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冬天来临-《六零悍女:末世大佬的逆袭之路》

  两天后,一辆沾满泥泞的军用卡车,在陆铮的押送下,轰鸣着驶入了红旗大队!

  卡车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十几卷巨大的、散发着塑料气味的透明薄膜!

  整个红旗大队都轰动了!

  社员们纷纷涌到村口,看着那闪闪发光的塑料布,脸上充满了惊奇和期待!

  “这就是塑料布?真透亮!”

  “盖棚子用的?冬天真能种出菜来?”

  “沈知青真有本事!连这都能弄来!”

  沈棠和赵建国立刻组织人手卸车、清点、登记。

  薄膜数量果然比申请少,

  但足够搭起十二个标准大棚了!

  分配成了难题。报名种菜的社员有二十多户,薄膜不够分。

  沈棠和赵建国商量后,决定优先照顾家里劳动力少、受灾重、生活特别困难的几户。

  名单公布后,虽然有人失望,但大部分人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拿到薄膜的社员,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感激,小心翼翼地抬着沉重的薄膜卷,

  如同捧着宝贝一样,走向后山那片平整好的坡地。

  没有分到的社员,沈棠也承诺,

  等下一批薄膜到了,优先安排。

  她还鼓励大家先帮忙搭棚子,积累经验,等有薄膜了再种。

  塑料薄膜到位,红旗大队的冬季大棚蔬菜项目,终于正式启动了!

  沈棠成了绝对的核心。

  她拿着图纸,指挥着社员们挖沟、埋桩、搭架子、蒙塑料布…每一个步骤都亲自把关。

  寒风凛冽,但后山坡地上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汉子们喊着号子抬竹竿,婆娘们麻利地裁剪塑料布,

  孩子们跑来跑去递工具…沈棠穿梭其中,

  声音清亮地指挥着,脸上被寒风吹得通红,眼神却亮得惊人。

  一座座覆盖着崭新塑料薄膜的温室大棚,

  如同洁白的堡垒,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倔强地矗立起来!

  它们抵御着寒风,守护着冻土下即将播下的希望种子。

  十二座覆盖着崭新塑料薄膜的温室大棚,如同洁白的贝壳,整齐地排列在冻土之上。

  在冬日清晨微弱的阳光下,薄膜反射着清冷而纯净的光泽,像一片片小小的、倔强的希望堡垒,无声地对抗着严寒。

  棚内,温度明显比外面高了好几度。

  泥土被翻得松软,

  散发着潮湿而肥沃的气息。

  空气里弥漫着塑料薄膜特有的、略带化学气味的清新感。

  社员们穿着厚厚的棉袄,额头却渗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沈棠蹲在一条垄沟旁,

  手里捏着一小把饱满的、泛着健康光泽的白菜种子。

  这些种子在空间黑土地里经过灵泉水的滋养和催芽,

  每一粒都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

  她身边围着一圈人:赵建国、老耿头、李铁匠的婆娘王婶、还有几个报名种菜的半大小子。

  王晓梅拿着个小本本和一支铅笔,认真地准备记录。

  “种子不能撒得太密,”

  沈棠的声音不高,清晰而耐心,

  在安静的棚内显得格外清晰,

  “像这样,隔开两指宽,轻轻按进土里,覆上一层薄土,再轻轻压实。” 她示范着,动作轻柔而精准,仿佛在对待易碎的珍宝。松软的泥土在她指间温柔地陷下一个小坑,种子落下,再被细土轻轻覆盖。

  老耿头凑近了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新奇和期待:

  “沈知青,这菜籽…看着就精神!油光水亮的!比咱夏天留的种强多了!摸着都结实!”

  “嗯,这是农科院新培育的耐寒品种。”

  沈棠含糊地解释了一句,将种子分给大家,“大家按我刚才说的种。浇水要见干见湿,不能太勤,也不能旱着。棚里的温度计都挂好了,大家每天早中晚都要看看,温度低于五度,或者太阳太毒棚里超过三十度,都要及时调整草帘子。”

  “沈知青,这温度计…咋看啊?”

  王婶有些不好意思地问。她大字不识几个,对着那玻璃管里的小红柱,有点发怵。

  “很简单,” 沈棠走到棚边挂着的温度计旁,指着刻度,

  “看到这根红线了吗?它指到这儿,就是零度。往上,数字越大越热,往下,数字越小越冷。红线指到‘5’这里,就是五度。低于五度,就得把草帘子盖严实点;红线指到‘30’这里,就是三十度,太热了,就得把通风口打开点,或者掀开点草帘子透透气。”

  她耐心地解释着,

  又让王晓梅在本子上画了简易的温度计示意图,标出关键刻度。社员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

  “沈知青,这菠菜籽是不是撒得更密点?”

  “萝卜坑挖多深合适?”

  “这小葱…直接撒就行了吧?”

  沈棠一一解答,不厌其烦,

  声音温和而坚定。

  播种开始了。

  大家学着沈棠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对待着每一粒珍贵的种子。汉子们粗糙的手指笨拙而轻柔地拨弄着泥土,婆娘们屏住呼吸,生怕一口气吹跑了种子。棚内安静下来,只剩下种子落入泥土的细微声响,和人们轻微的呼吸声。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对未来的期盼。

  这不仅仅是在播种蔬菜,更像是在冻土上埋下一个个关于春天、关于温饱、关于希望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