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
阳光透过开始泛黄的杨树叶,
在大院里洒下斑驳的光影。
服务社门口又排起了队,
今天到了一批紧俏的东北木耳和黄花菜,
军属们挎着篮子,三三两两地聊着家常,等着采购。
孙志强推着一辆平板车,
车上装着几袋面粉,正往食堂送。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没领章旧军装,袖子挽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肌肉,脸上总是挂着热情的笑。
“张婶儿!您慢点,这台阶我帮您抬上去!”
“李干事!这袋面我顺手给您捎回宿舍吧!”
他手脚麻利,嘴又甜,见谁都打招呼,能搭把手就绝不闲着。
才来没多久,
就从仓库到食堂,
从服务社到家属楼,混了个脸熟,
大家都夸这小伙子“勤快”、“懂事”、“有眼力见儿”。
排队的几个大嫂看他忙活得满头汗,
笑着打趣:“小孙啊,歇会儿吧!瞧你这勤快劲儿,以后谁家姑娘嫁给你可享福了!”
孙志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脸微微发红:“嫂子们别拿我开玩笑,我就是个干活的,应该的。”
说完,又赶紧推着车走了。
这一切,
都被不远处正在带战士进行队列训练的陆铮眼角余光扫到。
他面色平静,继续喊着口令,
心里却暗自思忖:太“完美”了,完美得有点不真实。一个刚从地方调来的年轻职工,适应得这么快,融入得这么好,几乎没有过渡期?
傍晚,仓库下班后,其他职工都回了家属院或集体宿舍。
孙志强住在仓库旁边的一间小平房里,是看库的临时宿舍。
他简单吃了点食堂打回来的饭菜,
就坐在门槛上,拿出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滋滋啦啦地调着台。
这个年代,收音机是了解外界最重要的窗口。
他耐心地旋转旋钮,
掠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
掠过咿咿呀呀的革命样板戏,在一些信号嘈杂的短波频段稍微停留,
仔细听着里面的杂音和模糊的语音片段,
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打着某种节拍。
听了一会儿,他关掉收音机,
拿出那个总是随身携带的牛皮纸封面的小本子,
借着夕阳最后的光线,
在上面写了几个简单的数字和天气符号,比如:“10.27,晴,东北风3级”。
看起来就像是最普通的日记或工作记录。
然后,
他翻开本子前面,看着之前记录的类似内容,
眼神若有所思。那些看似普通的记录,
如果有一个特定的密码本对应,或许就能拼凑出完全不同的信息。
周末,
沈棠去服务社买肥皂,
恰好遇到孙志强在帮服务社卸货。
一箱肥皂很沉,孙志强轻松地扛起来,稳当地码放到货架上。
沈棠道谢时,
目光无意中扫过他因为用力而绷紧的胳膊和肩膀线条——那不仅仅是干体力活练出来的肌肉,
更像是…经过某种系统性的力量训练形成的体魄?
而且他码放箱子的动作,稳定、精准、效率极高,带着一种下意识的战术动作痕迹。
沈棠的心微微一动。
她想起末世里那些经过训练的战士和特工,
他们的身体形态和运动模式,与普通人是有细微差别的。这个孙志强…
但她面上不露分毫,买了东西就离开了。
晚上,她和陆铮说起这个发现:“…那个小孙,力气和动作有点太‘专业’了,不像普通职工。”
陆铮点点头:“我也注意到了。保卫处的同志暗中观察了他几天,
没发现明显破绽,但他确实有点‘过于积极’,
而且特别喜欢和人聊天,打听些鸡毛蒜皮的事,
比如研究院最近拉了什么新设备、哪些专家经常加班、甚至垃圾车每天几点出门…
问得都很自然,像是随口唠嗑。”
“事出反常必有妖。”
沈棠轻声道,
“越是自然,越可能有问题。”
“嗯。”
陆铮眼神锐利,
“我已经安排好了。
他不是喜欢打听吗?
就让他‘打听’到一些我们想让他知道的东西。另外,
他接触过的所有人,
特别是那些经常外出的司机、采购员,保卫处都会进行秘密的忠诚审查和谈话,确保不会无意中泄露真东西。
我们要看看,他到底想把这些‘情报’送给谁。”
一场针对孙志强的“将计就计”的暗中监控和反制行动,悄然展开。
大院依旧平静,但无形的网已经收紧。
王晓梅又来信了,
信里充满了高考复习的紧张和兴奋,也透着一丝焦虑:
“棠棠,复习进度好慢,数学题太难了!有时候真想放弃…但一想到你的话,我又咬牙坚持下来了!
