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西南边陲的大山里,地名就叫野狐冲。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房子像蘑菇一样散落在山脚。一条土路弯弯曲曲,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途径。
路两边是稻田、玉米地和起伏的山峦。记忆里,夏天总是绿得泼辣,秋天则是一片金灿灿。每当傍晚,家家户户的烟囱开始冒出袅袅炊烟,带着松枝和米饭的香气,混着泥土味儿,飘散在暮色里。
那年我十一岁,正是狗都嫌的年纪。奶奶是个干瘦的小脚老太太,脑后挽个髻,眼神却亮得像山里的泉水。
我家有条土狗,叫大白,通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站起来有我半人高,性情温顺,但吠声洪亮,看家护院是一把好手。它是我从小玩到大的伙伴。
那天,奶奶带着我去十几里外的邻村走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擦黑。秋天的夜晚来得快,山风一吹,凉飕飕的。
奶奶掏出准备好的松明火把,用火柴点着。火苗忽地窜起,照亮了我们脚下坑洼的土路,也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在路边的草丛和树干上扭曲、晃动。
“娃,跟紧点,这路晚上不太平。”奶奶攥紧我的手,她的手心粗糙,却很温暖。
大白在我们前面几步远的地方走着,时不时停下来,回头看看我们,耳朵机警地竖着,鼻子在空气里嗅着。
“奶奶,有啥不太平的?有大白在呢。”我那时胆子大,并不觉得害怕。
奶奶压低声音:“这野狐冲,为啥叫这名儿?老辈子人说,这山里有成了精怪的狐狸,专门在晚上出来迷人。特别是月黑风高的时候。”
我听得心里有点发毛,忍不住往奶奶身边靠了靠。火把的光圈之外,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远处的山峦像趴伏的巨兽。路边的松树和灌木丛,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里面藏着什么东西。
大白突然停下脚步,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噜”声,面对路前方的一片黑漆漆的杉树林,摆出了戒备的姿态。
“咋了,大白?”我紧张地问。
奶奶也停下了,举高火把,眯着眼往前看。“怕是碰到不干净的东西了。”她小声说,把我往她身后拉了拉。
火把的光晕边缘,树林的阴影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接着,一个模模糊糊的白影飘了出来。说飘,是因为它移动的样子很轻,几乎没有声音。
那东西越来越近,借着火光,我看清了。那是一只动物,体型像狗,又比狗纤细,一身皮毛白得晃眼,甚至有些妖异。
它有一张尖尖的脸,眼睛是细长的,在黑暗中闪着绿油油的光。它停在我们前方十来步远的地方,蹲坐下来,静静地看着我们。
那眼神,我现在想起来都后背发凉。那不是狗的眼神,更不是山里寻常野兽的眼神。那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像是好奇,又像是嘲弄,冰冷冰冷的,直勾勾地盯着人,让人心里发毛。
“是狐仙……”奶奶的声音带着颤抖,她把我护得更紧了,“娃,别看它的眼睛!”
我吓得赶紧低下头,只敢用眼角余光瞥着那个白影。
大白挡在我们和那只白狐之间,背毛完全炸开,身体低伏,龇着牙,发出威胁的低吼。它平时很温顺,我从未见过它如此凶猛的样子。
那只白狐对大白威胁的姿态似乎毫不在意。它甚至歪了歪头,嘴角微微向上扯了一下,像是在笑。那笑容极其诡异,看得我头皮发麻。
它慢慢地,朝我们这边挪了一步。
就是这一步,让大白彻底爆发了。它像一道白色的闪电,猛地扑了过去,一口咬向白狐的脖颈。
没有预想中的撕咬声和咆哮。那白狐的动作快得不可思议,轻盈地一闪,就躲开了大白的攻击。它似乎并不想和大白缠斗,目标始终是我们。
它绕开大白,再次向我们靠近。火光下,它的影子拖在地上,扭动变形,不像狐,倒像是个披头散发的人形。
奶奶举着火把,在空中挥舞,试图驱赶它。“滚开!滚开!山精野怪,莫要来害人!”
火把划过空气,发出呼呼的声音。那白狐似乎对火焰有些忌惮,后退了半步,但那双绿眼睛还是死死锁着我们。
大白一击不中,立刻转身,再次狂吠着冲上来,死死咬住了白狐的后腿。
这一次,白狐发出了声音。不是狐狸的叫唤,而是一种极其尖锐、刺耳的嘶鸣,听得人牙酸。它猛地一甩腿,想把大白甩开。但大白咬得死死的,身体被甩得晃来晃去,就是不松口。
白狐被激怒了,它放弃了我们,转身用爪子和利齿向大白攻击。两道影子在狭窄的山路上翻滚、撕扯。吠叫声、嘶鸣声、翻滚压断枯枝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在寂静的山谷里显得格外惊心动魄。
我看得心惊肉跳,紧紧抓着奶奶的衣角。奶奶一边挥着火把,一边焦急地喊着:“大白!小心!”
