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抢菜-《回到80年代,乡村幸福快乐生活》

  高大壮“哐当”一声掀开保温桶的厚重盖子,霎时间,一股裹挟着灵泉清冽、鱼肉极致鲜甜的浓郁香气,如同挣脱束缚的猛兽,咆哮着冲向四周的空气!这香气霸道得不讲道理,瞬间扼住了所有人的呼吸。

  它钻进鼻腔,直冲天灵盖,勾得人肠胃都在打鸣。几乎同时,高大娘利落地揭开盖在竹筐上的湿棉布——金灿灿的玉米饼子,边缘烤得焦脆起泡,散发着诱人的柴火焦香;旁边那盘清炒红薯叶,翠绿欲滴,油光水滑,仿佛刚从晨露中摘下。

  “开饭咯!预约好的客人,按号牌来领!”高大壮那标志性的大嗓门炸响,带着点压不住的得意。预约的游客们立刻像听到号令,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井然有序地排起了队。

  然而,这股混合着鱼汤的极致鲜美、玉米饼的粗粝焦香、以及新鲜蔬菜田野清芬的气息,对于旁边那些没预约上、或是闻香刚到的游客来说,简直是无法抵御的酷刑!他们原本只是在栈道上闲逛拍照,或是倚在车边闲聊,此刻脚步像被无形的绳索牵引,不由自主地就围拢到了大槐树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热气腾腾的保温桶和油亮亮的炒菜。

  一个穿着讲究POLO衫、肚子微凸的中年男人,仗着身板硬实,率先挤到最前面,鼻翼翕动,喉结上下滚动,声音急切得都变了调:“老板!老板!这味儿太正了!勾死人了!现在还能买一碗不?我加钱!加双倍钱!让孩子他妈也尝尝!”他旁边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妻子,也连连点头,脸上写满了渴望:“就是就是,老板通融一下嘛,孩子闻着香,都走不动道了,给一小口尝尝鲜也行啊!”

  另一边,一个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太太,目光完全被那筐玉米饼子锁定了。她推了推眼镜,凑近了看,啧啧称赞:“哎哟哟,瞧瞧这饼子!这焦黄的颜色,这厚实的模样,一看就是老式石磨磨的粗玉米面,柴火灶贴出来的!老板,这饼子还有富余的吗?卖我几个!我带回家给我老头子尝尝,他就好这口!”

  一个穿着亚麻长裙、气质温婉的年轻女子,则指着那盘绿得晃眼的红薯叶,惊喜地问:“阿姨,这菜是您自家园子里种的吗?一点虫眼都没有,水灵得能掐出水来!怎么卖的呀?这品质,城里超市打着有机标签的都比不上!”

  人群的焦点,瞬间从“喝一碗热汤”的需求,爆炸性地蔓延到了对眼前这些活色生香、散发着土地气息的食材本身的狂热渴求上。七嘴八舌的询问、加价的恳求、对食材品质的惊叹,汇成一股热浪,几乎要将大槐树下的临时摊点掀翻。

  周振华刚给一位预约客人登记完,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这突如其来的抢购狂潮让他心头猛地一跳,几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在脑海中碰撞:

  根基不能动摇: 预约客人的那份热汤热饭,必须稳稳当当、分量十足地端到他们手里!这是立身的信誉,是“周小庄”这块招牌的基石。

  天赐良机! 游客们对自家产出的这份近乎狂热的追捧,像一束强光,照亮了另一条金光大道!这哪里是麻烦,分明是送上门来推广产品、建立口碑直销渠道的绝好机会!

  巧妇难为无米炊: 鱼汤和正餐食材确实捉襟见肘,但……他目光迅速扫过母亲带来的几个大竹筐和背篓,里面还有不少好东西!

  稳住!必须立刻稳住局面! 混乱是经营的大忌。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瞬间变得沉稳锐利,几步跨到旁边一块稍高的土坎上,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各位乡亲!各位朋友!大家先静一静!听我说两句!”他双手微微下压,示意大家安静,那股子沉着的气场让喧闹的人群不由自主地安静了几分。

  “首先,我周振华代表全家,真心实意地感谢大家的抬爱和信任!”他抱了抱拳,语气诚恳,“但是,今天中午这顿预约的午餐,名额确实已经满了。为了保证每一位预约来的朋友都能吃好、喝好,尝到我们周小庄最好的手艺和食材,鱼汤和正餐真的无法再临时加购了!请大家多多包涵,实在是对不住大家了!”他深深鞠了一躬,脸上带着真诚的歉意。

  “唉……”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失望至极的叹息,夹杂着几声不甘心的嘟囔。

  就在这低落的情绪弥漫开时,周振华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柳暗花明的振奋感,手臂有力地指向高大娘的方向:

  “不过!”他朗声道,“大家伙儿对我们家这些土里刨食、自己动手做出来的‘土玩意儿’这么看得上眼,真是让我们老周家脸上有光,也是咱周小庄的福气!高大娘!红梅!”他转头,语速快而清晰,“把咱们带来的那些富余的、能让大家伙儿带回家的‘宝贝’都亮出来!”

