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的晨雾浓得像化不开的粥,尹喜踩着露水登上观星台时,鞋底子陷在湿滑的青苔里,差点打个趔趄。铜制的星轨仪被雾裹着,凉丝丝的潮气往指缝里钻,他伸手擦了擦镜片,镇星的倒影终于露出来——昏黄得像块蒙尘的老蜜蜡,边缘的光晕散得七零八落,连最亮的星核都透着股蔫劲儿,哪还有《夏小正》里“镇星如大橘,色黄居中央”的丰润模样。
“先生,该升烽火了。”值守的士兵捧着个火折子上来,声音里裹着浓浓的困意。这兵叫赵大牛,眼窝陷得像两口小井,胡茬子冒出半寸长,铠甲上的铜钉沾着圈黑垢,那是熬了半宿的油汗。他举着火折子的手微微发颤,不是怕,是累的——这已经是他连着第三个通宵守在烽火台了。
尹喜没接火折子,只是侧过身,让他看清星轨仪上的镇星:“你瞅瞅,它比前几日更暗了。”
赵大牛眯着眼瞅了半天,打了个带泪的哈欠:“可不是嘛,昨儿后半夜我瞅过一回,还能看见星边上的小星子,今儿连边儿都糊成一团了。”
“《甘石星经》里说‘镇星为地侯,主岁功,色明则年丰,色暗则民疲’。”尹喜的指尖划过冰冷的铜仪,划出一道浅痕,“幽王这是第三回燃烽火了,上回说犬戎扰边,结果咱把兵派出去,连个狼影都没见着;上上回说山匪袭粮道,弟兄们扛着刀跑了三十里,就见着几个偷玉米的毛贼。这回倒好,只说‘北边有异动’,连个具体方向都没有。”
赵大牛低下头,火折子的光在他脸上晃出层疲惫的红:“弟兄们真扛不住了。张二狗昨儿在箭垛子边上站着都能睡着,一头撞上去,额角磕出个血窟窿,军医缝了三针,这会儿还在城楼上瘸着腿巡逻呢。”他声音压得低,像怕被风听见,“后营的农户也来报,说地里的麦该浇了,渠里的水就剩个底儿,壮丁全被拉来守城,就剩些老弱妇孺,拿瓢舀水都够不着渠底……”
尹喜没接话,转身往关下走。青石台阶被历代守关人踩得发亮,此刻却沾着不少泥点子——是城外农户夜里偷偷来叩关时带的。这些泥块里还混着麦秸秆,干巴巴的一捏就碎,他捻起一点搓了搓,土沫子从指缝漏下去,像极了农户们皲裂的手掌。
走到第三十阶时,哭喊声顺着风飘上来。是个老婆婆抱着个瘦得脱形的娃,正跟卫兵撕扯。老婆婆的蓝布头巾磨得发毛,露出的鬓角全白了,怀里的娃小脸蜡黄,嘴唇干得起了皮,哭都没力气,只剩小胸脯一抽一抽的。“就让我进去求求尹先生!麦再不浇就枯死了!”老婆婆抓住卫兵的胳膊不放,指甲缝里还嵌着泥,“我家那口子被拉来守城,我一个老婆子,连渠坝都爬不上去啊……”
“松手!”卫兵也急了,嗓子哑得像破锣。这卫兵叫钱小六,尹喜认得,家就在城西李家庄,他娘前儿还托人带信,说家里三亩谷子快旱死了。此刻他手腕上青筋暴起,推搡的力道却越来越轻,最后干脆松了手,背过身抹了把脸,指缝里漏出句嘟囔:“别吵了,先生就在那儿……”
尹喜走过去时,老婆婆正好抬头,看见他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扑通”一声跪下去,怀里的娃吓得哇地哭出声。尹喜赶紧扶住她,从怀里摸出块麦饼——还是早上从自己饭食里省的,递过去:“娃先垫垫。”麦饼硬得硌手,是前几日的陈粮,他怕老婆婆牙口不好,特意掰成小块。
“让她到主簿房等着。”尹喜对钱小六说。钱小六愣了愣,赶紧点头,伸手想扶老婆婆,又想起自己满是老茧的手,缩回去在衣角上蹭了蹭才敢碰。
老婆婆被扶走时,脚步都在飘,怀里的娃啃着麦饼,饼渣掉了一地。尹喜看着那些碎渣,突然想起《夏小正》里的句子,本该是“镇星圆实,色黄润,照地三尺”,可眼前这星象,倒像是被晒了半拉月的窝头,干得发皱,哪还有半分润色。
主簿房里堆着摞竹简,最上面那册徭役名册被翻得卷了边,红笔勾的名字密密麻麻,像片血点子。主簿正用根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见尹喜进来,“蹭”地站起来,慌乱中带倒了竹简,哗啦啦散了一地。“先生!城西李家庄又报上来,说渠坝裂了道缝,也就半尺宽,可没壮丁修啊!”他急得直搓手,指关节发白,“再过两日要是来场雨,坝一溃,下游三村的田全得淹!”
