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刚过,巷子里的积雪还没化尽,画廊窗台上的蜡梅却抢先绽了苞。琥珀色的花瓣裹着薄雪,在料峭的寒风里透出清冽的香,像浸了冰的蜜。思砚踩着小板凳,鼻尖几乎要碰到花枝,小手呵着白气在玻璃上画圈,奶声奶气地数:“一朵,两朵……外婆快来了!”
母亲说好了,过了小年就来南方过年。这个消息让思砚盼了整月,每天都要给梅枝浇点温水,说是“让花快点开,给外婆当欢迎礼”。林砚笑着说他心急,却悄悄把梅盆往屋里挪了挪,怕夜里的霜气冻坏了花苞。
苏晚在画案上写春联,红纸裁得方方正正,墨汁里掺了点朱砂,是来老先生教的法子,说是“添点喜气”。思砚凑过来,非要用毛笔蘸金粉在红纸上点星星,结果手一抖,金粉洒了半张纸,像落了场小金雨。
“这叫‘金星报喜’,”来老先生拄着拐杖进来,看着红纸笑,“比规规矩矩的字更有年意。”他孙女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个布偶,是用碎布头做的小老虎,送给思砚当新年礼物。思砚立刻回赠了片刚落下的蜡梅花瓣,夹在小老虎的耳朵里:“给老虎喷香水。”
两个孩子趴在炉边玩布偶,老先生看着苏晚的春联,突然说:“今年的字比去年稳了,有烟火气了。”苏晚笑着点头,想起刚学写字时,总追求笔锋凌厉,如今却觉得,藏在笔画里的温柔,比任何锋芒都动人——就像这梅枝,看着瘦硬,却裹着满枝的春。
母亲来的前一天,思砚突发奇想,要给外婆画张“全家福”。他把家里的人都画在纸上:林砚举着灯笼,苏晚抱着梅花,自己站在中间,手里牵着个戴棉帽的小人,正是母亲的模样。画的角落还画了只肥硕的饺子,说是“外婆爱吃的酸菜馅”。
林砚去车站接母亲时,思砚捧着画站在画廊门口等,小脸冻得通红,却不肯进屋里暖和。远远看见母亲的蓝头巾,他立刻举着画跑过去,小靴子踩在雪地里咯吱响:“外婆!宝宝画的我们!”
母亲接过画,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把思砚裹进自己的棉袄里:“我们乖宝画得真好,把外婆的心都画暖了。”她手里拎着个大布包,里面装着给思砚的新棉袄,给苏晚的羊绒围巾,还有袋沉甸甸的东北大米,说是“熬粥最香”。
进了屋,母亲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蜡梅,鼻尖凑在花瓣上闻了又闻:“比北方的野梅香,柔。”思砚赶紧搬来小板凳,让外婆坐在炉边,又跑去厨房端来苏晚煮的姜茶,小手捧着茶杯递过去:“外婆喝,不冷。”
母亲喝着姜茶,看着满室的春联和灯笼,突然说:“这屋比炕头暖,因为人齐。”苏晚听着这话,眼眶有点热——所谓家,不就是这样吗?有牵挂的人在,再冷的屋子也能焐出春气。
除夕那天,全家围在厨房包饺子。母亲教思砚捏花边,小家伙的小手没力气,包的饺子不是露馅就是站不稳,却坚持要自己来,说“要给太爷爷吃带花边的”。林砚把他包的饺子单独放着,说“煮出来肯定最香”,惹得母亲直笑“爷俩一个样”。
夜里守岁,母亲从布包里掏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枚银锁片,上面刻着“长命百岁”。她把锁片戴在思砚脖子上,又给苏晚和林砚各塞了个红包:“新岁平平安安,比啥都强。”思砚摸着冰凉的锁片,突然在母亲脸上亲了口:“外婆的红包最暖。”
大年初一的清晨,雪停了,阳光透过梅枝照进屋里,在地上投下晃动的花影。思砚戴着银锁片,跟着母亲去拜年,见人就说“这是外婆给的护身符”。街坊们看着这祖孙俩,都说“隔代亲,甜如蜜”。
母亲在南方待了整月,每天都要去护城河散步,说“看惯了白雪,瞅着这绿水心里敞亮”。她教苏晚腌酸菜,说“要放足盐,晒足太阳”;教林砚做粘豆包,说“面要发透,糖要放够”;更多的时候,是坐在炉边,听思砚讲学校的事,手里纳着双小棉鞋,针脚密得像网。
临走前,母亲把纳好的棉鞋塞进思砚怀里:“开春穿,软和。”她看着窗台上的蜡梅,突然说:“等梅落了,就该种春菜了,我把菜籽给你们带来了,撒在院子里,能吃一夏天。”
送母亲去车站时,思砚抱着棉鞋站在月台上,突然说:“外婆明年还来,看我们种的菜。”母亲笑着点头,往他兜里塞了把花生糖:“等菜长出来,外婆就来摘。”火车开动时,她挥着手的身影越来越小,思砚举着那幅全家福,追着火车跑了好远。
回到家,苏晚发现母亲的枕头上放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纳鞋剩下的碎布头,还有张字条:“梅花开尽春就来,你们仨好好的,比啥都强。”思砚把碎布头捡起来,要给小老虎做新衣服,说是“外婆留的礼物”。
这个冬天,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只有梅香、牵挂和家人的陪伴,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珍贵的团圆,从来都藏在这些平凡的瞬间里——是孩子冻红的小脸,是老人纳鞋的针脚,是身边人递来的姜茶,是梅枝上那点倔强的春意,藏着岁月的温柔与期盼。
