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决定要联名上疏,不过程光阳心里清楚,这件事不能够操之过急。
在正式上疏前,还得先想办法操控舆论、营造声势——必须让京城的大部分的人,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市井百姓,知道这么几件事。
第一,现在山东的旱灾、蝗灾、瘟疫、民变,非常严重,朝廷再不出手赈济,局势会更加恶化。
第二,如果对山东不管不顾,导致局势持续恶化,到时候可能有大量灾民会涌入北直隶,甚至涌进京城,给本地居民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三,自己这次带头上疏,很可能会被问罪,自己冒着前途被毁的风险,为民请命,绝不是为了个人虚名,而是为了几十万灾民。
“玉绳兄,你在京师,不是认识许多梨园弟子,小唱、说书人之类的吗,能不能把这些艺人都请来?”
明时坊寓所内,程光阳思忖许久,对周延儒道。
“能倒是能,只是复甫,你要这些人做什么?”周延儒不解。
程光阳道:“趁还有时间,咱们把山东各地的灾情、民变诸事,现编几篇曲目和小说,以‘义演’为名,叫那些艺人在京师五城中到处演唱,把这件事传开。”
“等京师的官民百姓们,对山东的惨状有所了解,心生怜悯之后,我等再联名上疏,事情就会容易得多。”
杨景辰听罢,眼睛瞪得大大的,半晌方道:“复甫,你这可是在裹挟民意,要挟朝廷啊。”
周延儒思虑片刻,缓缓道:“到时候要是当真民意汹汹,群情激愤,朝廷为了不冷落天下人心,也许还真不敢轻易把复甫怎么样。”
“未必,未必……”杨景辰摇头道:“皇上向来性子执拗,天下臣民越是反对他如何,他就偏要如何。”
这话不算胡说,在和文武群臣较劲这件事上,万历皇帝,有时候确实宛如孩童。
大臣们越是要让他早立东宫,他越是要往后拖。越是要让他疏远郑贵妃,他越是对郑贵妃无比宠信。越是要让他勤政,他越是深居后宫。越是反对矿税,他越是到处开矿。
总之一切都要和大臣反着来。
“只有民意当然不行,咱们还得在官场上获取支持。”
程光阳对杨景辰的话深以为然,点了点头道:“山东那边,地方有巡抚钱士完带头上疏,朝堂有吏科给事中亓诗教声援,不过单凭这些人,还是不够……”
周延儒主动请缨道:“我和载复如今都在翰林院供职,翰林院那边,可以由我们去动员。”
杨景辰颔首道:“嗯,翰林院中有很多前辈,像张公瑞图,张公以诚,徐公光启,和复甫关系皆很不错,他们应该会支持此事。”
程光阳道:“好,翰林院那边就交给两位了,此事关系甚大,我还得去一趟小时雍坊,让首辅方德清公也支持我们。”
周延儒边皱眉边摇头:“德清公行事,向来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恐怕他未必愿意趟这趟浑水。”
“无妨,我自有办法能够说服对方。”程光阳自信道。
…
计议既定,接下来一切开始按部就班。
按照程光阳提供的种种见闻,周延儒回府邸后,立刻召来许多清客,连夜编写了十几篇带故事背景的词曲和小说。
例如“王孝子割肉侍双亲”、“周烈妇自尽全名节”、“钟秀才破家赈邻里”等等,用来描述大灾中,山东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惨状。
接着周延儒继续出资,在京师五城各地,搭建了许多棚子,请来数十名优伶、小唱、说书人,让这些人轮流登台讲演,一讲就是七八天。
“小米每石先卖一两二钱,后来涨到三两不已,又涨到四两、五两,更至七两。黄豆、蜀秫、麦子,箓豆,都在七八两间。起先还有处可买,渐至有了银也没处买的,连那糠麸都卖到了二钱一斗。”
“看官你想,那富贵人家,尚且难以为继,可怜那穷苦百姓无有粮食,只得刮树皮、搂树叶、掘草根,犹未足食,又将那山上的白土,烙作饼吃。白土岂是裹腹之物,惟充不得饥,更涩住了肠胃,解不下手,若有十个,便死五双……”
这帮艺人都是靠嘴吃饭的,口才极好,极能煽情,每次登台表演,都能把前来观看的百姓们,说得感同身受、涕泗横流。
“太惨了,太惨了……”
“咱们穷苦百姓,平日也没少给官府交税,遇上了这样的大灾,朝廷为何不出钱赈济?”
