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带着水汽的凉意浸润着这个临河的村子。
几声鸡鸣犬吠唤醒了沉睡的屋舍,袅袅炊烟开始升腾。
就在这时,“笃笃笃”,一阵急促又带着几分局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周家小院的宁静。
周振华刚洗漱完,正就着咸菜喝粥,闻声放下碗筷去开门。
门闩拉开,晨光微熹中,映出两张布满愁绪和恳切的脸——是高云的爹娘。
高云爹佝偻着背,黝黑的脸上皱纹深刻得如同刀刻,手里攥着一顶破旧的草帽,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高云娘,村里人都唤她“桂花婶”,更是满脸堆着近乎讨好的笑,眼角的鱼尾纹挤在一起,手里紧紧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
“振华娃儿!” 桂花婶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放软的急切,抢先开了口,
“这么早打搅你,婶子跟你叔……实在是没法子了!”
周振华连忙侧身让开:
“桂花婶,高大叔,快进来说话。吃早饭没?锅里还有粥。”
“吃过了吃过了,你莫客气。”
高云爹闷声闷气地应了一句,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透着疲惫。
他跟着桂花婶进了院子,却只是拘谨地站在屋檐下,仿佛那门槛是道无形的屏障,隔绝了他这个老农民和高中生周振华的“体面”。
桂花婶可没那么多顾忌,她径直走到院子里的石磨旁,把布袋子往磨盘上一放,发出“咚”的一声轻响。
“振华啊,”
她搓着手,脸上那愁苦和恳求混合的表情更浓了,
“还不是为了我家那个不争气的高云!”
她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像决了堤的河水:
“你是知道的,那娃儿虽说水里生水里长,摸鱼捞虾是一把好手,可这顶啥用啊?眼瞅着都快三十的人了(她习惯性地往大了说),还是个光棍汉!搁在咱这乡下地方,这不是戳脊梁骨吗?人家跟他一般大的,娃儿都能满地跑,脆生生喊‘爹’了!我家那傻小子倒好,媳妇儿的影儿都没摸着!”
桂花婶拍着大腿,声音带着哭腔,引得隔壁院子的狗也叫了两声。
高云爹在一旁重重叹了口气,蹲下身,掏出旱烟袋吧嗒吧嗒抽起来,烟雾缭绕着他愁苦的脸:
“唉,是俺们当爹娘的没本事……”
桂花婶没理会老伴的自责,继续对着周振华倒苦水:
“你是没瞧见他那样子!白天就在街上晃荡,跟丢了魂似的。那眼睛……唉!”
她压低了声音,带着难以启齿的羞臊,“贼溜溜的,专往人家大姑娘小媳妇身上不该看的地方瞟,腿啊、胸啊、屁股啊……那眼神,饿狼似的!村里那些嚼舌根的婆娘背地里都说他‘一脸的春相’,‘饥渴得不像话’!我这当娘的,听了心都跟针扎一样!”
周振华听得有些尴尬,他想起确实在村里偶尔碰到高云,那眼神确实直勾勾的,让人不太舒服。他轻咳了一声,没接话。
“到了晚上更愁人!”
桂花婶的声音更低,几乎成了耳语,但那份焦虑却更清晰,“喊他吃饭都喊不动,天天早早钻被窝,蒙着个头……那被窝里……唉!窸窸窣窣的,瞎捣鼓啥,俺们能不知道?俺们是又急又臊啊!这血气方刚的年纪,没个媳妇管着,可不是要憋出毛病来?”
她说着,眼圈真的红了,用袖子抹了抹眼角。
高云爹在地上磕了磕烟锅,闷声道:
“急有啥用?急能急出个媳妇来?”
“这不!”
桂花婶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声音猛地拔高,指着磨盘上的布袋,
“天可怜见!听说村东头老赵家那个去南边打工的闺女,叫小莲的那个,前儿回来了!说是……说是还没说定人家呢!俺跟你叔,舍了这张老脸,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了一箩筐,人家才勉强答应让两个孩子见一面!就今天晌午,在村口老槐树底下!”
她激动地抓住周振华的胳膊:
“振华娃儿,你是咱村最有学问的高中生!见过世面,说话办事体面!那小芳姑娘是去过大城市的人,见过灯红酒绿,俺家高云……你瞅瞅,就是个土坷垃里刨食的闷葫芦,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字都不识几个!这要是见了面,两句话没说完就冷场了,或者那傻小子又管不住眼睛乱看,可咋整?俺们老高家这点盼头不就又黄了?”
