自动、智能化”的虚幻目标,而是定位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高效预警与证据记录系统”。

  2.算法简化:大量引入基于规则的经验判断,简化复杂的模型识别。优先保证在特定场景下的低误报率,宁可漏报,不能错报。

  3.人机结合:系统只负责发现异常和录像,报警后由监控中心的人员根据视频画面和经验进行最终判断和处置。

  4.土法上马:大量采用老周等人提出的简易防雨、防尘、辅助照明等土办法,提升硬件环境适应性。

  研发方向调整后,

  进展反而加快了。

  系统不再试图去理解整个复杂的世界,

  而是专注于完成几个简单的、定义清晰的任务。

  误报率开始显着下降,尤其是在设置了重点区域和时段规则后,

  系统变得“懂事”了很多。

  同时,

  保卫处根据王排长的经验,

  调整了巡逻路线和哨位,与“天眼”系统的监控范围形成互补。

  当系统在深夜报警提示某仓库角落有异常移动时,

  值班员可以立即调看实时画面,并通过对讲机通知附近巡逻的战士前往查看。

  这种“电子眼 人眼”的结合,大大提升了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一天夜里,

  系统成功预警并记录了一次真实的试探:一个黑影试图靠近基地外围的电网。

  虽然黑影在战士赶到前迅速逃离,

  但录像清晰地记录下了其身高、体态和逃跑方向,

  为后续追踪提供了宝贵线索。

  看着监控屏幕上那虽然粗糙却真实有效的画面,

  沈棠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