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太阳像团火球,烤得地面冒热气,连蝉鸣都透着股有气无力的黏。画廊的厨房里却凉丝丝的,苏晚正坐在竹席上搓凉粉,绿豆粉调成的糊在沸水里搅成透明的膏,倒在白瓷盘里晾凉,颤巍巍的像块冻住的月光。思砚趴在桌边看,小手总想戳一下,被苏晚拍开:“等凉透了切条,拌着外婆寄的辣椒油才香。”
林砚在院角的井边打水,木桶“扑通”一声沉进水里,提上来时满桶的清凉,水面浮着片槐树叶。他把凉粉盘放进装井水的木盆里湃着,水珠顺着瓷盘边缘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洇出小水圈。“这样冰得快,”他用毛巾擦着额角的汗,“比冰箱还管用,你外婆总说‘井水泡的东西,带着土气的凉’。”
母亲寄来的辣椒油装在粗陶罐里,打开时香气直冲鼻子,红亮的油里浮着芝麻和花椒,是用晒干的小米辣炸的。思砚偷偷用筷子蘸了点,辣得直伸舌头,却还是说“比糖果够味”。苏晚笑着给他递过井水湃的酸梅汤,玻璃杯外凝着水珠,喝一口,从喉咙凉到心里。
来老先生的孙女拎着个瓦罐过来,里面是她爷爷做的豌豆凉粉,灰绿色的条上盖着黄瓜丝。“我爷爷说,大暑吃凉粉,赛过活神仙,”她把瓦罐放在井边,帮苏晚切绿豆凉粉,“豌豆的更筋道,配麻酱吃最好。”思砚立刻跑去拿来自己的小瓷碗,要两种凉粉都尝尝,小肚皮撑得像个圆鼓鼓的西瓜。
老先生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摇着大蒲扇说:“这凉粉啊,看着简单,却最解大暑的热。你看它不用火炒,不用油煎,就靠这井水一湃,就成了夏天的救命粮。”苏晚想起母亲说的,北方的大暑爱喝糊锅面,“你爸总在面里煮点豆角,说‘热汤下肚,汗一出,反倒凉快’,跟南方的凉粉是两种舒服”。
街坊们傍晚都来串门,手里总带着点解暑的吃食。张奶奶端来一盆煮玉米,黄澄澄的冒着热气,说是“热着吃才出甜”;老板娘拎着刚烙的糖油饼,酥脆得掉渣,配凉粉刚好;思砚举着自己的小碗,给每个人分凉粉,辣椒油溅到鼻尖上,像颗小红痣。
“给外婆寄点凉粉吧,”思砚突然说,小手还捏着块没吃完的豌豆凉粉,“让她也凉快凉快。”林砚笑着摇头:“凉粉经不起寄,等我们回去,给她现做,让她就着井水吃。”思砚立刻数起手指:“还要等三个月!”
