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她早早起来,向大车店的老板娘打听了县城里零工聚集的地方——通常是在邮局门口或者粮站附近的街角。
深秋的清晨已经带了寒意,呵气成霜。江德华把最厚实的衣服穿上,怀里揣着那包红糖和姜枣,走向粮站后街。
那里果然已经蹲着些等活干的人,有男有女,大多是面色愁苦、等着人来找去干体力活的。
她一个年轻寡妇,挤在一堆等活的男人中间不像样,也不安全。
她略一思索,走到街对面一个卖开水的老太太摊子旁,花了最后一点零钱,买了一暖壶开水。
然后,她找了个稍微避风又不算太偏僻的墙角,拿出一个从大车店借来的破旧搪瓷缸子,小心地捏了一小撮红糖、两片姜、一颗掰开的大枣,冲上滚烫的开水。
一股带着甜香和姜辣味的热气瞬间弥漫开来。
她也不叫卖,就捧着那缸热茶,小口喝着,暖意从喉咙一直蔓延到胃里,驱散了清晨的寒冷。
这与众不同的香气和她的安静,很快引起了旁边几个同样等活计的妇人的注意。
一个搓着手哈气的四十多岁大嫂忍不住开口:“大妹子,你这喝的啥?闻着怪香怪暖和的。”
江德华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略带羞涩却友善的笑容:“嫂子,是俺自己弄的红糖姜枣茶,驱寒的。天冷,喝点热的身上暖和。” 【邻里亲和】的能力让她的话语和神态自然而然地带着让人想亲近的信任感。
“哎呦,这可真是好东西,就是红糖金贵哩……”那大嫂咽了口口水,眼神羡慕。
“俺这也是没办法,”江德华适时地流露出一点愁容,“男人没了,俺出来想找点零活干,等半天了,身上冷得厉害,才舍得泡一点……嫂子,要不您也尝尝味儿?俺这还有热水。” 她晃了晃旁边的暖壶。
那大嫂连忙摆手:“那咋好意思……” “没啥,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江德华说着,已经拿过另一个借来的杯子(提前准备好的),照样给她冲了一杯,递过去,“暖暖身子。”
那大嫂推辞两下,终究没抵住那热气和香味的诱惑,接过来小心地喝着,脸上立刻露出舒坦的表情:“哎呦,可真舒坦!谢谢你了大妹子!你这人心肠真好!”
一杯热茶下肚,两人的关系瞬间拉近。
旁边另外两个等活的妇人也被吸引过来,江德华如法炮制,用有限的红糖和姜枣,又冲了两杯分出去。
关系处好了,但是一连几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深秋的清晨已经带了寒意,呵气成霜。
江德华再次来到粮站后街等零工的地方,跟熟人聊了几句,就靠在墙边安静地观察,并运用【邻里亲和】的能力,敏锐地感知着周围人的交谈和情绪。
她注意到几个妇人聚在一起愁眉苦脸地议论着什么,便状似无意地靠近了些。
“……这可咋办?妇联那边催得紧,要得急,咱这几个人白天黑夜地赶也赶不出来啊!”
“就是,红星厂这次给的活儿量太大了,还要求针脚细密,交货时间又紧……” “要是完不成,以后这好事估计就轮不到咱了……”
江德华心中一动。红星厂?妇联?针线活?
她从几人的话里总结出相关信息:县里的红星被服厂偶尔会外包一些简单的缝纫活计给街道妇联,由妇联组织闲散在家的妇女们完成,算是给困难家庭一点贴补。
这工作不需要太多体力,但需要耐心和不错的手艺。
原主江德华别的不说,做针线活是一把好手,纳鞋底、缝衣服,而宁婉自己更是刺绣,就这工作,绣点简单花鸟都不在话下。
她脸上带上恰到好处的怯生生和期待,走上前去,声音不大但清晰:“几位大姐,打扰一下……俺刚才听你们说,妇联有缝纫的活计忙不过来?”