“听说有位从泉州上京赶考的程老爷,途经山东,见到百姓们如此凄惨,准备联合京城的其他举人,一起上疏给皇上。”
“我也听说了,这位程老爷不是别人,就是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那位。”
“啊,原来是他!”
…
就在艺人们到处说书之际,程光阳的联名奏疏也起草完成了,不过他并未立刻上疏,而是乘车来到小时雍坊,打算拜见方从哲,说服对方支持自己。
“先生,您是内阁首辅,在天下人眼中,无异于丞相。如今山东发生如此灾异,生民有倒悬之急,朝野内外,都盼着您老能为民做主呢。”
“晚生不才,应山东钱抚院之邀,决定联合在京所有举人,一同上疏,请求皇上早发内帑,救济斯民,届时还望先生能助我一臂之力。”
宅邸后堂,程光阳俯首作揖罢,很快向方从哲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接着把起草好的奏疏交给对方过目。
方从哲接过奏疏,随意看了几眼,语气不悦道:“复甫,你怎能如此冲动,这件事不是你应该参与的,弄不好会引火烧身,把自己连累进去。”
方从哲话中之意,明显是不想参与此事。
几个月前,由于没有处理好“梃击案”,导致朝野沸腾,方从哲不止一次被万历帝迁怒,这时候再去触霉头,岂不是自找麻烦么。
更何况大明朝野官民,谁不知道皇帝是个十足的守财奴,想让对方从内帑中拿钱赈灾,谈何容易。
程光阳知道方从哲在想什么,停顿了片刻,缓缓道:
“先生,这件事您要是不做的话,马上就会有其他邪党去做了。”
在正式上疏前,还得先想办法操控舆论、营造声势——必须让京城的大部分的人,上到达官显贵,下到市井百姓,知道这么几件事。
第一,现在山东的旱灾、蝗灾、瘟疫、民变,非常严重,朝廷再不出手赈济,局势会更加恶化。
第二,如果对山东不管不顾,导致局势持续恶化,到时候可能有大量灾民会涌入北直隶,甚至涌进京城,给本地居民带来不好的影响。
第三,自己这次带头上疏,很可能会被问罪,自己冒着前途被毁的风险,为民请命,绝不是为了个人虚名,而是为了几十万灾民。
“玉绳兄,你在京师,不是认识许多梨园弟子,小唱、说书人之类的吗,能不能把这些艺人都请来?”
明时坊寓所内,程光阳思忖许久,对周延儒道。
“能倒是能,只是复甫,你要这些人做什么?”周延儒不解。
程光阳道:“趁还有时间,咱们把山东各地的灾情、民变诸事,现编几篇曲目和小说,以‘义演’为名,叫那些艺人在京师五城中到处演唱,把这件事传开。”
“等京师的官民百姓们,对山东的惨状有所了解,心生怜悯之后,我等再联名上疏,事情就会容易得多。”
杨景辰听罢,眼睛瞪得大大的,半晌方道:“复甫,你这可是在裹挟民意,要挟朝廷啊。”
周延儒思虑片刻,缓缓道:“到时候要是当真民意汹汹,群情激愤,朝廷为了不冷落天下人心,也许还真不敢轻易把复甫怎么样。”
“未必,未必……”杨景辰摇头道:“皇上向来性子执拗,天下臣民越是反对他如何,他就偏要如何。”
这话不算胡说,在和文武群臣较劲这件事上,万历皇帝,有时候确实宛如孩童。
大臣们越是要让他早立东宫,他越是要往后拖。越是要让他疏远郑贵妃,他越是对郑贵妃无比宠信。越是要让他勤政,他越是深居后宫。越是反对矿税,他越是到处开矿。
总之一切都要和大臣反着来。
“只有民意当然不行,咱们还得在官场上获取支持。”
程光阳对杨景辰的话深以为然,点了点头道:“山东那边,地方有巡抚钱士完带头上疏,朝堂有吏科给事中亓诗教声援,不过单凭这些人,还是不够……”
周延儒主动请缨道:“我和载复如今都在翰林院供职,翰林院那边,可以由我们去动员。”