  “好嘞!”高大娘响快地应了一声,脸上笑开了花,仿佛早就等着这一刻。她和手脚麻利的高红梅立刻行动起来,像变戏法一样,从竹筐和背篓深处往外掏:

  一篮子溜光水滑的青壳咸鸭蛋,个个圆润饱满,蛋壳上还沾着点点深色的黄泥。“这可是用后山黄泥和咱家老盐卤,裹着山泉水腌的!腌足日子了,蛋黄保准流油起沙,香得嘞!”高大娘拿起一个,在手里掂了掂,语气里满是自豪。

  几捆扎得整整齐齐、颜色深褐油亮的干豆角和干茄子。“夏天院子里吃不完的豆角、茄子,挑了最好的,大太阳底下晒透了收的!炖五花肉,吸饱了油,比肉还香!”高大娘抖开一捆,干菜特有的醇厚香气隐隐散开。

  几个擦得锃亮的玻璃罐子,里面是红艳艳、油汪汪的腌辣椒和酱黄瓜。“都是自家种的,一点农药没打!辣椒脆生,黄瓜爽口,配粥下饭,最是开胃!”红梅捧起一罐腌辣椒,那鲜艳的红色在阳光下格外诱人。

  还有一小袋一小袋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新鲜花生和红皮小土豆。“刚挖出来的,花生粒粒饱满,小土豆粉糯糯的,煮着吃、烤着吃都行!”红梅的声音温温柔柔,却带着农产品的底气。

  高大娘最后又拿出几把扎得整整齐齐、根须还带着湿泥的小香葱和嫩香菜,翠绿欲滴,香气扑鼻。“今早现从后院拔的,水灵着呢,炒菜煮汤撒一把,提鲜!”

  “卖!这些好东西,今儿都卖!” 周振华大手一挥,声音斩钉截铁,“数量有限,都是自家产的不多!先到先得,童叟无欺,价格绝对公道!”

  “轰——”

  周振华的话音刚落,人群像被点燃的炮仗,瞬间炸开了锅!刚才的失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更炽热的抢购激情!所有人都怕下手慢了,好东西就飞了。

  “高大娘!咸鸭蛋!给我来十个!不,十五个!” POLO衫男士几乎是吼出来的,手已经伸向了钱包。

  “干豆角!干豆角我要两捆!炖肉!给我妈寄去!” 亚麻裙女子迅速挤到前面,眼睛发亮地盯着那油亮的干菜。

  “腌辣椒!我的最爱!老板,给我来一罐大的!下饭神器!” 一个穿着运动服的年轻小伙跳着脚喊。

  “花生!花生给我留两袋!还有那小土豆!看着就好吃!” 花白头发的老太太动作矫健地往前凑。

  “小葱香菜!老板,给我来一大把!晚上回家拌豆腐!” 一个提着菜篮子的主妇眼疾手快。

  高大娘和红梅瞬间被汹涌的人潮包围。

  高大娘笑得合不拢嘴,一边麻利地收钱找零(零钱盒是周振华早就备下的),一边大声回应着:“别急别急!都有!咸鸭蛋管够!……干菜就这几捆了,先到先得啊!……哎哟这位大姐,腌辣椒拿好,小心罐子!” 红梅则细心地将小袋的花生土豆递出去,轻声细语地叮嘱:

  “土豆放阴凉处,花生晒晒更香。” 高老汉也赶紧放下婴儿车,挤进来帮忙维持秩序,洪亮的声音带着笑意:“排队排队!都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挤坏了东西可没得赔咯!”

  高大壮一边给预约的客人盛着奶白浓稠的鱼汤,一边侧头看着这比赶集还热闹的抢购场面,黝黑的脸上乐开了花,浓眉高高扬起,冲着周振华的方向,用他那特有的、压低了也像打雷似的声音嚷道:

  “嘿!妹夫!你这脑子是咋长的?转得比咱塘里吃了灵泉水的鱼还快!好家伙,连咸菜疙瘩都成抢手宝贝了!我看咱家以后光卖咸鸭蛋就能发财!”

  周振华也忍不住笑了,露出一口白牙。他一边快速处理着预约客人的需求,一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留意着抢购的秩序,同时心里的小算盘拨得飞快。

  这意外爆发的抢购潮,带来的不仅仅是叮当作响的钞票收入(他注意到,不少城里人掏出的都是崭新的百元大钞),更是市场最直接、最热烈的投票!它无比清晰地告诉他:城里人对这种源于土地、带着阳光雨露气息、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优质农家产品,有着多么强烈的渴望和多么高的认可度!这为他心中那个关于“山水居”农产品深加工、特色礼盒和直营销售的蓝图,打下了最坚实、最令人振奋的信心基石。

  大槐树浓密的绿荫下,那口熬煮着灵泉鱼汤的大锅依旧白汽蒸腾,散发出勾魂摄魄的鲜香。而此刻,这“未完工”的烟火气里,更热烈地弥漫着新鲜泥土的腥甜、阳光暴晒后的干菜醇厚、以及腌菜酱料的复合辛香。游客们满足的谈笑声、争相购买的吆喝声、周家人忙碌而喜悦的应答声、还有婴儿车里三胞胎好奇的咿呀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交响。

  这口口相传的“神奇”农家乐,虽未正式开张,其最核心的魅力——那源自土地与灵泉的纯粹馈赠,以及农家人勤劳双手创造出的质朴美味——已如同这夏日的骄阳,炽热而真实地烙印在每一位来访者的心上,并催生出无限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