那几个妇人停下话头,看向她。见是个面生的年轻小媳妇,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裤,但收拾得干净利落,眼神清亮,看着不像偷奸耍滑的。
一个心直口快的大婶开口:“是啊,闺女,你也想接活?这活可累眼睛,工钱也是计件的,做得慢可挣不了几个钱。”
“俺不怕累,”江德华连忙说,语气恳切,“俺男人没了,就想找点活干糊口。俺针线活还行,纳鞋底、缝被子、补衣服都行,俺可以试试吗?完不成任务俺不要工钱都行,就想有个机会……”
她话语里的艰难和眼神里的渴望,配上【邻里亲和】自带的可信度,很容易就博得了同情。
另一个看起来更主事些的大嫂问:“你以前做过类似的?”
“在村里的时候,俺家的衣服鞋袜都是俺自己做,邻居家忙不过来时俺也常去帮忙缝缝补补。”江德华回答得实在,没夸大。
那主事的大嫂点点头:“行吧,看你也是个实在人。正好我们缺人手,你跟我去妇联办事处登个记,领点料子回去试试活。丑话说前头,针脚不过关或者延误了工期,可是要扣钱的,下次也没活给你了。”
“哎!谢谢大姐!谢谢您!”江德华连声道谢,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她跟着那位大嫂去了街道妇联,简单登记了情况(她只说是投亲路过,想挣点路费),领了一小捆需要锁边的布条和针线。回到大车店,她立刻投入工作。
这对她来说毫无难度。
飞针走线,速度又快,针脚又均匀细密。一下午功夫,她就完成了领到的任务量。
第二天她去交货时,妇联的干事检查后十分满意,立刻又给她派了更多的活,并且按件预支了她一点微薄的工钱。
虽然钱少,但这是她靠自己手艺挣来的收入,以后花钱也可以有个出处,留痕。
这年头,可不能随便花钱,没有出处,搞不好会被当成特务。
接下来的日子,江德华就靠着接妇联的缝纫活,白天在大车店的角落里埋头苦干,晚上和同屋的女眷们简单聊聊天。
她很快和几个常住院里的妇人熟悉起来,偶尔还能互相帮衬点小忙,或者交换些信息。
妇联的活时多时少,不稳定,但至少让她在县城里暂时立住了脚,有了属于自己的收入来源。
她偶尔会给哥哥江德福写信,报个平安,只说在县城找到些零活,一切都好,让他勿念。
现在江德福还没跟安杰结婚,至少在他哥跟安杰结婚的时候,有个好点的身份。
深秋的清晨已经带了寒意,呵气成霜。江德华把最厚实的衣服穿上,怀里揣着那包红糖和姜枣,走向粮站后街。
那里果然已经蹲着些等活干的人,有男有女,大多是面色愁苦、等着人来找去干体力活的。
她一个年轻寡妇,挤在一堆等活的男人中间不像样,也不安全。
她略一思索,走到街对面一个卖开水的老太太摊子旁,花了最后一点零钱,买了一暖壶开水。
然后,她找了个稍微避风又不算太偏僻的墙角,拿出一个从大车店借来的破旧搪瓷缸子,小心地捏了一小撮红糖、两片姜、一颗掰开的大枣,冲上滚烫的开水。
一股带着甜香和姜辣味的热气瞬间弥漫开来。
她也不叫卖,就捧着那缸热茶,小口喝着,暖意从喉咙一直蔓延到胃里,驱散了清晨的寒冷。
这与众不同的香气和她的安静,很快引起了旁边几个同样等活计的妇人的注意。
一个搓着手哈气的四十多岁大嫂忍不住开口:“大妹子,你这喝的啥?闻着怪香怪暖和的。”
江德华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略带羞涩却友善的笑容:“嫂子,是俺自己弄的红糖姜枣茶,驱寒的。天冷,喝点热的身上暖和。” 【邻里亲和】的能力让她的话语和神态自然而然地带着让人想亲近的信任感。
“哎呦,这可真是好东西,就是红糖金贵哩……”那大嫂咽了口口水,眼神羡慕。
“俺这也是没办法,”江德华适时地流露出一点愁容,“男人没了,俺出来想找点零活干,等半天了,身上冷得厉害,才舍得泡一点……嫂子,要不您也尝尝味儿?俺这还有热水。” 她晃了晃旁边的暖壶。
那大嫂连忙摆手:“那咋好意思……” “没啥,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江德华说着,已经拿过另一个借来的杯子(提前准备好的),照样给她冲了一杯,递过去,“暖暖身子。”
那大嫂推辞两下,终究没抵住那热气和香味的诱惑,接过来小心地喝着,脸上立刻露出舒坦的表情:“哎呦,可真舒坦!谢谢你了大妹子!你这人心肠真好!”
