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丹房时,玄元正坐在蒲团上。案头的青瓷瓶里插着两枝新摘的槐花,是尹喜清晨从院外老槐树上折的,花串足有半尺长,雪白的花瓣挤挤挨挨,像堆了团揉碎的云,甜香漫得满室都是,连气脉里的光流都似染上了这香,淌过喉头时带着点甘。
他的呼吸已不像大定之初那般绵细难察,反倒时断时续——有时绵长如远山云雾,一呼一吸能漫过三盏茶的功夫;有时又忽然停住,胸腔纹丝不动,像冻住的湖面,要过半盏茶才轻轻起伏一下,带出些微的气。案上燃着的檀香已烧尽了半截,灰黑的香灰弯成个轻巧的弧,悬在半空,他都未曾睁眼,仿佛连这细微的失衡都入不了心。
黄庭里的阳神愈发灵动,不再是稳稳静立的模样,而是随着气脉的光流轻轻沉浮,像荷叶上的露珠,风过便晃,却总也掉不下来。光晕边缘的莹蓝已浓如深海,里面游弋着细碎的金芒,像阳光洒在水面上的碎星。
玄元试着将神念往外探了探,只离皮囊三寸便停住。出乎意料的是,竟半点不觉得滞涩,没有往常神思外游时的牵扯感,倒像隔着层薄纱看东西,清透又自在——
他“看”到尹喜正站在东墙的药架前翻找药材,药架是老松木做的,被岁月浸成了深褐,每层都贴着泛黄的标签,“当归”“黄芪”“白术”……字迹是尹喜年轻时写的,笔锋比现在刚劲些。师父的手指划过药盒,“窸窣”声比往常清晰十倍,连指尖蹭过标签纸的毛边都听得见;“看”到师父从最上层取下个陶罐,罐口的红布已经褪色,揭开时带出股陈艾的苦香,那是三年前收的艾叶,专用来灸关窍的。
他还“闻”到院外石板路上传来的脚步声,杂着清脆的铜铃声,是卖花人挑着担子从山下过。花香顺着门缝钻进来,甜得能醉人,是栀子花的香,比槐花更烈些,像泼了罐蜜,连气脉里的光流都跟着晃了晃,像被这香勾动了兴致;甚至“觉”到三里外山泉的凉意,顺着风丝丝缕缕地渗进来,凉得像刚从井里拎出来的玉石,贴在气脉壁上,激得光流更亮了些。
“这便是不扰。”尹喜抱着捆晒干的艾草走进来,艾草捆得紧实,草叶上的绒毛在阳光下看得分明,白生生的,像撒了层霜。他把艾草放在墙角,掸了掸衣襟上沾着的草屑,“神思出去了,身子也不慌,像你出门赶集,家里的门没锁,却知道丢不了东西——因为你心里清楚,根还在这儿。”
玄元微微颔首,依言将神念再放远些。这次不再刻意控制距离,只让神思像脱缰的马,顺着气脉的光流往外漫,穿过丹房的门,越过院中的桃树,直飘到后山的竹林。
竹林里的景致瞬间涌来,比先前更鲜活——新竹拔节的“噼啪”声此起彼伏,像无数只小手在拍巴掌,竹节顶破笋壳时,还带着层黏糊糊的白浆,在阳光下闪着光;竹鼠啃食竹根的响动细碎得很,“咯吱、咯吱”,连它胡须蹭过竹叶的“沙沙”声都听得见;甚至竹叶蒸腾的水汽都能“觉”到,湿乎乎的,混着竹沥的清苦,沾在神念上,像抹了层薄露。
可这些声响、气息、触感,都像隔着层琉璃,再鲜活也触不到他黄庭里的静。那静像潭深水,任外面狂风大作,水面也只起层细微波纹,风过即平。
他忽然懂了尹喜说的“勿久羁于体中”。不是要逃离这副皮囊,像鸟儿嫌弃旧巢;是让神思像放出去的风筝,线还牢牢攥在手里,却能自在地看天上的云、地上的花,把天地万物都收进眼里,再带回心里酿成静。这皮囊不是囚笼,是放风筝的手,手稳了,风筝才能飞得高、看得远。
神念倦了,便像归巢的鸟,轻轻落回中下二田。这次返照,命门的气脉搏动得更明显了,不再是蛰虫般的怯生生,倒像有颗小心脏在那里跳,有力了许多,一下下撞着气脉壁,带着股要往外冲的劲。
玄元凝神细观,见阳神正微微前倾着“身子”,像伸着脖子喝水的小鹿,光晕边缘的莹蓝轻轻扫过命门,那些随着搏动涌出来的光点便纷纷扬扬地融进光晕里。每融进一批,光晕里的莹蓝就深些,金芒也更亮些,像把上好的青金石被阳光照着,内里的金星都活了过来。
“别想着‘出’。”尹喜不知何时搬了石臼坐在案边,正用石杵捣杏仁,“咚、咚”的闷响在丹房里回荡,撞得梁柱都微微发颤,“也别想着‘不出’。”
他停下动作,用布擦了擦石杵上沾着的杏仁泥,乳白的浆汁像裹了层雪:“就像吃饭,饿了就端碗,饱了就搁筷,想太多‘我要吃三碗’‘我不能吃撑’反倒伤了脾胃。阳神长够了,自会给你打招呼,可能是让你印堂发痒,可能是让你梦里见光,急不来的。”
玄元望着石臼里的杏仁泥,被捣得极细,像铺了层雪,石杵搅动时,浆汁顺着杵杆往下淌,在石臼底画出弯弯的痕,像条小白蛇。他忽然觉得,这神思不扰的静,原是最平常的事。
