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只是口头承诺,最终还是要厂里正式通报。
不过,也是个盼头不是。
好消息总是接踵而至。
就在江德华还沉浸在成功解决出口手套争议、获得科长表扬的喜悦中时,厂里又接下了一个硬骨头——为某保密级别较高的特殊项目组,紧急定制一批高精度、高强度、且具有特定防护功能的工作服。
订单要求极其苛刻:面料是新型的混纺材料, 缝线强度、针距密度、甚至接缝处的耐磨损度都有精确到毫米和牛顿的数据指标;款式上还要求尽量减少外部缝线,以降低勾挂磨损的风险。
交货期却压得极短。
技术科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吴科长眉头紧锁,刘师傅和其他几个老技术员对着图纸和样品布料,也是一筹莫展。
“这料子太硬,常规裁剪损耗大,而且边缘容易毛躁,达不到要求的光洁度。” “缝纫机针恐怕吃不消,断针率会很高。” “接缝要求这么高,按现在的工艺,效率太低,根本完不成工期。”
大家提出的几个方案,不是成本超标,就是无法满足技术要求,或者时间上来不及。
会议室里一片沉闷。吴科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子:“再想想,都再想想!集思广益!上面点名要我们厂按时保质完成,这是政治任务!”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不大但清晰地说道:“科长,刘师傅,俺有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
众人目光齐刷刷看向坐在角落的江德华。她平时在这种会议上很少主动发言。
吴科长抬了抬下巴:“小江,你说说看。”
江德华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画一边讲解:“俺琢磨着,常规的直线裁剪和拼接对付这种硬料子确实吃亏。俺们能不能试着用……斜裁加嵌条的法子?”
她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流畅的、带角度的裁剪线:“你看,这样裁,能借着料子的劲儿,减少直接受力,边缘也不容易散。在关键受力部位,比如肩线、腋下、裤裆这些地方,咱们预先压上加强嵌条,不是缝在外面,是藏在料子中间夹着走线……”
她又画出一个夹心结构的示意图:“这样既保证了强度,外面又看不到明线,还耐磨。就是……对裁剪和缝纫的精度要求更高,耗工时一点,但应该能省下不少返工和废料的时间。”
她顿了顿,补充道:“缝纫机针的问题,俺想能不能跟维修班商量,把针稍微打磨一下角度,或者换更韧的型号?俺之前改旧缝纫机的时候,好像见过类似的……”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细微声响。几个老技术员盯着那几道看似简单却打破常规的线条,陷入沉思。
刘师傅第一个开口,语气带着审视,但不再是排斥:“斜裁……嵌条……想法有点意思。但这嵌条怎么固定?预压的力度和温度怎么控制?不然容易变形。”
“俺想可以先在小料上试,”江德华立刻回答,“用熨斗慢慢试温度和时间,记录数据。固定的话,可以用特制的窄边压脚,一边走一边压……”
她显然已经思考过细节,回答得有条不紊。
吴科长猛地一拍桌子:“好!就按小江这个思路试试!刘师傅,你带着小江,立刻成立个试制小组!需要什么设备、材料,直接跟我打报告!抓紧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技术科角落的那张工作台成了临时的攻关阵地。江德华几乎是泡在了那里。
她和刘师傅反复试验裁剪角度,调试熨斗温度,和维修工一起琢磨针头改造。
她眼神好,手极稳,很多精细的调试工作都由她亲手完成。
失败了,就重来。数据记录写满了好几张纸。
几天后的傍晚,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一件符合所有苛刻指标的工作服样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连一向严肃的刘师傅都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容,拍了拍江德华的肩膀:“小江,行!你这脑子,是真活!”
吴科长拿着样品,翻来覆去地检查,紧绷了好几天的脸上终于云开雾散:“好!太好了!完全符合要求!就这么干!立刻制定标准工艺,下发车间!”
批量生产迅速展开。
江德华和刘师傅几乎住在了车间里,指导工人适应新工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最终,这批紧急任务不仅按时完成,质量全部达标,废品率还比预期低了不少。
总结会上,吴科长当着全体技术科人员的面,郑重宣布了厂里的决定:
“鉴于江德华同志在此次紧急任务中的突出贡献,以及一贯以来的优秀表现,经厂部研究决定,正式任命江德华同志为技术科技术员!大家鼓掌祝贺!”
热烈的掌声中,江德华站起身,心情激动,但语气依旧平稳:“谢谢组织信任,谢谢科长、刘师傅和各位同志的帮助!俺一定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散会后,刘师傅特意走过来,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亲切:“小江啊,以后就是正式的技术员了。好好干,有啥不懂的,随时来问俺。”
“哎!谢谢刘师傅!”江德华真诚地道谢。
江德华很是开心。
正式成为技术员代表什么?
代表着要涨工资!
正式技术员的任命下来没多久,厂里的财务科就通知江德华去办理相关手续。
当她从财务科出来,手里捏着新的工资袋时,明显感觉到厚度和重量都不同了。
她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快步走回技术科那间属于她的小小办公桌前。
里面除了熟悉的几张零散毛票,赫然多了几张崭新的大面额纸币。她仔细数了一遍,比之前当小组长时,多了十五块钱!