混乱中,只听大白一声痛楚的呜咽,它被白狐的爪子狠狠地在肩胛处抓了一下,雪白的毛发上立刻见了红。但大白也趁机在白狐的前腿上狠狠咬了一口。
那白狐吃痛,又发出一声尖锐的嘶鸣。它看了一眼我们,又看了一眼虽然受伤却依旧凶狠的大白,那双绿眼睛里闪过一丝怨毒的光。
然后,它猛地挣脱开,转身窜进了路边的黑暗树林里,几个起落就消失不见了,只留下沙沙的枝叶摇动声。
山路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和我们粗重的喘息声。
大白没有去追。它站在原地,喘着粗气,肩胛处的伤口渗着血,滴滴答答落在泥土上。但它仍然警惕地望着白狐消失的方向,尾巴高高翘着,直到确认那东西真的走了,才慢慢放松下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我们身边,用头蹭了蹭我的腿,发出委屈的“呜呜”声。
奶奶赶紧蹲下身,检查大白的伤口。伤口不浅,皮肉外翻,血糊糊的。“造孽啊……”奶奶心疼地念叨着,扯下头巾,小心地给大白简单包扎了一下。“好大白,今晚多亏了你啊。”
我抱着大白的脖子,能感觉到它的身体还在微微发抖。刚才那一幕,实在太吓人了。
回到家,父母还没睡,正等着我们。看到我们狼狈的样子,特别是大白还受了伤,都吓了一跳。我惊魂未定,结结巴巴地把路上遇到“白毛狐狸精”的事情说了。
母亲听得脸色发白,连忙去灶房打热水,拿干净的布条和平时备着的草药粉末。父亲则蹲在大白身边,轻轻抚摸着它的头,眼神里满是感激和后怕。
“野狐冲的老话,不是白传的。”父亲沉声说,“那东西邪门得很,以前就听说有晚归的人被迷了,在山里转一晚上都出不来。幸好,幸好有大白!”
母亲小心翼翼地给大白清洗伤口,敷上草药,再用布条仔细包扎好。大白很通人性,知道是在帮它,虽然疼得直哆嗦,却乖乖地一动不动,只是偶尔舔舔母亲的手。
“以后天黑了,可不敢再走夜路了。”母亲心有余悸。
那天晚上,父亲特意把大白牵进堂屋,让它睡在暖和的灶膛边。母亲还破例,立刻煮了两个鸡蛋,又切了两片厚厚的、油光锃亮的腊肉,放在大白的破碗里,再舀上一些大白米饭。
“吃吧,大白,今天你是功臣。”母亲柔声说。
大白看看碗里的好吃的,又看看我们,尾巴轻轻摇着,这才低头狼吞虎咽起来。
从那天起,大白在我家的地位明显不一样了。它不再只是一条看家狗,更像是我们家的一份子。
每天的饭食里,除了饭和菜,固定多了一个煮鸡蛋和两片腊肉。天气冷的晚上,它被允许进屋睡。甚至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它也会趴在桌边,虽然不会上桌,但父亲或者我会时不时夹块肉骨头扔给它。
它依旧是那个忠诚的跟班。
春天,我们下田插秧,它就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偶尔追一只蝴蝶,或者对着水里的倒影汪汪叫。
夏天,我们锄草,它就找个树荫趴着,吐着舌头看我们干活。
秋天,收获的季节最忙,它跟着我们早出晚归,在装满稻谷的板车旁跑前跑后的帮忙。
冬天,农闲了,它陪着我上山砍柴,在雪地里留下一串梅花状的脚印。
我最喜欢的是傍晚。夕阳像个巨大的咸蛋黄,缓缓沉下山脊,把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锦缎。田里的水映着霞光,亮晶晶的。村子里炊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柴火饭和炒菜的香味。
我们扛着锄头,背着背篓,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子走在回家的土路上。大白总是跑在最前面,时不时回头望望,等我们跟上。它的白毛在夕阳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了恬静和安稳。奶奶坐在门槛上剥豆子,母亲在灶房里忙碌,父亲在院子里修理农具,我和大白在院子里追逐嬉闹。这一切,都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的乡村图景。
只是,偶尔,在某个特别黑的夜晚,看到远处山峦的黑影,我还是会想起那个眼睛闪着绿光的白狐,心里掠过一丝寒意。
而大白,似乎也从未忘记,每当夜幕降临,它守夜时会更加警惕。
时光就像村口那条小河,悄无声息地流淌。十五年,一晃就过去了。
我成了家,也像父辈一样,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守着这片土地春种秋收。
前年冬天,奶奶在一个睡梦里安详地走了,没受什么罪。大白在奶奶去世后几个月也走了,它是老死的,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它就趴在那棵它最喜欢的枣树下,静静地停止了呼吸,就像睡着了一样。我们把它埋在了后山,奶奶坟茔的旁边。
他们说,狗的一生只有十几年。大白用它的一生,守护了我们这个家。
这天傍晚,我又一次来到后山。暮色四合,远处的山峦渐渐模糊,呈现出一种深沉的黛青色。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给奶奶和大白的坟头草染上了一点暖意。晚风轻轻吹过,带着田野里稻禾即将成熟的青涩气息。