她几乎是哀求地看着周振华:
“婶子求你了!帮帮高云,也帮帮俺们这老两口!你就跟着去一趟,在旁边帮着圆圆场,说说话,提点提点他,别让他出丑!把场面撑起来,不能叫人家城里回来的姑娘看轻了咱!行不行?”
高云爹也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希冀,他笨拙地补充道:
“振华,叔知道你是个好娃儿。这袋子里是俺们自家腌的腊肉、晒的鱼干,还有攒的几十个鸡蛋……一点心意,你莫嫌弃。帮帮你哥,他……他就是个实心眼,不会来事儿。”
周振华看着眼前这对被生活压弯了腰、为儿子婚事操碎了心的老人,再看看那袋沉甸甸、凝聚着他们所有希望和卑微心意的“谢礼”,心里五味杂陈。高云的行为确实不讨喜,但这对父母的心酸和无奈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想起高云在河里捕鱼时那份专注和偶尔流露出的憨厚笑容,又想到都是乡里乡亲……
他轻轻叹了口气,推开桂花婶硬要塞过来的袋子:
“桂花婶,高大叔,东西你们拿回去。高云哥的事……我晓得了。都是同乡人,能帮一把是一把。晌午是吧?村口老槐树?我到时候过去看看。”
“哎哟!谢谢!谢谢振华娃儿!”
桂花婶喜出望外,连声道谢,脸上的愁云瞬间散了大半,仿佛已经看到了儿子成家的希望。高云爹也赶紧站起来,笨拙地作揖,黝黑的脸上挤出感激的笑容。
“不过……”
周振华沉吟了一下,还是决定提醒,
“关键还是看高云哥自己。我只能帮着说说话,递个话头。他那……眼神,还有举止,你们最好再跟他说道说道,相亲的时候千万要收着点,别吓着人家姑娘。”
“说!肯定说!俺们回去就骂他!”
桂花婶忙不迭地答应,“有你在旁边看着,俺们就放心多了!那……那俺们先回去准备准备,晌午就拜托你了!” 她拉着还在憨笑的高云爹,千恩万谢地走了,步履似乎都轻快了些。
周振华站在门口,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又望了望磨盘上那袋他们执意留下的“心意”,心里沉甸甸的。
这场“撑场面”的相亲,恐怕不会那么简单。他仿佛已经看到村口老槐树下,即将上演一场混合着乡土人情、代际焦虑、城乡差异和个体挣扎的活剧,而自己,也成了这幕剧中一个身不由己的角色
离晌午还有半个时辰,村口那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就隐隐有了动静。这棵树是村里的“新闻发布中心”,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树下闲坐的几双眼睛。
先是桂花婶和高云爹早早来了,两人不停地搓着手,伸着脖子往村东头张望。桂花婶换上了一件半新的蓝布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紧张得嘴唇都有些发干。
高云爹则换下了沾满泥点的汗衫,穿了件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扣子一直扣到最上面一颗,勒得脖子有些难受,他时不时地扯一下领口。
“老高,你家高云呢?咋还没来?”
住在槐树对面的王木匠叼着烟斗,慢悠悠地问。他是个老光棍,看热闹不嫌事大。
“快了快了,在家拾掇呢!”
桂花婶抢着回答,声音有些发尖。
“拾掇?高云那小子,拾掇出花来也还是个……”
旁边纳鞋底的快嘴李婶话没说完,就被桂花婶狠狠瞪了一眼,把后半句“闷葫芦”咽了回去,撇撇嘴继续纳鞋底。
这时,高云的身影出现了。他显然被爹娘“拾掇”过: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脑门上,像是刚用水狠狠抹过,穿着一身明显不合身、像是借来的深色西装(可能是他爹压箱底的“礼服”),裤腿短了一截,露出沾着泥的脚踝和一双崭新的、但还没撕掉标签的塑料凉鞋。他低着头,脚步拖沓,眼神飘忽不定,偶尔飞快地扫过树下坐着的几个妇女,又在对方察觉前仓惶移开,脸颊涨得通红,双手紧张地揪着西装下摆。
“啧啧,人靠衣裳马靠鞍,高云这一打扮,还真有点新郎官的意思啊!”
