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国泰民安具象化-《穿越六零,享受缺德人生》

  秋去冬来,眨眼间就到了十二月份......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

  沈明珠喜欢过节,更享受烹饪各种节日美食,比如熬腊八粥。

  这时候条件有限,各家基本上就是应个景,不会真的费劲巴拉地整八种食材。

  像于婶家,就用了五种常用食材,有大米、糯米、红豆、花生和红枣,寓意五行俱全、五福临门。

  这已经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沈明珠向来尊崇‘亏待谁不会亏待自己’的原则,因此,熬粥配料讲究的就是宁多勿少。

  除去平常那五种,她还准备了莲子、百合、芸豆、薏米、燕麦以及桂圆干,奥,冰糖也是不可或缺。

  像糯米、薏米还有红豆,都需要提前一晚泡水,否则不容易煮熟。

  沈明珠是按食材种类摆放,一个个小碗摆的,像要录做菜视频一样,主打一个仪式感满满。

  摆出来是挺好看,只是很快她就乐极生悲。

  虽然每种食材都准备的不多,架不住种类多样,下锅后,跟能自我繁殖似的,迅速占满整个锅。

  用于婶的话说,早些年富贵人家施粥的锅里也就这么满。

  不过人家都是三分之一的米兑三分之二的水,照这锅的粘稠度,加水至少能变成三锅都绰绰有余。

  “今年你们单位年底要举行活动啊?”

  听到于婶的话,沈明珠一头雾水,“啥活动?我咋不知道?”

  “这不是吗?赈粮施粥。”

  沈明珠:。。。。。都说东北人说话自带幽默感,诚不欺我。

  “我也没想到一下子整出这么多,我每样真就整一小把.....”

  于婶没好气地说道“本来一碗米就能熬一锅粥,你整这些样,不多才怪。”

  沈明珠头疼道“那咋办?太稠了,我都快搅和不开。”

  于婶叹了口气,“你拿个盆,先盛出去一半,再加开水,至于剩下的,慢慢吃呗,还能咋整,这可都是粮食,总不能倒了。”

  两人聊天时,沈明珠无意间看到跟屁虫于壮壮小朋友正闭眼,一脸陶醉地吸着锅里溢出来的香气。

  被于婶教育很多次,如今的他已经改掉跟别人乱要东西的毛病。

  瞧着对方那馋得不行的小表情,实在可爱又有趣。

  随即又注意到院里其他孩子时不时假装疯闹,跑过来转一圈,再走。

  概因沈明珠偶尔做多了会投喂,谁说小孩不懂事,人家虽然不张口要,但也明白没事刷存在感的重要性。。。

  这不,机会果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沈明珠再次加水煮开后,开始招呼院里的人,“大家伙,快出来喝腊八粥,咱们一起祈福迎祥。”

  小孩子们立马咧着嘴,兴奋地冲到最前面。

  大人们则是不好意思,“你这里面东西太精贵,哪能都给我们喝,小崽子们喝点就行。”

  沈明珠刻意说道“嗐,别提了,为了应景,我就想着找同事们凑点,这个给我抓一把,那个给我抓一把,当时觉得连半碗都放不满,还怕不够,谁想到,一下子熬出那好些。”

  众人一听这话,毫不怀疑道“都是出货的东西,肯定越熬越多,你这些,估计吃到年后都吃不完。”

  沈明珠一拍大腿,“谁说不是呢,可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够,你说咱们这日子真是过好了,好东西还嫌多。”

  大家闻言都笑了起来,纷纷附和道“那必须好起来,说实话,从前,我做梦都不敢想能过上这么和平安宁的日子。”

  “所以啊,为了庆祝来之不易地幸福日子,咱们今天必须一起接福,愿我们以后的生活,就像这粥一样,踏踏实实、甜甜蜜蜜、美美满满!”

  “明珠这话说的好,那我祝愿咱们未来的日子越来越好!”

  “我祝愿咱们祖国山河无恙、日益繁荣!”

  沈明珠给每人盛了碗,高声说道“以粥代酒,让我们祝福祖国万寿无疆,祝福大家幸福安康!”

  所有人满怀激动地举起碗,就连于壮壮这种小朋友也像模像样地抬手,学着众人说话。

  此时大家脸上洋溢的满足与自豪,身上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让沈明珠仿佛看到国泰民安的具象化。

  她发自内心地笑起来,再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般喜欢这个众志成城的集体时代!

  激情过后徒留空虚,不,是饱腹,整个院子里的人都帮着消化,还是剩下半锅。

  于壮壮小朋友见沈明珠端着碗过来,小眼睛瞬间瞪得老大,迅速转身跑向于奶奶,撅个腚往对方怀里钻,嘴里喊着:不,不吃了,饱了。。。。

  一连套动作惹得屋里的人哈哈大笑。

  沈明珠更是哭笑不得,“壮壮,小姨是来还碗。”

  正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邮递员的喊声:

  “沈明珠在吗?有你的信。”

  于婶试探道“不会又是严同志吧?”

  “不知道,我出去看看。”沈明珠嘴上说着不清楚,心里其实有了猜测。

  果然,除了信,还有一个包裹,看到地址显示京市,她不禁扬了扬眉......

  转身对上于婶探究的眼神,她解释道“之前为了感谢人家帮忙,我不是做了些肉酱寄过去吗?估计是严同志出任务刚回来,才拖到今天回信,我还说呢,一直没有消息,都怕东西丢了。”

  “我又没说什么,你这丫头倒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沈明珠假咳一声,倒打一耙,“你是没说,可那眼睛跟手电筒似的,我怕我不说,被你闪到眼。”

  “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于婶说到这凑近道“你真的没有想法?我看严同志不错,岁数大了点,但胜在稳重有本事,你岁数也到了,不考虑考虑?”

  沈明珠奇怪道“我记得你之前不是还怕他,觉得人家长得太凶,不看好吗?”

  “此一时彼一时。”于婶无奈道“你不知道,我最近出去和人唠嗑时会有意打听有没有条件适合你的男同志,也会观察咱们附近人家的孩子;

  然后就发现,一个不如一个,不是太听话就是太不听话,最可气的是,前两天,后街老郭家还找我打听你;

  我以为是给他家孙子说亲,还天真地问才16岁是不是着急点,谁知道,那老货竟然是给他小儿子介绍,你猜他小儿子多大?”

  沈明珠摇头。

  “30岁!”于婶气呼呼地说道“这么大岁数,还成天嚷嚷找个18岁,说什么他们家不讲年龄,只讲究是不是头婚,我呸,臭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