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棠的右手掌心骤然熄灭,光芒如退潮般从皮肤下抽离。她身体一软,向前倾倒。
陈默伸手扶住她肩膀,指尖触到一片冷汗。与此同时,湖心亭上方的空气开始震动,没有风,却有无数纸张自虚空中垂直坠落。
泛黄的报纸像雪片般覆盖地面,层层叠叠,压住湿泥与石板。
每一张都带着旧时代特有的油墨气味,边角卷曲,纸面布满细密裂纹。
陈默单膝跪地,将林小棠轻轻放平,随即从风衣内袋取出录音机。
设备指示灯微闪,他迅速切换至广域频段,麦克风朝上,捕捉纸张下坠时空气的震颤频率。
声波图谱在显示屏上拉出密集波峰,规律得近乎刻意。
他拾起一张报纸,头版标题赫然入目:《沪上报馆巷灭门案》。日期印着“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七日”。
死者名单一字不差——姓名、年龄、住址,与1987年刑警队灭门案完全一致,只是衣着描述变为长衫马褂,凶器记为菜刀而非警用匕首。
秦月蹲在一旁,设备屏幕突然亮起。她并未操作,电源键处于关闭状态,但摄像头自动启动,直播界面弹出“第七位见证者”字样,随即开始打印微型报纸。
纸条从扬声器缝隙缓缓挤出,墨迹未干,写着:“三日后,镜中死。”
苏明远冲上前,试图拆卸电池。可接口已被黏稠纸浆封死,手指一碰便留下指纹凹痕。
新纸持续生成,堆叠成小山,压得设备外壳发出细微呻吟。
“别碰它。”陈默低声道。他解下左手腕的红绳,缠绕在设备外壳上,另一端接入测灵仪。
红绳接触金属瞬间泛起微光,仪器指针剧烈抖动后趋于平稳。打印速度明显减缓,纸条间隔由每秒一张延长至十秒。
林小棠撑着地面坐起,右手新生皮肤尚存余温。她伸手触碰身旁一张报纸,指尖刚接触油墨,皮肤下纹路再度微亮。
投影浮现——同一栋宅院,青砖黑瓦,厅堂中央横陈五具尸体,姿势与1987年现场完全相同。但这次,屋内摆设为民国风格,墙上挂钟停在三点十七分。
画面切换,又是一张报纸对应的时空:1954年冬,宅院改建为合作社宿舍,死者换上蓝布棉衣,死亡时间仍为三月十七日凌晨三点十七分。
“不是重复。”林小棠喘息,“是叠加。每一次,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重演同样的死法。”
陈默迅速翻检散落的报纸,共收集十七张,年份跨度从民国十二年至1987年,每隔十三年出现一次记录。
他将三张并列置于泥地:1923年、1936年、1987年。纸面接缝处油墨流动,似有生命般彼此吸引。
地面湿泥开始泛起波纹。一道直线缓缓浮现,接着是纵横交错的网格。青石板路、铁艺围栏、煤气路灯的轮廓逐一显现,覆盖原有湖心小径。
雾气颜色由黑转灰黄,空气中渗入煤油与鸦片混合的气息,极淡,却真实存在。
“空间正在重构。”陈默迅速按下录音机录制键,环境声波被完整捕获。频率分析显示,当前空间共振峰值与1987年排水管道内的记忆颗粒波动高度吻合。
秦月的设备突然剧烈震动。红绳缠绕处出现细小裂痕,纸条打印速度再次加快。
一张完整A4尺寸的报纸被完整吐出,头版标题为《申报·特讯》,内容仍为报馆巷灭门案,但配图是一张模糊的宅院全景。
照片角落,站着一个穿红色雨靴的小女孩,背对镜头。
林小棠瞳孔收缩。她认得那双鞋。
“妹妹……”她伸手欲抓,陈默一把拦住。
“别碰图像。”他说,“这不是回忆,是信息锚点。”
他俯身观察报纸边缘,发现每张纸的四角均有微小缺口,形状不规则,但彼此能拼合。
他取出随身小刀,小心裁下四张报纸的右上角,尝试对接。缺口吻合,拼出一个完整圆形图案——中央是十二根柱状物围成的环形结构,与湖心亭祭坛如出一辙。
整片区域空气骤然凝滞。
地面浮现的街道轮廓变得更加清晰,煤气路灯亮起昏黄光晕,远处传来黄包车铃声与吴语叫卖。雾气彻底转为灰黄色,仿佛时间本身被染色。
陈默立即取出测灵仪,贴于太阳穴位置,增强接收灵敏度。
仪器显示灵能流向发生偏移,不再集中于湖心亭,而是扩散至整个幻现街区,中心锁定在一条横贯东西的主路尽头。
那里本应是现代公园的儿童游乐区,此刻却矗立着一座两层西式洋楼,门牌编号“13”。
“报馆巷13号。”他低声说,“不是凶案发生地,是源头。”
秦月的设备再次异动。红绳因高频共振开始发烫,表面出现细微焦痕。纸条打印恢复高速,内容变为倒计时:“72:00:00”,随后是“镜面渗透率1.3%”,“现实稳定性下降”。
苏明远拔出备用枪支,对准设备,“要不直接毁了它?”