一杯热茶下肚,两人的关系瞬间拉近。
旁边另外两个等活的妇人也被吸引过来,江德华如法炮制,用有限的红糖和姜枣,又冲了两杯分出去。
关系处好了,但是一连几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深秋的清晨已经带了寒意,呵气成霜。
江德华再次来到粮站后街等零工的地方,跟熟人聊了几句,就靠在墙边安静地观察,并运用【邻里亲和】的能力,敏锐地感知着周围人的交谈和情绪。
她注意到几个妇人聚在一起愁眉苦脸地议论着什么,便状似无意地靠近了些。
“……这可咋办?妇联那边催得紧,要得急,咱这几个人白天黑夜地赶也赶不出来啊!”
“就是,红星厂这次给的活儿量太大了,还要求针脚细密,交货时间又紧……” “要是完不成,以后这好事估计就轮不到咱了……”
江德华心中一动。红星厂?妇联?针线活?
她从几人的话里总结出相关信息:县里的红星被服厂偶尔会外包一些简单的缝纫活计给街道妇联,由妇联组织闲散在家的妇女们完成,算是给困难家庭一点贴补。
这工作不需要太多体力,但需要耐心和不错的手艺。
原主江德华别的不说,做针线活是一把好手,纳鞋底、缝衣服,而宁婉自己更是刺绣,就这工作,绣点简单花鸟都不在话下。
她脸上带上恰到好处的怯生生和期待,走上前去,声音不大但清晰:“几位大姐,打扰一下……俺刚才听你们说,妇联有缝纫的活计忙不过来?”
那几个妇人停下话头,看向她。见是个面生的年轻小媳妇,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裤,但收拾得干净利落,眼神清亮,看着不像偷奸耍滑的。
一个心直口快的大婶开口:“是啊,闺女,你也想接活?这活可累眼睛,工钱也是计件的,做得慢可挣不了几个钱。”
“俺不怕累,”江德华连忙说,语气恳切,“俺男人没了,就想找点活干糊口。俺针线活还行,纳鞋底、缝被子、补衣服都行,俺可以试试吗?完不成任务俺不要工钱都行,就想有个机会……”
她话语里的艰难和眼神里的渴望,配上【邻里亲和】自带的可信度,很容易就博得了同情。
另一个看起来更主事些的大嫂问:“你以前做过类似的?”
“在村里的时候,俺家的衣服鞋袜都是俺自己做,邻居家忙不过来时俺也常去帮忙缝缝补补。”江德华回答得实在,没夸大。
那主事的大嫂点点头:“行吧,看你也是个实在人。正好我们缺人手,你跟我去妇联办事处登个记,领点料子回去试试活。丑话说前头,针脚不过关或者延误了工期,可是要扣钱的,下次也没活给你了。”
“哎!谢谢大姐!谢谢您!”江德华连声道谢,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她跟着那位大嫂去了街道妇联,简单登记了情况(她只说是投亲路过,想挣点路费),领了一小捆需要锁边的布条和针线。回到大车店,她立刻投入工作。
这对她来说毫无难度。
飞针走线,速度又快,针脚又均匀细密。一下午功夫,她就完成了领到的任务量。
第二天她去交货时,妇联的干事检查后十分满意,立刻又给她派了更多的活,并且按件预支了她一点微薄的工钱。
虽然钱少,但这是她靠自己手艺挣来的收入,以后花钱也可以有个出处,留痕。
这年头,可不能随便花钱,没有出处,搞不好会被当成特务。
接下来的日子,江德华就靠着接妇联的缝纫活,白天在大车店的角落里埋头苦干,晚上和同屋的女眷们简单聊聊天。
她很快和几个常住院里的妇人熟悉起来,偶尔还能互相帮衬点小忙,或者交换些信息。
妇联的活时多时少,不稳定,但至少让她在县城里暂时立住了脚,有了属于自己的收入来源。
她偶尔会给哥哥江德福写信,报个平安,只说在县城找到些零活,一切都好,让他勿念。
现在江德福还没跟安杰结婚,至少在他哥跟安杰结婚的时候,有个好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