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帖子引发的涟漪,虽然微弱,却像一道细微的光,照进了林澈和顾清玥沉寂已久的世界。那几天,两人之间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紧张、兴奋和极度谨慎的奇异氛围。他们不再谈论帖子本身,但眼神交汇时,总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力量。希望,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语,而是化作了网络另一端那些真实的共鸣和对手略显仓促的回应,具体可感。
这种心态的转变,直接体现在了行动上。顾清玥的康复训练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她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医生交代的任务,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尽快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为将来可能的重操旧业打下最基础的身体条件。她开始尝试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扶着墙壁在狭小的出租屋内缓慢行走。每一步都伴随着肌肉的酸痛和身体的颤抖,但她咬紧牙关,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异常坚定。
“慢点,清玥,别急。”林澈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双手虚扶,随时准备上前。
“没事……我可以的。”顾清玥喘着气,停下脚步,靠在墙边休息,脸上却带着一丝近乎骄傲的神色,“比昨天……多走了两步。”这种微小的进步,对她而言,是迈向正常生活的巨大一步。
林澈看着她努力的样子,心中既心疼又充满希望。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打零工,开始更有意识地利用碎片时间。在码头休息的间隙,他会主动和那些跑惯了江湖的老搬运工聊天,听他们侃大山,从中捕捉一些关于本地小商品流通、甚至是一些非正式借贷渠道的信息(虽然他绝不会去碰后者)。在菜市场帮工时,他会有意观察哪些摊主的食材新鲜又相对便宜,默默记下,盘算着如何用最少的钱保证家里的营养。
一天傍晚,王阿姨过来看孩子,闲聊时提起:“哎,我女婿他们食品质检所那边,最近好像要整理一批旧的行业标准档案,都是纸质档,要录入电脑,工作量挺大,要找临时工,按件计费,就是挺枯燥的,对着电脑敲字。你们家林澈不是会用电脑吗?要不要去试试?在家就能做,就是钱不多。”
林澈和顾清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意动。这和他们之前偷偷做点心不一样,这是一份合法的、相对正规的临时工作!虽然枯燥,虽然钱少,但意味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居家完成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接触到行业内的信息!
“王阿姨,谢谢您!这消息太及时了!”林澈连忙道谢,语气中带着感激。
王阿姨摆摆手:“谢啥,就是顺嘴一提。你们要是愿意,我让我女婿把要求和资料样本发给我,你们看看能不能做。”
王阿姨走后,两人立刻讨论起来。
“澈,你觉得怎么样?”顾清玥问,眼神亮晶晶的。
“我觉得可以试试!”林澈有些兴奋,“在家做,安全,不耽误照顾你和孩子。而且,接触行业标准,说不定能学到东西,对我们以后……也许有帮助。”他谨慎地没有把话说满。
顾清玥点点头:“我也觉得是机会。枯燥没关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安全。而且,能接触到正规的行业信息,比我们瞎琢磨强。”
然而,兴奋之余,谨慎很快占了上风。
“不过,”林澈沉吟道,“我们得弄清楚,这工作会不会需要登记真实身份?如果需要,会不会有风险?”他担心沈墨岚的手会伸到这种角落。
顾清玥也表示同意:“对,安全第一。你让王阿姨帮忙问问,能不能用化名或者只提供银行账号不登记详细个人信息?如果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林澈依言联系了王阿姨,委婉地表达了顾虑。幸运的是,王阿姨的女婿表示理解,因为只是临时性的简单劳动,对方同意只需要提供一个用于接收劳务费的银行账号即可,无需详细身份登记。
这个好消息让两人松了一口气。林澈开始投入到这份枯燥但宝贵的工作中。每天,顾清玥哄睡孩子后,就在一旁安静地看书或做康复练习,林澈则对着电脑,一字一句地录入那些枯燥的技术参数和标准条文。工作时间长了,眼睛干涩,腰背酸痛,但想到这是在为家庭构筑一道最基础的防线,林澈便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更让他惊喜的是,在这些冰冷的条文背后,他确实接触到了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生产、原料质量控制的知识,这些是以前作为创意甜品师的他不会过多关注的领域。他会有意无意地和顾清玥分享这些信息。