杨景辰颔首道:“嗯,翰林院中有很多前辈,像张公瑞图,张公以诚,徐公光启,和复甫关系皆很不错,他们应该会支持此事。”
程光阳道:“好,翰林院那边就交给两位了,此事关系甚大,我还得去一趟小时雍坊,让首辅方德清公也支持我们。”
周延儒边皱眉边摇头:“德清公行事,向来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恐怕他未必愿意趟这趟浑水。”
“无妨,我自有办法能够说服对方。”程光阳自信道。
…
计议既定,接下来一切开始按部就班。
按照程光阳提供的种种见闻,周延儒回府邸后,立刻召来许多清客,连夜编写了十几篇带故事背景的词曲和小说。
例如“王孝子割肉侍双亲”、“周烈妇自尽全名节”、“钟秀才破家赈邻里”等等,用来描述大灾中,山东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惨状。
接着周延儒继续出资,在京师五城各地,搭建了许多棚子,请来数十名优伶、小唱、说书人,让这些人轮流登台讲演,一讲就是七八天。
“小米每石先卖一两二钱,后来涨到三两不已,又涨到四两、五两,更至七两。黄豆、蜀秫、麦子,箓豆,都在七八两间。起先还有处可买,渐至有了银也没处买的,连那糠麸都卖到了二钱一斗。”
“看官你想,那富贵人家,尚且难以为继,可怜那穷苦百姓无有粮食,只得刮树皮、搂树叶、掘草根,犹未足食,又将那山上的白土,烙作饼吃。白土岂是裹腹之物,惟充不得饥,更涩住了肠胃,解不下手,若有十个,便死五双……”
这帮艺人都是靠嘴吃饭的,口才极好,极能煽情,每次登台表演,都能把前来观看的百姓们,说得感同身受、涕泗横流。
“太惨了,太惨了……”
“咱们穷苦百姓,平日也没少给官府交税,遇上了这样的大灾,朝廷为何不出钱赈济?”
“听说有位从泉州上京赶考的程老爷,途经山东,见到百姓们如此凄惨,准备联合京城的其他举人,一起上疏给皇上。”
“我也听说了,这位程老爷不是别人,就是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那位。”
“啊,原来是他!”
…
就在艺人们到处说书之际,程光阳的联名奏疏也起草完成了,不过他并未立刻上疏,而是乘车来到小时雍坊,打算拜见方从哲,说服对方支持自己。
“先生,您是内阁首辅,在天下人眼中,无异于丞相。如今山东发生如此灾异,生民有倒悬之急,朝野内外,都盼着您老能为民做主呢。”
“晚生不才,应山东钱抚院之邀,决定联合在京所有举人,一同上疏,请求皇上早发内帑,救济斯民,届时还望先生能助我一臂之力。”
宅邸后堂,程光阳俯首作揖罢,很快向方从哲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接着把起草好的奏疏交给对方过目。
方从哲接过奏疏,随意看了几眼,语气不悦道:“复甫,你怎能如此冲动,这件事不是你应该参与的,弄不好会引火烧身,把自己连累进去。”
方从哲话中之意,明显是不想参与此事。
几个月前,由于没有处理好“梃击案”,导致朝野沸腾,方从哲不止一次被万历帝迁怒,这时候再去触霉头,岂不是自找麻烦么。
更何况大明朝野官民,谁不知道皇帝是个十足的守财奴,想让对方从内帑中拿钱赈灾,谈何容易。
程光阳知道方从哲在想什么,停顿了片刻,缓缓道:
“先生,这件事您要是不做的话,马上就会有其他邪党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