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早晨,小院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
温暖而宁静。沈棠和陆铮难得同时休息。
吃过钱教授做的可口早餐后,
沈棠一边帮着收拾碗筷,一边对陆铮说:“陆铮,最近研究院这边不算太忙,我…有点想回红旗大队看看了。好久没见晓梅了,也不知道当初咱们一起弄的水渠、脱粒机现在怎么样了,心里总惦记着。”
陆铮擦着手,
闻言点点头:“是该回去看看了。王晓梅同志跟你感情深,老支书、大队长他们对咱们也不错。我正好这个周末也没紧急任务,我陪你一起去。”
他想了想,补充道:“你现在身份不同,单独出行不安全,我向师里报备一下,安排辆车。”
沈棠笑了:“嗯,听你的。”有陆铮陪着,她心里更踏实,也更高兴。
陆铮立刻用保密电话联系了师部值班室,
简单说明了情况:“我爱人沈棠同志想回原插队红旗大队探望老乡和知青朋友,我陪同前往,请协调派一辆吉普车,配一名驾驶员即可,当天往返。”
电话那头迅速回应:“是,陆副师长!立刻安排!是否需要增派警卫?”
陆铮看了一眼身边的沈棠,笑道:“不用兴师动众,我本人就是最好的警卫员。低调些,别惊扰老乡。”
“明白!车马上就到!”
沈棠高兴地开始准备带给乡亲们的礼物。
她没去百货大楼,而是拉着陆铮去了基地的服务社和附近的供销社,买的都是实惠又实用的东西:
给王晓梅扯了块蓝底白花的“的确良”布,买了一盒蛤蜊油和一本新的笔记本。
给老支书称了一斤好烟叶,给大队长带了一瓶本地产的白酒。
称了几斤实惠的水果硬糖和动物饼干,给孩子们。
还特意买了一些城里才有的调味料和几包好茶叶,准备给相熟的几家婶子。
东西不多,但满满都是心意,塞满了一个大的军用挎包和一个网兜。
不一会儿,一辆半旧的军绿色吉普车开到了小院门口。
驾驶员是个年轻的小战士,机灵地跳下车敬礼:“陆副师长!沈顾问!车准备好了!”
陆铮回礼,
接过钥匙:“辛苦了,小李。今天我自己开,你休息吧。”
他不想让战士跟着奔波,也更自在些。
“是!”
小战士有些惊讶,但立刻服从命令。
陆铮亲自开车,
沈棠坐在副驾,带着礼物,驶出了戒备森严的基地,朝着广阔的田野和记忆中的红旗大队开去。
秋风送爽,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吉普车虽然旧,但比拖拉机快多了。不到两小时,熟悉的村口就出现在眼前。
虽然陆铮想低调,
但一辆军车开进村里,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在地里干活的人最先看到,直起腰好奇地张望。
“有吉普车!是军车!”
“朝咱村来了!咦?看着有点眼熟…”
车到村口,几个玩耍的孩子眼尖,率先认出了摇下车窗的沈棠和开车的陆铮!
“是沈棠姐姐!陆铮哥哥!他们回来啦!”孩子们欢呼着跑过来,跟着车跑。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
当陆铮把车停在大队部门口的空地上时,听到消息的老支书、大队长已经快步走了出来。
王晓梅更是从知青点飞奔出来,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
“陆铮!沈棠!真是你们俩啊!咋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
老支书笑得合不拢嘴,用力拍着陆铮的肩膀,陆铮如今是副师长,但老支书还是习惯性地把他当当年那个能干的小伙子。
大队长也笑着招呼:“快快快!屋里坐!这车…你小子现在可以啊,都开上吉普了!”
王晓梅则一把拉住沈棠的手,激动得眼圈都红了:“棠棠姐!你可算回来了!想死我了!”
