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找到大型浮金矿脉的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濒临停滞的“天宫一号”与“巡天眼”计划重新注入了活力。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咸阳,朝堂之上,原本弥漫的质疑与忧虑气氛为之一扫。
始皇闻奏,龙颜大悦,当庭下旨:“擢升徐福为‘寻矿都尉’,秩比千石,专司勘探天下矿藏。陇西苍茫山新矿,定名‘天工矿’,即刻征发刑徒、徭役,由将作府与少府共同督办,全力开采,优先保障星辉司用度!”
旨意一下,帝国机器高效运转起来。通往苍茫山的道路开始整修,大量的工具、物资和人员开始向那片原本荒僻的山脉集结。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第一批从“天工矿”紧急运回的浮金原矿,被送入格物总院下属的冶炼工坊。按照以往成熟的工艺流程进行熔炼提纯时,工匠们却遇到了麻烦。
“徐侯,此矿……甚是古怪!”负责冶炼的老匠师眉头紧锁,向徐彭岳汇报,“其熔点较以往矿石为高,且熔炼过程中,时有异响,炉壁附着之矿渣,色泽暗沉,质地坚硬,极难清除,更兼……更兼似乎隐隐有排斥星辉之力灌注的迹象,导致浮金成型后,其‘轻盈’特性大打折扣,强度亦不如前。”
徐彭岳拿起一块提炼失败的浮金样本,入手确实感觉比标准的浮金沉重一些,表面光泽也略显晦暗。他心中了然,不同的矿脉,其矿石成分、伴生元素必然存在差异,直接套用旧有工艺,出现问题是必然的。
“看来,需要根据‘天工矿’的具体成分,重新调整冶炼配方和工艺参数了。”徐彭岳对老匠师道,“立刻组织人手,对矿石进行成分分析,试验不同的熔剂配比、炉温控制和锻造手法。”
就在徐彭岳带领工匠们投入紧张的技术攻关时,徐福带着一身风尘和满满的得意,从苍茫山凯旋而归。他如今是帝国的“寻矿都尉”,身着崭新的官袍,虽然依旧不掩那跳脱的气质,但眉宇间多了几分“专业人士”的矜持。
听闻冶炼遇阻,徐福立刻拍着胸脯表示:“此乃小事!贫道既识得此矿‘金气’,自有引导其‘灵性’,助其完美蜕变之法!”
他所谓的“引导灵性”,便是在冶炼炉旁设下香案,手持他那“灵应寻矿罗盘”,口中念念有词,绕着炉子踏罡步斗,时不时还撒下一些据说是用“聚灵草”和“引星粉”制成的神秘粉末。
工匠们看得目瞪口呆,碍于他“寻矿都尉”的身份和之前的功绩,不敢明着反对,但私下里无不摇头,认为这纯属胡闹。
徐彭岳对此也是哭笑不得,但他秉持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态度,并未阻止。他让工匠们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对照试验,一组按照徐福的“仪式”流程操作(尽管工匠们操作时满脸不情愿),另一组则完全采用技术分析后调整的新工艺。
结果很快出来。采用徐福“玄学”流程的那一炉,成品质量依旧不稳定,时好时坏,且炉况难以控制,有一次甚至差点因那些“灵粉”引发小规模爆炸。而采用新工艺,基于对矿石成分精确分析后调整了配方、严格控制了炉温与锻造节奏的那一炉,产出的浮金品质,终于稳定达到了甚至略微超过了以往的标准。
事实胜于雄辩。徐福的“冶炼仙法”宣告失败。他本人倒也不甚沮丧,反而挠着头对徐彭岳说:“看来,这引导金气化入凡铁之法,尚需完善……嗯,定是那‘引星粉’的配比还有瑕疵!”
徐彭岳无奈地拍了拍这位不靠谱师兄的肩膀:“师兄,寻矿你是一把好手,这冶炼之事,还是交给专业的工匠吧。你的罗盘,还是留着继续为帝国寻找更多的宝藏。”
徐福想了想,觉得有理,很快又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如何优化他的“灵应寻矿罗盘”,准备向始皇申请,去帝国其他可能存在矿藏的区域进行“灵气勘探”了。
浮金材料的供应和质量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天宫一号”和“巡天眼”的建造重新步入正轨。但徐彭岳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克服的一个小困难。
随着“天宫一号”核心舱构件开始陆续完工,下一个巨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将这些庞然大物安全可靠地送上近地轨道。
现有的星槎验证船,运载能力太小,如同蚂蚁搬象。必须建造专门的重型运载星槎。
设计室内,巨大的图板上,勾勒着几种重型运载星槎的构想图。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推进方案上。
“徐侯,下官以为,当采用‘多级推进’之策。”一位年轻的技术官员指着图板阐述,“将运载星槎分为数级,逐级点燃,逐级分离。如此,可抛弃已耗尽燃料的死重,使剩余部分能持续加速,直至入轨。此乃最有效率之法!”