“清玥,你看,原来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这么严格的规定,以前我们只是凭感觉和供应商的保证……”
“这个原料的产地标准,原来区别这么大,难怪以前我们用的那种面粉口感特别……”
顾清玥会认真地听,然后结合自己以前的实践经验进行思考。“怪不得……以前我们尝试用那种便宜的替代黄油,口感就是差一点,原来标准里对乳脂含量有明确要求……”
这些对话,让他们的夜晚不再是单纯的煎熬和互相安慰,而是多了许多务实的技术性探讨,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一起经营“初暖”时,共同钻研产品的时光。只是如今,少了几分浪漫,多了许多沉重现实下的珍惜和谨慎。
就在他们逐渐适应这种新的节奏,以为可以暂时偏安一隅时,外界的风波并未平息。一天,林澈在录入资料间隙,习惯性地匿名浏览本地新闻,看到一则不起眼的消息:“知名连锁品牌‘暖意’某分店因卫生问题遭顾客投诉,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虽然只是短短几行字,却让林澈心中一震。他立刻把新闻拿给顾清玥看。
顾清玥仔细看完,沉默片刻,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笑意:“看来,我们的判断没错。快速扩张,管理跟不上,问题迟早会暴露。沈墨岚……她现在应该很头疼。”
她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事实的冷静。曾经的痛苦和愤怒,似乎在这种一步步被验证的推测中,逐渐沉淀为一种更深刻的力量。
林澈点点头,关掉网页,清除痕迹。“我们要更小心。她那边不顺,可能会更敏感。”
“嗯。”顾清玥应道,目光落在床上安睡的孩子身上,又看向正在电脑前辛勤工作的林澈,轻声说,“不过,我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窗外的夜色深沉,出租屋里,键盘敲击声和孩子的平稳呼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奇特而坚韧的宁静。他们依然身处困境,危机四伏,但不再是被动随波逐流的浮萍。他们开始像水底的潜流,在巨大的压力下,默默地、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积蓄着力量,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微澜已起,暗流涌动。
这种心态的转变,直接体现在了行动上。顾清玥的康复训练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她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医生交代的任务,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尽快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甚至为将来可能的重操旧业打下最基础的身体条件。她开始尝试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扶着墙壁在狭小的出租屋内缓慢行走。每一步都伴随着肌肉的酸痛和身体的颤抖,但她咬紧牙关,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异常坚定。
“慢点,清玥,别急。”林澈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双手虚扶,随时准备上前。
“没事……我可以的。”顾清玥喘着气,停下脚步,靠在墙边休息,脸上却带着一丝近乎骄傲的神色,“比昨天……多走了两步。”这种微小的进步,对她而言,是迈向正常生活的巨大一步。
林澈看着她努力的样子,心中既心疼又充满希望。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打零工,开始更有意识地利用碎片时间。在码头休息的间隙,他会主动和那些跑惯了江湖的老搬运工聊天,听他们侃大山,从中捕捉一些关于本地小商品流通、甚至是一些非正式借贷渠道的信息(虽然他绝不会去碰后者)。在菜市场帮工时,他会有意观察哪些摊主的食材新鲜又相对便宜,默默记下,盘算着如何用最少的钱保证家里的营养。
一天傍晚,王阿姨过来看孩子,闲聊时提起:“哎,我女婿他们食品质检所那边,最近好像要整理一批旧的行业标准档案,都是纸质档,要录入电脑,工作量挺大,要找临时工,按件计费,就是挺枯燥的,对着电脑敲字。你们家林澈不是会用电脑吗?要不要去试试?在家就能做,就是钱不多。”
林澈和顾清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意动。这和他们之前偷偷做点心不一样,这是一份合法的、相对正规的临时工作!虽然枯燥,虽然钱少,但意味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居家完成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接触到行业内的信息!