我站在两座紧挨着的土坟前,坟上已经长满了青草。脑海里,十几年前那个惊魂的夜晚,和之后无数个平静温馨的黄昏,交织在一起。
那个邪门诡异的白狐,那双冰冷的绿色眼睛,那份几乎凝结空气的恐惧,真实地发生过。
而大白英勇的扑咬,它受伤后的呜咽,奶奶颤抖却坚定的挥舞火把,父母如释重负的感激,还有那些年里,每一个晨昏,它陪伴我们走过的田埂小路,那些弥漫着炊烟和饭菜香气的傍晚……这一切,也同样真实。
山村还是那个山村,宁静,质朴。只是,少了那个佝偻的小脚身影,少了那条欢快的白色身影。
暮色越来越浓,远山彻底融入了夜色。村子里,已经有点点灯火亮起,依稀能听到谁家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我蹲下身,用手拂去墓碑上的些许尘土。冰凉的石头触感,让我心里却升起一股暖流。
恐怖与温情,诡异与日常,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似乎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存在。它们就像泥土和庄稼,黑夜与白昼,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奶奶和大白,用他们的方式,教会了我敬畏,也给了我最坚实的守护。
我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那两座安静的坟茔,转身走向山下那片温暖灯火。
山路依稀,暮色深沉,而记忆里的那束火把,奶奶佝偻的背影和那条白色忠犬的身影,将永远亮在我回家的路上。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房子像蘑菇一样散落在山脚。一条土路弯弯曲曲,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途径。
路两边是稻田、玉米地和起伏的山峦。记忆里,夏天总是绿得泼辣,秋天则是一片金灿灿。每当傍晚,家家户户的烟囱开始冒出袅袅炊烟,带着松枝和米饭的香气,混着泥土味儿,飘散在暮色里。
那年我十一岁,正是狗都嫌的年纪。奶奶是个干瘦的小脚老太太,脑后挽个髻,眼神却亮得像山里的泉水。
我家有条土狗,叫大白,通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站起来有我半人高,性情温顺,但吠声洪亮,看家护院是一把好手。它是我从小玩到大的伙伴。
那天,奶奶带着我去十几里外的邻村走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擦黑。秋天的夜晚来得快,山风一吹,凉飕飕的。
奶奶掏出准备好的松明火把,用火柴点着。火苗忽地窜起,照亮了我们脚下坑洼的土路,也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在路边的草丛和树干上扭曲、晃动。
“娃,跟紧点,这路晚上不太平。”奶奶攥紧我的手,她的手心粗糙,却很温暖。
大白在我们前面几步远的地方走着,时不时停下来,回头看看我们,耳朵机警地竖着,鼻子在空气里嗅着。
“奶奶,有啥不太平的?有大白在呢。”我那时胆子大,并不觉得害怕。
奶奶压低声音:“这野狐冲,为啥叫这名儿?老辈子人说,这山里有成了精怪的狐狸,专门在晚上出来迷人。特别是月黑风高的时候。”
我听得心里有点发毛,忍不住往奶奶身边靠了靠。火把的光圈之外,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远处的山峦像趴伏的巨兽。路边的松树和灌木丛,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里面藏着什么东西。
大白突然停下脚步,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噜”声,面对路前方的一片黑漆漆的杉树林,摆出了戒备的姿态。
“咋了,大白?”我紧张地问。
奶奶也停下了,举高火把,眯着眼往前看。“怕是碰到不干净的东西了。”她小声说,把我往她身后拉了拉。
火把的光晕边缘,树林的阴影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接着,一个模模糊糊的白影飘了出来。说飘,是因为它移动的样子很轻,几乎没有声音。
那东西越来越近,借着火光,我看清了。那是一只动物,体型像狗,又比狗纤细,一身皮毛白得晃眼,甚至有些妖异。
它有一张尖尖的脸,眼睛是细长的,在黑暗中闪着绿油油的光。它停在我们前方十来步远的地方,蹲坐下来,静静地看着我们。
那眼神,我现在想起来都后背发凉。那不是狗的眼神,更不是山里寻常野兽的眼神。那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像是好奇,又像是嘲弄,冰冷冰冷的,直勾勾地盯着人,让人心里发毛。
“是狐仙……”奶奶的声音带着颤抖,她把我护得更紧了,“娃,别看它的眼睛!”