十五块!这在这个年代可能买很多东西。
要知道,有的家庭,一个月都花不了十五块钱。
不过,也是个盼头不是。
好消息总是接踵而至。
就在江德华还沉浸在成功解决出口手套争议、获得科长表扬的喜悦中时,厂里又接下了一个硬骨头——为某保密级别较高的特殊项目组,紧急定制一批高精度、高强度、且具有特定防护功能的工作服。
订单要求极其苛刻:面料是新型的混纺材料, 缝线强度、针距密度、甚至接缝处的耐磨损度都有精确到毫米和牛顿的数据指标;款式上还要求尽量减少外部缝线,以降低勾挂磨损的风险。
交货期却压得极短。
技术科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吴科长眉头紧锁,刘师傅和其他几个老技术员对着图纸和样品布料,也是一筹莫展。
“这料子太硬,常规裁剪损耗大,而且边缘容易毛躁,达不到要求的光洁度。” “缝纫机针恐怕吃不消,断针率会很高。” “接缝要求这么高,按现在的工艺,效率太低,根本完不成工期。”
大家提出的几个方案,不是成本超标,就是无法满足技术要求,或者时间上来不及。
会议室里一片沉闷。吴科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子:“再想想,都再想想!集思广益!上面点名要我们厂按时保质完成,这是政治任务!”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不大但清晰地说道:“科长,刘师傅,俺有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
众人目光齐刷刷看向坐在角落的江德华。她平时在这种会议上很少主动发言。
吴科长抬了抬下巴:“小江,你说说看。”
江德华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画一边讲解:“俺琢磨着,常规的直线裁剪和拼接对付这种硬料子确实吃亏。俺们能不能试着用……斜裁加嵌条的法子?”
她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流畅的、带角度的裁剪线:“你看,这样裁,能借着料子的劲儿,减少直接受力,边缘也不容易散。在关键受力部位,比如肩线、腋下、裤裆这些地方,咱们预先压上加强嵌条,不是缝在外面,是藏在料子中间夹着走线……”
她又画出一个夹心结构的示意图:“这样既保证了强度,外面又看不到明线,还耐磨。就是……对裁剪和缝纫的精度要求更高,耗工时一点,但应该能省下不少返工和废料的时间。”
她顿了顿,补充道:“缝纫机针的问题,俺想能不能跟维修班商量,把针稍微打磨一下角度,或者换更韧的型号?俺之前改旧缝纫机的时候,好像见过类似的……”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细微声响。几个老技术员盯着那几道看似简单却打破常规的线条,陷入沉思。
刘师傅第一个开口,语气带着审视,但不再是排斥:“斜裁……嵌条……想法有点意思。但这嵌条怎么固定?预压的力度和温度怎么控制?不然容易变形。”
“俺想可以先在小料上试,”江德华立刻回答,“用熨斗慢慢试温度和时间,记录数据。固定的话,可以用特制的窄边压脚,一边走一边压……”
她显然已经思考过细节,回答得有条不紊。
吴科长猛地一拍桌子:“好!就按小江这个思路试试!刘师傅,你带着小江,立刻成立个试制小组!需要什么设备、材料,直接跟我打报告!抓紧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技术科角落的那张工作台成了临时的攻关阵地。江德华几乎是泡在了那里。
她和刘师傅反复试验裁剪角度,调试熨斗温度,和维修工一起琢磨针头改造。
她眼神好,手极稳,很多精细的调试工作都由她亲手完成。
失败了,就重来。数据记录写满了好几张纸。
几天后的傍晚,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一件符合所有苛刻指标的工作服样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连一向严肃的刘师傅都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容,拍了拍江德华的肩膀:“小江,行!你这脑子,是真活!”
吴科长拿着样品,翻来覆去地检查,紧绷了好几天的脸上终于云开雾散:“好!太好了!完全符合要求!就这么干!立刻制定标准工艺,下发车间!”
批量生产迅速展开。
江德华和刘师傅几乎住在了车间里,指导工人适应新工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最终,这批紧急任务不仅按时完成,质量全部达标,废品率还比预期低了不少。
总结会上,吴科长当着全体技术科人员的面,郑重宣布了厂里的决定:
“鉴于江德华同志在此次紧急任务中的突出贡献,以及一贯以来的优秀表现,经厂部研究决定,正式任命江德华同志为技术科技术员!大家鼓掌祝贺!”
热烈的掌声中,江德华站起身,心情激动,但语气依旧平稳:“谢谢组织信任,谢谢科长、刘师傅和各位同志的帮助!俺一定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散会后,刘师傅特意走过来,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亲切:“小江啊,以后就是正式的技术员了。好好干,有啥不懂的,随时来问俺。”
“哎!谢谢刘师傅!”江德华真诚地道谢。
江德华很是开心。
正式成为技术员代表什么?
代表着要涨工资!
正式技术员的任命下来没多久,厂里的财务科就通知江德华去办理相关手续。
当她从财务科出来,手里捏着新的工资袋时,明显感觉到厚度和重量都不同了。
她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快步走回技术科那间属于她的小小办公桌前。
里面除了熟悉的几张零散毛票,赫然多了几张崭新的大面额纸币。她仔细数了一遍,比之前当小组长时,多了十五块钱!
十五块!这在这个年代可能买很多东西。
要知道,有的家庭,一个月都花不了十五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