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火锅-《老祖宗的后世新体验》

  听到姜泽回话,李承乾用一种期盼的眼神看向姜泽。

  “我觉得现在这几篇文章就挺适合你的”,但是姜泽接下来的话让他的希望破灭了。

  这么一个小插曲众人都没在意,还是坐下吃一顿热辣滚烫的火锅舒服。

  火锅的饮食形式在中国古代已有雏形,但现代以麻辣鲜香为特色的火锅体系?明确发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尤其以嘉陵江畔的朝天门码头为起源核心区域。船工纤夫用牛内脏等廉价食材,配合花椒、辣椒等调料在陶炉中烹煮,形成了最初的毛肚火锅。??

  “姜小子,这火锅好吃是好吃,就是有些辣了”,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不能吃辣也实属正常。

  虽然姜泽带回来的火锅底料只是微辣的那种,但是姜泽第一次吃的时候也感觉有些辣,不过还在承受范围之内。

  “我说老朱,这辣吗?”李世民感觉还行,并没有那么辣,和姜泽一样,在承受范围之内。既能感受到辣度,但不影响品尝食物的美味。

  其实朱元璋的感觉和他们也差不多,但感觉到的辣度就要比他们高一些。

  不止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也差不多,但是火锅这东西大家也知道,只要辣度可以承受,那是越吃越香。反正姜泽在吃饱之前是停不下来的,就算是吃饱了也还能再吃两口。

  对了,忘了说了,姜泽是那种怎么吃都不会长肉的人。

  “婶儿、常姐姐、徐姐姐你们还可以吗?”

  “没事儿,这火锅还挺香”,不止马皇后这样说,常氏和徐妙云也是吃的不亦乐乎。

  就连嘴笑的朱雄英也是边斯哈斯哈边吃。

  “我第一次吃到这正宗的重庆火锅的时候可比你们严重多了”。姜泽是在重庆吃的,刚开始看到锅中那一层层的辣椒,姜泽都有些懵了。

  但是在吃过之后感觉没有想象当中的那样辣,可能是老板对外地游客的照顾吧。

  “这火锅真是好东西,又香又辣,这要是在寒冬吃上这么一桌,那岂不美哉?”看来刘彻是真的爱上了这火锅的味道。

  大家是边吃边讨论,只有一个人话也不说埋头就是干。

  “高炽”,看着自己那大胖孙子埋头苦干的样子,马皇后笑了笑。

  “奶奶,怎么了?”听到马皇后叫自己,朱高炽这才抬起头来。

  “你啊,一看到好吃的就走不动道,不过奶奶看你好像是瘦了些”。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眼里要是一段时间没看见你,再看见你准说你瘦了。

  但朱高炽也确实是瘦了。

  “小兔崽子,不是让你减肥吗?还吃那么多”,看到朱高炽碗里那满满当当的食物,朱棣直接开口说道。

  但是他忘了这桌上还有两个人。

  “朱老四,咱乖孙子想吃就让他吃,再敢多嘴你就给咱滚回去”。朱元璋一开口朱棣就不敢说话了。

  而刘彻、李世民、长孙皇后等人边吃边看这一出家庭喜剧,那简直就是不亦乐乎。

  姜泽对这样的场景那是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默默起身到冰箱中拿出来一些酸奶和果汁。

  边吃火锅边喝酸奶和果汁,也是非常不错的体验。

  “姜小子,有酒吗?”朱元璋觉得这火锅配上酒更好。

  “就是,怎么能不喝酒呢?”你别说,姜泽还真准备了一种他们没喝过的酒。

  姜泽将酸奶和果汁分给几个孩子以及几位皇后之后又转身来到冰柜旁。

  只见他将两箱啤酒搬了出来。

  “今天尝尝这个”,姜泽启开瓶盖给了每人一瓶。

  “舒服”,朱元璋率先喝下一口冰啤酒,瞬间身体感受到一股清凉。

  “阿兄,那个鹌鹑蛋还有吗?”长乐见姜泽给大家分完饮品之后才开口。

  “鹌鹑蛋啊,有的我去给你们拿”,看来这鹌鹑蛋还挺受欢迎的。

  并且鹌鹑蛋还是挺适合孩子吃的,本来姜泽想给兕子吃一些的,当然不是火锅里面的。

  但是小婴儿容易过敏,姜泽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唐朝的时候不知道鹌鹑蛋有没有作为食材,但是鹌鹑是有的。

  “老四,把你手边那个牛肉多下一些”,朱元璋还是挺喜欢吃牛肉的。

  虽然是皇家,但是吃牛肉还是要少一些。

  “姜小子,明日我给你送些羊肉过来,我们还吃火锅”,李世民现在对这火锅那是很钟爱啊。

  姜泽觉得可以,他也尝尝大唐纯天然无添加的羊肉。而且还是北方草原的羊,北方草原上的羊膻味是比较轻的。不像南方的山羊肉,膻味比较重。

  “好哎,明天还可以吃火锅”,看来不止大人们喜欢上了,孩子们也喜欢。

  “那二叔,你早点送过来,一部分用来吃火锅,一部分我用来做点其他的”。今天时间来不及,不然姜泽还是想卤制一些,明天的话就有时间了。

  “没问题,你做点不一样的,我们也跟着享福不是?”

  “明日让安宁、妙云还有孙媳妇儿过来帮你”,看着这满满一桌的食物,想来是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来准备,所以马皇后让几人来帮姜泽。

  “行,那我就不推辞了”,姜泽也没有拒绝,有人帮他就能省点事儿。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拒绝也没有用。

  吃完后马皇后拉着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嘘寒问暖,因为历史上她去世的早,并没有见过张氏。

  张氏是洪武十二年出生,而马皇后是在洪武十五年去世的,这个时候张氏才3岁。

  姜泽见状,也是从一旁凑了过来,夸起了张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