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傍晚,巷子里的灯笼早就挂满了。红的、绿的、纱的、纸的,风一吹就晃悠,把青石板路照得花花绿绿,像铺了条会动的锦缎。思砚举着个兔子灯,竹骨绷着的纱面被烛火映得透亮,兔子的红眼睛在暮色里闪,他跑得太快,灯笼穗子扫过墙角的青苔,沾了点湿绿。
“慢点跑,烛火要灭了。”苏晚提着盏莲花灯跟在后面,花瓣层层叠叠,灯芯燃得正旺,“你外婆总说‘元宵赏灯,岁岁光明’,这灯得提着走满三条街,才能把福气带回家。”她把母亲寄来的走马灯挂在廊下,灯一转,画着的“八仙过海”就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这灯是你外公年轻时做的,说‘转起来的灯影,像日子在往前跑’。思砚盯着走马灯,突然说“外婆看到这个,肯定会想起外公”。
林砚在厨房煮汤圆,黑芝麻馅的汤圆在锅里翻涌,像团团圆圆的黑珍珠。“要多煮五个,图个‘五谷丰登’,”他用漏勺把汤圆捞进碗里,“外婆最爱吃带馅的,说‘元宵的甜得裹在心里’。”思砚捧着兔子灯凑过来,烛火映在汤圆上,把白胖的团子照得半透明,他咽了咽口水:“给外婆留三个,要最大的。”
来老先生的孙女拎着盏鲤鱼灯,鱼鳞是用彩纸剪的,风吹过时“哗啦”响,像真鱼在摆尾。“我爷爷说,元宵的灯要亮到亥时,才能把年气留住,”她把鲤鱼灯挂在思砚家的门环上,帮苏晚往莲花灯里添灯油,“我们的灯对着亮,像两条鱼在水里游。”
思砚立刻把自己的兔子灯往鲤鱼灯旁边凑,两个孩子蹲在灯影里,看墙上的影子忽大忽小。思砚的手在灯前比划,影子就变成了小兔子在跳,惹得女孩直笑:“像外婆家的那只老兔子,总爱蹭人的裤腿。”老先生坐在堂屋的竹椅上,喝着桂花酒说:“这元宵的灯啊,看着是照亮路,其实是照亮心里的盼。灯影晃着,汤圆甜着,就盼着日子像这灯一样,一年比一年亮堂,就像你外婆,总说‘灯在,家就在’。”
街坊们提着灯来串门,手里都带着节令吃食。张奶奶端来盘糖糕,“炸得外酥里软,配灯影最好”;老板娘拎着袋炒元宵,“芝麻馅的,嚼着香”;思砚举着他的兔子灯,给每个人看灯里的烛火,灯油滴在手上也不觉得烫,惹得大家直笑“思砚成了护灯小将军”。
“要给外婆寄盒元宵,”林砚把冻好的元宵装进木盒,垫着棉絮防压,“让她也尝尝我们的手艺,说灯影里的汤圆最甜。”思砚找来张画,上面画着三个灯笼手拉手,旁边堆着汤圆,说是“爸爸、妈妈和宝宝,在灯影里等外婆”。他把画贴在木盒上,胶水抹得太多,纸边卷了起来,却透着股认真的憨。
夜里,巷子里的灯汇成了河,孩子们的欢笑声惊飞了檐下的夜鸟。思砚举着兔子灯,跟着林砚去猜灯谜,灯笼上的谜面写着“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他歪着头想了半天,突然喊:“是青蛙!外婆家的池塘里有好多!”
兑奖时,他选了块糖画,是用红糖浇的小兔子,举在灯前看,糖丝在光里亮晶晶的,像水晶。苏晚给他买了串糖葫芦,山楂的酸混着糖衣的甜,他咬了一口说“比元宵还够味”。林砚指着远处的烟花,“快看,外婆说元宵的烟花要对着许愿,特别灵”。思砚闭上眼睛,对着烟花的方向小声说“希望外婆明天就来,我们一起提灯”。
回家时,兔子灯的烛火快燃尽了,思砚小心地护着,说“要让它亮到最后”。堂屋的走马灯还在转,八仙的影子在墙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像在赶路。苏晚把留着的三个汤圆温在锅里,热气裹着芝麻香,漫了满厨房。
思砚躺在被窝里,手里攥着那根糖画兔子的竹签,说是“给外婆的小灯笼柄”。苏晚坐在床边,给他讲元宵的故事,说“这灯影在墙上晃得越久,心里的盼头就越沉,就像我们等外婆来,灯亮过了元宵,她就该踩着灯影来了”。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夹袄,是用母亲寄来的碎花布缝的,里子铺着薄棉,不厚却暖。“明天穿这个去学堂,”他把夹袄放在床头,“元宵过了天渐暖,这夹袄正好,像裹着灯影的暖。”苏晚摸着布料的柔,突然觉得这元宵的灯影里,藏着最温柔的盼——是孩子贴在盒上的画,是老人的鲤鱼灯,是街坊的糖糕,把年的尾都染成了春的暖。
这个元宵,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只有巷里的灯河、碗里的汤圆和家人的守候,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绵长的牵挂,从来都藏在这些晃动的灯影里——是思砚沾着灯油的指尖,是老先生的桂花酒,是林砚煮汤圆的手,是元宵夜里那片温暖的光,藏着岁月的流转与期盼。
而那些亮在巷里的灯,那些盛在碗里的甜,那些藏在心里的念,终将像这渐暖的春风一样,在时光里慢慢舒展,让每个等待的日子,都带着灯影的暖,带着相聚的甜,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走进灯影里,说声“这灯,亮得跟我梦里的一个样”。