而那些浸在饺子里的思念,那些藏在布包里的牵挂,终将像这梅枝上的花苞,在时光里悄悄积蓄力量,等下一个冬天来临,再绽满枝的暖,告诉他们:爱从来都不会走远,就像春天,总会踩着梅香而来。
母亲说好了,过了小年就来南方过年。这个消息让思砚盼了整月,每天都要给梅枝浇点温水,说是“让花快点开,给外婆当欢迎礼”。林砚笑着说他心急,却悄悄把梅盆往屋里挪了挪,怕夜里的霜气冻坏了花苞。
苏晚在画案上写春联,红纸裁得方方正正,墨汁里掺了点朱砂,是来老先生教的法子,说是“添点喜气”。思砚凑过来,非要用毛笔蘸金粉在红纸上点星星,结果手一抖,金粉洒了半张纸,像落了场小金雨。
“这叫‘金星报喜’,”来老先生拄着拐杖进来,看着红纸笑,“比规规矩矩的字更有年意。”他孙女跟在后面,手里捧着个布偶,是用碎布头做的小老虎,送给思砚当新年礼物。思砚立刻回赠了片刚落下的蜡梅花瓣,夹在小老虎的耳朵里:“给老虎喷香水。”
两个孩子趴在炉边玩布偶,老先生看着苏晚的春联,突然说:“今年的字比去年稳了,有烟火气了。”苏晚笑着点头,想起刚学写字时,总追求笔锋凌厉,如今却觉得,藏在笔画里的温柔,比任何锋芒都动人——就像这梅枝,看着瘦硬,却裹着满枝的春。
母亲来的前一天,思砚突发奇想,要给外婆画张“全家福”。他把家里的人都画在纸上:林砚举着灯笼,苏晚抱着梅花,自己站在中间,手里牵着个戴棉帽的小人,正是母亲的模样。画的角落还画了只肥硕的饺子,说是“外婆爱吃的酸菜馅”。
林砚去车站接母亲时,思砚捧着画站在画廊门口等,小脸冻得通红,却不肯进屋里暖和。远远看见母亲的蓝头巾,他立刻举着画跑过去,小靴子踩在雪地里咯吱响:“外婆!宝宝画的我们!”
母亲接过画,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把思砚裹进自己的棉袄里:“我们乖宝画得真好,把外婆的心都画暖了。”她手里拎着个大布包,里面装着给思砚的新棉袄,给苏晚的羊绒围巾,还有袋沉甸甸的东北大米,说是“熬粥最香”。
进了屋,母亲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蜡梅,鼻尖凑在花瓣上闻了又闻:“比北方的野梅香,柔。”思砚赶紧搬来小板凳,让外婆坐在炉边,又跑去厨房端来苏晚煮的姜茶,小手捧着茶杯递过去:“外婆喝,不冷。”
母亲喝着姜茶,看着满室的春联和灯笼,突然说:“这屋比炕头暖,因为人齐。”苏晚听着这话,眼眶有点热——所谓家,不就是这样吗?有牵挂的人在,再冷的屋子也能焐出春气。
除夕那天,全家围在厨房包饺子。母亲教思砚捏花边,小家伙的小手没力气,包的饺子不是露馅就是站不稳,却坚持要自己来,说“要给太爷爷吃带花边的”。林砚把他包的饺子单独放着,说“煮出来肯定最香”,惹得母亲直笑“爷俩一个样”。
夜里守岁,母亲从布包里掏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枚银锁片,上面刻着“长命百岁”。她把锁片戴在思砚脖子上,又给苏晚和林砚各塞了个红包:“新岁平平安安,比啥都强。”思砚摸着冰凉的锁片,突然在母亲脸上亲了口:“外婆的红包最暖。”
大年初一的清晨,雪停了,阳光透过梅枝照进屋里,在地上投下晃动的花影。思砚戴着银锁片,跟着母亲去拜年,见人就说“这是外婆给的护身符”。街坊们看着这祖孙俩,都说“隔代亲,甜如蜜”。
母亲在南方待了整月,每天都要去护城河散步,说“看惯了白雪,瞅着这绿水心里敞亮”。她教苏晚腌酸菜,说“要放足盐,晒足太阳”;教林砚做粘豆包,说“面要发透,糖要放够”;更多的时候,是坐在炉边,听思砚讲学校的事,手里纳着双小棉鞋,针脚密得像网。
临走前,母亲把纳好的棉鞋塞进思砚怀里:“开春穿,软和。”她看着窗台上的蜡梅,突然说:“等梅落了,就该种春菜了,我把菜籽给你们带来了,撒在院子里,能吃一夏天。”
送母亲去车站时,思砚抱着棉鞋站在月台上,突然说:“外婆明年还来,看我们种的菜。”母亲笑着点头,往他兜里塞了把花生糖:“等菜长出来,外婆就来摘。”火车开动时,她挥着手的身影越来越小,思砚举着那幅全家福,追着火车跑了好远。
回到家,苏晚发现母亲的枕头上放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纳鞋剩下的碎布头,还有张字条:“梅花开尽春就来,你们仨好好的,比啥都强。”思砚把碎布头捡起来,要给小老虎做新衣服,说是“外婆留的礼物”。
这个冬天,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只有梅香、牵挂和家人的陪伴,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珍贵的团圆,从来都藏在这些平凡的瞬间里——是孩子冻红的小脸,是老人纳鞋的针脚,是身边人递来的姜茶,是梅枝上那点倔强的春意,藏着岁月的温柔与期盼。
而那些浸在饺子里的思念,那些藏在布包里的牵挂,终将像这梅枝上的花苞,在时光里悄悄积蓄力量,等下一个冬天来临,再绽满枝的暖,告诉他们:爱从来都不会走远,就像春天,总会踩着梅香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