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暑假已接近尾声。部队大院里的杨树叶开始悄悄泛黄,早晚的风也带上了些许凉意。
江德华开始默默收拾行李,来时鼓鼓囊囊的旅行袋如今里面塞满了嫂子安杰给她和小海准备的各种南方特产:笋干、梅干菜、桂花糕,还有给石小海买的新文具和几本旧书。
离别的愁绪像淡淡的雾气,开始笼罩在这个小院里。
小安晨似乎也察觉到什么,格外黏着江德华,抱着她的腿不撒手,奶声奶气地喊“嘟嘟不走”。
临走前一夜,安杰特意炖了江德华爱喝的排骨汤。饭桌上,气氛不像往日那般轻松。
“真舍不得你们走,”安杰给江德华盛了满满一碗汤,语气里满是不舍,“你这一来,家里热闹多了,我也轻省不少。”
“嫂子,等孩子生了,俺再找机会来看你。”江德华接过碗,心里也酸酸的。
“嗯,一定来。”安杰摸摸自己隆起的肚子,脸上泛起母性的柔光,“到时候让孩子也认认你这个能干又疼人的姑姑。”
江德福闷头喝了几口酒,放下杯子,看着江德华,语气变得有些郑重:“德华,这次你回来,哥是真高兴。看你过得这么好,这么有出息,哥这心里……踏实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以前……哥总担心你一个人带着小海在东北吃苦,想着让你过来,离俺近点,也好有个照应。但现在哥看明白了,你在那边,是真正扎下根了,有自己的事业,有奔头。哥支持你!”
这话说到江德华心坎里去了。
她最怕的就是哥哥还把她当需要庇护的妹妹,执意要她留下。
“哥,谢谢你。俺在那边是挺好,厂里领导器重,同事也好相处。俺想……就在那边继续干下去。”
“好!有志气!”江德福一拍大腿,“那就安心在那边干!家里你不用惦记,有啥事就给哥来信、打电话!咱是一家人,永远都是!”
“哎!”江德华重重点头,眼眶有些发热。
安杰也柔声说:“妹妹,你放心去闯。家里有我们呢。小海在学校有啥事,你也尽管说,你哥在部队,总能搭把手。”
“谢谢嫂子!”这次探亲,不仅消除了距离感,更让她感受到了原主骨子里血脉亲情的深沉力量。
第二天一早,吉普车再次停在了门口。告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小安晨似乎终于明白姑姑真的要走了,哇的一声哭起来,抱着江德华的脖子不松手,最后还是江德福硬把他抱开的。
车子发动,缓缓驶出大院。
江德华和石小海从车窗探出头,用力挥着手,直到哥哥嫂子和小侄子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
回程的火车上,气氛有些沉闷。
石小海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南方景致,小声问:“大姐,咱们啥时候再来看大哥和小侄子?”
“等放假,有机会就来。”江德华摸摸他的头,“舍不得他们了?”
“嗯。”石小海点点头,又补充道,“但俺也想回东北了,想俺同学了,还想赵大娘做的葱油饼了。”
几句话冲淡了离愁。
“快了,马上就回去了。”
旅途依旧漫长,但心境已然不同。来时的期待变成了归程的充实,离别的伤感化为了前行的动力。
她看着窗外逐渐变化的景色,从南方的青山绿水,渐渐变为北方开阔的平原,心情也越发开阔起来。
当熟悉的厂区轮廓和那排红砖筒子楼终于出现在眼前时,江德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回来了。
扛着沉重的行李爬上楼,打开房门,屋里一切依旧,只是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放下行李,也顾不上疲惫,江德华立刻开始打扫。开窗通风,擦桌子扫地,又把带回来的南方特产分门别类放好。
石小海也撸起袖子帮忙,脸上带着回到自己地盘的兴奋。
收拾妥当,烧上一壶开水,泡上嫂子给的桂花干,满室生香。
坐在熟悉的炕沿上,喝着热茶,听着窗外厂区隐约传来的广播声,江德华的心彻底安定了下来。
休息了一天,江德华便精神抖擞地去技术科报到。
“吴科长,刘师傅,俺回来了!”
“哟!德华回来了!”吴科长笑着从文件里抬起头,“探亲怎么样?家里都好吧?”
“都好!”江德华脸上带着轻松愉悦的笑容,“谢谢科长关心。”
刘师傅也推了推老花镜:“回来就好,正好有个新任务,关于改进劳动布防水工艺的,你来看看……”
没有任何过渡,她瞬间就重新投入到了熟悉的工作节奏中。
江德华带着石小海回东北探亲的这一个月,厂里和宿舍区并没因为她这个“名人”的暂时离开而停下运转,反倒是各种家长里短、细碎波澜,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发生又平息。
最先泛起涟漪的自然是技术科。
江德华一走,她手头那摊子活就分摊到了刘师傅和其他两个年轻技术员身上。
刘师傅倒没说什么,他技术过硬,多干点也扛得住,就是偶尔对着复杂的图纸时会下意识嘟囔一句:“这要是小江在,估计早想出招儿了……”
那两个年轻技术员可就叫苦不迭了。平时有江德华顶着大头,他们跟着打下手还没觉得啥,现在独立负责一块,才真切体会到压力和差距。
不是这里计算卡壳,就是那里工艺不通,没少挨吴科长的批评。
“唉,还是江技术员在的时候好啊……”午休时,两人忍不住私下抱怨,“啥难题到她那儿好像都能化解。”
“谁说不是呢……快回来吧……”
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了吴科长耳朵里,他哼了一声,对刘师傅说:“看见没?这就是差距!平时不觉得,一走就抓瞎!等德华回来,得好好抓抓这帮小年轻的学习!”