“慢点跑,烛火要灭了。”苏晚提着盏莲花灯跟在后面,花瓣层层叠叠,灯芯燃得正旺,“你外婆总说‘元宵赏灯,岁岁光明’,这灯得提着走满三条街,才能把福气带回家。”她把母亲寄来的走马灯挂在廊下,灯一转,画着的“八仙过海”就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这灯是你外公年轻时做的,说‘转起来的灯影,像日子在往前跑’。思砚盯着走马灯,突然说“外婆看到这个,肯定会想起外公”。
林砚在厨房煮汤圆,黑芝麻馅的汤圆在锅里翻涌,像团团圆圆的黑珍珠。“要多煮五个,图个‘五谷丰登’,”他用漏勺把汤圆捞进碗里,“外婆最爱吃带馅的,说‘元宵的甜得裹在心里’。”思砚捧着兔子灯凑过来,烛火映在汤圆上,把白胖的团子照得半透明,他咽了咽口水:“给外婆留三个,要最大的。”
来老先生的孙女拎着盏鲤鱼灯,鱼鳞是用彩纸剪的,风吹过时“哗啦”响,像真鱼在摆尾。“我爷爷说,元宵的灯要亮到亥时,才能把年气留住,”她把鲤鱼灯挂在思砚家的门环上,帮苏晚往莲花灯里添灯油,“我们的灯对着亮,像两条鱼在水里游。”
思砚立刻把自己的兔子灯往鲤鱼灯旁边凑,两个孩子蹲在灯影里,看墙上的影子忽大忽小。思砚的手在灯前比划,影子就变成了小兔子在跳,惹得女孩直笑:“像外婆家的那只老兔子,总爱蹭人的裤腿。”老先生坐在堂屋的竹椅上,喝着桂花酒说:“这元宵的灯啊,看着是照亮路,其实是照亮心里的盼。灯影晃着,汤圆甜着,就盼着日子像这灯一样,一年比一年亮堂,就像你外婆,总说‘灯在,家就在’。”
街坊们提着灯来串门,手里都带着节令吃食。张奶奶端来盘糖糕,“炸得外酥里软,配灯影最好”;老板娘拎着袋炒元宵,“芝麻馅的,嚼着香”;思砚举着他的兔子灯,给每个人看灯里的烛火,灯油滴在手上也不觉得烫,惹得大家直笑“思砚成了护灯小将军”。
“要给外婆寄盒元宵,”林砚把冻好的元宵装进木盒,垫着棉絮防压,“让她也尝尝我们的手艺,说灯影里的汤圆最甜。”思砚找来张画,上面画着三个灯笼手拉手,旁边堆着汤圆,说是“爸爸、妈妈和宝宝,在灯影里等外婆”。他把画贴在木盒上,胶水抹得太多,纸边卷了起来,却透着股认真的憨。
夜里,巷子里的灯汇成了河,孩子们的欢笑声惊飞了檐下的夜鸟。思砚举着兔子灯,跟着林砚去猜灯谜,灯笼上的谜面写着“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他歪着头想了半天,突然喊:“是青蛙!外婆家的池塘里有好多!”
兑奖时,他选了块糖画,是用红糖浇的小兔子,举在灯前看,糖丝在光里亮晶晶的,像水晶。苏晚给他买了串糖葫芦,山楂的酸混着糖衣的甜,他咬了一口说“比元宵还够味”。林砚指着远处的烟花,“快看,外婆说元宵的烟花要对着许愿,特别灵”。思砚闭上眼睛,对着烟花的方向小声说“希望外婆明天就来,我们一起提灯”。
回家时,兔子灯的烛火快燃尽了,思砚小心地护着,说“要让它亮到最后”。堂屋的走马灯还在转,八仙的影子在墙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像在赶路。苏晚把留着的三个汤圆温在锅里,热气裹着芝麻香,漫了满厨房。
思砚躺在被窝里,手里攥着那根糖画兔子的竹签,说是“给外婆的小灯笼柄”。苏晚坐在床边,给他讲元宵的故事,说“这灯影在墙上晃得越久,心里的盼头就越沉,就像我们等外婆来,灯亮过了元宵,她就该踩着灯影来了”。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夹袄,是用母亲寄来的碎花布缝的,里子铺着薄棉,不厚却暖。“明天穿这个去学堂,”他把夹袄放在床头,“元宵过了天渐暖,这夹袄正好,像裹着灯影的暖。”苏晚摸着布料的柔,突然觉得这元宵的灯影里,藏着最温柔的盼——是孩子贴在盒上的画,是老人的鲤鱼灯,是街坊的糖糕,把年的尾都染成了春的暖。
这个元宵,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只有巷里的灯河、碗里的汤圆和家人的守候,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绵长的牵挂,从来都藏在这些晃动的灯影里——是思砚沾着灯油的指尖,是老先生的桂花酒,是林砚煮汤圆的手,是元宵夜里那片温暖的光,藏着岁月的流转与期盼。
而那些亮在巷里的灯,那些盛在碗里的甜,那些藏在心里的念,终将像这渐暖的春风一样,在时光里慢慢舒展,让每个等待的日子,都带着灯影的暖,带着相聚的甜,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走进灯影里,说声“这灯,亮得跟我梦里的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