王木匠故意大声调侃,引来一阵哄笑。高云的头垂得更低了。
“就是这鞋……新买的吧?标签还没剪呢!” 快嘴李婶眼尖,又补了一句。
高云下意识地想缩脚,差点绊倒自己,惹得树下又是一阵低笑。桂花婶赶紧上前两步,一边低声呵斥儿子“站直了!别丢人!”,一边手忙脚乱地去扯他鞋上的标签。
就在这时,人群一阵小小的骚动。只见周振华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深色长裤,步履从容地走了过来。
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先是对着王木匠、李婶等人点头招呼:
“王叔,李婶,晒太阳呢?” 声音清朗,举止得体。
“哟,振华也来啦?今天这槐树下可热闹!” 王木匠回应道,语气里多了几分正经。
周振华走到高云一家身边,对局促不安的高云笑了笑:
“高云,来了。”
又转向桂花婶和高云爹:“叔,婶,别紧张。”
他的出现,像是一颗定心丸。桂花婶明显松了口气,拉着周振华的胳膊:
“振华,你可算来了!你看这……”
她指了指依旧手足无措、眼神又开始偷偷往远处几个路过的年轻姑娘身上瞟的高云,急得直跺脚。
周振华微微皱眉,靠近高云,低声但清晰地提醒:
“高云,稳住。待会儿姑娘来了,眼睛看着人家脸说话,或者看我,别乱瞟。手放好,别乱动。人家问你啥,你就答啥,不会说的看我眼色,我帮你圆。”
高云“嗯嗯”地胡乱点头,眼神依旧慌乱,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只觉得那身借来的西装箍得他浑身难受,周围的目光像针一样扎着他。
树下,看客们的议论并未停止:
“瞧见没?还是得有文化人镇场子。你看振华一来,高云他娘气儿都顺了。”
“那也得高云自己争气才行!你看他那贼眉鼠眼的样子,改得了?”
“听说那小莲在城里电子厂干了好几年,眼光高着呢!高云……悬!”
“可不是,人家在城里见的都是啥样的?西装革履的小白领!高云这身……唉,驴粪蛋子表面光!”
“就看振华能不能把场面撑住了……”
阳光透过槐树浓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树下,焦急的父母,紧张得快要同手同脚的主角,沉稳的“外援”,以及一群或关心、或好奇、或纯粹看热闹的村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乡亲众生相。空气里弥漫着泥土、槐花香、旱烟味,以及一种无声的期待与审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村东头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那个即将决定高云命运的姑娘,何时会出现?这场由父母苦心经营、由邻居友情“撑场”的相亲,又将走向何方?
几声鸡鸣犬吠唤醒了沉睡的屋舍,袅袅炊烟开始升腾。
就在这时,“笃笃笃”,一阵急促又带着几分局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周家小院的宁静。
周振华刚洗漱完,正就着咸菜喝粥,闻声放下碗筷去开门。
门闩拉开,晨光微熹中,映出两张布满愁绪和恳切的脸——是高云的爹娘。
高云爹佝偻着背,黝黑的脸上皱纹深刻得如同刀刻,手里攥着一顶破旧的草帽,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高云娘,村里人都唤她“桂花婶”,更是满脸堆着近乎讨好的笑,眼角的鱼尾纹挤在一起,手里紧紧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
“振华娃儿!” 桂花婶的声音带着一种刻意放软的急切,抢先开了口,
“这么早打搅你,婶子跟你叔……实在是没法子了!”
周振华连忙侧身让开:
“桂花婶,高大叔,快进来说话。吃早饭没?锅里还有粥。”
“吃过了吃过了,你莫客气。”
高云爹闷声闷气地应了一句,声音像砂纸磨过木头,透着疲惫。
他跟着桂花婶进了院子,却只是拘谨地站在屋檐下,仿佛那门槛是道无形的屏障,隔绝了他这个老农民和高中生周振华的“体面”。
桂花婶可没那么多顾忌,她径直走到院子里的石磨旁,把布袋子往磨盘上一放,发出“咚”的一声轻响。
“振华啊,”
她搓着手,脸上那愁苦和恳求混合的表情更浓了,
“还不是为了我家那个不争气的高云!”
她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像决了堤的河水:
“你是知道的,那娃儿虽说水里生水里长,摸鱼捞虾是一把好手,可这顶啥用啊?眼瞅着都快三十的人了(她习惯性地往大了说),还是个光棍汉!搁在咱这乡下地方,这不是戳脊梁骨吗?人家跟他一般大的,娃儿都能满地跑,脆生生喊‘爹’了!我家那傻小子倒好,媳妇儿的影儿都没摸着!”