我们知青点现在晚上都点煤油灯学到半夜…真希望好消息快点来!”
沈棠读着信,
能感受到朋友那份迫切改变命运的决心。
她回信鼓励的同时,
想了想,从空间里悄悄取出几支能量温和的提神醒脑药剂,用普通小玻璃瓶装好,又包了好几包高能量的压缩干粮,替换掉现代包装,
连同一些新的复习资料和一本她手写的、深入浅出的数学笔记一起寄了过去。
这些微不足道的“外挂”,希望能帮王晓梅在艰苦的条件下,多坚持一会儿。
日子一天天过去。
孙志强依然每天热情洋溢地工作、帮忙、和人们“唠嗑”。
他似乎对研究院“即将淘汰一批旧办公桌椅”、“食堂下周要改善伙食多进猪肉”、“警卫连最近训练强度加大”这类无关痛痒的消息格外感兴趣,
并悄悄地记录在他的小本子上。
他偶尔会利用休息日请假去县城澡堂洗澡,期间会去邮电局给“老家”寄一封平信,内容检查过,
是正常的家书问候,
或者在新华书店看一会儿书,看的多是《赤脚医生手册》、《民兵训练手册》这类普通书籍)。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
但陆铮和保卫处知道,越是平静,越可能预示着风暴的临近。
他们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孙志强与他真正的上线接头的时刻。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敲打着小院的窗棂。
沈棠在灯下看着书,陆铮在一旁擦拭着枪械。
“北方勘探队那边,进展怎么样了?”
沈棠轻声问。
“遇到麻烦了。”
陆铮眉头微锁,
“洞口塌方很严重,里面情况复杂,而且探测到了不明的化学物质信号,不敢贸然进入。正在调集更专业的设备和防护力量。需要时间。”
沈棠点点头,不再多问。
她知道,有些事情,急不来。
雨声中,大院显得格外宁静。
但无论是北方森林深处的危机,
还是身边看似和谐的日常下暗藏的旋涡,
都预示着,这份宁静,或许很快就会被打破。
阳光透过开始泛黄的杨树叶,
在大院里洒下斑驳的光影。
服务社门口又排起了队,
今天到了一批紧俏的东北木耳和黄花菜,
军属们挎着篮子,三三两两地聊着家常,等着采购。
孙志强推着一辆平板车,
车上装着几袋面粉,正往食堂送。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没领章旧军装,袖子挽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肌肉,脸上总是挂着热情的笑。
“张婶儿!您慢点,这台阶我帮您抬上去!”
“李干事!这袋面我顺手给您捎回宿舍吧!”
他手脚麻利,嘴又甜,见谁都打招呼,能搭把手就绝不闲着。
才来没多久,
就从仓库到食堂,
从服务社到家属楼,混了个脸熟,
大家都夸这小伙子“勤快”、“懂事”、“有眼力见儿”。
排队的几个大嫂看他忙活得满头汗,
笑着打趣:“小孙啊,歇会儿吧!瞧你这勤快劲儿,以后谁家姑娘嫁给你可享福了!”
孙志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脸微微发红:“嫂子们别拿我开玩笑,我就是个干活的,应该的。”
说完,又赶紧推着车走了。
这一切,
都被不远处正在带战士进行队列训练的陆铮眼角余光扫到。
他面色平静,继续喊着口令,
心里却暗自思忖:太“完美”了,完美得有点不真实。一个刚从地方调来的年轻职工,适应得这么快,融入得这么好,几乎没有过渡期?
傍晚,仓库下班后,其他职工都回了家属院或集体宿舍。
孙志强住在仓库旁边的一间小平房里,是看库的临时宿舍。
他简单吃了点食堂打回来的饭菜,
就坐在门槛上,拿出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滋滋啦啦地调着台。
这个年代,收音机是了解外界最重要的窗口。
他耐心地旋转旋钮,
掠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
掠过咿咿呀呀的革命样板戏,在一些信号嘈杂的短波频段稍微停留,
仔细听着里面的杂音和模糊的语音片段,
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打着某种节拍。
听了一会儿,他关掉收音机,
拿出那个总是随身携带的牛皮纸封面的小本子,
借着夕阳最后的光线,
在上面写了几个简单的数字和天气符号,比如:“10.27,晴,东北风3级”。
看起来就像是最普通的日记或工作记录。
然后,
他翻开本子前面,看着之前记录的类似内容,
眼神若有所思。那些看似普通的记录,
如果有一个特定的密码本对应,或许就能拼凑出完全不同的信息。
周末,
沈棠去服务社买肥皂,
恰好遇到孙志强在帮服务社卸货。
一箱肥皂很沉,孙志强轻松地扛起来,稳当地码放到货架上。
沈棠道谢时,
目光无意中扫过他因为用力而绷紧的胳膊和肩膀线条——那不仅仅是干体力活练出来的肌肉,
更像是…经过某种系统性的力量训练形成的体魄?