江德华开始默默收拾行李,来时鼓鼓囊囊的旅行袋如今里面塞满了嫂子安杰给她和小海准备的各种南方特产:笋干、梅干菜、桂花糕,还有给石小海买的新文具和几本旧书。
离别的愁绪像淡淡的雾气,开始笼罩在这个小院里。
小安晨似乎也察觉到什么,格外黏着江德华,抱着她的腿不撒手,奶声奶气地喊“嘟嘟不走”。
临走前一夜,安杰特意炖了江德华爱喝的排骨汤。饭桌上,气氛不像往日那般轻松。
“真舍不得你们走,”安杰给江德华盛了满满一碗汤,语气里满是不舍,“你这一来,家里热闹多了,我也轻省不少。”
“嫂子,等孩子生了,俺再找机会来看你。”江德华接过碗,心里也酸酸的。
“嗯,一定来。”安杰摸摸自己隆起的肚子,脸上泛起母性的柔光,“到时候让孩子也认认你这个能干又疼人的姑姑。”
江德福闷头喝了几口酒,放下杯子,看着江德华,语气变得有些郑重:“德华,这次你回来,哥是真高兴。看你过得这么好,这么有出息,哥这心里……踏实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以前……哥总担心你一个人带着小海在东北吃苦,想着让你过来,离俺近点,也好有个照应。但现在哥看明白了,你在那边,是真正扎下根了,有自己的事业,有奔头。哥支持你!”
这话说到江德华心坎里去了。
她最怕的就是哥哥还把她当需要庇护的妹妹,执意要她留下。
“哥,谢谢你。俺在那边是挺好,厂里领导器重,同事也好相处。俺想……就在那边继续干下去。”
“好!有志气!”江德福一拍大腿,“那就安心在那边干!家里你不用惦记,有啥事就给哥来信、打电话!咱是一家人,永远都是!”
“哎!”江德华重重点头,眼眶有些发热。
安杰也柔声说:“妹妹,你放心去闯。家里有我们呢。小海在学校有啥事,你也尽管说,你哥在部队,总能搭把手。”
“谢谢嫂子!”这次探亲,不仅消除了距离感,更让她感受到了原主骨子里血脉亲情的深沉力量。
第二天一早,吉普车再次停在了门口。告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小安晨似乎终于明白姑姑真的要走了,哇的一声哭起来,抱着江德华的脖子不松手,最后还是江德福硬把他抱开的。
车子发动,缓缓驶出大院。
江德华和石小海从车窗探出头,用力挥着手,直到哥哥嫂子和小侄子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
回程的火车上,气氛有些沉闷。
石小海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南方景致,小声问:“大姐,咱们啥时候再来看大哥和小侄子?”
“等放假,有机会就来。”江德华摸摸他的头,“舍不得他们了?”
“嗯。”石小海点点头,又补充道,“但俺也想回东北了,想俺同学了,还想赵大娘做的葱油饼了。”
几句话冲淡了离愁。
“快了,马上就回去了。”
旅途依旧漫长,但心境已然不同。来时的期待变成了归程的充实,离别的伤感化为了前行的动力。
她看着窗外逐渐变化的景色,从南方的青山绿水,渐渐变为北方开阔的平原,心情也越发开阔起来。
当熟悉的厂区轮廓和那排红砖筒子楼终于出现在眼前时,江德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回来了。
扛着沉重的行李爬上楼,打开房门,屋里一切依旧,只是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放下行李,也顾不上疲惫,江德华立刻开始打扫。开窗通风,擦桌子扫地,又把带回来的南方特产分门别类放好。
石小海也撸起袖子帮忙,脸上带着回到自己地盘的兴奋。
收拾妥当,烧上一壶开水,泡上嫂子给的桂花干,满室生香。
坐在熟悉的炕沿上,喝着热茶,听着窗外厂区隐约传来的广播声,江德华的心彻底安定了下来。
休息了一天,江德华便精神抖擞地去技术科报到。
“吴科长,刘师傅,俺回来了!”
“哟!德华回来了!”吴科长笑着从文件里抬起头,“探亲怎么样?家里都好吧?”
“都好!”江德华脸上带着轻松愉悦的笑容,“谢谢科长关心。”
刘师傅也推了推老花镜:“回来就好,正好有个新任务,关于改进劳动布防水工艺的,你来看看……”
没有任何过渡,她瞬间就重新投入到了熟悉的工作节奏中。
江德华带着石小海回东北探亲的这一个月,厂里和宿舍区并没因为她这个“名人”的暂时离开而停下运转,反倒是各种家长里短、细碎波澜,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发生又平息。
最先泛起涟漪的自然是技术科。
江德华一走,她手头那摊子活就分摊到了刘师傅和其他两个年轻技术员身上。
刘师傅倒没说什么,他技术过硬,多干点也扛得住,就是偶尔对着复杂的图纸时会下意识嘟囔一句:“这要是小江在,估计早想出招儿了……”
那两个年轻技术员可就叫苦不迭了。平时有江德华顶着大头,他们跟着打下手还没觉得啥,现在独立负责一块,才真切体会到压力和差距。
不是这里计算卡壳,就是那里工艺不通,没少挨吴科长的批评。
“唉,还是江技术员在的时候好啊……”午休时,两人忍不住私下抱怨,“啥难题到她那儿好像都能化解。”
“谁说不是呢……快回来吧……”
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了吴科长耳朵里,他哼了一声,对刘师傅说:“看见没?这就是差距!平时不觉得,一走就抓瞎!等德华回来,得好好抓抓这帮小年轻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