桂花婶拍着大腿,声音带着哭腔,引得隔壁院子的狗也叫了两声。
高云爹在一旁重重叹了口气,蹲下身,掏出旱烟袋吧嗒吧嗒抽起来,烟雾缭绕着他愁苦的脸:
“唉,是俺们当爹娘的没本事……”
桂花婶没理会老伴的自责,继续对着周振华倒苦水:
“你是没瞧见他那样子!白天就在街上晃荡,跟丢了魂似的。那眼睛……唉!”
她压低了声音,带着难以启齿的羞臊,“贼溜溜的,专往人家大姑娘小媳妇身上不该看的地方瞟,腿啊、胸啊、屁股啊……那眼神,饿狼似的!村里那些嚼舌根的婆娘背地里都说他‘一脸的春相’,‘饥渴得不像话’!我这当娘的,听了心都跟针扎一样!”
周振华听得有些尴尬,他想起确实在村里偶尔碰到高云,那眼神确实直勾勾的,让人不太舒服。他轻咳了一声,没接话。
“到了晚上更愁人!”
桂花婶的声音更低,几乎成了耳语,但那份焦虑却更清晰,“喊他吃饭都喊不动,天天早早钻被窝,蒙着个头……那被窝里……唉!窸窸窣窣的,瞎捣鼓啥,俺们能不知道?俺们是又急又臊啊!这血气方刚的年纪,没个媳妇管着,可不是要憋出毛病来?”
她说着,眼圈真的红了,用袖子抹了抹眼角。
高云爹在地上磕了磕烟锅,闷声道:
“急有啥用?急能急出个媳妇来?”
“这不!”
桂花婶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声音猛地拔高,指着磨盘上的布袋,
“天可怜见!听说村东头老赵家那个去南边打工的闺女,叫小莲的那个,前儿回来了!说是……说是还没说定人家呢!俺跟你叔,舍了这张老脸,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了一箩筐,人家才勉强答应让两个孩子见一面!就今天晌午,在村口老槐树底下!”
她激动地抓住周振华的胳膊:
“振华娃儿,你是咱村最有学问的高中生!见过世面,说话办事体面!那小芳姑娘是去过大城市的人,见过灯红酒绿,俺家高云……你瞅瞅,就是个土坷垃里刨食的闷葫芦,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字都不识几个!这要是见了面,两句话没说完就冷场了,或者那傻小子又管不住眼睛乱看,可咋整?俺们老高家这点盼头不就又黄了?”
她几乎是哀求地看着周振华:
“婶子求你了!帮帮高云,也帮帮俺们这老两口!你就跟着去一趟,在旁边帮着圆圆场,说说话,提点提点他,别让他出丑!把场面撑起来,不能叫人家城里回来的姑娘看轻了咱!行不行?”
高云爹也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希冀,他笨拙地补充道:
“振华,叔知道你是个好娃儿。这袋子里是俺们自家腌的腊肉、晒的鱼干,还有攒的几十个鸡蛋……一点心意,你莫嫌弃。帮帮你哥,他……他就是个实心眼,不会来事儿。”
周振华看着眼前这对被生活压弯了腰、为儿子婚事操碎了心的老人,再看看那袋沉甸甸、凝聚着他们所有希望和卑微心意的“谢礼”,心里五味杂陈。高云的行为确实不讨喜,但这对父母的心酸和无奈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想起高云在河里捕鱼时那份专注和偶尔流露出的憨厚笑容,又想到都是乡里乡亲……
他轻轻叹了口气,推开桂花婶硬要塞过来的袋子:
“桂花婶,高大叔,东西你们拿回去。高云哥的事……我晓得了。都是同乡人,能帮一把是一把。晌午是吧?村口老槐树?我到时候过去看看。”
“哎哟!谢谢!谢谢振华娃儿!”
桂花婶喜出望外,连声道谢,脸上的愁云瞬间散了大半,仿佛已经看到了儿子成家的希望。高云爹也赶紧站起来,笨拙地作揖,黝黑的脸上挤出感激的笑容。
“不过……”
周振华沉吟了一下,还是决定提醒,
“关键还是看高云哥自己。我只能帮着说说话,递个话头。他那……眼神,还有举止,你们最好再跟他说道说道,相亲的时候千万要收着点,别吓着人家姑娘。”
“说!肯定说!俺们回去就骂他!”