而且他码放箱子的动作,稳定、精准、效率极高,带着一种下意识的战术动作痕迹。
沈棠的心微微一动。
她想起末世里那些经过训练的战士和特工,
他们的身体形态和运动模式,与普通人是有细微差别的。这个孙志强…
但她面上不露分毫,买了东西就离开了。
晚上,她和陆铮说起这个发现:“…那个小孙,力气和动作有点太‘专业’了,不像普通职工。”
陆铮点点头:“我也注意到了。保卫处的同志暗中观察了他几天,
没发现明显破绽,但他确实有点‘过于积极’,
而且特别喜欢和人聊天,打听些鸡毛蒜皮的事,
比如研究院最近拉了什么新设备、哪些专家经常加班、甚至垃圾车每天几点出门…
问得都很自然,像是随口唠嗑。”
“事出反常必有妖。”
沈棠轻声道,
“越是自然,越可能有问题。”
“嗯。”
陆铮眼神锐利,
“我已经安排好了。
他不是喜欢打听吗?
就让他‘打听’到一些我们想让他知道的东西。另外,
他接触过的所有人,
特别是那些经常外出的司机、采购员,保卫处都会进行秘密的忠诚审查和谈话,确保不会无意中泄露真东西。
我们要看看,他到底想把这些‘情报’送给谁。”
一场针对孙志强的“将计就计”的暗中监控和反制行动,悄然展开。
大院依旧平静,但无形的网已经收紧。
王晓梅又来信了,
信里充满了高考复习的紧张和兴奋,也透着一丝焦虑:
“棠棠,复习进度好慢,数学题太难了!有时候真想放弃…但一想到你的话,我又咬牙坚持下来了!
我们知青点现在晚上都点煤油灯学到半夜…真希望好消息快点来!”
沈棠读着信,
能感受到朋友那份迫切改变命运的决心。
她回信鼓励的同时,
想了想,从空间里悄悄取出几支能量温和的提神醒脑药剂,用普通小玻璃瓶装好,又包了好几包高能量的压缩干粮,替换掉现代包装,
连同一些新的复习资料和一本她手写的、深入浅出的数学笔记一起寄了过去。
这些微不足道的“外挂”,希望能帮王晓梅在艰苦的条件下,多坚持一会儿。
日子一天天过去。
孙志强依然每天热情洋溢地工作、帮忙、和人们“唠嗑”。
他似乎对研究院“即将淘汰一批旧办公桌椅”、“食堂下周要改善伙食多进猪肉”、“警卫连最近训练强度加大”这类无关痛痒的消息格外感兴趣,
并悄悄地记录在他的小本子上。
他偶尔会利用休息日请假去县城澡堂洗澡,期间会去邮电局给“老家”寄一封平信,内容检查过,
是正常的家书问候,
或者在新华书店看一会儿书,看的多是《赤脚医生手册》、《民兵训练手册》这类普通书籍)。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
但陆铮和保卫处知道,越是平静,越可能预示着风暴的临近。
他们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孙志强与他真正的上线接头的时刻。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敲打着小院的窗棂。
沈棠在灯下看着书,陆铮在一旁擦拭着枪械。
“北方勘探队那边,进展怎么样了?”
沈棠轻声问。
“遇到麻烦了。”
陆铮眉头微锁,
“洞口塌方很严重,里面情况复杂,而且探测到了不明的化学物质信号,不敢贸然进入。正在调集更专业的设备和防护力量。需要时间。”
沈棠点点头,不再多问。
她知道,有些事情,急不来。
雨声中,大院显得格外宁静。
但无论是北方森林深处的危机,
还是身边看似和谐的日常下暗藏的旋涡,
都预示着,这份宁静,或许很快就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