“不然!”另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反驳,“多级分离,结构复杂,连接机构需万分可靠,分离时机稍纵即逝,风险太大!不若建造一庞然大物,以巨型星辉动力阵列一次推送入轨,虽耗费燃料甚巨,但结构简单,稳妥可靠!”
“一次推送?那得需要多大的动力炉?多庞大的船体?其自重便是天文数字,效率何其低下!”
“多级推进?若分离失败,或级间碰撞,便是星毁人亡之局!稳妥为上!”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徐彭岳沉默地听着,脑海中飞速权衡着两种方案的利弊。多级推进效率高,是后世航天的主流,但技术风险大,对分离机构、控制系统要求极高。一级推送稳妥,但代价是恐怖的燃料消耗和巨大的起飞质量,对动力系统和结构强度是极限考验。
以目前大秦的技术储备,哪一种更现实?
他走到图板前,拿起炭笔,在“多级推进”的构想图上画了一个圈。
“我们必须挑战更优解。”徐彭岳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天宫’之梦,不容有失,但亦不能因循守旧。集中所有力量,攻克多级推进技术难关!重点解决级间连接与可靠分离、飞行姿态控制、以及各级动力协调问题!”
他看向众人,目光锐利:“我们要的,不仅是把‘天宫’送上去,更是要建立一套未来可以重复使用、高效可靠的天地运输系统!此役,关乎帝国星海之未来,唯有攻坚,别无他路!”
徐彭岳的决断,为技术路线定下了基调。格物总院星辉司最精锐的力量,开始向重型多级运载星槎项目集结。一场关乎材料、结构、动力、控制的全面技术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帝国的星空之路,在解决了资源危机后,又迎来了更深层次的技术挑战。而徐彭岳知道,只有跨过这一道道难关,那座名为“天宫”的星港,才能真正在虚空中奠基。
始皇闻奏,龙颜大悦,当庭下旨:“擢升徐福为‘寻矿都尉’,秩比千石,专司勘探天下矿藏。陇西苍茫山新矿,定名‘天工矿’,即刻征发刑徒、徭役,由将作府与少府共同督办,全力开采,优先保障星辉司用度!”
旨意一下,帝国机器高效运转起来。通往苍茫山的道路开始整修,大量的工具、物资和人员开始向那片原本荒僻的山脉集结。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第一批从“天工矿”紧急运回的浮金原矿,被送入格物总院下属的冶炼工坊。按照以往成熟的工艺流程进行熔炼提纯时,工匠们却遇到了麻烦。
“徐侯,此矿……甚是古怪!”负责冶炼的老匠师眉头紧锁,向徐彭岳汇报,“其熔点较以往矿石为高,且熔炼过程中,时有异响,炉壁附着之矿渣,色泽暗沉,质地坚硬,极难清除,更兼……更兼似乎隐隐有排斥星辉之力灌注的迹象,导致浮金成型后,其‘轻盈’特性大打折扣,强度亦不如前。”
徐彭岳拿起一块提炼失败的浮金样本,入手确实感觉比标准的浮金沉重一些,表面光泽也略显晦暗。他心中了然,不同的矿脉,其矿石成分、伴生元素必然存在差异,直接套用旧有工艺,出现问题是必然的。
“看来,需要根据‘天工矿’的具体成分,重新调整冶炼配方和工艺参数了。”徐彭岳对老匠师道,“立刻组织人手,对矿石进行成分分析,试验不同的熔剂配比、炉温控制和锻造手法。”
就在徐彭岳带领工匠们投入紧张的技术攻关时,徐福带着一身风尘和满满的得意,从苍茫山凯旋而归。他如今是帝国的“寻矿都尉”,身着崭新的官袍,虽然依旧不掩那跳脱的气质,但眉宇间多了几分“专业人士”的矜持。
听闻冶炼遇阻,徐福立刻拍着胸脯表示:“此乃小事!贫道既识得此矿‘金气’,自有引导其‘灵性’,助其完美蜕变之法!”
