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房的药炉上飘着苦艾与杜仲的烟,青灰色的烟缕在窗棂间打了个旋,慢悠悠地缠上悬在梁上的药囊。玄元解开衣襟,露出腰间的阳关窍。那里的皮肤比别处略深,像块被反复摩挲的老玉,肌理间藏着细密的纹路,神念探入时,能觉出一道细微的裂隙,像久雨冲刷的老墙缝,风一吹就往里灌着凉气。
“塞闭不是硬堵,像用泥封井。”尹喜坐在对面的竹凳上,手里转着根银针,针尖缠着细如发丝的药棉,浸了些琥珀色的药油。他指节泛着常年握药杵的薄茧,说话时,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得他眼角的皱纹忽深忽浅,“得先清淤,把窍里的浊气得排出去,再用元气慢慢养,让裂隙自己合上。”
玄元的指尖在阳关窍上轻轻打了个圈,神念顺着裂隙往下探。里头果然有些滞涩的气,像淤在渠底的黑泥,带着股陈腐的腥气——是二十岁那年留下的病根。
那年他大病一场,高烧不退时总梦见自己站在漏雨的屋里,地上全是积水,越舀越多。起初以为是风寒,直到郎中诊脉时皱着眉说“亏空太甚”,才知是精气漏得太狠,连抵御风寒的力气都没了。那时喝的药汤里有当归、黄芪,浓得像墨,喝了半年才勉强能下床,可腰间总像揣着块冰,冬天尤其难熬,棉裤里塞再多棉絮,那股凉气也能顺着阳关窍往里钻,冻得骨头缝都发麻。
“那时若懂塞闭之法,何至于此。”尹喜将银针在酒精灯上燎了燎,针尖泛出微红,凑近了看,能瞧见针身上细密的纹路,“第一步是收心,像关紧窗,不让风再吹进屋里。凡动情欲的念,都像往裂隙里塞木屑,看着堵了,实则更糙,将来更难合。”
玄元依言凝神,将神念聚成细缕,像根银丝探入阳关窍的裂隙。那些浊气滞在那里太久,结成了薄薄的痂,神念一碰,竟簌簌往下掉渣。他想起二十岁那年的春日,在镇上见着个穿月白衫的姑娘,站在茶摊前舀水,手腕一转,银勺里的水珠溅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星。他看得呆了,夜里就梦到那只手抚在自己腰间,醒来时只觉阳关窍处空落落的,像被剜去块肉。后来才知,那便是情欲念生的根,像颗种子落进裂隙,悄无声息地发了芽,把本就脆弱的窍壁撑得更破了。
神念裹着浊气一点点往外引,每引一分,就觉腰间轻一分,像卸下了压在身上的石头。尹喜在一旁添了块杜仲,药炉里的火苗“噼啪”响了声,烟缕突然变浓,裹着药香扑在玄元脸上。“别急,”尹喜说,“这就像清淤渠,得慢慢搅,急了反倒把泥块堵得更死。”
玄元点点头,放缓神念的速度。那些浊气其实是未散尽的欲念残渣,混着些未被吸收的药渣——他忽然想起二十五岁那年误食的媚药,是个游方郎中给的,说能“补精益气”,结果夜里燥热难耐,差点破了功。那时泄出的元气带着股焦糊味,此刻被神念勾出来,竟还能觉出点烟火气。
“第二步是引气补漏。”尹喜取来个小铜壶,壶里盛着温热的药油,是用菟丝子、巴戟天熬的,泛着淡淡的金芒。“用丹田的元气,像熬粥似的慢慢煨,让裂隙周围的经脉长结实。你早年漏得狠,这里的经脉像泡久了的纸,得一点点添‘浆’,让它重新变韧。”
玄元想起第一次练引气时的狼狈。那时丹田气亏,像口快见底的井,连引气到腰间都费劲,稍一用力就头晕。尹喜让他每日寅时打坐,用舌尖抵住上颚,将唾液咽入丹田,再用意念引着那点微薄的气往阳关窍去,像用细流去填深谷。