“别报了。”尹喜弯腰捡竹简,指尖触到片写着“王二柱”的简,墨迹被水洇过,晕成片黑。他记得这名字,上回守城时被流矢擦伤了腿,本该在家养着,结果第二回烽火令一到,又被强征来了,此刻还在北城楼瘸着腿巡逻呢。
尹喜把竹简往案上一摞,声音沉得像压了块石头:“传令下去,镇星失色,民力已竭。即日起,停征徭役三日,让农户归田,士兵轮休,白日只留三成哨卫,夜间减两成岗。”
主簿瞪圆了眼,嘴张了半天:“可……可幽王的烽火令刚到,说午时必须升烟回应……”
“升。”尹喜打断他,走到窗边推开木窗,风裹着潮气涌进来,吹得他鬓角的白发飘了飘,“但烟要淡,就说关内生了疫病,得减半值守。”他望着关外的田野,土黄得发亮,风一吹就起烟,去年这时候,该是绿油油的麦浪翻涌,能没到膝盖,穗子沉甸甸的能压弯秆子,“《夏小正》唱‘镇星不亮,地脉就凉’,地脉凉了,人心散了,咱守着座空城有啥用?”
午时的烽火升起来了,烟果然淡,像缕没精打采的头发,在雾里飘了飘就散了。守城的士兵们听见轮休的令,先是直愣愣地瞅着传令兵,以为自己听错了,等看到尹喜亲自在城楼下点卯,点到名字的就能往家跑,才炸了锅。张二狗捂着额角的伤,第一个冲下城楼,边跑边喊:“俺婆娘该给俺留着热汤面!”那声音亮得,能惊飞树梢上的麻雀。
赵大牛被轮着休班,临走前给尹喜鞠了个躬,红着眼圈说:“先生,俺家那二亩谷子,再不浇水真要成石头了。”
“去吧。”尹喜拍了拍他的胳膊,“给地里多浇点水,也给你娘带句话,就说过几日,我派个懂水利的先生过去,教教大伙修渠。”
主簿房里,老婆婆抱着娃等着,听见外面的动静,突然给尹喜磕了个头,额头撞在青砖地上,闷响一声:“先生是活菩萨!”
“别谢我。”尹喜扶起她,看着窗外那缕淡烟,“谢镇星吧。它这是在提醒咱,土地得养,人得歇,不然再硬的关城,也撑不住根基塌了呀。”他抬头望了望天,镇星依旧昏沉,但不知是不是错觉,边缘好像透了点微光,像谁在雾里点了根火柴。
第一夜轮休,城楼上安静了不少。尹喜披着外衣巡查,听见两个留岗的士兵在聊天。
“哥,你说幽王会不会怪咱偷懒?”是个年轻兵,声音里带着怯。
“怪就怪呗。”另一个声音老沉些,是钱小六,“俺家那三亩谷子,再不浇水真要成石头了。尹先生说得对,地是根本,没地哪有粮,没粮哪有兵?”