他所谓的“引导灵性”,便是在冶炼炉旁设下香案,手持他那“灵应寻矿罗盘”,口中念念有词,绕着炉子踏罡步斗,时不时还撒下一些据说是用“聚灵草”和“引星粉”制成的神秘粉末。
工匠们看得目瞪口呆,碍于他“寻矿都尉”的身份和之前的功绩,不敢明着反对,但私下里无不摇头,认为这纯属胡闹。
徐彭岳对此也是哭笑不得,但他秉持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态度,并未阻止。他让工匠们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对照试验,一组按照徐福的“仪式”流程操作(尽管工匠们操作时满脸不情愿),另一组则完全采用技术分析后调整的新工艺。
结果很快出来。采用徐福“玄学”流程的那一炉,成品质量依旧不稳定,时好时坏,且炉况难以控制,有一次甚至差点因那些“灵粉”引发小规模爆炸。而采用新工艺,基于对矿石成分精确分析后调整了配方、严格控制了炉温与锻造节奏的那一炉,产出的浮金品质,终于稳定达到了甚至略微超过了以往的标准。
事实胜于雄辩。徐福的“冶炼仙法”宣告失败。他本人倒也不甚沮丧,反而挠着头对徐彭岳说:“看来,这引导金气化入凡铁之法,尚需完善……嗯,定是那‘引星粉’的配比还有瑕疵!”
徐彭岳无奈地拍了拍这位不靠谱师兄的肩膀:“师兄,寻矿你是一把好手,这冶炼之事,还是交给专业的工匠吧。你的罗盘,还是留着继续为帝国寻找更多的宝藏。”
徐福想了想,觉得有理,很快又兴致勃勃地研究起如何优化他的“灵应寻矿罗盘”,准备向始皇申请,去帝国其他可能存在矿藏的区域进行“灵气勘探”了。
浮金材料的供应和质量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天宫一号”和“巡天眼”的建造重新步入正轨。但徐彭岳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克服的一个小困难。
随着“天宫一号”核心舱构件开始陆续完工,下一个巨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将这些庞然大物安全可靠地送上近地轨道。
现有的星槎验证船,运载能力太小,如同蚂蚁搬象。必须建造专门的重型运载星槎。
设计室内,巨大的图板上,勾勒着几种重型运载星槎的构想图。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推进方案上。
“徐侯,下官以为,当采用‘多级推进’之策。”一位年轻的技术官员指着图板阐述,“将运载星槎分为数级,逐级点燃,逐级分离。如此,可抛弃已耗尽燃料的死重,使剩余部分能持续加速,直至入轨。此乃最有效率之法!”
“不然!”另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反驳,“多级分离,结构复杂,连接机构需万分可靠,分离时机稍纵即逝,风险太大!不若建造一庞然大物,以巨型星辉动力阵列一次推送入轨,虽耗费燃料甚巨,但结构简单,稳妥可靠!”
“一次推送?那得需要多大的动力炉?多庞大的船体?其自重便是天文数字,效率何其低下!”
“多级推进?若分离失败,或级间碰撞,便是星毁人亡之局!稳妥为上!”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徐彭岳沉默地听着,脑海中飞速权衡着两种方案的利弊。多级推进效率高,是后世航天的主流,但技术风险大,对分离机构、控制系统要求极高。一级推送稳妥,但代价是恐怖的燃料消耗和巨大的起飞质量,对动力系统和结构强度是极限考验。
以目前大秦的技术储备,哪一种更现实?
他走到图板前,拿起炭笔,在“多级推进”的构想图上画了一个圈。
“我们必须挑战更优解。”徐彭岳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天宫’之梦,不容有失,但亦不能因循守旧。集中所有力量,攻克多级推进技术难关!重点解决级间连接与可靠分离、飞行姿态控制、以及各级动力协调问题!”
他看向众人,目光锐利:“我们要的,不仅是把‘天宫’送上去,更是要建立一套未来可以重复使用、高效可靠的天地运输系统!此役,关乎帝国星海之未来,唯有攻坚,别无他路!”
徐彭岳的决断,为技术路线定下了基调。格物总院星辉司最精锐的力量,开始向重型多级运载星槎项目集结。一场关乎材料、结构、动力、控制的全面技术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帝国的星空之路,在解决了资源危机后,又迎来了更深层次的技术挑战。而徐彭岳知道,只有跨过这一道道难关,那座名为“天宫”的星港,才能真正在虚空中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