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负责的传统糕点工艺标准化调研项目接近尾声。他撰写的报告初稿,条理清晰,分析深入,甚至结合了一些现代食品工程学的视角,让对接的周工十分满意。这天晚上,周工通过邮件发来反馈,除了高度认可外,还附带了一段意味深长的留言:
“林先生,报告质量超出预期,可见您对此领域确有独到见解。我有一位老朋友,姓赵,在城郊经营一家小型有机农场,坚持传统种植,品质极佳但销路一直打不开。他最近有意尝试深加工,打造一款高端节令产品,比如中秋月饼。我向他提到了您和您夫人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和坚持,他很有兴趣。不知您二位是否愿意抽空见面聊聊,看看有无合作可能?规模不大,重在品质和特色。当然,此事需从长计议,谨慎为上。”
邮件读完,狭小的出租屋里一片寂静。只有孩子均匀的呼吸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车声。
林澈的心脏猛地跳了几下,握着鼠标的手心有些潮湿。他下意识地看向顾清玥。顾清玥也正看着他,昏黄的灯光下,她的眼睛睁得很大,里面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彩,以及一丝迅速升腾的、被强行压下的渴望。
有机农场?高端定制?中秋月饼?
这些词汇,对他们而言,曾经是日常,如今却遥远得像上辈子的梦。周工的提议,像在漆黑漫长的隧道尽头,突然点亮了一盏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灯。这不仅仅是又一单糊口的零工,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他们重新触碰专业、用双手和创意证明价值的机会,哪怕规模再小,也意味着“初暖”的灵魂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微弱地复苏。
然而,几乎在同一瞬间,沉重的现实感如冰水般浇下。沈墨岚的阴影无处不在,任何与“甜品”、“糕点”相关的公开活动,哪怕再隐蔽,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更何况,顾清玥的身体能否承受哪怕是微小的生产压力?他们的现状,容得下任何闪失吗?
“周工……这……”林澈张了张嘴,声音有些干涩,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份突如其来的、甜蜜又危险的邀请。
顾清玥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走到林澈身边,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字句,手指微微蜷缩。“有机农场……赵先生……中秋月饼……”她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眼神复杂地变幻着,有向往,有恐惧,更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对回归专业的悸动。
“这是个机会,澈。”她抬起头,看向林澈,语气努力保持平静,但微微颤抖的尾音泄露了她的激动,“一个……真正能让我们做回自己的机会。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步。”
“我知道,”林澈握住她冰凉的手,眉头紧锁,“但是清玥,风险太大了。万一走漏风声,沈墨岚绝不会放过我们。而且你的身体……”
“我的身体我知道!”顾清玥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罕见的急切和倔强,“我可以的!只要计划周密,量控制好,我一定能行!”她顿了顿,声音低下来,带着恳求,“澈,我们不能永远躲下去。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机会,不仅仅是为了钱,是为了……为了我们还能相信,我们值得更好的生活。”
林澈看着妻子眼中燃烧的火焰,那是在经历了漫长寒冬后,终于重新燃起的、对生命和事业的热爱。他无法狠心扑灭它。但他肩上的责任,让他必须更加冷静。
“我们再想想,清玥,好好想想。”他沉声道,“周工也说了,需从长计议,谨慎为上。我们得制定一个万全的计划,把所有的风险都考虑到。”
就在两人心潮澎湃,反复权衡利弊,几乎要倾向于冒险一试之际,命运仿佛刻意要考验他们的决心。第二天下午,一阵礼貌却不容置疑的敲门声响起。
林澈开门,门外站着两位穿着正式、面带职业化微笑的女士,一位年纪稍长,一位年轻些。年长的那位出示了证件:“您好,我们是社区街道办和妇联的工作人员,姓李。接到一些居民反映,了解到您家中有新生儿和产后需要休养的产妇,按照政策规定和关爱流程,我们上门做个简单的走访评估,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一番话滴水不漏,合情合理。但林澈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他注意到那位年轻工作人员手中拿着文件夹和评估表,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简陋的屋内环境。
顾清玥正坐在床边给孩子喂奶,听到动静,身体几不可察地僵硬了一下,随即低下头,掩饰住瞬间苍白的脸色。
林澈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侧身让她们进来,脸上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谢谢关心,请进。家里比较乱,不好意思。”
两位工作人员走进来,目光迅速而专业地扫视着整个空间。逼仄的房间,简单的家具,虽然整洁,却掩盖不了经济上的窘迫。李同志语气温和地开始询问,问题却像针一样,细细密密地扎来:
“宝宝多大了?出生时各项指标都好吧?定期体检做了吗?”
