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秋风,吹过金水桥,也吹皱了前朝老王爷们心底的一池静水。自年羹尧倒台、皇后被禁,皇上对兄弟的态度似乎缓和了些。
这些在康熙朝九子夺嫡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的“老阿哥们”,虽已远离权力中心,但血脉里对皇权的嗅觉从未迟钝。如今眼看龙椅上的四哥(皇上)子嗣渐长,新一轮的风向,该探一探了。
凭什么最后皇位是老四胤禛的?
这问题,如同鬼魅,在这些老王爷心中盘桓不去。他们曾是那场惨烈夺嫡的亲历者,甚至参与者。
最终,是那个以“冷面王爷”着称、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的四哥胤禛,踏着兄弟的尸骨,坐上了这九五至尊之位。
凭什么?
凭他够“冷”?凭他够“忍”?凭他够“狠”?
兄弟们为虚名、为父皇宠爱争得头破血流时,他埋头办差,整顿吏治,收缴亏空,干的都是得罪人的实事,却也实实在在地在先帝心中积累了“务实”、“能干”的印象。
他能忍兄弟的排挤嘲讽,能忍父皇的猜忌试探,甚至能忍下对已逝爱侣(纯元)的刻骨思念,将所有情绪冰封,只为一个目标。
对政敌(如八爷党),他秋后算账,毫不手软;对权臣(如年羹尧),他鸟尽弓藏,辣手无情。这份帝王心术,他们这些兄弟领教得最深。
……运气? 或许也有。当年的十四弟胤禵,军功赫赫,呼声甚高,若非先帝去得突然,局势瞬息万变,结局犹未可知。
可如今,坐在龙椅上的是他。
他的规矩,他的权衡,他的冷酷,便是这紫禁城新的法则。老王爷们再不甘,也只能在这法则下,为自己、为儿孙,谋一个前程。
如今皇子们渐露头角,老王爷们沉寂多年的心思,又开始活络了。他们像经验老道的猎手,审视着每一个可能的“奇货”。
三阿哥弘时首先被排除。资质平庸,其母齐妃势弱,且皇上明显不喜,投他等于自寻死路。
五阿哥弘昼勇武有余,谋略不足,性子莽撞,非人君之相。其母裕嫔背景不显,且这般纵容儿子,不像是有深谋远虑之辈。此子或可为将,难承大统。风险太高,收益难料。
·六阿哥弘曜目前母族势大(振兴侯),师傅是怡亲王允祥,地位超然。但……夏贵妃“纯”名在外,看似不争,实则将永寿宫经营得滴水不漏,这份“不争”或许就是最大的“争”。
皇上对年羹尧之事心有余悸,是否会愿意再看到一个母族过于强大的幼主?此子前景光明,但变数也大,需谨慎观望。
四阿哥弘历呢?勤奋,沉稳,懂得隐忍,颇有几分……当年四哥(皇上)未登基时的影子。他缺的,正是母族扶持和朝中奥援。如今有莞嫔、惠妃在宫中为其周旋,若能再得前朝助力……
几位老王爷开始不动声色地向四阿哥一系释放善意。对四阿哥的“勤学”略加褒扬;或通过子侄辈,与四阿哥身边的哈哈珠子(伴读)有所往来;更有甚者,将一些无关紧要、却可锻炼人的差事,委婉地推到弘历面前。
他们的动作如同春雨,润物无声。
老王爷们的微妙动向,如何能瞒得过雍正帝的眼睛?他冷眼旁观,甚至乐见其成。
帝王讲究什么,平衡。
在他心中,弘历的沉稳确是储君之选,有这些老宗亲的些许支持,可平衡夏家可能带来的外戚之忧。弘曜也好,就是目前年龄小,现在外家也势大,还要在斟酌斟酌。
然而,这潭水一旦被搅动,便再难平静。
甄嬛与沈眉庄心中暗喜,知道她们选对了人。她们更加用心地为弘历谋划,教导他如何应对宗亲,如何在不引起父皇猜忌的前提下,展现能力,收拢人心。
而弘昼对此浑然不觉,依旧我行我素,在校场挥汗如雨,在书房哈欠连天。裕嫔则依旧低调,仿佛外界一切与她无关,只偶尔在无人时,看着儿子舞枪弄棒的身影,眼中会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齐妃与弘时则愈发焦躁,三阿哥甚至开始尝试模仿弘历的“沉稳”,却显得东施效颦,更惹皇帝厌烦。
永寿宫内,夏贵妃夏冬春听着许嬷嬷低声禀报着前朝后宫关于几位阿哥的种种动向,危机感?自然是有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许嬷嬷垂首:“娘娘,可要早做打算?四阿哥那边……”
夏冬春摆了摆手,打断了许嬷嬷的话。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已经开始落叶的梧桐,声音平稳:“嬷嬷,你说,这宫里,这天下,最终谁说了算?”
