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演讲-《回到80年代,乡村幸福快乐生活》

  周振华深吸了一口气,那气息仿佛吸入了周小庄夜晚微凉的空气,也吸入了眼前这黑压压一片村民沉甸甸的目光和整个村庄的命运。他迈步上前,从村长手中接过了那只沉甸甸的、带着金属冰凉感的话筒。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但他抬起眼,目光缓缓地、极其认真地扫过老槐树下每一张被汽灯照得明暗交错的脸庞。那些面孔,有看着他长大的皱纹纵横的长辈,有一起光屁股在河里摸过鱼的玩伴,有平时家长里短的婶娘,也有充满好奇和懵懂的年轻后生和孩童。此刻,他们的脸上交织着疑惑、期待、担忧、好奇,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观望。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响起时,没有想象中的颤抖,反而异常沉稳、清晰,带着一种破开迷雾、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下了场中所有的嘈杂。

  “各位叔伯婶娘,各位乡亲邻里,晚上好。”

  简单的开场,却让所有人都屏息了几分。

  “我叫周振华。大树底下,老河边上,土生土长的周小庄人。”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仿佛在做一个郑重的自我介绍,“咱村口那棵老枣树,结的枣子甜吧?我小时候没少偷爬上去摘,摔下来过,屁股疼了半个月。村东头月亮河滩,夏天的鱼最肥,我摸鱼是一把好手,摸到了,自己不会做,是东家的婶子给碗自家下的酱,西家的奶奶给掐把葱,就这么凑合着一煮,那香味……能飘半条街。”

  他顿了顿,眼中泛起一丝追忆的微光,声音里带上了不易察觉的哽咽。这番充满烟火气和童年记忆的开场,没有华丽辞藻,却瞬间击中了台下许多老人的心。他们看着台上这个如今高大沉稳的后生,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父母早逝、瘦小却眼神倔强、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嗡嗡的议论声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静而专注的倾听,目光也变得柔和而复杂。

  “那些年,咱周小庄有多穷,在座的叔伯爷娘,比我有更深的体会。” 他的语气沉了下来,“我后来出去打工,天南地北地跑。工地上,流水线上,别人问,‘小子,家哪儿的?’ 我最怕回答这个问题。为啥?” 他目光扫过全场,仿佛在问每一个人。

  “因为我说了,‘周小庄的’。人家多半一脸茫然,‘哦……没听过,哪儿啊?远不远?路好走不?’ 有时候碰上知道的,会补一句,‘哦,那地方啊,知道知道,路贼难走,穷山沟是吧?’”

  他模仿着那种带着怜悯或者无所谓语气的口吻,然后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积压已久的屈辱和不忿:“我心里憋屈!像堵了一块大石头!我想反驳,我想说我们那有好水好田!我想说我们那人实在肯干!可我张不开嘴!我没法反驳!因为那时候,咱周小庄,确实就是别人嘴里那个路不好走、穷得叮当响的穷山沟!”

  这番话,像一根刺,精准地扎进了许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中青年村民心里,台下响起一片压抑的叹息和认同的低语。

  “后来,我回来了。” 他的声音再次变得坚定,“为啥回来?不是因为我在外面混不下去了,相反,那几年我也攒下点辛苦钱。我回来,是因为我总觉得,心里头有个地方空落落的。是因为我总觉得,咱这月亮河的水这么甜,咱这地这么肥,咱周小庄的老少爷们这么实诚肯干,凭啥?!凭啥咱就得世世代代受穷?凭啥咱就得守着金饭碗,出去讨饭吃?我不服!我不信这个邪!”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不解和一股蓬勃的、不服输的劲头,感染着台下的人。

  “我咬着牙,把在外面攒的血汗钱全拿出来,又厚着脸皮,求爷爷告奶奶借了些。就在河滩那儿,捣鼓起那个小店。说实话,一开始,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晚上睡不着觉,就怕赔光了,对不起借我钱的乡亲,更怕成了全村的笑话。” 他坦诚着最初的艰难,拉近了与所有人的距离。

  “我就想着,试试吧,万一呢?万一咱这东西,真有人认呢?” 他的语气渐渐带上了一丝光亮,“结果,大家看到了。咱月亮河里养的鱼,捞上来活蹦乱跳,做成汤,城里人喝了,竖大拇指!咱沙地里长的西瓜,又沙又甜,客人吃了,没有不夸的!咱自家地里种的菜,喂的鸡,他们都说有股子‘小时候的味道’,是‘真正的绿色’!”

  他的手臂挥向河滩和田野的方向,情绪越来越激动,充满了自豪:“他们开着小车,忍着颠簸,绕着坑坑洼洼的破路,也要来!为啥?就因为咱这东西,是好东西!是咱月亮河和这片土地,赐给咱周小庄最金贵的宝贝!”

  “可是!” 他话锋猛地一转,如同一声惊雷,手臂狠狠劈下,声音里充满了痛心疾首,“咱们的这些金疙瘩!就因为咱们脚下这条——破路!烂路!死路!” 他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迸出来,“运不出去!卖不上该有的价钱!”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发出连珠炮似的质问,每一个问句都像锤子砸在人们心上:“咱地里熟透的西瓜,因为怕颠簸不敢大量外运,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的,有多少?!咱后山采的蘑菇、打的核桃、挖的笋子,堆在家里卖不掉最后喂了虫子的,有多少?!多少城里客人打电话想来,一听咱这路况,立马打了退堂鼓的,有多少?!”

