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警惕-《六零悍女:末世大佬的逆袭之路》

  葬礼结束后,基地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但牺牲带来的悲痛和震撼远未平息。

  数日后,一场范围较小但级别更高的表彰大会在基地礼堂举行。

  总部首长亲自出席,宣读了由最高军事机关签署的嘉奖令和立功命令:

  “轩辕”特战队 集体记一等功!授予“忠诚使命尖刀连”荣誉称号!

  “夜莺”行动组 集体记一等功!

  队长陆铮,指挥果断,身先士卒,战绩卓着,记个人一等功!由大校军衔提前晋升为少将军衔!

  副队长山狼、分队长铁砧…等所有牺牲烈士,全部追记个人一等功!

  追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队员鹞子、猴子、大熊、秀才…等所有参战人员,根据战功,分别记个人一等功或二等功!

  特别表彰沈棠高级顾问!

  她研发的“金乌”高温合金、“生命之源”药剂以及新型单兵作战系统,

  在此次行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极大提升了部队战斗力并减少了伤亡,为任务成功立下不可替代的卓越功勋!

  记个人特等功!授予“国防科技卓越贡献奖章”!

  沉甸甸的军功章和鲜红的证书,

  颁发到每一位功臣手中。

  对于牺牲的烈士,功章和证书由首长们郑重地交到他们亲属颤抖的手中。

  礼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掌声,是对英雄的致敬,对牺牲的缅怀,也是对卓越贡献的认可。

  陆铮捧着那枚沉重的一等功勋章,感觉它重逾千斤。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是七位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托付。

  他看向身旁的沈棠,她捧着那枚罕见的“特等功”奖章,眼神复杂,既有欣慰,也有沉重。她知道,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

  表彰大会后,基地组织了长时间的心理疏导和休整。

  战士们需要时间从惨烈的战斗和失去战友的阴影中走出来。

  陆铮和沈棠的生活也暂时恢复了平静。

  夜晚,两人常常并肩坐在小院的石阶上,望着星空,久久无言。有时,陆铮会紧紧抱住沈棠,仿佛要从她身上汲取温暖和力量。沈棠则默默地陪伴着他,用无声的温柔抚平他心中的创伤。

  后山的雷霆似乎也感知到气氛的凝重,变得安静了许多,常常只是默默地陪在他们身边。

  一天傍晚,李副部长和康复后的三位老专家一起来到小院拜访。

  李教授紧紧握着陆铮和沈棠的手,

  老泪纵横:“陆将军,沈教授,谢谢你们…谢谢那些孩子们…我们这把老骨头…值不了那么多…”

  陆铮郑重回礼:“李教授,你们是国家的瑰宝。守护你们,就是守护国家的未来。这是我们的职责和荣耀。”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牺牲带来的悲痛无法磨灭,但使命仍在继续。

  ***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

  军区大院的服务社外格外热闹。

  据说有一批难得的南方水果橘子、新到的的确良布料和紧俏的糖果饼干到货,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大院。

  许多军属、尤其是阿姨和老太太们,早早地就提着网兜、挎着篮子聚在服务社门口,一边排队一边唠嗑,气氛热烈得像过节。

  沈棠也被对门的周阿姨硬拉了出来。

  “小沈啊,整天泡在实验室怎么行!得出来透透气!听说今天有新鲜橘子,给你外公和教授们买点尝尝鲜!”

  周阿姨热情洋溢,沈棠拗不过,便也跟着来了,她其实也挺久没感受这种热闹的市井气息了。

  服务社里人头攒动,称重、交钱、找票证…营业员忙得不可开交。

  沈棠和周阿姨好不容易挤进去,称了几斤橘子,又扯了几尺淡蓝色的确良布,排队交钱时已是满头大汗。

  走出喧闹的服务社,两人都松了口气。

  周阿姨意犹未尽,指着大院外不远处的岔路口说:“那边好像有个农村集市,挺热闹的,咱去看看有没有新鲜的鸡蛋或者山货?用粮票换点?”

  大院周边常有附近村民来摆摊,以物易物或者用农产品换些粮票布票,是公开的秘密。

  沈棠点点头,两人便向岔路口走去。

  集市规模不大,但确实热闹。

  卖鸡蛋的、卖青菜的、卖草编筐的、甚至还有卖活鸡活鸭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在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围着一小圈人。

  一个穿着打补丁旧衣服、面色愁苦的农村妇女,抱着一个约莫两三岁、脸蛋红扑扑却有些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小男孩坐在地上,面前铺着一张写满字的纸,旁边还有一个打开的旧包袱,露出几件破旧衣物。

  一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皮肤黝黑的男人蹲在旁边,唉声叹气。

  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家乡遭水灾,房子冲垮,娃他爹砸伤了腿,无钱医治,眼看要残废。无奈带娃逃难到此,求好心人给点钱给娃买口吃的,或者…有善心人家愿意收留这娃,给条活路就行…我们夫妻感激不尽…”

  周围几个老太太看得直抹眼泪,有的拿出几分几毛钱塞过去,有的叹气摇头。

  “哎,真可怜…”

  “这娃长得挺俊,就是没精神,怕是饿坏了…”

  “这当爹妈的得多心疼啊…”

  周阿姨也看得心软,掏出几毛钱准备递过去。

  沈棠却微微皱起了眉头。她注意到几个不协调的细节:

  孩子的状态: 那孩子过于“安静”了,不是乖巧,而是一种不正常的昏沉,像是被下了药。眼皮耷拉着,对周围环境缺乏好奇和反应。

  “父母”的演技: 那妇女哭嚎得厉害,但眼神闪烁,时不时偷偷观察周围人的反应。那男人蹲在一旁,看似愁苦,但眼神里没有真正的悲痛,反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和凶狠。

  “道具”的破绽: 那张“求告纸”太“完整”了,墨迹看起来也不像新写的。包袱里的衣物虽然旧,但和她们声称的“水灾逃难”似乎不太匹配。

  地理位置: 这个角落相对僻静,离公交车站和大路不远,方便一旦有事迅速撤离。

  她轻轻拉住了周阿姨的手,低声道:“周阿姨,等等。”

  “怎么了,小沈?”周阿姨疑惑。

  沈棠没有回答,而是上前一步,蹲下身,看似关切地看着孩子,柔声问:“大嫂,孩子怎么了?看起来不太舒服?是不是病了?”

  那妇女愣了一下,

  眼神闪过一丝慌乱,

  随即哭得更凶:“是啊…娃…娃路上受了风寒,发烧…没钱看大夫啊…”

  那男人也立刻警惕地抬起头,盯着沈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