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科考-《重生明末?结党!必须结党!》

  万历四十四年二月。

  三年一科的会试之期,再度来临。

  程光阳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自从上次落第,中间这三年时间,他不断总结、改正自己文章中的弊病,如今已然火候十足,榜上有名不再是问题。

  二月初八这天黎明,天还没亮,他便早早起床,收拾好准备带去考场的笔墨纸砚后,怀着满满的信心,推门走出后院——这几天为了复习,他就没离开过房间。

  “来了来了,程世兄出关了。”

  寓所前厅,此时已有许多同考的举人,在等待程光阳,打算与他一起到贡院。

  看到他出现后,所有人纷纷站了起来。

  要说明朝的读书人,大都是有点反骨在身上的,总喜欢和皇帝作对。

  自从程光阳因联名上疏而入狱后,在京举人们,无不将他当作英雄看待,认为他不惧荣辱安危,触怒龙颜,真乃名士标杆、忠臣典范。

  尤其是山东耿如杞、王纳谏、成明枢等人,更将他奉为偶像,不管走到哪里都帮他大肆宣传。

  程光阳如今在京师读书人中的名望,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人人都以能和他结识为荣。

  “叫诸君久等了……”

  程光阳负手走到厅前,抬眼望去,见厅堂里坐满了等自己的举人,心想:自己将来一旦建立新党,这些人必然都会是自己得力干将。

  不由得豪气万丈,深吸一口气道:“诸君,此科过后,咱们就是同年兄弟了,日后入朝为官,要一起砥砺奋进,为国谋利,为君谋忠,为民谋福,为万世开太平!”

  “能与程世兄共事,是我辈的荣幸!”

  “没错,我辈今后,愿追随程世兄左右,大家荣辱与共,同进同退!天南地北,绝不相弃!”

  耿如杞、成明枢等人闻言,心中激动不已,立刻高声回应。

  随后其他人也跟着附和。

  “好,天南地北,绝不相弃!”程光阳点了点头,声音坚定道。

  …

  卯时三刻,在妻子陈阮芷和妾室妙染的安排下,程光阳身着青袍,骑上白马,与众举人一道启程,出了喜鹊胡同,准备前往贡院。

  结果刚来到胡同口,抬头望去,顿时愣住了。

  原来,听说程光阳今日要进贡院考试,从明时坊到贡院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聚满了人,全都是来看他的。

  有官宦出身的公子王孙,有普通人家的市民百姓,数量高达上万,几乎将道路都堵塞了。

  “程孝廉来了,程孝廉来了……”

  眼看程光阳出现,人群顿时欢呼起来,所有人纷纷踮着脚,想要瞧清楚他的样子。

  甚至有不少热心市民,奋力挤出人群,凑到面前,给他送吃的。

  “孝廉公,这是小人给您准备的包子和春饼,您留着路上吃,您就算不吃也收下吧,这是我等的一点心意。”

  “大伙看到没有,孝廉公收了咱们的大顺斋的包子和春饼了,大伙以后吃什么,记得都来咱们大顺斋嗷。”

  原来是借他的名字打广告。

  …

  当日上午,程光阳被人一路簇拥着,来到贡院门口。

  会试开始前,考生首先要到贡院外印卷官所在处,排队领取试卷,接着还要经过唱名、检搜等步骤,才能正式进入考场。

  “都站好,慢慢排队!不要推搡!”

  贡院门前,站着不少身穿铠甲,手握刀枪的京卫军士。

  这些人基本都听过程光阳的事迹,面对其他考生无不凶神恶煞,唯独对程光阳时态度平和,甚至按例检搜考生有无夹带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程光阳肯定是不会夹带小抄的,他对自己这次会试非常有自信。

  进入贡院后,接下来对号入舍,所有考生按照编号不同,进入不同的房间考试。

  程光阳三年前已经考过一次,对这些程序非常熟悉,对完号舍后,很快进入房间中休憩——

  因为正式的考试,要到第二天才开始。

  “程举人,这些都是给你准备的,你看看是否还差什么。”

  当日黄昏,朝廷安排的几名供给官,照例进入贡院,给入场的考生们发放笔墨文具,提供饮食。

  众人对程光阳同样非常尊敬,给他准备的东西,皆为上等。

  “什么也不差了,多谢……”程光阳摇了摇头,没有多说什么。

  会试有规定,不许考生吵闹喧哗,他不想惹人非议。

  …

  翌日清晨,天色微微放明,程光阳从睡梦中苏醒,在号舍内,用清水简单洗了把脸,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以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这一回程光阳睡得很足,精神焕发。接到发下来的考卷试题后,立刻仔细阅读起来。

  会试的第一场,考三道经义题。

  这三道经义题,程光阳过去这三年习作八股时,全都写过。有些题目他甚至已经写过五六遍了,自然不愁下笔。

  第一题“君子惠而不费……”,出自《论语·尧曰》。

  关于这段话的本意,《论语》原文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孔子提出,君子施政,需要具备五种品德,谓之“五美”;

  第二题,“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

  这段话意思也很简单,就是孟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相处,必须“去利而怀仁义”;

  第三题“人道敏政……”,出自《中庸·哀公问政》。

  大意是说:治民关键在于理政,开荒关键在于种植。政令的施行,如同水塘里生长芦苇一般。

  这三道题目,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点在于破题,一定要破得足够准确。

  只有破题准确,后面的承题、起讲,四联八股,才有意义。否则一旦离题,就算文章写得再出众,也是枉费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