尹喜笑了笑,往回走。月光洒在星轨仪上,镇星的倒影里,好像真的多了点活气。他想起年轻时学的星象书里说,镇星走得慢,性子也沉,像个闷葫芦的老农,你待它真,它就给你长庄稼;你糟践它,它就给你撂挑子。
这夜,函谷关的梦该是香的——有麦香,新浇的地里泛着潮气;有汤面香,张二狗家的灶台准是热乎的;还有泥土返潮的腥甜,从裂开的渠坝缝里钻出来,像在说“再给点力,咱还能活”。尹喜摸出那片龟甲,是昨夜卜的“民”字卦,裂纹的尽头,似乎有了点新的细纹,弯弯的,像条刚冒头的小溪,正往干渴的土地里钻呢。
“先生,该升烽火了。”值守的士兵捧着个火折子上来,声音里裹着浓浓的困意。这兵叫赵大牛,眼窝陷得像两口小井,胡茬子冒出半寸长,铠甲上的铜钉沾着圈黑垢,那是熬了半宿的油汗。他举着火折子的手微微发颤,不是怕,是累的——这已经是他连着第三个通宵守在烽火台了。
尹喜没接火折子,只是侧过身,让他看清星轨仪上的镇星:“你瞅瞅,它比前几日更暗了。”
赵大牛眯着眼瞅了半天,打了个带泪的哈欠:“可不是嘛,昨儿后半夜我瞅过一回,还能看见星边上的小星子,今儿连边儿都糊成一团了。”
“《甘石星经》里说‘镇星为地侯,主岁功,色明则年丰,色暗则民疲’。”尹喜的指尖划过冰冷的铜仪,划出一道浅痕,“幽王这是第三回燃烽火了,上回说犬戎扰边,结果咱把兵派出去,连个狼影都没见着;上上回说山匪袭粮道,弟兄们扛着刀跑了三十里,就见着几个偷玉米的毛贼。这回倒好,只说‘北边有异动’,连个具体方向都没有。”
赵大牛低下头,火折子的光在他脸上晃出层疲惫的红:“弟兄们真扛不住了。张二狗昨儿在箭垛子边上站着都能睡着,一头撞上去,额角磕出个血窟窿,军医缝了三针,这会儿还在城楼上瘸着腿巡逻呢。”他声音压得低,像怕被风听见,“后营的农户也来报,说地里的麦该浇了,渠里的水就剩个底儿,壮丁全被拉来守城,就剩些老弱妇孺,拿瓢舀水都够不着渠底……”
尹喜没接话,转身往关下走。青石台阶被历代守关人踩得发亮,此刻却沾着不少泥点子——是城外农户夜里偷偷来叩关时带的。这些泥块里还混着麦秸秆,干巴巴的一捏就碎,他捻起一点搓了搓,土沫子从指缝漏下去,像极了农户们皲裂的手掌。
走到第三十阶时,哭喊声顺着风飘上来。是个老婆婆抱着个瘦得脱形的娃,正跟卫兵撕扯。老婆婆的蓝布头巾磨得发毛,露出的鬓角全白了,怀里的娃小脸蜡黄,嘴唇干得起了皮,哭都没力气,只剩小胸脯一抽一抽的。“就让我进去求求尹先生!麦再不浇就枯死了!”老婆婆抓住卫兵的胳膊不放,指甲缝里还嵌着泥,“我家那口子被拉来守城,我一个老婆子,连渠坝都爬不上去啊……”
“松手!”卫兵也急了,嗓子哑得像破锣。这卫兵叫钱小六,尹喜认得,家就在城西李家庄,他娘前儿还托人带信,说家里三亩谷子快旱死了。此刻他手腕上青筋暴起,推搡的力道却越来越轻,最后干脆松了手,背过身抹了把脸,指缝里漏出句嘟囔:“别吵了,先生就在那儿……”
尹喜走过去时,老婆婆正好抬头,看见他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扑通”一声跪下去,怀里的娃吓得哇地哭出声。尹喜赶紧扶住她,从怀里摸出块麦饼——还是早上从自己饭食里省的,递过去:“娃先垫垫。”麦饼硬得硌手,是前几日的陈粮,他怕老婆婆牙口不好,特意掰成小块。
“让她到主簿房等着。”尹喜对钱小六说。钱小六愣了愣,赶紧点头,伸手想扶老婆婆,又想起自己满是老茧的手,缩回去在衣角上蹭了蹭才敢碰。
老婆婆被扶走时,脚步都在飘,怀里的娃啃着麦饼,饼渣掉了一地。尹喜看着那些碎渣,突然想起《夏小正》里的句子,本该是“镇星圆实,色黄润,照地三尺”,可眼前这星象,倒像是被晒了半拉月的窝头,干得发皱,哪还有半分润色。
主簿房里堆着摞竹简,最上面那册徭役名册被翻得卷了边,红笔勾的名字密密麻麻,像片血点子。主簿正用根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见尹喜进来,“蹭”地站起来,慌乱中带倒了竹简,哗啦啦散了一地。“先生!城西李家庄又报上来,说渠坝裂了道缝,也就半尺宽,可没壮丁修啊!”他急得直搓手,指关节发白,“再过两日要是来场雨,坝一溃,下游三村的田全得淹!”