乡亲们闻讯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候着,气氛热烈而亲切。
虽然陆铮开了军车来,但大家更多的是为他们“有出息”感到高兴,而不是疏远和敬畏。
简单寒暄后,
沈棠对老支书和大队长说:“支书、队长,咱们先去地里和场院转转吧?眼看要秋收了,我心里老惦记着呢!”
来到场院,那台老式脱粒机和犁地机都还在,保养得不错,擦得油光锃亮。
“这家伙,可是咱队的功臣!”
老支书抽着旱烟袋,
“就是有时候闹点小脾气,还得是沈棠你来瞧瞧…”
沈棠笑了,上前熟练地检查了一下,发现个小问题,顺手就给调整好了。
“没啥大毛病,保养得挺好!”
她的话让负责农机的社员松了口气,脸上有光。
看完地里场上的变化,回到村里,沈棠开始分发带来的礼物。
花布和蛤蜊油给了王晓梅,让她喜欢得不得了。
烟叶给了老支书,白酒给了大队长。
糖果饼干分给孩子们,引来一片欢呼。
调味料和茶叶分给几位相熟的婶子,大家都夸沈棠想得周到,没忘本。
中午,老支书和大队长死活不让走,非要让他们在家吃饭。
几家凑了鸡蛋、腊肉、青菜,王晓梅和几个妇女手脚麻利地做了一桌丰盛的农家菜:韭菜炒鸡蛋、蒜苗腊肉、白菜炖粉条、拍黄瓜…都是地里最新鲜的食材,香味扑鼻。
大家围坐一桌,像一家人一样,吃着,聊着。
聊当年的趣事,聊村里的变化,
聊沈棠和陆铮在部队的工作,能说的部分,
大家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知青们的未来。
几个老知青脸上不免流露出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这种“扎根”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沈棠看着王晓梅和这些朝夕相处的伙伴,
这就是她此行的主要目的。
她隐约记得在一本泛黄的历史书上看到过,大约就在这两年,国家会恢复中断已久的高考,无数青年的命运将因此改变。
但具体是哪一年,她记不清了,也不能说破。
她放下筷子,
语气真诚地对王晓梅和其他知青说:“晓梅,还有大家,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想着未来。我觉得,不管政策怎么变,多学点文化知识总归是没有坏处的。现在不像前几年了,我看报纸上,风向在变,重视科学、重视教育是早晚的事。”
她转向王晓梅,
特意加重了语气:“晓梅,你的课本和笔记都还在吧?没事的时候就多看看,特别是数理化,还有语文政治,都捡起来。说不定…说不定哪天就有用呢?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王晓梅愣了一下,
她是个聪明姑娘,
从沈棠异常认真和带着某种暗示的眼神里,
似乎捕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意味。
她重重点头:“棠棠姐,我听你的!从今天起,我就把书本捡起来!反正晚上有空!”
老支书和大队长听了,
也点头表示赞同:“沈棠说得对!有文化是好事!咱大队支持爱学习的知识青年!”
沈棠这番话,像一颗种子,悄悄播撒在了王晓梅和几个有心人的心里。
夕阳西下,告别的时候到了。
乡亲们依旧塞了满满一车的土特产。
王晓梅紧紧抱着沈棠:“棠棠姐,谢谢你…我知道怎么做了。你放心,我会好好的,也会努力学习!”
沈棠也用力回抱她:“加油!等我下次回来,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你!”
回程的吉普车上,沈棠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丰收在望的金色田野,脸上带着欣慰和踏实的神情。
“都看到了?放心了?”陆铮一边开车一边笑问。
“嗯!”
沈棠点头,
“水渠没问题,脱粒机保养一下就好,犁地机还在用,而且…”
她顿了顿,
“我给晓梅提了个醒,让她别放下书本。”
陆铮若有所思:“你是指…?”
