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嫔被吓疯幽禁,华妃被分权,这一连串的变故让前朝后宫都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
原本铁板一块的华妃党羽内部,开始出现细微的松动和观望。
华妃在宫里大发雷霆,却又无可奈何。她知道是甄嬛和沈眉庄搞的鬼,偏偏抓不到任何把柄。这种明知道敌人是谁却无法反击的憋屈,让她几乎咬碎银牙。
更让她心烦的是,皇帝虽然未曾苛责她,但那偶尔投来的审视目光,以及收回部分宫权的举动,都像一根根刺扎在她心上。
她开始更加频繁地召见曹贵人,言语间充满了对甄嬛、沈眉庄乃至那个运气好到诡异的淑妃的刻骨嫉恨。
曹贵人一面温言劝慰,一面心中自有盘算。温宜公主日渐长大,她不能不为自己和女儿的将来考虑。华妃这艘船,风雨飘摇之势已显。
皇后依旧是那副端庄贤德的模样。对于丽嫔之事,她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鬼神之说不足信,但丽嫔心术不正,也是咎由自取”,便将此事揭过。
她乐得见华妃吃瘪,更乐得见甄嬛、沈眉庄与华妃斗得你死我活。
她甚至在某些场合,还会“不经意”地提点皇帝两句,诸如“华妃妹妹性子是急了些,但管理宫务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类,不断的提醒皇帝华妃往日的跋扈。
夏冬春依旧是那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养曜儿娃”的姿态。
丽嫔被吓疯?她只当个奇闻轶事听听,转头就拿着拨浪鼓去逗弄已经能翻身了的弘曜。
华妃被分权?她更是浑不在意,只要不惹到她和孩子头上,谁掌权都与她无关。
但她并非真的毫无知觉。
家族抬旗后,她在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通过许嬷嬷和家族的那条暗线,她对宫中的风吹草动了如指掌。她知道甄嬛和沈眉庄联手了,也知道华妃绝不会善罢甘休。
“嬷嬷,你说这接下来,会是谁先忍不住呢?”夏冬春一边看着乳母给儿子喂辅食,一边似随口问道。
许嬷嬷面色沉静:“树欲静而风不止。娘娘只需看好小皇子,稳坐钓鱼台便是。”
夏冬春如今有子有地位,有家族倚仗,还有皇帝因“牛痘”和弘曜而对她存有的那份特别的满意与放心。
她确实不需要主动卷入纷争,只需要在好好养大儿子,就是胜利。
甄嬛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她愈发小心谨慎,饮食起居无不经心。
沈眉庄则利用皇帝对她重新燃起的欣赏与怜惜,时常陪伴在侧,或品茗论诗,或手谈一局。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新在皇帝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华妃失了丽嫔这条臂膀,又被分了权,必然不会坐以待毙。她们需要等待,等待华妃自己露出破绽,或者……为她制造下一个破绽。
后宫的局面,因着丽嫔的倒台,暂时陷入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就是曹琴默。
她看着怀中日渐玉雪可爱的温宜公主,再想到华妃日益焦躁暴戾的性子,深知不能再一味依附下去。华妃这棵大树,外表虽仍枝繁叶茂,内里却已被蛀空,风雨飘摇。
她开始借着抚育公主的由头,她往端妃、敬嫔等处走动得勤了些,言语间姿态放得极低。
偶尔在皇帝来看望温宜时,她也会“无意”间流露出几分作为母亲的不易与担忧,没有提过华妃半分不是,反而经常说“华妃娘娘往日对公主也是极疼爱的”,只是在皇帝能看到的角度,眉宇间那抹轻愁,拿捏得恰到好处。
皇帝见她如此,想到温宜尚且年幼,生母若卷入是非确实不好,对曹贵人倒是多了几分宽容。
华妃呢,也并非没有察觉曹琴默的疏远,她将这一切都归咎于甄嬛与沈眉庄!
若不是她们设计害了丽嫔,自己何至于如此被动?!
这一日,听闻皇帝又去了闲月阁与沈眉庄手谈,华妃在翊坤宫再也坐不住了。她召来心腹太医江诚。
“沈氏那个贱人,仗着有几分才情,又想魅惑皇上!本宫绝不能让她再得意下去!”
“她不是喜欢喝茶吗?你想个法子,让她那‘清高’的身子,好好‘调理调理’。”
江诚心头一凛,自然明白华妃的意思是要对沈眉庄下手,而且是要毁了她争宠的根本——身子或是容貌。他不敢违逆,只得躬身应下。
消息很快通过夏家埋在内务府的钉子,传到了夏冬春耳中。
内务府记录显示,翊坤宫近日支取了一些药材,种类并无特别,其中几味若经特殊处理,可成损人肌理之物。
“华妃这是狗急跳墙了。”夏冬春逗弄着已经开始咿呀学语的弘曜,语气平淡。
她与沈眉庄并无深交,甚至因满月宴风头被抢之事心中仍有芥蒂。但她也清楚,若沈眉庄此时出事,甄嬛必然受打击,华妃气焰则会复炽,这对自己绝非好事。
她沉吟片刻,对许嬷嬷道:“嬷嬷,我记得前几日张太医来请平安脉时,曾提起太医院新到了一批南洋进贡的珍稀药材,皇上吩咐要仔细看管,尤其是几味药性猛烈之品,需得院判亲自核准方可动用?”