我吓得赶紧低下头,只敢用眼角余光瞥着那个白影。
大白挡在我们和那只白狐之间,背毛完全炸开,身体低伏,龇着牙,发出威胁的低吼。它平时很温顺,我从未见过它如此凶猛的样子。
那只白狐对大白威胁的姿态似乎毫不在意。它甚至歪了歪头,嘴角微微向上扯了一下,像是在笑。那笑容极其诡异,看得我头皮发麻。
它慢慢地,朝我们这边挪了一步。
就是这一步,让大白彻底爆发了。它像一道白色的闪电,猛地扑了过去,一口咬向白狐的脖颈。
没有预想中的撕咬声和咆哮。那白狐的动作快得不可思议,轻盈地一闪,就躲开了大白的攻击。它似乎并不想和大白缠斗,目标始终是我们。
它绕开大白,再次向我们靠近。火光下,它的影子拖在地上,扭动变形,不像狐,倒像是个披头散发的人形。
奶奶举着火把,在空中挥舞,试图驱赶它。“滚开!滚开!山精野怪,莫要来害人!”
火把划过空气,发出呼呼的声音。那白狐似乎对火焰有些忌惮,后退了半步,但那双绿眼睛还是死死锁着我们。
大白一击不中,立刻转身,再次狂吠着冲上来,死死咬住了白狐的后腿。
这一次,白狐发出了声音。不是狐狸的叫唤,而是一种极其尖锐、刺耳的嘶鸣,听得人牙酸。它猛地一甩腿,想把大白甩开。但大白咬得死死的,身体被甩得晃来晃去,就是不松口。
白狐被激怒了,它放弃了我们,转身用爪子和利齿向大白攻击。两道影子在狭窄的山路上翻滚、撕扯。吠叫声、嘶鸣声、翻滚压断枯枝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在寂静的山谷里显得格外惊心动魄。
我看得心惊肉跳,紧紧抓着奶奶的衣角。奶奶一边挥着火把,一边焦急地喊着:“大白!小心!”
混乱中,只听大白一声痛楚的呜咽,它被白狐的爪子狠狠地在肩胛处抓了一下,雪白的毛发上立刻见了红。但大白也趁机在白狐的前腿上狠狠咬了一口。
那白狐吃痛,又发出一声尖锐的嘶鸣。它看了一眼我们,又看了一眼虽然受伤却依旧凶狠的大白,那双绿眼睛里闪过一丝怨毒的光。
然后,它猛地挣脱开,转身窜进了路边的黑暗树林里,几个起落就消失不见了,只留下沙沙的枝叶摇动声。
山路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和我们粗重的喘息声。
大白没有去追。它站在原地,喘着粗气,肩胛处的伤口渗着血,滴滴答答落在泥土上。但它仍然警惕地望着白狐消失的方向,尾巴高高翘着,直到确认那东西真的走了,才慢慢放松下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我们身边,用头蹭了蹭我的腿,发出委屈的“呜呜”声。
奶奶赶紧蹲下身,检查大白的伤口。伤口不浅,皮肉外翻,血糊糊的。“造孽啊……”奶奶心疼地念叨着,扯下头巾,小心地给大白简单包扎了一下。“好大白,今晚多亏了你啊。”
我抱着大白的脖子,能感觉到它的身体还在微微发抖。刚才那一幕,实在太吓人了。
回到家,父母还没睡,正等着我们。看到我们狼狈的样子,特别是大白还受了伤,都吓了一跳。我惊魂未定,结结巴巴地把路上遇到“白毛狐狸精”的事情说了。
母亲听得脸色发白,连忙去灶房打热水,拿干净的布条和平时备着的草药粉末。父亲则蹲在大白身边,轻轻抚摸着它的头,眼神里满是感激和后怕。
“野狐冲的老话,不是白传的。”父亲沉声说,“那东西邪门得很,以前就听说有晚归的人被迷了,在山里转一晚上都出不来。幸好,幸好有大白!”