“不行。”陈默摇头,“它已与空间信息流融合。摧毁设备可能导致数据反噬,加速时空置换。”
他将四张拼合的报纸平铺于地面,用三块石子固定边缘。测灵仪放置中央,持续记录能量变化。红绳重新缠绕仪器,防止脱落。
林小棠爬到他身边,右手轻按报纸拼接处。皮肤下纹路再次亮起,这一次,光芒顺着纸面油墨蔓延,渗入泥土。
地面街道轮廓剧烈抖动,洋楼影像出现重影,仿佛两个时空正在争夺同一物理坐标。
陈默盯着测灵仪读数,能量峰值持续攀升。他知道,一旦达到临界点,现实将被强行拖入那个1937年的租界时空。
他伸手摸向录音机,准备启动全频段白噪音干扰。手指刚触到按钮,秦月突然尖叫。
设备屏幕炸开一道裂纹,整台机器剧烈震颤。大量报纸从内部涌出,不是打印,而是凭空生成。
最上方一张,日期为“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头版标题为《第七位见证者今日抵沪》。
照片上,是秦月的脸。
陈默伸手扶住她肩膀,指尖触到一片冷汗。与此同时,湖心亭上方的空气开始震动,没有风,却有无数纸张自虚空中垂直坠落。
泛黄的报纸像雪片般覆盖地面,层层叠叠,压住湿泥与石板。
每一张都带着旧时代特有的油墨气味,边角卷曲,纸面布满细密裂纹。
陈默单膝跪地,将林小棠轻轻放平,随即从风衣内袋取出录音机。
设备指示灯微闪,他迅速切换至广域频段,麦克风朝上,捕捉纸张下坠时空气的震颤频率。
声波图谱在显示屏上拉出密集波峰,规律得近乎刻意。
他拾起一张报纸,头版标题赫然入目:《沪上报馆巷灭门案》。日期印着“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七日”。
死者名单一字不差——姓名、年龄、住址,与1987年刑警队灭门案完全一致,只是衣着描述变为长衫马褂,凶器记为菜刀而非警用匕首。
秦月蹲在一旁,设备屏幕突然亮起。她并未操作,电源键处于关闭状态,但摄像头自动启动,直播界面弹出“第七位见证者”字样,随即开始打印微型报纸。
纸条从扬声器缝隙缓缓挤出,墨迹未干,写着:“三日后,镜中死。”
苏明远冲上前,试图拆卸电池。可接口已被黏稠纸浆封死,手指一碰便留下指纹凹痕。
新纸持续生成,堆叠成小山,压得设备外壳发出细微呻吟。
“别碰它。”陈默低声道。他解下左手腕的红绳,缠绕在设备外壳上,另一端接入测灵仪。
红绳接触金属瞬间泛起微光,仪器指针剧烈抖动后趋于平稳。打印速度明显减缓,纸条间隔由每秒一张延长至十秒。
林小棠撑着地面坐起,右手新生皮肤尚存余温。她伸手触碰身旁一张报纸,指尖刚接触油墨,皮肤下纹路再度微亮。
投影浮现——同一栋宅院,青砖黑瓦,厅堂中央横陈五具尸体,姿势与1987年现场完全相同。但这次,屋内摆设为民国风格,墙上挂钟停在三点十七分。
画面切换,又是一张报纸对应的时空:1954年冬,宅院改建为合作社宿舍,死者换上蓝布棉衣,死亡时间仍为三月十七日凌晨三点十七分。
“不是重复。”林小棠喘息,“是叠加。每一次,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重演同样的死法。”