起初气刚到半路就散了,像握不住的沙。尹喜教他用“捻线法”,将神念凝成线,缠着元气慢慢走,走一寸,就用丹田气裹住一寸,像给线轴缠线。三个月后,某次引气时,忽然觉腰间“咔”地响了声,像裂开的木缝被拼上了。神念探去,见那道裂隙竟合上了半分,周围的经脉泛着淡淡的粉,像刚长好的新肉,摸上去温温的,不像从前,碰一下都觉得凉得刺骨。
那天他走出丹房,见阳光落在身上,竟能觉出暖意往骨缝里钻,不像从前,总觉得阳光是浮在皮上的。尹喜递给他块刚蒸好的山药糕,笑着说:“这就像种地,先除了草,再施上肥,苗才能长起来。”
此刻玄元按着尹喜的法子,将丹田元气引到阳关窍,像用温水泡发块干海参,一点点让萎缩的经脉舒展开。药油抹在皮肤上,带着点微辣的暖意,顺着毛孔往里渗,裂隙处传来细细的痒,像有小虫子在爬,又像嫩芽顶破了土。
“塞闭不是永闭,是让闸能自己开合。”尹喜将药油壶放回炉边,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就像好的池闸,该关时能挡住水,该开时能泄洪,却不再是漏个不停的破洞。等窍闭了,元气就能在体内好好循环,像流起来的活水,能养田,能润苗。”
玄元的神念顺着经脉游走,忽然发现那些曾因漏损而干瘪的血管,此刻竟像吸饱了水的海绵,渐渐鼓了起来,泛着健康的粉。阳关窍的裂隙还剩细细一道,像快要愈合的伤口,正以肉眼难见的速度慢慢收窄。
药炉里的烟渐渐淡了,飘出股清甜的香,是尹喜刚加的枸杞。玄元摸着腰间的皮肤,那里已能觉出淡淡的暖,像揣着个小炭炉,连带着四肢百骸都舒坦起来。他知道,这道漏窍曾让他离“败絮躯壳”只有一步之遥,而如今,塞闭之法正一点点将他往回拉,拉向那个元气充足、浑然一体的圆。
窗外的月光爬上来,落在药炉上,映得铜壶的轮廓泛着银辉。尹喜已经打着瞌睡,烟袋斜挂在嘴角,像个偷喝了酒的老神仙。玄元继续引气补漏,神念里,那道裂隙的最后一点缝隙终于合上了,像春雪融尽的河床,露出结实的泥,正等着埋下新的种子。
“塞闭不是硬堵,像用泥封井。”尹喜坐在对面的竹凳上,手里转着根银针,针尖缠着细如发丝的药棉,浸了些琥珀色的药油。他指节泛着常年握药杵的薄茧,说话时,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得他眼角的皱纹忽深忽浅,“得先清淤,把窍里的浊气得排出去,再用元气慢慢养,让裂隙自己合上。”
玄元的指尖在阳关窍上轻轻打了个圈,神念顺着裂隙往下探。里头果然有些滞涩的气,像淤在渠底的黑泥,带着股陈腐的腥气——是二十岁那年留下的病根。
那年他大病一场,高烧不退时总梦见自己站在漏雨的屋里,地上全是积水,越舀越多。起初以为是风寒,直到郎中诊脉时皱着眉说“亏空太甚”,才知是精气漏得太狠,连抵御风寒的力气都没了。那时喝的药汤里有当归、黄芪,浓得像墨,喝了半年才勉强能下床,可腰间总像揣着块冰,冬天尤其难熬,棉裤里塞再多棉絮,那股凉气也能顺着阳关窍往里钻,冻得骨头缝都发麻。
“那时若懂塞闭之法,何至于此。”尹喜将银针在酒精灯上燎了燎,针尖泛出微红,凑近了看,能瞧见针身上细密的纹路,“第一步是收心,像关紧窗,不让风再吹进屋里。凡动情欲的念,都像往裂隙里塞木屑,看着堵了,实则更糙,将来更难合。”
玄元依言凝神,将神念聚成细缕,像根银丝探入阳关窍的裂隙。那些浊气滞在那里太久,结成了薄薄的痂,神念一碰,竟簌簌往下掉渣。他想起二十岁那年的春日,在镇上见着个穿月白衫的姑娘,站在茶摊前舀水,手腕一转,银勺里的水珠溅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星。他看得呆了,夜里就梦到那只手抚在自己腰间,醒来时只觉阳关窍处空落落的,像被剜去块肉。后来才知,那便是情欲念生的根,像颗种子落进裂隙,悄无声息地发了芽,把本就脆弱的窍壁撑得更破了。