“顾女士产后恢复得怎么样?情绪还稳定吗?睡眠饮食都正常吗?”
“平时主要是谁照顾孩子?林先生您的工作稳定吗?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
“听说顾女士之前经营过生意,遇到些挫折,现在心态调整得如何?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
每一个问题都看似关怀,却步步紧逼,尤其最后几个问题,明显意有所指。顾清玥始终低着头,抱着孩子的手臂收紧,回答得简短而含糊,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林澈则打起十二分精神,谨慎应对,尽量将情况往“积极”、“稳定”上引导,强调孩子健康、夫妻和睦、正在努力克服暂时困难。
然而,那位年轻工作人员在记录时,笔尖在“产妇精神状态”和“家庭支持系统”几栏似乎停留了格外长的时间,眉头微蹙。
十几分钟的走访,漫长得像一个世纪。送走两位工作人员,关上房门的一刹那,林澈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靠在门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心脏仍在狂跳。
顾清玥终于抬起头,脸上毫无血色,眼神里充满了后怕和愤怒,嘴唇微微颤抖:“她们……她们是沈墨岚派来的……一定是!什么居民反映?根本就是借口!”
林澈走过去,紧紧抱住她和孩子,感觉到她身体的颤抖。他声音低沉而沙哑:“我知道……我知道……别怕,我们应对过去了。”
但两人心里都清楚,这次“走访”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警告。沈墨岚已经将矛头对准了他们最脆弱、最不容有失的软肋——孩子和顾清玥的“母亲”身份。她不再仅仅是从商业上打压,而是试图从社会评价和家庭根基上摧毁他们。那些关于顾清玥“精神不佳”的谣言,很可能就是为了这类“评估”做铺垫。
晚上,孩子睡熟后,两人毫无睡意。白天经历的巨大希望和紧随其后的致命威胁,让他们的心情如同坐了一场疯狂的过山车。
“周工那边的提议……”林澈艰难地开口,声音沉重。
“暂时……放一放吧。”顾清玥接口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和巨大的失落,但更多的是清醒后的决绝。她抬起头,看着林澈,眼神虽然疲惫,却异常坚定,“我们现在,赌不起。孩子……不能有任何风险。”
巨大的机会近在眼前,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抓住它,那是照亮深渊的光。但敌人已经将刀架在了他们最珍视的宝贝的脖颈上。此刻,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林澈握住她的手,用力点头:“嗯,我明白。我来回复周工,就说……目前家庭情况有些变动,需要集中精力处理,暂时无法参与,非常感谢他的好意,希望以后还有机会。”
做出这个决定的过程充满痛苦,但一旦决定,两人反而都松了一口气。一种在极端压力下淬炼出的、以退为进的冷静和默契,在他们之间弥漫开来。
“我们不能被她吓倒,”顾清玥轻声说,眼神重新锐利起来,“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住气。她越想逼我们出错,我们越不能出错。先把眼前这一关过去。保护好孩子,稳住这个家,比什么都重要。”
“对,”林澈附和道,眼神同样坚定,“机会以后还会有。但家和孩子的安全,是底线,绝不能失守。”
惊雷炸响,风雨欲来。他们被迫放弃了触手可及的光亮,再次退入更深的阴影中。但这一次,他们的退缩不是出于恐惧和绝望,而是出于更强大的守护之心和更清醒的战略判断。淬火成钢,不仅需要高温,更需要承受骤然冷却的定力。他们正在学习,如何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并且,等待真正属于他们的时机。
“林先生,报告质量超出预期,可见您对此领域确有独到见解。我有一位老朋友,姓赵,在城郊经营一家小型有机农场,坚持传统种植,品质极佳但销路一直打不开。他最近有意尝试深加工,打造一款高端节令产品,比如中秋月饼。我向他提到了您和您夫人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和坚持,他很有兴趣。不知您二位是否愿意抽空见面聊聊,看看有无合作可能?规模不大,重在品质和特色。当然,此事需从长计议,谨慎为上。”
邮件读完,狭小的出租屋里一片寂静。只有孩子均匀的呼吸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车声。
林澈的心脏猛地跳了几下,握着鼠标的手心有些潮湿。他下意识地看向顾清玥。顾清玥也正看着他,昏黄的灯光下,她的眼睛睁得很大,里面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彩,以及一丝迅速升腾的、被强行压下的渴望。
有机农场?高端定制?中秋月饼?
