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原始的脱粒真的耗费人力-《六零悍女:末世大佬的逆袭之路》

  打谷场上,社员们分成几组,围着谷垛或苞米堆,挥汗如雨。

  沉重的“摔把”此起彼伏地砸落,发出沉闷的“嘭!嘭!”声,伴随着人们粗重的喘息和偶尔因疼痛发出的吸气声。

  负责搓苞米的妇女们,手指通红,动作机械而疲惫。

  飞扬的尘土和碎屑粘在汗水涔涔的脸上、脖子上,更添几分狼狈。

  整个打谷场笼罩在一种沉闷、辛苦的低气压中。

  赵建国背着手在场上巡视,眉头紧锁。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这样,进度慢,人累得半死,粮食损耗还大。

  他看着那些疲惫的身影,心里也着急。

  交公粮的时间卡得紧,天气也不等人,万一再来场雨雪,粮食发霉发芽,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沈棠也在脱粒的队伍里,被分在了摔谷子的组。

  她力气大,耐力好,挥舞沉重的摔把对她来说负担不算太重,

  动作也远比旁人标准高效,她负责的那片区域,

  谷粒脱落的又快又干净。

  但她看着这原始低效的劳作方式,听着那一声声沉闷的撞击和社员们压抑的喘息,

  眉头微蹙。

  军工专家的思维习惯让她无法忍受这种巨大的能量浪费和效率低下。

  她的目光扫过那些沉重的摔把,

  扫过社员们因反复用力而红肿的手腕和肩膀,

  扫过地上散落的谷粒和混杂的碎秸杆……

  脑海中,末世前见过的各种高效脱粒机械的模糊影像,

  与她在空间书籍里查阅到的这个时代简易机械原理图,开始飞速碰撞、融合、简化。

  休息间隙,沈棠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瘫坐在地上喘气,而是走到堆放杂物的地方,

  拿起一根废弃的木棍和一块石头,

  在相对干净的泥地上画了起来。

  一个稳固的木制或铁制支架。

  一个可以高速旋转的滚筒。

  滚筒表面不再是光滑的,而是镶嵌着一排排坚固、略微弯曲的L型铁齿或硬木齿。

  沈棠特别标注了齿的排列角度和密度,既要保证打击力,又要防止缠绕秸秆。

  一个沉重的惯性飞轮,通过脚踏板,类似老式缝纫机和简单的曲柄连杆机构驱动。

  利用脚踏产生的动能驱动飞轮旋转,飞轮储存动能后再驱动滚筒高速、稳定旋转。

  这比单纯靠手臂摔打省力得多,且能提供持续稳定的打击力。

  滚筒下方是一个倾斜的、带有细密栅格,可用铁丝网或竹篾编成的平台。

  谷物铺在平台上,被旋转的钉齿滚筒打击脱粒,脱落的籽粒通过栅格落入下方的收集筐,

  而秸秆则被滚筒的旋转和栅格的倾斜角度自然排出。

  还得要一个简易的罩子,防止籽粒飞溅伤人。

  草图旁边,她还标注了关键部件的尺寸比例、受力分析,

  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达到足够的强度、以及效率提升的预期,理论上是纯人力的3-5倍。

  画完草图,沈棠没有立刻去找赵建国。

  她先是找到队里公认的老庄稼把式王三爷,以及负责维修简单农具的李铁匠。

  她拿着草图,用最朴实直白的语言,

  解释这个“铁滚子带齿的脚踏脱粒机”是怎么工作的,

  重点强调它能省多少力气、快多少速度、少浪费多少粮食。

  “三爷,您看,这脚一蹬,那大轮子转起来,带着滚子上的铁齿转得飞快,谷穗往这板子上一放,哗啦啦,谷子就下来了,秸秆从那头出去,谷粒从底下漏到筐里。比咱们抡摔把,省劲多了吧?”

  沈棠指着草图比划。

  王三爷叼着旱烟袋,眯着眼看了半天,浑浊的老眼渐渐亮了起来:

  “嘶……这玩意儿……听着是有点门道!脚蹬的劲存到那大轮子上,再转滚子……嗯,是比胳膊抡省力!那铁齿子打谷子,肯定比木头棒子好使!漏粒也能少不少!”

  他是老经验,一下子就抓住了省力、高效、减损这几个核心优点。

  李铁匠则更关注结构:

  “这架子得结实!那滚子上钉铁齿,轴得用好点的铁,不然转快了容易断!那网眼大小也得合适,谷子能漏下去,碎草杆子漏不下去……”

  沈棠点头,补充道:

  “关键部位用点好铁,其他地方结实木头就行。网眼用细铁丝编,或者用硬竹子劈细了编密实点,应该能行。先做个小的试试?”

  有了王三爷和李铁匠这两位在村里颇有威望的技术型老农初步认可,

  沈棠才拿着那张画满了图的草纸,找到了正在为脱粒进度发愁的赵建国。

  “大队长,脱粒太慢了。我琢磨了个东西,您看看?”

  沈棠将草图递过去。

  赵建国正焦头烂额,接过草纸一看,上面画得密密麻麻,各种线条和标注,他看得有点懵:“沈知青,这是……?”

  “人力脱粒机。”

  沈棠言简意赅,指着草图的核心部分,

  “脚蹬,带动这个大轮子存劲,再带动这个带铁齿的滚子转。谷穗放这个斜板子上,滚子一转,铁齿就把谷子打下来了,谷粒漏下去,秸秆排出去。省力气,速度快,掉粒少。”

  她重点强调了王三爷和李铁匠的初步认可,

  以及最关键的一点:

  “材料大部分队里能找到,木头、废铁。关键轴和齿让李铁匠用好点的铁打。工时……农闲时,李木匠和李铁匠带着人干,估计两三天能做出个能用的样机。总比现在大家累死累活强。

  赵建国看着草图,

  听着沈棠条理清晰、

  句句戳中痛点的解释,

  又想到沈棠之前改良镰刀立竿见影的效果,

  心中那点疑虑被强烈的期待压了下去。

  这要是真成了,可是解决大问题了!

  “好!”

  赵建国一拍大腿,下定了决心,

  “沈知青,就按你说的办!需要什么材料、人手,你列个单子!李木匠!李铁匠!过来!

  从今天起,队里的木料、废铁随你们用!再给你们拨两个人手!

  农活先放放,集中力量,给我把这个‘脱粒机’先弄出来!越快越好!”

  赵建国的魄力和全力支持,让脱粒机的制造迅速提上日程。

  打谷场旁边腾出了一块地方,成了临时工坊。

  李木匠带着人锯木头、刨板子,打造坚固的框架和平台。

  李铁匠则支起小炉子,叮叮当当地锻打着关键的轴承、滚筒轴和那一排排L型的锋利钉齿。

  沈棠成了总工程师兼技术顾问,经常在工坊里,用最简洁的语言指导关键部件的尺寸、角度和组装要点。

  她的图纸画得精准,解释清晰,

  连李铁匠这样倔脾气的老师傅都不得不服气,

  按她的要求一丝不苟地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