夜里,井水的凉气还没散尽,屋里的凉粉香混着晚风漫开。思砚躺在竹床上,小肚皮还圆滚滚的,嘴里嘟囔着“明天还要吃两种凉粉”。苏晚坐在床边,给他扇着蒲扇,说“大暑过了,秋天就不远了,到时候就能吃外婆做的海棠酱了”。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小背心,是用母亲寄来的细麻布缝的,后背绣着个小小的西瓜。“明天穿这个去学堂,”他把背心放在床头,“吸汗,比绸子舒服。”苏晚摸着布上的针脚,突然觉得这大暑的凉粉里,藏着最实在的舒服——是孩子沾着辣椒油的嘴角,是老人的瓦罐,是街坊的玉米,把夏天的热都泡成了凉。
这个大暑,没有惊天动地的清爽,只有瓷盘里的凉粉、井边的凉意和家人的陪伴,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踏实的惬意,从来都藏在这些平凡的凉润里——是思砚沾着麻酱的指尖,是老先生的蒲扇,是林砚打水的手,是大暑夜里那缕带着辣的凉,藏着岁月的质朴与安然。
而那些泡在井里的盘,那些拌在碗里的辣,那些坐在院里的人,终将像这渐短的夏夜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让每个闷热的日子,都带着凉粉的滑,带着井水的凉,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坐在井边,说声“这凉粉,比冰糕还解暑”。
林砚在院角的井边打水,木桶“扑通”一声沉进水里,提上来时满桶的清凉,水面浮着片槐树叶。他把凉粉盘放进装井水的木盆里湃着,水珠顺着瓷盘边缘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洇出小水圈。“这样冰得快,”他用毛巾擦着额角的汗,“比冰箱还管用,你外婆总说‘井水泡的东西,带着土气的凉’。”
母亲寄来的辣椒油装在粗陶罐里,打开时香气直冲鼻子,红亮的油里浮着芝麻和花椒,是用晒干的小米辣炸的。思砚偷偷用筷子蘸了点,辣得直伸舌头,却还是说“比糖果够味”。苏晚笑着给他递过井水湃的酸梅汤,玻璃杯外凝着水珠,喝一口,从喉咙凉到心里。
来老先生的孙女拎着个瓦罐过来,里面是她爷爷做的豌豆凉粉,灰绿色的条上盖着黄瓜丝。“我爷爷说,大暑吃凉粉,赛过活神仙,”她把瓦罐放在井边,帮苏晚切绿豆凉粉,“豌豆的更筋道,配麻酱吃最好。”思砚立刻跑去拿来自己的小瓷碗,要两种凉粉都尝尝,小肚皮撑得像个圆鼓鼓的西瓜。
老先生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摇着大蒲扇说:“这凉粉啊,看着简单,却最解大暑的热。你看它不用火炒,不用油煎,就靠这井水一湃,就成了夏天的救命粮。”苏晚想起母亲说的,北方的大暑爱喝糊锅面,“你爸总在面里煮点豆角,说‘热汤下肚,汗一出,反倒凉快’,跟南方的凉粉是两种舒服”。
街坊们傍晚都来串门,手里总带着点解暑的吃食。张奶奶端来一盆煮玉米,黄澄澄的冒着热气,说是“热着吃才出甜”;老板娘拎着刚烙的糖油饼,酥脆得掉渣,配凉粉刚好;思砚举着自己的小碗,给每个人分凉粉,辣椒油溅到鼻尖上,像颗小红痣。
“给外婆寄点凉粉吧,”思砚突然说,小手还捏着块没吃完的豌豆凉粉,“让她也凉快凉快。”林砚笑着摇头:“凉粉经不起寄,等我们回去,给她现做,让她就着井水吃。”思砚立刻数起手指:“还要等三个月!”
夜里,井水的凉气还没散尽,屋里的凉粉香混着晚风漫开。思砚躺在竹床上,小肚皮还圆滚滚的,嘴里嘟囔着“明天还要吃两种凉粉”。苏晚坐在床边,给他扇着蒲扇,说“大暑过了,秋天就不远了,到时候就能吃外婆做的海棠酱了”。
林砚走进来,手里拿着件新做的小背心,是用母亲寄来的细麻布缝的,后背绣着个小小的西瓜。“明天穿这个去学堂,”他把背心放在床头,“吸汗,比绸子舒服。”苏晚摸着布上的针脚,突然觉得这大暑的凉粉里,藏着最实在的舒服——是孩子沾着辣椒油的嘴角,是老人的瓦罐,是街坊的玉米,把夏天的热都泡成了凉。
这个大暑,没有惊天动地的清爽,只有瓷盘里的凉粉、井边的凉意和家人的陪伴,却比任何华丽的篇章都更动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最踏实的惬意,从来都藏在这些平凡的凉润里——是思砚沾着麻酱的指尖,是老先生的蒲扇,是林砚打水的手,是大暑夜里那缕带着辣的凉,藏着岁月的质朴与安然。
而那些泡在井里的盘,那些拌在碗里的辣,那些坐在院里的人,终将像这渐短的夏夜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让每个闷热的日子,都带着凉粉的滑,带着井水的凉,等那个最牵挂的人,笑着坐在井边,说声“这凉粉,比冰糕还解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