这些词汇,对他们而言,曾经是日常,如今却遥远得像上辈子的梦。周工的提议,像在漆黑漫长的隧道尽头,突然点亮了一盏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灯。这不仅仅是又一单糊口的零工,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让他们重新触碰专业、用双手和创意证明价值的机会,哪怕规模再小,也意味着“初暖”的灵魂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微弱地复苏。
然而,几乎在同一瞬间,沉重的现实感如冰水般浇下。沈墨岚的阴影无处不在,任何与“甜品”、“糕点”相关的公开活动,哪怕再隐蔽,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更何况,顾清玥的身体能否承受哪怕是微小的生产压力?他们的现状,容得下任何闪失吗?
“周工……这……”林澈张了张嘴,声音有些干涩,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份突如其来的、甜蜜又危险的邀请。
顾清玥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走到林澈身边,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字句,手指微微蜷缩。“有机农场……赵先生……中秋月饼……”她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眼神复杂地变幻着,有向往,有恐惧,更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对回归专业的悸动。
“这是个机会,澈。”她抬起头,看向林澈,语气努力保持平静,但微微颤抖的尾音泄露了她的激动,“一个……真正能让我们做回自己的机会。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步。”
“我知道,”林澈握住她冰凉的手,眉头紧锁,“但是清玥,风险太大了。万一走漏风声,沈墨岚绝不会放过我们。而且你的身体……”
“我的身体我知道!”顾清玥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罕见的急切和倔强,“我可以的!只要计划周密,量控制好,我一定能行!”她顿了顿,声音低下来,带着恳求,“澈,我们不能永远躲下去。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机会,不仅仅是为了钱,是为了……为了我们还能相信,我们值得更好的生活。”
林澈看着妻子眼中燃烧的火焰,那是在经历了漫长寒冬后,终于重新燃起的、对生命和事业的热爱。他无法狠心扑灭它。但他肩上的责任,让他必须更加冷静。
“我们再想想,清玥,好好想想。”他沉声道,“周工也说了,需从长计议,谨慎为上。我们得制定一个万全的计划,把所有的风险都考虑到。”
就在两人心潮澎湃,反复权衡利弊,几乎要倾向于冒险一试之际,命运仿佛刻意要考验他们的决心。第二天下午,一阵礼貌却不容置疑的敲门声响起。
林澈开门,门外站着两位穿着正式、面带职业化微笑的女士,一位年纪稍长,一位年轻些。年长的那位出示了证件:“您好,我们是社区街道办和妇联的工作人员,姓李。接到一些居民反映,了解到您家中有新生儿和产后需要休养的产妇,按照政策规定和关爱流程,我们上门做个简单的走访评估,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一番话滴水不漏,合情合理。但林澈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他注意到那位年轻工作人员手中拿着文件夹和评估表,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简陋的屋内环境。
顾清玥正坐在床边给孩子喂奶,听到动静,身体几不可察地僵硬了一下,随即低下头,掩饰住瞬间苍白的脸色。
林澈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侧身让她们进来,脸上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谢谢关心,请进。家里比较乱,不好意思。”
两位工作人员走进来,目光迅速而专业地扫视着整个空间。逼仄的房间,简单的家具,虽然整洁,却掩盖不了经济上的窘迫。李同志语气温和地开始询问,问题却像针一样,细细密密地扎来:
“宝宝多大了?出生时各项指标都好吧?定期体检做了吗?”