母亲小心翼翼地给大白清洗伤口,敷上草药,再用布条仔细包扎好。大白很通人性,知道是在帮它,虽然疼得直哆嗦,却乖乖地一动不动,只是偶尔舔舔母亲的手。
“以后天黑了,可不敢再走夜路了。”母亲心有余悸。
那天晚上,父亲特意把大白牵进堂屋,让它睡在暖和的灶膛边。母亲还破例,立刻煮了两个鸡蛋,又切了两片厚厚的、油光锃亮的腊肉,放在大白的破碗里,再舀上一些大白米饭。
“吃吧,大白,今天你是功臣。”母亲柔声说。
大白看看碗里的好吃的,又看看我们,尾巴轻轻摇着,这才低头狼吞虎咽起来。
从那天起,大白在我家的地位明显不一样了。它不再只是一条看家狗,更像是我们家的一份子。
每天的饭食里,除了饭和菜,固定多了一个煮鸡蛋和两片腊肉。天气冷的晚上,它被允许进屋睡。甚至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它也会趴在桌边,虽然不会上桌,但父亲或者我会时不时夹块肉骨头扔给它。
它依旧是那个忠诚的跟班。
春天,我们下田插秧,它就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偶尔追一只蝴蝶,或者对着水里的倒影汪汪叫。
夏天,我们锄草,它就找个树荫趴着,吐着舌头看我们干活。
秋天,收获的季节最忙,它跟着我们早出晚归,在装满稻谷的板车旁跑前跑后的帮忙。
冬天,农闲了,它陪着我上山砍柴,在雪地里留下一串梅花状的脚印。
我最喜欢的是傍晚。夕阳像个巨大的咸蛋黄,缓缓沉下山脊,把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锦缎。田里的水映着霞光,亮晶晶的。村子里炊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柴火饭和炒菜的香味。
我们扛着锄头,背着背篓,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子走在回家的土路上。大白总是跑在最前面,时不时回头望望,等我们跟上。它的白毛在夕阳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了恬静和安稳。奶奶坐在门槛上剥豆子,母亲在灶房里忙碌,父亲在院子里修理农具,我和大白在院子里追逐嬉闹。这一切,都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的乡村图景。
只是,偶尔,在某个特别黑的夜晚,看到远处山峦的黑影,我还是会想起那个眼睛闪着绿光的白狐,心里掠过一丝寒意。
而大白,似乎也从未忘记,每当夜幕降临,它守夜时会更加警惕。
时光就像村口那条小河,悄无声息地流淌。十五年,一晃就过去了。
我成了家,也像父辈一样,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守着这片土地春种秋收。
前年冬天,奶奶在一个睡梦里安详地走了,没受什么罪。大白在奶奶去世后几个月也走了,它是老死的,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它就趴在那棵它最喜欢的枣树下,静静地停止了呼吸,就像睡着了一样。我们把它埋在了后山,奶奶坟茔的旁边。
他们说,狗的一生只有十几年。大白用它的一生,守护了我们这个家。
这天傍晚,我又一次来到后山。暮色四合,远处的山峦渐渐模糊,呈现出一种深沉的黛青色。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晖,给奶奶和大白的坟头草染上了一点暖意。晚风轻轻吹过,带着田野里稻禾即将成熟的青涩气息。
我站在两座紧挨着的土坟前,坟上已经长满了青草。脑海里,十几年前那个惊魂的夜晚,和之后无数个平静温馨的黄昏,交织在一起。
那个邪门诡异的白狐,那双冰冷的绿色眼睛,那份几乎凝结空气的恐惧,真实地发生过。
而大白英勇的扑咬,它受伤后的呜咽,奶奶颤抖却坚定的挥舞火把,父母如释重负的感激,还有那些年里,每一个晨昏,它陪伴我们走过的田埂小路,那些弥漫着炊烟和饭菜香气的傍晚……这一切,也同样真实。
山村还是那个山村,宁静,质朴。只是,少了那个佝偻的小脚身影,少了那条欢快的白色身影。
暮色越来越浓,远山彻底融入了夜色。村子里,已经有点点灯火亮起,依稀能听到谁家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我蹲下身,用手拂去墓碑上的些许尘土。冰凉的石头触感,让我心里却升起一股暖流。
恐怖与温情,诡异与日常,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似乎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存在。它们就像泥土和庄稼,黑夜与白昼,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奶奶和大白,用他们的方式,教会了我敬畏,也给了我最坚实的守护。
我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那两座安静的坟茔,转身走向山下那片温暖灯火。
山路依稀,暮色深沉,而记忆里的那束火把,奶奶佝偻的背影和那条白色忠犬的身影,将永远亮在我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