许嬷嬷何等精明,立刻领会:“娘娘记得不错。太医院确有新规,凡涉及几位有孕及体弱主子的药材调用,皆需多重核验,以防混淆。”
夏冬春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她不需要亲自出手,只需在规则范围内,让某些事情进行得“更合规”一些,自然能增加华妃动手的难度和风险。
这后宫,有时候,按规矩办事,就是最好的保护伞。
几乎在夏冬春得到消息的同时,甄嬛也通过自己的渠道察觉了异样。
沈眉庄复起,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她身边的人更是甄嬛重点打点的对象。
“华妃按捺不住了。”甄嬛对沈眉庄沉声道,“她不敢直接对我下手,便想从姐姐这里打开缺口。”
沈眉庄面色冷凝,眼中却无惧色:“她无非还是那些下作手段。我如今一切饮食用具皆由信得过的人经手,她未必有机会。”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甄嬛蹙眉,“尤其是太医这一环……,不得不防。”
两人商议后,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沈眉庄以“近日眠浅惊梦”为由,请求皇帝换一位更擅长安神调理的太医为她请脉,巧妙地避开了江诚。
另一方面,甄嬛则在皇帝来看她时,借着孕期多思的由头,“忧心”地提起:“眉庄姐姐身子才刚见起色,臣妾总怕底下人不用心,或是用了什么不相宜的东西……若能得皇上恩准,让院判大人帮着看看脉案,臣妾也能安心些。”
皇帝见她如此关心姐妹,又念及沈眉庄如今确实需要精心调养,便随口应允了。
华妃的毒计尚未实施,便已处处受制。江诚发现沈眉庄那边换了太医,自己难以插手,而太医院对药材的管制也突然严格起来,他几次想动手脚都未能成功,反而引起了章弥的注意。
华妃得知计划受阻,气得又砸了一套茶具,却也只能暂时按兵不动,心中对甄嬛、沈眉庄的恨意更是滔天。
原本铁板一块的华妃党羽内部,开始出现细微的松动和观望。
华妃在宫里大发雷霆,却又无可奈何。她知道是甄嬛和沈眉庄搞的鬼,偏偏抓不到任何把柄。这种明知道敌人是谁却无法反击的憋屈,让她几乎咬碎银牙。
更让她心烦的是,皇帝虽然未曾苛责她,但那偶尔投来的审视目光,以及收回部分宫权的举动,都像一根根刺扎在她心上。
她开始更加频繁地召见曹贵人,言语间充满了对甄嬛、沈眉庄乃至那个运气好到诡异的淑妃的刻骨嫉恨。
曹贵人一面温言劝慰,一面心中自有盘算。温宜公主日渐长大,她不能不为自己和女儿的将来考虑。华妃这艘船,风雨飘摇之势已显。
皇后依旧是那副端庄贤德的模样。对于丽嫔之事,她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鬼神之说不足信,但丽嫔心术不正,也是咎由自取”,便将此事揭过。
她乐得见华妃吃瘪,更乐得见甄嬛、沈眉庄与华妃斗得你死我活。
她甚至在某些场合,还会“不经意”地提点皇帝两句,诸如“华妃妹妹性子是急了些,但管理宫务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类,不断的提醒皇帝华妃往日的跋扈。
夏冬春依旧是那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养曜儿娃”的姿态。
丽嫔被吓疯?她只当个奇闻轶事听听,转头就拿着拨浪鼓去逗弄已经能翻身了的弘曜。
华妃被分权?她更是浑不在意,只要不惹到她和孩子头上,谁掌权都与她无关。
但她并非真的毫无知觉。
家族抬旗后,她在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通过许嬷嬷和家族的那条暗线,她对宫中的风吹草动了如指掌。她知道甄嬛和沈眉庄联手了,也知道华妃绝不会善罢甘休。
“嬷嬷,你说这接下来,会是谁先忍不住呢?”夏冬春一边看着乳母给儿子喂辅食,一边似随口问道。
许嬷嬷面色沉静:“树欲静而风不止。娘娘只需看好小皇子,稳坐钓鱼台便是。”
夏冬春如今有子有地位,有家族倚仗,还有皇帝因“牛痘”和弘曜而对她存有的那份特别的满意与放心。
她确实不需要主动卷入纷争,只需要在好好养大儿子,就是胜利。
甄嬛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她愈发小心谨慎,饮食起居无不经心。
沈眉庄则利用皇帝对她重新燃起的欣赏与怜惜,时常陪伴在侧,或品茗论诗,或手谈一局。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新在皇帝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华妃失了丽嫔这条臂膀,又被分了权,必然不会坐以待毙。她们需要等待,等待华妃自己露出破绽,或者……为她制造下一个破绽。
后宫的局面,因着丽嫔的倒台,暂时陷入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就是曹琴默。
她看着怀中日渐玉雪可爱的温宜公主,再想到华妃日益焦躁暴戾的性子,深知不能再一味依附下去。华妃这棵大树,外表虽仍枝繁叶茂,内里却已被蛀空,风雨飘摇。
她开始借着抚育公主的由头,她往端妃、敬嫔等处走动得勤了些,言语间姿态放得极低。
偶尔在皇帝来看望温宜时,她也会“无意”间流露出几分作为母亲的不易与担忧,没有提过华妃半分不是,反而经常说“华妃娘娘往日对公主也是极疼爱的”,只是在皇帝能看到的角度,眉宇间那抹轻愁,拿捏得恰到好处。
皇帝见她如此,想到温宜尚且年幼,生母若卷入是非确实不好,对曹贵人倒是多了几分宽容。
华妃呢,也并非没有察觉曹琴默的疏远,她将这一切都归咎于甄嬛与沈眉庄!
