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船缓缓驶入扬州码头,相较于途中所经之地,此处的繁华更胜数筹。舳舻相接,帆樯如林,码头上人声鼎沸,各色货物堆积如山,穿着各色服饰的商贾、脚夫、船工川流不息,空气中混杂着河水、货物、小吃摊档的复杂气味,构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市井画卷。早有得了消息的扬州府及江都县官员,以及盛家留在扬州的族人代表盛维,在码头上恭敬等候。
顾廷烨不欲过多惊动地方,只与前来迎接的官员及盛维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婉拒了官衙安排的馆驿,决定直接前往江都盛家老宅安顿。盛维,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憨厚、衣着简朴的汉子,见到明兰这位已是侯府夫人的堂侄女,显得有些拘谨又激动,连声道:“不知侯爷与夫人今日便到,老宅简陋,只怕怠慢了……”
明兰温言道:“堂叔不必多礼,我们此次归来,是为祭扫祖茔,探访故地,并非讲究排场。能住在老宅,正是我们所愿。”
于是,一行人换乘上早已备好的马车,在盛维的引路下,离开喧嚣的码头,向着江都县城行去。扬州城内的繁华,与汴京又是不同。街道不算极其宽阔,却店铺林立,招牌幌子迎风招展,售卖着漆器、玉雕、刺绣、笔墨纸砚、以及各色时新绸缎,更有许多经营淮扬菜系的酒楼饭馆,香气四溢。行人如织,摩肩接踵,言语多是软糯的吴语,听在耳中,别有一番韵味。马车穿行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中,轱辘声回荡,明兰透过纱帘,贪婪地看着窗外的一切,试图将这片与自身血脉相连的土地风貌,深深印入脑海。
约莫行了小半个时辰,周围的喧嚣渐渐平息,马车转入一条更为幽静的巷子。巷子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宅院,白墙已不如新时那般耀眼,染上了岁月的青灰,黛瓦间生长着顽强的瓦松,偶有牵牛花藤蔓从墙头垂落。巷子尽头,是一处看起来颇为宽敞,但门庭略显萧索的宅邸。黑漆木门上的铜环已然锈蚀,门楣上的匾额空悬,只留下曾经悬挂过的深深印痕。
“侯爷,夫人,到了。这里……便是我们盛家的老宅了。”盛维的声音带着几分唏嘘,上前用力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发出“吱呀”一声悠长的声响,仿佛开启了尘封的岁月。
明兰在顾廷烨的搀扶下,踏下马车,站在门前。她仰头望着那空悬的匾额位置,心中百感交集。这就是祖母口中念叨了无数次的地方,是父亲盛紘出生、成长,直到外出求学做官才离开的故园。她深吸一口气,迈过高高的门槛,走了进去。
入门是一方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宽敞却略显荒芜,石板缝隙间长满了青苔和杂草。正对着的便是正厅,飞檐翘角,木质结构上朱漆剥落,露出原本的木色,窗棂上的雕花虽精美,却也蒙尘已久。厅堂内光线有些昏暗,家具摆设大多已被搬空或用白布覆盖,只余下几张厚重的太师椅和一张长条案几,上面落满了灰尘。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老房子特有的、混合着木料、尘土和淡淡霉味的气息。
盛维在一旁有些局促地解释道:“自伯父(指盛紘)携家眷入京后,这宅子便由我们几房远亲轮流看守。只是……只是人丁不旺,财力有限,只能维持着不倒不漏,无力精心修缮,让侯爷和夫人见笑了。”
明兰缓缓摇头,目光细细扫过厅堂的每一处角落,轻声道:“无妨,这样很好。”她仿佛能透过这满目萧然,看到数十年前,这里曾有的热闹与生机。或许,祖母就曾坐在那主位上,处理家事;父亲和伯父们,曾在这庭院中嬉戏玩闹,朗朗读书。
她信步向后院走去。穿过一道月亮门,眼前豁然开朗,是一个更为精致些的小院。院中有一方小小的池塘,如今已近乎干涸,只剩下些许淤泥和残荷枯梗。池塘边有一座小巧的八角凉亭,亭柱上的彩绘早已褪色模糊。最引人注目的,是院角那几株高大的桂花树和玉兰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祖母说过,她最爱在桂花树下做针线,闻那花香……”明兰走到树下,伸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喃喃自语。她闭上眼,似乎能闻到那记忆中的馥郁香气,看到那个温柔而坚韧的老人年轻时的身影。
顾廷烨一直默默跟在她身边,看着她时而感伤,时而追忆的神情,心中了然。他并未多言,只是吩咐随行之人,小心打扫出几间较为完好的厢房,以供歇息,同时告诫众人,动作务必轻柔,尽量保持老宅原貌,不可随意移动或破坏任何旧物。
明兰又去看了据说曾是父亲少年时书房的那间小屋,看了厨房,看了水井……每一处,都让她驻足良久。破败是真实的,但那沉淀在砖瓦梁椽间的家族历史与过往生活的气息,更是真实可感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她血脉相连,让她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如同游子归家般的安心与触动。