许嬷嬷一怔,随即了然:“自然是皇上。”
“是啊,”夏冬春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带着看透的了然,“是皇上。不是那些倚老卖老、想着下注翻本的老王爷,也不是哪个看似得势的阿哥,更不是我们这些在后宫汲汲营营的妃嫔。”
她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回无忧无虑的弘曜身上,语气坚定起来:“皇上的心思,才是那定盘的星。他现在看着四阿哥,是因为四阿哥像他,够隐忍,够努力,也因为他需要这么一个儿子来平衡可能尾大不掉的母族势力。”
皇帝对弘历的扶持,未尝不是对自己和夏家的一种制衡。振兴侯府功劳太大,弘曜若再一枝独秀,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年家。
“那我们……”许嬷嬷有些担忧。
“我们?”夏冬春笑了,那笑容里带着她特有的、混合着“纯真”与通透的意味,“我们什么都不用多做。弘曜有最好的老师(怡亲王),有最显赫的母族(只要不犯错),有最健康的身体。我们只需要让皇上看到,弘曜被他教导得很好,活泼聪颖,心地纯善,对他这个皇阿玛充满了孺慕之情,这就够了。”
她顿了顿,眼神锐利了一分:“至于那些小动作……只要不惹到我们永寿宫头上,便由得他们去闹。争得越凶,斗得越狠,皇上才会越发觉得,我们弘曜这般‘纯孝’、不争不抢的性子,是多么难得。”
皇帝自己是从尸山血海的夺嫡中杀出来的,对兄弟相争有着刻骨的厌恶与警惕。一个背景过于复杂、过早卷入争斗的皇子,反而会让他心生忌惮。
而一个在他掌控之下、背景清白(相对而言)、性情“纯良”的幼子,或许更能让他感到安心。
“传我的话下去,”夏冬春吩咐道,“永寿宫上下,谨守本分,不得与任何阿哥有所牵连,不得议论前朝之事。弘曜的功课,一切听从怡亲王安排。本宫……只需照顾好皇上的饮食起居,带好曜儿便是。”
这些在康熙朝九子夺嫡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的“老阿哥们”,虽已远离权力中心,但血脉里对皇权的嗅觉从未迟钝。如今眼看龙椅上的四哥(皇上)子嗣渐长,新一轮的风向,该探一探了。
凭什么最后皇位是老四胤禛的?
这问题,如同鬼魅,在这些老王爷心中盘桓不去。他们曾是那场惨烈夺嫡的亲历者,甚至参与者。
最终,是那个以“冷面王爷”着称、看似不显山不露水的四哥胤禛,踏着兄弟的尸骨,坐上了这九五至尊之位。
凭什么?
凭他够“冷”?凭他够“忍”?凭他够“狠”?
兄弟们为虚名、为父皇宠爱争得头破血流时,他埋头办差,整顿吏治,收缴亏空,干的都是得罪人的实事,却也实实在在地在先帝心中积累了“务实”、“能干”的印象。
他能忍兄弟的排挤嘲讽,能忍父皇的猜忌试探,甚至能忍下对已逝爱侣(纯元)的刻骨思念,将所有情绪冰封,只为一个目标。
对政敌(如八爷党),他秋后算账,毫不手软;对权臣(如年羹尧),他鸟尽弓藏,辣手无情。这份帝王心术,他们这些兄弟领教得最深。
……运气? 或许也有。当年的十四弟胤禵,军功赫赫,呼声甚高,若非先帝去得突然,局势瞬息万变,结局犹未可知。
可如今,坐在龙椅上的是他。
他的规矩,他的权衡,他的冷酷,便是这紫禁城新的法则。老王爷们再不甘,也只能在这法则下,为自己、为儿孙,谋一个前程。
如今皇子们渐露头角,老王爷们沉寂多年的心思,又开始活络了。他们像经验老道的猎手,审视着每一个可能的“奇货”。
三阿哥弘时首先被排除。资质平庸,其母齐妃势弱,且皇上明显不喜,投他等于自寻死路。
五阿哥弘昼勇武有余,谋略不足,性子莽撞,非人君之相。其母裕嫔背景不显,且这般纵容儿子,不像是有深谋远虑之辈。此子或可为将,难承大统。风险太高,收益难料。
·六阿哥弘曜目前母族势大(振兴侯),师傅是怡亲王允祥,地位超然。但……夏贵妃“纯”名在外,看似不争,实则将永寿宫经营得滴水不漏,这份“不争”或许就是最大的“争”。
皇上对年羹尧之事心有余悸,是否会愿意再看到一个母族过于强大的幼主?此子前景光明,但变数也大,需谨慎观望。
