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暮色像块浸了墨的布,往巷子里铺得飞快。画廊的门框上早已贴好春联,红底黑字在灯笼的光晕里泛着暖,思砚举着盏兔子灯,在院里跑来跑去,灯影在青砖地上晃成团跳动的金,烛火映得他小脸通红,像揣了颗小太阳。
“慢点跑,别把灯芯碰灭了,”苏晚站在阶前,手里拎着串小灯笼,正往梅枝上挂,“这是外婆寄来的宫灯纸,说‘除夕挂灯,来年光明’,得让满院都亮堂堂的。”她把灯笼的流苏理顺,红穗子在风里轻轻摆,像串垂着的火苗。
林砚在厨房炸丸子,油锅里“滋啦”作响,金黄的丸子浮起来,像堆圆滚滚的月亮。“要多炸些,”他用漏勺把丸子捞出来,控油时油星溅在围裙上,“街坊们等会儿要来守岁,外婆总说‘除夕的丸子要管够,日子才能团团圆圆’。”思砚跑进来,伸手就要抓,被林砚拍开:“烫!等凉了给你装袋里,揣着守岁。”
母亲寄来的窗花摆在案台上,是剪好的“福”字和喜鹊,红得发亮。苏晚把窗花贴在窗玻璃上,思砚踮着脚帮忙扶着,指尖按在玻璃上,印出几个小月牙。“你外婆剪了一辈子窗花,”苏晚摸着纸面上的纹路,“说‘剪刀裁的不是纸,是念想’,你看这喜鹊的翅膀,剪得像要飞起来似的。”
来老先生的孙女抱着个布包过来,里面是她爷爷扎的走马灯,灯壁上画着“连年有余”,转起来时鱼影游动,像活了似的。“我爷爷说,走马灯转起来,福气就来了,”她把灯挂在堂屋正中,帮思砚把兔子灯的烛芯挑亮,“我们的灯放在一起,比星星还热闹。”
思砚立刻把自己的兔子灯往走马灯旁凑,两个孩子蹲在灯影里,看光影在墙上织出花纹。思砚的兔子灯被风吹得晃了晃,烛火险些灭了,他赶紧用小手护住,说“要保护好外婆的灯笼”。老先生坐在堂屋的藤椅上,看着满院的灯火说:“这灯笼啊,亮的不是光,是人心。除夕的灯,要照得每个角落都暖,让远的近的牵挂,都能顺着光找到家。”
街坊们陆续来了,手里带着年货。张奶奶端来盆饺子,说是“素馅的,供灶王爷”;老板娘拎着坛屠苏酒,“等零点开封,喝了不生病”;思砚举着他的兔子灯,给每个人照亮,灯笼的光晕里,他的笑像块融化的糖。
年夜饭摆上桌时,院里的灯笼都亮了,梅枝上的小灯笼像串红玛瑙,堂屋的走马灯转得欢,把人影投在墙上,忽大忽小。思砚捧着小碗,夹了个丸子给林砚,又夹了个给苏晚,说“要像外婆说的那样,先敬长辈”。林砚笑着给他夹了块鱼:“吃鱼不说话,来年免是非,外婆教的规矩还记得。”
守岁时,大家围坐在炉边,说些陈年旧事。张奶奶讲起年轻时的除夕,说“那时候没电灯,就点油灯,照样守到天亮”;老板娘说她小时候总偷拆红包,被母亲追着打;思砚趴在林砚膝头,听着听着就打哈欠,手里还攥着外婆寄来的压岁钱,红包上绣着的金线在灯光下闪。
快到零点时,林砚去点燃院子里的烟花。引线“嘶嘶”烧着,突然“嘭”地炸开,彩花在夜空里散开,映得灯笼的红光都成了彩色。思砚捂着耳朵,却笑得眼睛眯成条缝,指着天上的烟花喊:“外婆肯定能看见!”