沈棠轻声道:“我总觉得,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总不能一直这样。让她们准备着,总没错。”
陆铮赞同地点头:“未雨绸缪,是对的。”
温暖而宁静。沈棠和陆铮难得同时休息。
吃过钱教授做的可口早餐后,
沈棠一边帮着收拾碗筷,一边对陆铮说:“陆铮,最近研究院这边不算太忙,我…有点想回红旗大队看看了。好久没见晓梅了,也不知道当初咱们一起弄的水渠、脱粒机现在怎么样了,心里总惦记着。”
陆铮擦着手,
闻言点点头:“是该回去看看了。王晓梅同志跟你感情深,老支书、大队长他们对咱们也不错。我正好这个周末也没紧急任务,我陪你一起去。”
他想了想,补充道:“你现在身份不同,单独出行不安全,我向师里报备一下,安排辆车。”
沈棠笑了:“嗯,听你的。”有陆铮陪着,她心里更踏实,也更高兴。
陆铮立刻用保密电话联系了师部值班室,
简单说明了情况:“我爱人沈棠同志想回原插队红旗大队探望老乡和知青朋友,我陪同前往,请协调派一辆吉普车,配一名驾驶员即可,当天往返。”
电话那头迅速回应:“是,陆副师长!立刻安排!是否需要增派警卫?”
陆铮看了一眼身边的沈棠,笑道:“不用兴师动众,我本人就是最好的警卫员。低调些,别惊扰老乡。”
“明白!车马上就到!”
沈棠高兴地开始准备带给乡亲们的礼物。
她没去百货大楼,而是拉着陆铮去了基地的服务社和附近的供销社,买的都是实惠又实用的东西:
给王晓梅扯了块蓝底白花的“的确良”布,买了一盒蛤蜊油和一本新的笔记本。
给老支书称了一斤好烟叶,给大队长带了一瓶本地产的白酒。
称了几斤实惠的水果硬糖和动物饼干,给孩子们。
还特意买了一些城里才有的调味料和几包好茶叶,准备给相熟的几家婶子。
东西不多,但满满都是心意,塞满了一个大的军用挎包和一个网兜。
不一会儿,一辆半旧的军绿色吉普车开到了小院门口。
驾驶员是个年轻的小战士,机灵地跳下车敬礼:“陆副师长!沈顾问!车准备好了!”
陆铮回礼,
接过钥匙:“辛苦了,小李。今天我自己开,你休息吧。”
他不想让战士跟着奔波,也更自在些。
“是!”
小战士有些惊讶,但立刻服从命令。
陆铮亲自开车,
沈棠坐在副驾,带着礼物,驶出了戒备森严的基地,朝着广阔的田野和记忆中的红旗大队开去。
秋风送爽,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吉普车虽然旧,但比拖拉机快多了。不到两小时,熟悉的村口就出现在眼前。
虽然陆铮想低调,
但一辆军车开进村里,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在地里干活的人最先看到,直起腰好奇地张望。
“有吉普车!是军车!”
“朝咱村来了!咦?看着有点眼熟…”
车到村口,几个玩耍的孩子眼尖,率先认出了摇下车窗的沈棠和开车的陆铮!
“是沈棠姐姐!陆铮哥哥!他们回来啦!”孩子们欢呼着跑过来,跟着车跑。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
当陆铮把车停在大队部门口的空地上时,听到消息的老支书、大队长已经快步走了出来。
王晓梅更是从知青点飞奔出来,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
“陆铮!沈棠!真是你们俩啊!咋回来也不提前说一声!”
老支书笑得合不拢嘴,用力拍着陆铮的肩膀,陆铮如今是副师长,但老支书还是习惯性地把他当当年那个能干的小伙子。
大队长也笑着招呼:“快快快!屋里坐!这车…你小子现在可以啊,都开上吉普了!”
王晓梅则一把拉住沈棠的手,激动得眼圈都红了:“棠棠姐!你可算回来了!想死我了!”