神念裹着浊气一点点往外引,每引一分,就觉腰间轻一分,像卸下了压在身上的石头。尹喜在一旁添了块杜仲,药炉里的火苗“噼啪”响了声,烟缕突然变浓,裹着药香扑在玄元脸上。“别急,”尹喜说,“这就像清淤渠,得慢慢搅,急了反倒把泥块堵得更死。”
玄元点点头,放缓神念的速度。那些浊气其实是未散尽的欲念残渣,混着些未被吸收的药渣——他忽然想起二十五岁那年误食的媚药,是个游方郎中给的,说能“补精益气”,结果夜里燥热难耐,差点破了功。那时泄出的元气带着股焦糊味,此刻被神念勾出来,竟还能觉出点烟火气。
“第二步是引气补漏。”尹喜取来个小铜壶,壶里盛着温热的药油,是用菟丝子、巴戟天熬的,泛着淡淡的金芒。“用丹田的元气,像熬粥似的慢慢煨,让裂隙周围的经脉长结实。你早年漏得狠,这里的经脉像泡久了的纸,得一点点添‘浆’,让它重新变韧。”
玄元想起第一次练引气时的狼狈。那时丹田气亏,像口快见底的井,连引气到腰间都费劲,稍一用力就头晕。尹喜让他每日寅时打坐,用舌尖抵住上颚,将唾液咽入丹田,再用意念引着那点微薄的气往阳关窍去,像用细流去填深谷。
起初气刚到半路就散了,像握不住的沙。尹喜教他用“捻线法”,将神念凝成线,缠着元气慢慢走,走一寸,就用丹田气裹住一寸,像给线轴缠线。三个月后,某次引气时,忽然觉腰间“咔”地响了声,像裂开的木缝被拼上了。神念探去,见那道裂隙竟合上了半分,周围的经脉泛着淡淡的粉,像刚长好的新肉,摸上去温温的,不像从前,碰一下都觉得凉得刺骨。
那天他走出丹房,见阳光落在身上,竟能觉出暖意往骨缝里钻,不像从前,总觉得阳光是浮在皮上的。尹喜递给他块刚蒸好的山药糕,笑着说:“这就像种地,先除了草,再施上肥,苗才能长起来。”
此刻玄元按着尹喜的法子,将丹田元气引到阳关窍,像用温水泡发块干海参,一点点让萎缩的经脉舒展开。药油抹在皮肤上,带着点微辣的暖意,顺着毛孔往里渗,裂隙处传来细细的痒,像有小虫子在爬,又像嫩芽顶破了土。
“塞闭不是永闭,是让闸能自己开合。”尹喜将药油壶放回炉边,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就像好的池闸,该关时能挡住水,该开时能泄洪,却不再是漏个不停的破洞。等窍闭了,元气就能在体内好好循环,像流起来的活水,能养田,能润苗。”
玄元的神念顺着经脉游走,忽然发现那些曾因漏损而干瘪的血管,此刻竟像吸饱了水的海绵,渐渐鼓了起来,泛着健康的粉。阳关窍的裂隙还剩细细一道,像快要愈合的伤口,正以肉眼难见的速度慢慢收窄。
药炉里的烟渐渐淡了,飘出股清甜的香,是尹喜刚加的枸杞。玄元摸着腰间的皮肤,那里已能觉出淡淡的暖,像揣着个小炭炉,连带着四肢百骸都舒坦起来。他知道,这道漏窍曾让他离“败絮躯壳”只有一步之遥,而如今,塞闭之法正一点点将他往回拉,拉向那个元气充足、浑然一体的圆。
窗外的月光爬上来,落在药炉上,映得铜壶的轮廓泛着银辉。尹喜已经打着瞌睡,烟袋斜挂在嘴角,像个偷喝了酒的老神仙。玄元继续引气补漏,神念里,那道裂隙的最后一点缝隙终于合上了,像春雪融尽的河床,露出结实的泥,正等着埋下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