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兴明-《重生明末?结党!必须结党!》

  程光阳想要设计的,是一个严密团结,跟自己步调一致,以自己为绝对中心的新党。

  但与此同时,他心里非常清楚,在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做这种事,无异于在钢丝绳上跳舞,哪里不小心,就会摔得体无完肤。

  幸好明朝到了万历后期,由于皇帝长期摆烂,懈怠朝政,反而使得国内的政治环境,正好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状态——

  若非如此,大明的党争也不会如此激烈。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操作得当,不要太过冒进,想创立一个颇具现代特色的政党,并不是一件完全没有可能的事。

  “文社创立之初,先有个大致雏形即可,不能表现得太露骨,太露骨的话,别人非但不敢加入,甚至还有可能向朝廷检举……”

  “前期所有入会成员,平日只研究时文创作,以讲学为名,掩人耳目,不可暴露任何政治主张,参与任何政治斗争。默默发育,闷声发大财。”

  书房内,程光阳提起毛笔,斟酌了好半晌,心中不断思考着创立新党的具体步骤,终于慢慢落笔,将自己的想法一一写在纸上。

  “先于京城创立文社,吸纳足够多的社员加入,而后制定社规,定期举行集会,所有社员,非有事而不集会,亦不请假者,一律视为退社,退社三年内,不得再重新入社。”

  “社团之社员,分委员会社员,和普通社员。普通社员需分组管理,每组设组长一名,每次集会,由委员会下达任务,不同组员负责不同任务。委员会定期考核各组任务进度,对按时完成任务者,公开表扬,记述功劳,将来有升职机会、政治资源,优先提供给该组社员。”

  “京城的文社建立稳定后,立刻在地方上创立分社,吸引更多官员和读书人加入。地方上有官职或者举人功名的,可吸纳为正式社员,其他诸如富商、士绅之流,则发展成预备社员……”

  程光阳口中喃喃自语的同时,笔下的字开始越写越多,对于自己具体应该如何创立新党,现阶段要达成什么目标,心中也渐渐地明朗了起来。

  …

  数日后,翰林院。

  “玉绳兄,如何组建文社,具体条陈方案我已经拿出来,你看看有没有要增减删补的地方。”

  程光阳把自己这几天连续熬夜,好不容易才写成的结社细则,拿给周延儒过目。

  周延儒只看完一遍,整个人就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复甫……”

  对方努力吞了口唾沫,结结巴巴道:“这,这些东西,都是你一个人想出来的?”

  见程光阳点头,周延儒由衷感慨道:“已经写得很完备了,这些条陈细则,就是让我想破脑袋,我也想不出来,实在不知道还要补充什么。”

  “想我周玉绳,向来自诩才华横溢、文章满腹,谁都不看在眼里,但是与你程复甫相比,真是弗如远甚啊……复甫,今后不管你要我做什么,我周玉绳只要力有所逮,绝不推辞!”

  程光阳笑着道:“玉绳兄,你我的交情,还需要说这样的话吗。别的事你暂时不必考虑,只要想办法,帮我多招些社员就行了。”

  周延儒点头道:“我这几天正在替你游说,听说你程复甫要结社,那些新科进士,个个都求之不得,想要加入,尤其以南直隶、福建、山东籍的进士最为积极,眼下报名的人,差不多快一百五十个了。”

  朝廷每届殿试,最多不过录取三百五十人,能有一百五十名进士入社,已算是非常难得。

  程光阳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道:“玉绳兄,咱们文社初创,可以尽量放宽入社条件,不必只局限于新科进士,上到翰林院清流,六部六科的高官,下到普通的举人、生员,甚至京师那些雅好文学的富商、士绅,简单考察后,也可以让他们入社。”

  “等社员慢慢多起来,社团有一定凝聚力了,再对入社条件,做相应的更改限制,此外还要定期考察已经入社的社员,对那些不守社规,危害社团利益之人,予以开除,以免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局面。”

  关于这一点,程光阳其实是参考了东林党的反例。

  东林党就是投机分子太多了,很多人为了出头,不顾大局,只知道一味党争、制造矛盾,做出了很多极端之事。

  话说天启继位的前几年,对东林党其实是非常信任的,朝堂各种要职,基本都被东林党人牢牢盘踞。

  面对朝廷内忧外患的局面,当时很多东林元老,比如叶向高、邹元标、韩爌等人,都不希望党争激烈化,政治态度更趋于维持现状。

  但架不住东林党中存在很多激进派,如赵南星、王之寀、左光斗、杨涟等人,一定要对齐楚浙三党余孽进行清算,为此不惜和庇护三党的魏忠贤彻底决裂,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

  最终由于魏忠贤深受皇帝信任,这帮东林激进派,非但没有伤到魏忠贤分毫,反而使得魏忠贤的地位更加稳固。

  倒是东林党自己,因为此事彻底走向覆灭,无数得力干将,或是被下狱处死,或是被驱逐出朝廷。

  至于崇祯时代重新启用的那批“东林”,早就和原来的东林没多少关系了。

  之所以东林党在天启时代,会落得那般悲惨下场,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东林党内部不够团结,思想不够统一,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党魁,来统一协调,指导其他成员的行动。

  如今程光阳创立新党派,一开始他就格外注意这件事,心中引以为戒。

  “复甫,人选有了,结社的方案也有了,不过你还没给咱们社团取个正式的名字呢。”

  周延儒笑着问道:“总不至于就叫时文社吧,那也太俗气了。”

  程光阳低头沉思半晌,缓缓道:“我等结社,既是为了谋身,也是为了中兴大明,不如就叫‘兴明社’吧。”

  “兴明社?”周延儒闻言,点了点头道:“这个名字不错,好,就叫兴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