乡亲们闻讯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候着,气氛热烈而亲切。
虽然陆铮开了军车来,但大家更多的是为他们“有出息”感到高兴,而不是疏远和敬畏。
简单寒暄后,
沈棠对老支书和大队长说:“支书、队长,咱们先去地里和场院转转吧?眼看要秋收了,我心里老惦记着呢!”
来到场院,那台老式脱粒机和犁地机都还在,保养得不错,擦得油光锃亮。
“这家伙,可是咱队的功臣!”
老支书抽着旱烟袋,
“就是有时候闹点小脾气,还得是沈棠你来瞧瞧…”
沈棠笑了,上前熟练地检查了一下,发现个小问题,顺手就给调整好了。
“没啥大毛病,保养得挺好!”
她的话让负责农机的社员松了口气,脸上有光。
看完地里场上的变化,回到村里,沈棠开始分发带来的礼物。
花布和蛤蜊油给了王晓梅,让她喜欢得不得了。
烟叶给了老支书,白酒给了大队长。
糖果饼干分给孩子们,引来一片欢呼。
调味料和茶叶分给几位相熟的婶子,大家都夸沈棠想得周到,没忘本。
中午,老支书和大队长死活不让走,非要让他们在家吃饭。
几家凑了鸡蛋、腊肉、青菜,王晓梅和几个妇女手脚麻利地做了一桌丰盛的农家菜:韭菜炒鸡蛋、蒜苗腊肉、白菜炖粉条、拍黄瓜…都是地里最新鲜的食材,香味扑鼻。
大家围坐一桌,像一家人一样,吃着,聊着。
聊当年的趣事,聊村里的变化,
聊沈棠和陆铮在部队的工作,能说的部分,
大家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知青们的未来。
几个老知青脸上不免流露出迷茫和焦虑,不知道这种“扎根”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沈棠看着王晓梅和这些朝夕相处的伙伴,
这就是她此行的主要目的。
她隐约记得在一本泛黄的历史书上看到过,大约就在这两年,国家会恢复中断已久的高考,无数青年的命运将因此改变。
但具体是哪一年,她记不清了,也不能说破。
她放下筷子,
语气真诚地对王晓梅和其他知青说:“晓梅,还有大家,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想着未来。我觉得,不管政策怎么变,多学点文化知识总归是没有坏处的。现在不像前几年了,我看报纸上,风向在变,重视科学、重视教育是早晚的事。”
她转向王晓梅,
特意加重了语气:“晓梅,你的课本和笔记都还在吧?没事的时候就多看看,特别是数理化,还有语文政治,都捡起来。说不定…说不定哪天就有用呢?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王晓梅愣了一下,
她是个聪明姑娘,
从沈棠异常认真和带着某种暗示的眼神里,
似乎捕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意味。
她重重点头:“棠棠姐,我听你的!从今天起,我就把书本捡起来!反正晚上有空!”
老支书和大队长听了,
也点头表示赞同:“沈棠说得对!有文化是好事!咱大队支持爱学习的知识青年!”
沈棠这番话,像一颗种子,悄悄播撒在了王晓梅和几个有心人的心里。
夕阳西下,告别的时候到了。
乡亲们依旧塞了满满一车的土特产。
王晓梅紧紧抱着沈棠:“棠棠姐,谢谢你…我知道怎么做了。你放心,我会好好的,也会努力学习!”
沈棠也用力回抱她:“加油!等我下次回来,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你!”
回程的吉普车上,沈棠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丰收在望的金色田野,脸上带着欣慰和踏实的神情。
“都看到了?放心了?”陆铮一边开车一边笑问。
“嗯!”
沈棠点头,
“水渠没问题,脱粒机保养一下就好,犁地机还在用,而且…”
她顿了顿,
“我给晓梅提了个醒,让她别放下书本。”
陆铮若有所思:“你是指…?”
沈棠轻声道:“我总觉得,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总不能一直这样。让她们准备着,总没错。”
陆铮赞同地点头:“未雨绸缪,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