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最上心的部分-《我用矿泉水换稀世科技》

  她留了下来。

  这个产业园里,她给自己安排了一间专属办公室,方便日后过来处理事务或者视察工作。

  此刻,她带着两个人走进了自己的新办公室。

  一个是艾力制药的李绅,另一个,则是刚刚成立的医疗器械公司的新任总经理。

  这家公司,在和郁鸿明商量过后,已经正式定名——

  叫“武力医疗器械公司”。

  名字霸气得很,一听就不讲情面。

  而这位新上任的总经理叫向南,是岳馨馨花重金从外面挖来的。

  他在医疗器械领域资历很深,但强项不在研发,而在销售。

  对目前的武力医疗来说,这恰恰最合适。

  研发?暂时用不上。

  生产线和技术都是现成的,只缺人把机器装好、启动起来就行。

  这种操作,不需要什么顶尖人才,只要专业、靠谱,就能干。

  眼下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没人买你的账。

  作为一个刚入场的新人,什么都不缺,就缺销路。

  所以,找一个擅长打开市场的老手当领导,再合适不过了。

  “两位请坐。”

  进屋后,岳馨馨先让李绅和向南坐下。

  她也不啰嗦,直接转向李绅:“李总,现在这环境,你觉得怎么样?”

  “非常好,太满意了!”

  李绅用力点头。

  他这辈子,从没像现在这样顺心过。

  虽然他在艾力的股份比例不高,但那点股份值多少钱?简直数都数不清。

  再加上如今的地位、待遇、资源,他已经觉得人生到顶了。

  往后就算再混几十年,也不一定能比现在更风光。

  但他没被冲昏头,清楚得很。

  自己是谁,靠谁才有今天,一步走错,立马原地蒸发。

  “行,你满意就好。

  希望李总继续努力,带着艾力走向更大的高度。”

  “一定不负岳董信任,我会拼尽全力。”

  李绅立刻表态。

  他说的不只是场面话,心里早有规划。

  这些打算,已经体现在了新办公区的布局上。

  这片新区域,给研发人员留了大片空间。

  虽然艾力现在靠手里的几十款药,躺着也能活好多年,但李绅从没想过止步不前。

  而且,往研发上多砸点钱才是正道,一家药企能不能长久站稳脚跟,关键就看这一块儿。

  这件事,岳馨馨和郁鸿明早就拍了板,李绅心里有底,说话做事也就有底气。

  “那你先去忙吧。”

  岳馨馨也没啥特别的事要交代李绅,多说一句都觉得多余。

  几句客套说完,干脆利落地把他支走了。

  她今天真正想谈的,是武力医疗器械公司的老总向南。

  “好嘞,岳董,我这就回去处理工作。”

  李绅不傻,一看这架势就知道人家领导要谈正事,哪还会傻站着等别人赶?

  打了个招呼,转身就走,门一关,人影都没了。

  等办公室门咔哒一声合上,岳馨馨的目光马上落到向南身上。

  “向总,你们那边进度咋样?生产线开始装了吗?”

  “岳董您放心,机器已经进场安装,工人也在同步培训,照这速度,不出多久就能正式运转。”

  “嗯,干得不错。”

  岳馨馨点点头,嘴上不吝夸奖。

  但她没就此打住,紧接着追问:“销售这一块呢?你有啥打算?”

  这才是她最上心的部分。

  产品造出来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卖出去,才决定这家新公司有没有未来。

  武力医疗器械能不能复制艾力制药的奇迹,就看销售能不能打开局面了。

  而向南,显然是早有准备。

  销售本来就是她的拿手好戏,这方面她想得比谁都深。

  她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我是这么想的,咱们可以……”

  “行,就按你说的办。”

  岳馨馨听完直接点头通过。

  整体思路清晰,逻辑也站得住,挑不出什么毛病。

  这就够了。

  她向来不是那种事儿事儿都管的人。

  现在她更愿意把具体事务交给手下干,自己只盯着大方向就行。

  只要路子没错,她一般不会插手太多。

  “行了,你去忙吧。”

  事情谈完,答案也拿到了,岳馨馨一句话就把向南打发走了。

  “明白,岳董,我先去落实了。”

  向南也是个行动派,从不拖泥带水。

  说了声再见,起身就走,效率拉满。

  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岳馨馨端起手边的咖啡,慢慢踱步到窗前。

  望着外头那片规模不小的医药产业园,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她眼里有光,心里有梦。

  她知道,随着这片园区正式启用,自己离那个目标——打造一家全球顶尖的药企,又近了一大步。

  而且她坚信,只要背后还有郁鸿明撑着,这个目标不会等太久。

  两年,最多三年,应该就能看到结果。

  要是放在从前,谁要是说一家刚起步的公司,能在短短几年杀进世界前列,那肯定被人当成疯子。

  这种话,过去听听就算了,没人当真。

  可自从遇上郁鸿明,一切都不一样了。

  艾力制药的成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加上现在生产线已经在装,眼看就要投产。

  岳馨馨觉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真有可能实现。

  剩下的,真的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泸县,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人口倒是不少,三十万上下,不算多也不算少,但位置偏,经济差,发展一直起不来。

  相应的,医疗水平也跟不上趟。

  全县只有一家勉强能叫医院的县医院。

  其他的,虽然挂着“医院”俩字,其实连卫生所都不如,顶多看看感冒发烧。

  就连这家最好的县医院,硬件也寒酸得很。

  跟沿海城市的医院一比,怕是连普通二甲都不如。

  所以,本地人一旦得了大病,全都往省城跑,再远点的干脆直奔北上广。

  病人都跑了,医院哪还有收入?

  没钱,就买不了新设备,也请不来好大夫。

  恶性循环就这么形成了。

  赵玉虎是县医院的院长,最近正为这事愁得头发都快白了。

  就在刚才,医院才平息一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