若不是她们设计害了丽嫔,自己何至于如此被动?!
这一日,听闻皇帝又去了闲月阁与沈眉庄手谈,华妃在翊坤宫再也坐不住了。她召来心腹太医江诚。
“沈氏那个贱人,仗着有几分才情,又想魅惑皇上!本宫绝不能让她再得意下去!”
“她不是喜欢喝茶吗?你想个法子,让她那‘清高’的身子,好好‘调理调理’。”
江诚心头一凛,自然明白华妃的意思是要对沈眉庄下手,而且是要毁了她争宠的根本——身子或是容貌。他不敢违逆,只得躬身应下。
消息很快通过夏家埋在内务府的钉子,传到了夏冬春耳中。
内务府记录显示,翊坤宫近日支取了一些药材,种类并无特别,其中几味若经特殊处理,可成损人肌理之物。
“华妃这是狗急跳墙了。”夏冬春逗弄着已经开始咿呀学语的弘曜,语气平淡。
她与沈眉庄并无深交,甚至因满月宴风头被抢之事心中仍有芥蒂。但她也清楚,若沈眉庄此时出事,甄嬛必然受打击,华妃气焰则会复炽,这对自己绝非好事。
她沉吟片刻,对许嬷嬷道:“嬷嬷,我记得前几日张太医来请平安脉时,曾提起太医院新到了一批南洋进贡的珍稀药材,皇上吩咐要仔细看管,尤其是几味药性猛烈之品,需得院判亲自核准方可动用?”
许嬷嬷何等精明,立刻领会:“娘娘记得不错。太医院确有新规,凡涉及几位有孕及体弱主子的药材调用,皆需多重核验,以防混淆。”
夏冬春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她不需要亲自出手,只需在规则范围内,让某些事情进行得“更合规”一些,自然能增加华妃动手的难度和风险。
这后宫,有时候,按规矩办事,就是最好的保护伞。
几乎在夏冬春得到消息的同时,甄嬛也通过自己的渠道察觉了异样。
沈眉庄复起,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她身边的人更是甄嬛重点打点的对象。
“华妃按捺不住了。”甄嬛对沈眉庄沉声道,“她不敢直接对我下手,便想从姐姐这里打开缺口。”
沈眉庄面色冷凝,眼中却无惧色:“她无非还是那些下作手段。我如今一切饮食用具皆由信得过的人经手,她未必有机会。”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甄嬛蹙眉,“尤其是太医这一环……,不得不防。”
两人商议后,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沈眉庄以“近日眠浅惊梦”为由,请求皇帝换一位更擅长安神调理的太医为她请脉,巧妙地避开了江诚。
另一方面,甄嬛则在皇帝来看她时,借着孕期多思的由头,“忧心”地提起:“眉庄姐姐身子才刚见起色,臣妾总怕底下人不用心,或是用了什么不相宜的东西……若能得皇上恩准,让院判大人帮着看看脉案,臣妾也能安心些。”
皇帝见她如此关心姐妹,又念及沈眉庄如今确实需要精心调养,便随口应允了。
华妃的毒计尚未实施,便已处处受制。江诚发现沈眉庄那边换了太医,自己难以插手,而太医院对药材的管制也突然严格起来,他几次想动手脚都未能成功,反而引起了章弥的注意。
华妃得知计划受阻,气得又砸了一套茶具,却也只能暂时按兵不动,心中对甄嬛、沈眉庄的恨意更是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