“王阿姨,谢谢您!这消息太及时了!”林澈连忙道谢,语气中带着感激。
王阿姨摆摆手:“谢啥,就是顺嘴一提。你们要是愿意,我让我女婿把要求和资料样本发给我,你们看看能不能做。”
王阿姨走后,两人立刻讨论起来。
“澈,你觉得怎么样?”顾清玥问,眼神亮晶晶的。
“我觉得可以试试!”林澈有些兴奋,“在家做,安全,不耽误照顾你和孩子。而且,接触行业标准,说不定能学到东西,对我们以后……也许有帮助。”他谨慎地没有把话说满。
顾清玥点点头:“我也觉得是机会。枯燥没关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安全。而且,能接触到正规的行业信息,比我们瞎琢磨强。”
然而,兴奋之余,谨慎很快占了上风。
“不过,”林澈沉吟道,“我们得弄清楚,这工作会不会需要登记真实身份?如果需要,会不会有风险?”他担心沈墨岚的手会伸到这种角落。
顾清玥也表示同意:“对,安全第一。你让王阿姨帮忙问问,能不能用化名或者只提供银行账号不登记详细个人信息?如果不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林澈依言联系了王阿姨,委婉地表达了顾虑。幸运的是,王阿姨的女婿表示理解,因为只是临时性的简单劳动,对方同意只需要提供一个用于接收劳务费的银行账号即可,无需详细身份登记。
这个好消息让两人松了一口气。林澈开始投入到这份枯燥但宝贵的工作中。每天,顾清玥哄睡孩子后,就在一旁安静地看书或做康复练习,林澈则对着电脑,一字一句地录入那些枯燥的技术参数和标准条文。工作时间长了,眼睛干涩,腰背酸痛,但想到这是在为家庭构筑一道最基础的防线,林澈便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更让他惊喜的是,在这些冰冷的条文背后,他确实接触到了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生产、原料质量控制的知识,这些是以前作为创意甜品师的他不会过多关注的领域。他会有意无意地和顾清玥分享这些信息。
“清玥,你看,原来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这么严格的规定,以前我们只是凭感觉和供应商的保证……”
“这个原料的产地标准,原来区别这么大,难怪以前我们用的那种面粉口感特别……”
顾清玥会认真地听,然后结合自己以前的实践经验进行思考。“怪不得……以前我们尝试用那种便宜的替代黄油,口感就是差一点,原来标准里对乳脂含量有明确要求……”
这些对话,让他们的夜晚不再是单纯的煎熬和互相安慰,而是多了许多务实的技术性探讨,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一起经营“初暖”时,共同钻研产品的时光。只是如今,少了几分浪漫,多了许多沉重现实下的珍惜和谨慎。
就在他们逐渐适应这种新的节奏,以为可以暂时偏安一隅时,外界的风波并未平息。一天,林澈在录入资料间隙,习惯性地匿名浏览本地新闻,看到一则不起眼的消息:“知名连锁品牌‘暖意’某分店因卫生问题遭顾客投诉,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虽然只是短短几行字,却让林澈心中一震。他立刻把新闻拿给顾清玥看。
顾清玥仔细看完,沉默片刻,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笑意:“看来,我们的判断没错。快速扩张,管理跟不上,问题迟早会暴露。沈墨岚……她现在应该很头疼。”
她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事实的冷静。曾经的痛苦和愤怒,似乎在这种一步步被验证的推测中,逐渐沉淀为一种更深刻的力量。
林澈点点头,关掉网页,清除痕迹。“我们要更小心。她那边不顺,可能会更敏感。”
“嗯。”顾清玥应道,目光落在床上安睡的孩子身上,又看向正在电脑前辛勤工作的林澈,轻声说,“不过,我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窗外的夜色深沉,出租屋里,键盘敲击声和孩子的平稳呼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奇特而坚韧的宁静。他们依然身处困境,危机四伏,但不再是被动随波逐流的浮萍。他们开始像水底的潜流,在巨大的压力下,默默地、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积蓄着力量,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微澜已起,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