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她的筹码-《六零悍女:末世大佬的逆袭之路》

  两人常常就在实验室外的石阶上,或者陆铮的自行车后座上,分享着简单的晚餐。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构成一幅温馨而坚定的画面。

  陆铮从不过多询问她工作的细节,只是默默地用行动支持着她,做她最坚实的后盾。

  后山基地,沈棠也会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去探望。

  雷霆它们见到她,总是格外亲热。

  看到它们在广阔山林间自由自在、健康活泼的样子,沈棠所有的疲惫仿佛都能一扫而空。

  这成了她紧张工作中最好的调剂。

  与此同时,李副部长并没有忘记他的承诺。

  他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谨慎地开始“运作”苏老爷子以及钱、赵两位教授的平反事宜。

  这绝非易事。

  他需要通过私人渠道,先了解清楚苏、钱、赵三人当年具体的问题性质、档案材料、以及目前归哪个部门管辖。

  然后,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向能够影响此事的高层领导委婉地提出:这三位同志的问题是否可能有误?尤其是钱、赵两位教授,是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今军区重大项目急需他们的专业知识。

  过程缓慢而曲折。

  李副部长每次见到沈棠,都会给她一个“正在努力,有进展,但需耐心”的眼神或简短暗示。

  沈棠理解其中的难度,从不主动追问,但内心深处的焦灼和期待,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只能将这份情绪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农研院那边,沈棠也没有完全放下。

  她每周会抽空去一次,了解w-7菌液复配项目的进展。

  李教授和王工已经能独立主持项目,田间试验效果显着,正准备扩大试验面积。

  沈棠主要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她带来的“跨界”思路——将军工防护涂层理念用于农业——给了农研院极大的启发。

  虽然目前主要精力在军工,

  但她偶尔还是会和李教授讨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比如能否开发一种“智能微胶囊”,

  既能包裹菌剂,又能根据环境控制释放?这些想法让农研院的专家们既惊叹又头疼,但也为他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

  经过数月的艰苦攻关,“风暴”冲锋枪终于完成了所有定型试验,图纸、工艺文件全部冻结,达到了可以小批量试生产的标准!

  研究院召开了隆重的项目总结会。

  李副部长亲自到场,高度赞扬了项目组全体成员,尤其肯定了沈棠的决定性贡献。

  会场掌声雷动!所有人都知道,这支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未来之枪”,即将诞生!

  会后,李副部长特意叫住了沈棠。

  他没有去办公室,而是在厂区一条安静的小路上,低声对她说:

  “沈棠同志,告诉你一个消息。你外祖父和那两位教授的事情…有眉目了。”

  沈棠的心猛地一跳!屏住呼吸看着他。

  “高层…有领导注意到了这件事。认为钱、赵两位教授的情况…属于可以‘抢救’的专业人才。已经指示成立联合调查组,重新审核他们的材料。”

  李副部长声音压得很低,语气谨慎,

  “你外祖父的事情…相对更复杂一些,牵扯旧案…但也在一并审核之列。目前…趋势是好的。但…一定要保密!耐心等待正式结论!”

  沈棠用力点点头,眼眶瞬间湿润了。

  虽然只是“有眉目”,只是“趋势向好”,但这无疑是黑暗中的第一缕曙光!

  是长达数月焦灼等待后,最令人振奋的消息!

  “谢谢您!李部长!”

  沈棠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

  “别谢我。”

  李副部长摆摆手,神色凝重,

  “要谢…就谢你自己!是你用你的才华和价值,为他们赢得了这次机会!

  继续努力!

  ‘风暴’…还需要你盯着投产!更大的贡献…还在后面!”

  “风暴”冲锋枪进入了小批量试生产阶段。

  沈棠在军工研究院的地位彻底稳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技术核心”。

  然而,外祖父苏念卿和钱、赵两位教授的平反事宜,虽然得到了李副部长的承诺和高层领导的关注,但实际的进展速度却如同蜗牛爬行。

  联合调查组的成立、材料的重新审核、各方意见的协调…每一步都充满了无形的阻力,需要漫长的时间。

  沈棠深知其中的艰难。

  她理解李副部长已经尽力,但时代的冰层太厚,仅靠一支优秀冲锋枪的功劳和一位副部长的推动,似乎还不足以迅速融化这坚冰。

  她不能只是被动等待。

  一个周末的夜晚,小院里格外安静。

  陆铮去营区值班了。

  沈棠独自坐在书桌前,煤油灯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

  她面前铺开几张巨大的、泛黄的纸张,上面用极其精准的工程制图线条,绘制着一架充满未来感、却又能隐约看出几分这个时代技术脉络的战斗机气动布局和部分结构示意图。

  这不是超越时代太多的科幻战机,而是她基于对这个时代航空工业水平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款侧重于高机动性和近距离格斗优势的轻型前线战斗机方案。

  它采用了大胆的鸭式布局 大后掠三角翼设计,类似J-10的早期概念,但更简化,强调了瞬间盘旋能力和超音速性能,同时考虑了当前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实现可能性。

  图纸上标注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数据、结构应力分析和关键部件的材料要求。

  她知道,拿出这个的风险极大。

  如何解释其来源?

  会引发怎样的震动和审查?

  但她更知道,要想打破僵局,必须拿出足够颠覆性、足够让更高层无法忽视的“硬通货”!这架“概念机”,就是她的筹码!

  周一,沈棠带着这套“半成品”图纸,再次找到了李副部长和张院长。

  当图纸展开时,李副部长和张院长再次被震撼了!

  虽然不像上次那样有完整的数据冲击,但那些超前的概念、大胆的布局、以及清晰指出的技术方向,让他们瞬间明白:这又是一座巨大的、尚未完全挖掘的宝藏!

  “这…鸭式布局…还能这样结合?”

  “数字式电传飞控?!这…这可是最前沿的设想!”

  “新型材料…高推重比发动机…这些需求提得太准了!”

  两位专家瞬间就被图纸上的概念牢牢吸引,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地讨论起来。

  但很快,他们也发现了问题。

  “沈顾问…这…这些数据…还有具体的结构强度计算…” 张院长忍不住问道。

  “还有这电传飞控的算法…雷达的具体模式…” 李副部长也发现了关键细节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