“顾女士产后恢复得怎么样?情绪还稳定吗?睡眠饮食都正常吗?”
“平时主要是谁照顾孩子?林先生您的工作稳定吗?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
“听说顾女士之前经营过生意,遇到些挫折,现在心态调整得如何?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
每一个问题都看似关怀,却步步紧逼,尤其最后几个问题,明显意有所指。顾清玥始终低着头,抱着孩子的手臂收紧,回答得简短而含糊,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林澈则打起十二分精神,谨慎应对,尽量将情况往“积极”、“稳定”上引导,强调孩子健康、夫妻和睦、正在努力克服暂时困难。
然而,那位年轻工作人员在记录时,笔尖在“产妇精神状态”和“家庭支持系统”几栏似乎停留了格外长的时间,眉头微蹙。
十几分钟的走访,漫长得像一个世纪。送走两位工作人员,关上房门的一刹那,林澈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靠在门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心脏仍在狂跳。
顾清玥终于抬起头,脸上毫无血色,眼神里充满了后怕和愤怒,嘴唇微微颤抖:“她们……她们是沈墨岚派来的……一定是!什么居民反映?根本就是借口!”
林澈走过去,紧紧抱住她和孩子,感觉到她身体的颤抖。他声音低沉而沙哑:“我知道……我知道……别怕,我们应对过去了。”
但两人心里都清楚,这次“走访”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警告。沈墨岚已经将矛头对准了他们最脆弱、最不容有失的软肋——孩子和顾清玥的“母亲”身份。她不再仅仅是从商业上打压,而是试图从社会评价和家庭根基上摧毁他们。那些关于顾清玥“精神不佳”的谣言,很可能就是为了这类“评估”做铺垫。
晚上,孩子睡熟后,两人毫无睡意。白天经历的巨大希望和紧随其后的致命威胁,让他们的心情如同坐了一场疯狂的过山车。
“周工那边的提议……”林澈艰难地开口,声音沉重。
“暂时……放一放吧。”顾清玥接口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和巨大的失落,但更多的是清醒后的决绝。她抬起头,看着林澈,眼神虽然疲惫,却异常坚定,“我们现在,赌不起。孩子……不能有任何风险。”
巨大的机会近在眼前,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抓住它,那是照亮深渊的光。但敌人已经将刀架在了他们最珍视的宝贝的脖颈上。此刻,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林澈握住她的手,用力点头:“嗯,我明白。我来回复周工,就说……目前家庭情况有些变动,需要集中精力处理,暂时无法参与,非常感谢他的好意,希望以后还有机会。”
做出这个决定的过程充满痛苦,但一旦决定,两人反而都松了一口气。一种在极端压力下淬炼出的、以退为进的冷静和默契,在他们之间弥漫开来。
“我们不能被她吓倒,”顾清玥轻声说,眼神重新锐利起来,“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住气。她越想逼我们出错,我们越不能出错。先把眼前这一关过去。保护好孩子,稳住这个家,比什么都重要。”
“对,”林澈附和道,眼神同样坚定,“机会以后还会有。但家和孩子的安全,是底线,绝不能失守。”
惊雷炸响,风雨欲来。他们被迫放弃了触手可及的光亮,再次退入更深的阴影中。但这一次,他们的退缩不是出于恐惧和绝望,而是出于更强大的守护之心和更清醒的战略判断。淬火成钢,不仅需要高温,更需要承受骤然冷却的定力。他们正在学习,如何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并且,等待真正属于他们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