陈默迅速翻检散落的报纸,共收集十七张,年份跨度从民国十二年至1987年,每隔十三年出现一次记录。
他将三张并列置于泥地:1923年、1936年、1987年。纸面接缝处油墨流动,似有生命般彼此吸引。
地面湿泥开始泛起波纹。一道直线缓缓浮现,接着是纵横交错的网格。青石板路、铁艺围栏、煤气路灯的轮廓逐一显现,覆盖原有湖心小径。
雾气颜色由黑转灰黄,空气中渗入煤油与鸦片混合的气息,极淡,却真实存在。
“空间正在重构。”陈默迅速按下录音机录制键,环境声波被完整捕获。频率分析显示,当前空间共振峰值与1987年排水管道内的记忆颗粒波动高度吻合。
秦月的设备突然剧烈震动。红绳缠绕处出现细小裂痕,纸条打印速度再次加快。
一张完整A4尺寸的报纸被完整吐出,头版标题为《申报·特讯》,内容仍为报馆巷灭门案,但配图是一张模糊的宅院全景。
照片角落,站着一个穿红色雨靴的小女孩,背对镜头。
林小棠瞳孔收缩。她认得那双鞋。
“妹妹……”她伸手欲抓,陈默一把拦住。
“别碰图像。”他说,“这不是回忆,是信息锚点。”
他俯身观察报纸边缘,发现每张纸的四角均有微小缺口,形状不规则,但彼此能拼合。
他取出随身小刀,小心裁下四张报纸的右上角,尝试对接。缺口吻合,拼出一个完整圆形图案——中央是十二根柱状物围成的环形结构,与湖心亭祭坛如出一辙。
整片区域空气骤然凝滞。
地面浮现的街道轮廓变得更加清晰,煤气路灯亮起昏黄光晕,远处传来黄包车铃声与吴语叫卖。雾气彻底转为灰黄色,仿佛时间本身被染色。
陈默立即取出测灵仪,贴于太阳穴位置,增强接收灵敏度。
仪器显示灵能流向发生偏移,不再集中于湖心亭,而是扩散至整个幻现街区,中心锁定在一条横贯东西的主路尽头。
那里本应是现代公园的儿童游乐区,此刻却矗立着一座两层西式洋楼,门牌编号“13”。
“报馆巷13号。”他低声说,“不是凶案发生地,是源头。”
秦月的设备再次异动。红绳因高频共振开始发烫,表面出现细微焦痕。纸条打印恢复高速,内容变为倒计时:“72:00:00”,随后是“镜面渗透率1.3%”,“现实稳定性下降”。
苏明远拔出备用枪支,对准设备,“要不直接毁了它?”
“不行。”陈默摇头,“它已与空间信息流融合。摧毁设备可能导致数据反噬,加速时空置换。”
他将四张拼合的报纸平铺于地面,用三块石子固定边缘。测灵仪放置中央,持续记录能量变化。红绳重新缠绕仪器,防止脱落。
林小棠爬到他身边,右手轻按报纸拼接处。皮肤下纹路再次亮起,这一次,光芒顺着纸面油墨蔓延,渗入泥土。
地面街道轮廓剧烈抖动,洋楼影像出现重影,仿佛两个时空正在争夺同一物理坐标。
陈默盯着测灵仪读数,能量峰值持续攀升。他知道,一旦达到临界点,现实将被强行拖入那个1937年的租界时空。
他伸手摸向录音机,准备启动全频段白噪音干扰。手指刚触到按钮,秦月突然尖叫。
设备屏幕炸开一道裂纹,整台机器剧烈震颤。大量报纸从内部涌出,不是打印,而是凭空生成。
最上方一张,日期为“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头版标题为《第七位见证者今日抵沪》。
照片上,是秦月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