顾廷烨不欲过多惊动地方,只与前来迎接的官员及盛维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婉拒了官衙安排的馆驿,决定直接前往江都盛家老宅安顿。盛维,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憨厚、衣着简朴的汉子,见到明兰这位已是侯府夫人的堂侄女,显得有些拘谨又激动,连声道:“不知侯爷与夫人今日便到,老宅简陋,只怕怠慢了……”
明兰温言道:“堂叔不必多礼,我们此次归来,是为祭扫祖茔,探访故地,并非讲究排场。能住在老宅,正是我们所愿。”
于是,一行人换乘上早已备好的马车,在盛维的引路下,离开喧嚣的码头,向着江都县城行去。扬州城内的繁华,与汴京又是不同。街道不算极其宽阔,却店铺林立,招牌幌子迎风招展,售卖着漆器、玉雕、刺绣、笔墨纸砚、以及各色时新绸缎,更有许多经营淮扬菜系的酒楼饭馆,香气四溢。行人如织,摩肩接踵,言语多是软糯的吴语,听在耳中,别有一番韵味。马车穿行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中,轱辘声回荡,明兰透过纱帘,贪婪地看着窗外的一切,试图将这片与自身血脉相连的土地风貌,深深印入脑海。
约莫行了小半个时辰,周围的喧嚣渐渐平息,马车转入一条更为幽静的巷子。巷子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宅院,白墙已不如新时那般耀眼,染上了岁月的青灰,黛瓦间生长着顽强的瓦松,偶有牵牛花藤蔓从墙头垂落。巷子尽头,是一处看起来颇为宽敞,但门庭略显萧索的宅邸。黑漆木门上的铜环已然锈蚀,门楣上的匾额空悬,只留下曾经悬挂过的深深印痕。
“侯爷,夫人,到了。这里……便是我们盛家的老宅了。”盛维的声音带着几分唏嘘,上前用力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发出“吱呀”一声悠长的声响,仿佛开启了尘封的岁月。
明兰在顾廷烨的搀扶下,踏下马车,站在门前。她仰头望着那空悬的匾额位置,心中百感交集。这就是祖母口中念叨了无数次的地方,是父亲盛紘出生、成长,直到外出求学做官才离开的故园。她深吸一口气,迈过高高的门槛,走了进去。
入门是一方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宽敞却略显荒芜,石板缝隙间长满了青苔和杂草。正对着的便是正厅,飞檐翘角,木质结构上朱漆剥落,露出原本的木色,窗棂上的雕花虽精美,却也蒙尘已久。厅堂内光线有些昏暗,家具摆设大多已被搬空或用白布覆盖,只余下几张厚重的太师椅和一张长条案几,上面落满了灰尘。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老房子特有的、混合着木料、尘土和淡淡霉味的气息。
盛维在一旁有些局促地解释道:“自伯父(指盛紘)携家眷入京后,这宅子便由我们几房远亲轮流看守。只是……只是人丁不旺,财力有限,只能维持着不倒不漏,无力精心修缮,让侯爷和夫人见笑了。”
明兰缓缓摇头,目光细细扫过厅堂的每一处角落,轻声道:“无妨,这样很好。”她仿佛能透过这满目萧然,看到数十年前,这里曾有的热闹与生机。或许,祖母就曾坐在那主位上,处理家事;父亲和伯父们,曾在这庭院中嬉戏玩闹,朗朗读书。
她信步向后院走去。穿过一道月亮门,眼前豁然开朗,是一个更为精致些的小院。院中有一方小小的池塘,如今已近乎干涸,只剩下些许淤泥和残荷枯梗。池塘边有一座小巧的八角凉亭,亭柱上的彩绘早已褪色模糊。最引人注目的,是院角那几株高大的桂花树和玉兰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祖母说过,她最爱在桂花树下做针线,闻那花香……”明兰走到树下,伸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喃喃自语。她闭上眼,似乎能闻到那记忆中的馥郁香气,看到那个温柔而坚韧的老人年轻时的身影。
顾廷烨一直默默跟在她身边,看着她时而感伤,时而追忆的神情,心中了然。他并未多言,只是吩咐随行之人,小心打扫出几间较为完好的厢房,以供歇息,同时告诫众人,动作务必轻柔,尽量保持老宅原貌,不可随意移动或破坏任何旧物。
明兰又去看了据说曾是父亲少年时书房的那间小屋,看了厨房,看了水井……每一处,都让她驻足良久。破败是真实的,但那沉淀在砖瓦梁椽间的家族历史与过往生活的气息,更是真实可感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她血脉相连,让她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如同游子归家般的安心与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