  台下寂静无声,只有他痛彻心扉的声音在回荡,每一个问题都引发了深深的共鸣和刺痛感。

  “这条破路!” 他嘶吼着,指着脚下的土地,“它困住的不是车轮子!它困住的是咱周小庄的命!是咱老周家、老李家、老王家……是咱在座每一家人的好日子!它像一根又粗又锈的穷绳子,死死地拴在咱全村人的脖子上!让咱喘不过气!让咱迈不开腿!让咱直不起腰!”

  极度的愤怒和激动之后,他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极度疲惫后的清醒和决绝:“所以,我跟我媳妇红梅,商量了整整一夜。咱家那个小店,是赚了点钱,但这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是咱全家起早贪黑、是红梅抱着孩子守店、是我跟大壮哥泥里水里折腾、是各位乡亲邻居帮衬、更是这片土地赏饭吃,才一分一厘挣来的辛苦钱!”

  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然后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宣告:“今天,当着全村老少爷们婶娘的面,我把话撂在这儿:我周振华,愿意把这辛辛苦苦、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十万块钱,全部!一分不剩地!拿出来!砸在这条破路上!”

  “嗡——”台下瞬间如同爆炸了一般,惊呼声、倒吸冷气声、难以置信的议论声轰然炸响,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剧烈。十万!这个数字带来的冲击力是实实在在的。

  “为啥?!” 周振华的声音陡然拔高,压过了所有的嘈杂,甚至带上了一丝嘶哑和哽咽,眼眶瞬间红了,“有人说我周振华傻!有人说我想出风头!有人说我钱多烧的!”

  他猛地一拍自己的胸膛,发出沉闷的响声:“我不是傻!更不是想出风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周振华!我的命,是周小庄给的!我的根,就扎在这儿的泥土里!我的魂儿,就在这月亮河里!我看不得咱村再这么穷下去!我看不得咱的娃,以后考上大学走出去了,别人问起老家,他们还得低着头说‘那地方路不好,穷’!我看不得咱这么好的东西,烂在地里、堆在家里,变不成钱,救不了急,富不了家!”

  他的声音充满了滚烫的赤诚和一种近乎悲壮的情感:“这十万,是我周振华对生我养我的周小庄的报答!是对在座各位叔伯婶娘,当年给我一碗饭、一件衣、一句暖心话恩情的报答!这更是我,一个周小庄的儿子,对咱周小庄未来的一个盼头!一个念想!我砸锅卖铁,也要点起这第一把火!”

  说到动情处,他声音颤抖,热泪终于滚落,但他毫不在意,继续嘶吼着,描绘着那条路修通后的景象:“等路修通了!平坦坦、光溜溜的大马路通到咱村口!咱地里水灵灵的蔬菜,能一车车新鲜地运出去,卖到城里的超市!咱树上的果子,地里的西瓜,能成筐成车地拉走,换来厚厚的票子!外面的人,能开着大巴车、小轿车,一车车涌进来,看咱月亮河的美景,呼吸咱这的新鲜空气,吃咱地道的农家饭,买咱的土特产!”

  他的手臂用力地挥舞着,仿佛在勾勒那幅美好的蓝图:“到那时候,咱周小庄家家户户,都能沾上光!年轻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去外地看人脸色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开民宿、搞养殖、做电商,就能挣钱!娃们上学放学,再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弄一身泥水!老人看病急救,车能直接开到县医院!这条路,修的不是土,不是石头,修的是咱周小庄的未来!是咱子孙后代的活路和希望!”

  最后,他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火焰,看向每一个人,声音充满了号召的力量:“我周振华一家之力有限!十万块,对于修一条路来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只是第一块垫脚石!但我今天站出来,拿出这十万,不是要求大家都跟我一样,掏空家底!我只是想带个头!点这把火!”

  他伸出双手,向着全场,做出了一个拥抱和邀请的姿态,语气变得无比恳切而坚定:“我今天,不是来要钱的,我是来请大家,一起给咱周小庄,给咱自家的未来,投个资、买个希望!有钱的,捧个钱场,十块不嫌少,一万不嫌多!没钱的,捧个人场,出把力气,流点汗,咱不丢人!咱们只有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外面看看,咱周小庄的人,心有多齐!骨头有多硬!志气有多高!”

  演讲到最后,他已是声嘶力竭,满脸泪痕,但腰杆挺得笔直。他猛地弯下腰,向着全场父老乡亲,深深地、久久地鞠了一躬。

  整个老槐树下,陷入了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番掏心掏肺、字字泣血、充满赤子之情和远见卓识的演讲深深地震撼了。它超越了简单的利益计算,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尊严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几秒钟后。

  “好!!!” 高大壮第一个爆发出雷鸣般的吼声,拼命地鼓掌。

  紧接着,如同堤坝决口,雷鸣般的掌声、叫好声、呐喊声猛然爆发出来,排山倒海,经久不息!许多老人偷偷抹着眼泪,妇女们激动地交头接耳,年轻人们则满脸兴奋,跃跃欲试。

  周振华这番用真心和真金白银铸就的演讲,真正地说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彻底点燃了全村的激情、希望和凝聚力。修路,从此不再是周振华一家的事,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真正成了全村人共同的目标、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