苏晚望着烟花坠落的轨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零点时往院里撒把糖,说“甜甜蜜蜜一整年”,父亲则抱着她看烟花,说“烟火再短,也能把念想刻在天上”。如今看着思砚雀跃的样子,才懂这除夕的灯火,从来都不是为了照亮黑夜,而是为了让牵挂顺着光,传到每个思念的人心里。
夜里,灯笼的光透过窗纸,在被面上投下细碎的红。思砚躺在被窝里,怀里揣着红包,梦里嘟囔着“外婆新年快乐”。苏晚坐在床边,给他掖好被角,说“等明天醒来,就能给外婆打电话了,让她听听你的声音”。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小褂子,是用母亲寄来的红绸布缝的,领口绣着“平安”二字。“明天穿这个拜年,”他把褂子放在床头,“像裹着灯笼的暖,走到哪儿都亮堂。”苏晚摸着绸布的滑,突然觉得这除夕的灯笼里,藏着最滚烫的盼——是孩子护住的烛火,是老人的窗花,是街坊的饺子,把新旧年的交界,照得又暖又亮。
这个除夕,没有惊天动地的喧嚣,只有满院的灯火、桌上的团圆和家人的陪伴,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绵长的牵挂,从来都藏在这些温暖的仪式里——是思砚沾着烛泪的指尖,是老先生的走马灯,是林砚点烟的手,是除夕夜里那片不灭的光,藏着岁月的轮回与期盼。
而那些挂在枝头的灯,那些摆在桌上的甜,那些守在炉边的人,终将像这渐亮的天光一样,在时光里慢慢铺展,让每个新岁的日子,都带着灯笼的暖,带着相聚的盼,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推开院门,说声“我来赶团圆饭了”。
“慢点跑,别把灯芯碰灭了,”苏晚站在阶前,手里拎着串小灯笼,正往梅枝上挂,“这是外婆寄来的宫灯纸,说‘除夕挂灯,来年光明’,得让满院都亮堂堂的。”她把灯笼的流苏理顺,红穗子在风里轻轻摆,像串垂着的火苗。
林砚在厨房炸丸子,油锅里“滋啦”作响,金黄的丸子浮起来,像堆圆滚滚的月亮。“要多炸些,”他用漏勺把丸子捞出来,控油时油星溅在围裙上,“街坊们等会儿要来守岁,外婆总说‘除夕的丸子要管够,日子才能团团圆圆’。”思砚跑进来,伸手就要抓,被林砚拍开:“烫!等凉了给你装袋里,揣着守岁。”
母亲寄来的窗花摆在案台上,是剪好的“福”字和喜鹊,红得发亮。苏晚把窗花贴在窗玻璃上,思砚踮着脚帮忙扶着,指尖按在玻璃上,印出几个小月牙。“你外婆剪了一辈子窗花,”苏晚摸着纸面上的纹路,“说‘剪刀裁的不是纸,是念想’,你看这喜鹊的翅膀,剪得像要飞起来似的。”
来老先生的孙女抱着个布包过来,里面是她爷爷扎的走马灯,灯壁上画着“连年有余”,转起来时鱼影游动,像活了似的。“我爷爷说,走马灯转起来,福气就来了,”她把灯挂在堂屋正中,帮思砚把兔子灯的烛芯挑亮,“我们的灯放在一起,比星星还热闹。”
思砚立刻把自己的兔子灯往走马灯旁凑,两个孩子蹲在灯影里,看光影在墙上织出花纹。思砚的兔子灯被风吹得晃了晃,烛火险些灭了,他赶紧用小手护住,说“要保护好外婆的灯笼”。老先生坐在堂屋的藤椅上,看着满院的灯火说:“这灯笼啊,亮的不是光,是人心。除夕的灯,要照得每个角落都暖,让远的近的牵挂,都能顺着光找到家。”
街坊们陆续来了,手里带着年货。张奶奶端来盆饺子,说是“素馅的,供灶王爷”;老板娘拎着坛屠苏酒,“等零点开封,喝了不生病”;思砚举着他的兔子灯,给每个人照亮,灯笼的光晕里,他的笑像块融化的糖。
年夜饭摆上桌时,院里的灯笼都亮了,梅枝上的小灯笼像串红玛瑙,堂屋的走马灯转得欢,把人影投在墙上,忽大忽小。思砚捧着小碗,夹了个丸子给林砚,又夹了个给苏晚,说“要像外婆说的那样,先敬长辈”。林砚笑着给他夹了块鱼:“吃鱼不说话,来年免是非,外婆教的规矩还记得。”
守岁时,大家围坐在炉边,说些陈年旧事。张奶奶讲起年轻时的除夕,说“那时候没电灯,就点油灯,照样守到天亮”;老板娘说她小时候总偷拆红包,被母亲追着打;思砚趴在林砚膝头,听着听着就打哈欠,手里还攥着外婆寄来的压岁钱,红包上绣着的金线在灯光下闪。
快到零点时,林砚去点燃院子里的烟花。引线“嘶嘶”烧着,突然“嘭”地炸开,彩花在夜空里散开,映得灯笼的红光都成了彩色。思砚捂着耳朵,却笑得眼睛眯成条缝,指着天上的烟花喊:“外婆肯定能看见!”
苏晚望着烟花坠落的轨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零点时往院里撒把糖,说“甜甜蜜蜜一整年”,父亲则抱着她看烟花,说“烟火再短,也能把念想刻在天上”。如今看着思砚雀跃的样子,才懂这除夕的灯火,从来都不是为了照亮黑夜,而是为了让牵挂顺着光,传到每个思念的人心里。
夜里,灯笼的光透过窗纸,在被面上投下细碎的红。思砚躺在被窝里,怀里揣着红包,梦里嘟囔着“外婆新年快乐”。苏晚坐在床边,给他掖好被角,说“等明天醒来,就能给外婆打电话了,让她听听你的声音”。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小褂子,是用母亲寄来的红绸布缝的,领口绣着“平安”二字。“明天穿这个拜年,”他把褂子放在床头,“像裹着灯笼的暖,走到哪儿都亮堂。”苏晚摸着绸布的滑,突然觉得这除夕的灯笼里,藏着最滚烫的盼——是孩子护住的烛火,是老人的窗花,是街坊的饺子,把新旧年的交界,照得又暖又亮。
这个除夕,没有惊天动地的喧嚣,只有满院的灯火、桌上的团圆和家人的陪伴,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绵长的牵挂,从来都藏在这些温暖的仪式里——是思砚沾着烛泪的指尖,是老先生的走马灯,是林砚点烟的手,是除夕夜里那片不灭的光,藏着岁月的轮回与期盼。
而那些挂在枝头的灯,那些摆在桌上的甜,那些守在炉边的人,终将像这渐亮的天光一样,在时光里慢慢铺展,让每个新岁的日子,都带着灯笼的暖,带着相聚的盼,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推开院门,说声“我来赶团圆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