桂花婶忙不迭地答应,“有你在旁边看着,俺们就放心多了!那……那俺们先回去准备准备,晌午就拜托你了!” 她拉着还在憨笑的高云爹,千恩万谢地走了,步履似乎都轻快了些。
周振华站在门口,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又望了望磨盘上那袋他们执意留下的“心意”,心里沉甸甸的。
这场“撑场面”的相亲,恐怕不会那么简单。他仿佛已经看到村口老槐树下,即将上演一场混合着乡土人情、代际焦虑、城乡差异和个体挣扎的活剧,而自己,也成了这幕剧中一个身不由己的角色
离晌午还有半个时辰,村口那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就隐隐有了动静。这棵树是村里的“新闻发布中心”,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树下闲坐的几双眼睛。
先是桂花婶和高云爹早早来了,两人不停地搓着手,伸着脖子往村东头张望。桂花婶换上了一件半新的蓝布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紧张得嘴唇都有些发干。
高云爹则换下了沾满泥点的汗衫,穿了件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扣子一直扣到最上面一颗,勒得脖子有些难受,他时不时地扯一下领口。
“老高,你家高云呢?咋还没来?”
住在槐树对面的王木匠叼着烟斗,慢悠悠地问。他是个老光棍,看热闹不嫌事大。
“快了快了,在家拾掇呢!”
桂花婶抢着回答,声音有些发尖。
“拾掇?高云那小子,拾掇出花来也还是个……”
旁边纳鞋底的快嘴李婶话没说完,就被桂花婶狠狠瞪了一眼,把后半句“闷葫芦”咽了回去,撇撇嘴继续纳鞋底。
这时,高云的身影出现了。他显然被爹娘“拾掇”过: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脑门上,像是刚用水狠狠抹过,穿着一身明显不合身、像是借来的深色西装(可能是他爹压箱底的“礼服”),裤腿短了一截,露出沾着泥的脚踝和一双崭新的、但还没撕掉标签的塑料凉鞋。他低着头,脚步拖沓,眼神飘忽不定,偶尔飞快地扫过树下坐着的几个妇女,又在对方察觉前仓惶移开,脸颊涨得通红,双手紧张地揪着西装下摆。
“啧啧,人靠衣裳马靠鞍,高云这一打扮,还真有点新郎官的意思啊!”
王木匠故意大声调侃,引来一阵哄笑。高云的头垂得更低了。
“就是这鞋……新买的吧?标签还没剪呢!” 快嘴李婶眼尖,又补了一句。
高云下意识地想缩脚,差点绊倒自己,惹得树下又是一阵低笑。桂花婶赶紧上前两步,一边低声呵斥儿子“站直了!别丢人!”,一边手忙脚乱地去扯他鞋上的标签。
就在这时,人群一阵小小的骚动。只见周振华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衬衫,深色长裤,步履从容地走了过来。
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先是对着王木匠、李婶等人点头招呼:
“王叔,李婶,晒太阳呢?” 声音清朗,举止得体。
“哟,振华也来啦?今天这槐树下可热闹!” 王木匠回应道,语气里多了几分正经。
周振华走到高云一家身边,对局促不安的高云笑了笑:
“高云,来了。”
又转向桂花婶和高云爹:“叔,婶,别紧张。”
他的出现,像是一颗定心丸。桂花婶明显松了口气,拉着周振华的胳膊:
“振华,你可算来了!你看这……”
她指了指依旧手足无措、眼神又开始偷偷往远处几个路过的年轻姑娘身上瞟的高云,急得直跺脚。
周振华微微皱眉,靠近高云,低声但清晰地提醒:
“高云,稳住。待会儿姑娘来了,眼睛看着人家脸说话,或者看我,别乱瞟。手放好,别乱动。人家问你啥,你就答啥,不会说的看我眼色,我帮你圆。”
高云“嗯嗯”地胡乱点头,眼神依旧慌乱,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只觉得那身借来的西装箍得他浑身难受,周围的目光像针一样扎着他。
树下,看客们的议论并未停止:
“瞧见没?还是得有文化人镇场子。你看振华一来,高云他娘气儿都顺了。”
“那也得高云自己争气才行!你看他那贼眉鼠眼的样子,改得了?”
“听说那小莲在城里电子厂干了好几年,眼光高着呢!高云……悬!”
“可不是,人家在城里见的都是啥样的?西装革履的小白领!高云这身……唉,驴粪蛋子表面光!”
“就看振华能不能把场面撑住了……”
阳光透过槐树浓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树下,焦急的父母,紧张得快要同手同脚的主角,沉稳的“外援”,以及一群或关心、或好奇、或纯粹看热闹的村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乡亲众生相。空气里弥漫着泥土、槐花香、旱烟味,以及一种无声的期待与审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村东头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那个即将决定高云命运的姑娘,何时会出现?这场由父母苦心经营、由邻居友情“撑场”的相亲,又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