“别报了。”尹喜弯腰捡竹简,指尖触到片写着“王二柱”的简,墨迹被水洇过,晕成片黑。他记得这名字,上回守城时被流矢擦伤了腿,本该在家养着,结果第二回烽火令一到,又被强征来了,此刻还在北城楼瘸着腿巡逻呢。
尹喜把竹简往案上一摞,声音沉得像压了块石头:“传令下去,镇星失色,民力已竭。即日起,停征徭役三日,让农户归田,士兵轮休,白日只留三成哨卫,夜间减两成岗。”
主簿瞪圆了眼,嘴张了半天:“可……可幽王的烽火令刚到,说午时必须升烟回应……”
“升。”尹喜打断他,走到窗边推开木窗,风裹着潮气涌进来,吹得他鬓角的白发飘了飘,“但烟要淡,就说关内生了疫病,得减半值守。”他望着关外的田野,土黄得发亮,风一吹就起烟,去年这时候,该是绿油油的麦浪翻涌,能没到膝盖,穗子沉甸甸的能压弯秆子,“《夏小正》唱‘镇星不亮,地脉就凉’,地脉凉了,人心散了,咱守着座空城有啥用?”
午时的烽火升起来了,烟果然淡,像缕没精打采的头发,在雾里飘了飘就散了。守城的士兵们听见轮休的令,先是直愣愣地瞅着传令兵,以为自己听错了,等看到尹喜亲自在城楼下点卯,点到名字的就能往家跑,才炸了锅。张二狗捂着额角的伤,第一个冲下城楼,边跑边喊:“俺婆娘该给俺留着热汤面!”那声音亮得,能惊飞树梢上的麻雀。
赵大牛被轮着休班,临走前给尹喜鞠了个躬,红着眼圈说:“先生,俺家那二亩谷子,再不浇水真要成石头了。”
“去吧。”尹喜拍了拍他的胳膊,“给地里多浇点水,也给你娘带句话,就说过几日,我派个懂水利的先生过去,教教大伙修渠。”
主簿房里,老婆婆抱着娃等着,听见外面的动静,突然给尹喜磕了个头,额头撞在青砖地上,闷响一声:“先生是活菩萨!”
“别谢我。”尹喜扶起她,看着窗外那缕淡烟,“谢镇星吧。它这是在提醒咱,土地得养,人得歇,不然再硬的关城,也撑不住根基塌了呀。”他抬头望了望天,镇星依旧昏沉,但不知是不是错觉,边缘好像透了点微光,像谁在雾里点了根火柴。
第一夜轮休,城楼上安静了不少。尹喜披着外衣巡查,听见两个留岗的士兵在聊天。
“哥,你说幽王会不会怪咱偷懒?”是个年轻兵,声音里带着怯。
“怪就怪呗。”另一个声音老沉些,是钱小六,“俺家那三亩谷子,再不浇水真要成石头了。尹先生说得对,地是根本,没地哪有粮,没粮哪有兵?”
尹喜笑了笑,往回走。月光洒在星轨仪上,镇星的倒影里,好像真的多了点活气。他想起年轻时学的星象书里说,镇星走得慢,性子也沉,像个闷葫芦的老农,你待它真,它就给你长庄稼;你糟践它,它就给你撂挑子。
这夜,函谷关的梦该是香的——有麦香,新浇的地里泛着潮气;有汤面香,张二狗家的灶台准是热乎的;还有泥土返潮的腥甜,从裂开的渠坝缝里钻出来,像在说“再给点力,咱还能活”。尹喜摸出那片龟甲,是昨夜卜的“民”字卦,裂纹的尽头,似乎有了点新的细纹,弯弯的,像条刚冒头的小溪,正往干渴的土地里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