四阿哥弘历呢?勤奋,沉稳,懂得隐忍,颇有几分……当年四哥(皇上)未登基时的影子。他缺的,正是母族扶持和朝中奥援。如今有莞嫔、惠妃在宫中为其周旋,若能再得前朝助力……
几位老王爷开始不动声色地向四阿哥一系释放善意。对四阿哥的“勤学”略加褒扬;或通过子侄辈,与四阿哥身边的哈哈珠子(伴读)有所往来;更有甚者,将一些无关紧要、却可锻炼人的差事,委婉地推到弘历面前。
他们的动作如同春雨,润物无声。
老王爷们的微妙动向,如何能瞒得过雍正帝的眼睛?他冷眼旁观,甚至乐见其成。
帝王讲究什么,平衡。
在他心中,弘历的沉稳确是储君之选,有这些老宗亲的些许支持,可平衡夏家可能带来的外戚之忧。弘曜也好,就是目前年龄小,现在外家也势大,还要在斟酌斟酌。
然而,这潭水一旦被搅动,便再难平静。
甄嬛与沈眉庄心中暗喜,知道她们选对了人。她们更加用心地为弘历谋划,教导他如何应对宗亲,如何在不引起父皇猜忌的前提下,展现能力,收拢人心。
而弘昼对此浑然不觉,依旧我行我素,在校场挥汗如雨,在书房哈欠连天。裕嫔则依旧低调,仿佛外界一切与她无关,只偶尔在无人时,看着儿子舞枪弄棒的身影,眼中会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齐妃与弘时则愈发焦躁,三阿哥甚至开始尝试模仿弘历的“沉稳”,却显得东施效颦,更惹皇帝厌烦。
永寿宫内,夏贵妃夏冬春听着许嬷嬷低声禀报着前朝后宫关于几位阿哥的种种动向,危机感?自然是有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许嬷嬷垂首:“娘娘,可要早做打算?四阿哥那边……”
夏冬春摆了摆手,打断了许嬷嬷的话。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已经开始落叶的梧桐,声音平稳:“嬷嬷,你说,这宫里,这天下,最终谁说了算?”
许嬷嬷一怔,随即了然:“自然是皇上。”
“是啊,”夏冬春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带着看透的了然,“是皇上。不是那些倚老卖老、想着下注翻本的老王爷,也不是哪个看似得势的阿哥,更不是我们这些在后宫汲汲营营的妃嫔。”
她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回无忧无虑的弘曜身上,语气坚定起来:“皇上的心思,才是那定盘的星。他现在看着四阿哥,是因为四阿哥像他,够隐忍,够努力,也因为他需要这么一个儿子来平衡可能尾大不掉的母族势力。”
皇帝对弘历的扶持,未尝不是对自己和夏家的一种制衡。振兴侯府功劳太大,弘曜若再一枝独秀,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年家。
“那我们……”许嬷嬷有些担忧。
“我们?”夏冬春笑了,那笑容里带着她特有的、混合着“纯真”与通透的意味,“我们什么都不用多做。弘曜有最好的老师(怡亲王),有最显赫的母族(只要不犯错),有最健康的身体。我们只需要让皇上看到,弘曜被他教导得很好,活泼聪颖,心地纯善,对他这个皇阿玛充满了孺慕之情,这就够了。”
她顿了顿,眼神锐利了一分:“至于那些小动作……只要不惹到我们永寿宫头上,便由得他们去闹。争得越凶,斗得越狠,皇上才会越发觉得,我们弘曜这般‘纯孝’、不争不抢的性子,是多么难得。”
皇帝自己是从尸山血海的夺嫡中杀出来的,对兄弟相争有着刻骨的厌恶与警惕。一个背景过于复杂、过早卷入争斗的皇子,反而会让他心生忌惮。
而一个在他掌控之下、背景清白(相对而言)、性情“纯良”的幼子,或许更能让他感到安心。
“传我的话下去,”夏冬春吩咐道,“永寿宫上下,谨守本分,不得与任何阿哥有所牵连,不得议论前朝之事。弘曜的功课,一切听从怡亲王安排。本宫……只需照顾好皇上的饮食起居,带好曜儿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