像农夫看着稻田,春种时就好好翻土,夏长时就勤勤浇水,苗要长便让它长,不贪多求快盼着它一夜抽穗;虫要来便除虫,不焦虑慌张怕着收成,该做什么便做什么,自然水到渠成。修道哪有那么多玄妙,不过是守着这份平常,把日子过成静,把静过成道。
院外的卖花人走远了,栀子花香淡了些,只剩槐花的甜还在丹房里绕。尹喜把捣好的杏仁泥装进陶罐,封了口,放在药架最下层:“这是给你备着的,等阳神出壳后,用蜂蜜调了吃,补补元气。”
玄元的呼吸又停了,这次停得更久,像忘了还有呼吸这回事。黄庭里的阳神已不再前倾,而是稳稳“坐”着,光晕里的莹蓝深得像夜空,金芒像星子,明明灭灭的,像在眨眼。
他知道,时候还没到。但他不急,就像等着槐花谢了结果,等着杏仁晒成干果,等着风来风去、云卷云舒,该来的,总会来的。丹房里的檀香又烧短了些,那截悬着的香灰终于落了下来,轻得像片雪,落在青砖上,没惊起半点声响。
他的呼吸已不像大定之初那般绵细难察,反倒时断时续——有时绵长如远山云雾,一呼一吸能漫过三盏茶的功夫;有时又忽然停住,胸腔纹丝不动,像冻住的湖面,要过半盏茶才轻轻起伏一下,带出些微的气。案上燃着的檀香已烧尽了半截,灰黑的香灰弯成个轻巧的弧,悬在半空,他都未曾睁眼,仿佛连这细微的失衡都入不了心。
黄庭里的阳神愈发灵动,不再是稳稳静立的模样,而是随着气脉的光流轻轻沉浮,像荷叶上的露珠,风过便晃,却总也掉不下来。光晕边缘的莹蓝已浓如深海,里面游弋着细碎的金芒,像阳光洒在水面上的碎星。
玄元试着将神念往外探了探,只离皮囊三寸便停住。出乎意料的是,竟半点不觉得滞涩,没有往常神思外游时的牵扯感,倒像隔着层薄纱看东西,清透又自在——
他“看”到尹喜正站在东墙的药架前翻找药材,药架是老松木做的,被岁月浸成了深褐,每层都贴着泛黄的标签,“当归”“黄芪”“白术”……字迹是尹喜年轻时写的,笔锋比现在刚劲些。师父的手指划过药盒,“窸窣”声比往常清晰十倍,连指尖蹭过标签纸的毛边都听得见;“看”到师父从最上层取下个陶罐,罐口的红布已经褪色,揭开时带出股陈艾的苦香,那是三年前收的艾叶,专用来灸关窍的。
他还“闻”到院外石板路上传来的脚步声,杂着清脆的铜铃声,是卖花人挑着担子从山下过。花香顺着门缝钻进来,甜得能醉人,是栀子花的香,比槐花更烈些,像泼了罐蜜,连气脉里的光流都跟着晃了晃,像被这香勾动了兴致;甚至“觉”到三里外山泉的凉意,顺着风丝丝缕缕地渗进来,凉得像刚从井里拎出来的玉石,贴在气脉壁上,激得光流更亮了些。
“这便是不扰。”尹喜抱着捆晒干的艾草走进来,艾草捆得紧实,草叶上的绒毛在阳光下看得分明,白生生的,像撒了层霜。他把艾草放在墙角,掸了掸衣襟上沾着的草屑,“神思出去了,身子也不慌,像你出门赶集,家里的门没锁,却知道丢不了东西——因为你心里清楚,根还在这儿。”
玄元微微颔首,依言将神念再放远些。这次不再刻意控制距离,只让神思像脱缰的马,顺着气脉的光流往外漫,穿过丹房的门,越过院中的桃树,直飘到后山的竹林。
竹林里的景致瞬间涌来,比先前更鲜活——新竹拔节的“噼啪”声此起彼伏,像无数只小手在拍巴掌,竹节顶破笋壳时,还带着层黏糊糊的白浆,在阳光下闪着光;竹鼠啃食竹根的响动细碎得很,“咯吱、咯吱”,连它胡须蹭过竹叶的“沙沙”声都听得见;甚至竹叶蒸腾的水汽都能“觉”到,湿乎乎的,混着竹沥的清苦,沾在神念上,像抹了层薄露。
可这些声响、气息、触感,都像隔着层琉璃,再鲜活也触不到他黄庭里的静。那静像潭深水,任外面狂风大作,水面也只起层细微波纹,风过即平。
他忽然懂了尹喜说的“勿久羁于体中”。不是要逃离这副皮囊,像鸟儿嫌弃旧巢;是让神思像放出去的风筝,线还牢牢攥在手里,却能自在地看天上的云、地上的花,把天地万物都收进眼里,再带回心里酿成静。这皮囊不是囚笼,是放风筝的手,手稳了,风筝才能飞得高、看得远。
神念倦了,便像归巢的鸟,轻轻落回中下二田。这次返照,命门的气脉搏动得更明显了,不再是蛰虫般的怯生生,倒像有颗小心脏在那里跳,有力了许多,一下下撞着气脉壁,带着股要往外冲的劲。
玄元凝神细观,见阳神正微微前倾着“身子”,像伸着脖子喝水的小鹿,光晕边缘的莹蓝轻轻扫过命门,那些随着搏动涌出来的光点便纷纷扬扬地融进光晕里。每融进一批,光晕里的莹蓝就深些,金芒也更亮些,像把上好的青金石被阳光照着,内里的金星都活了过来。
“别想着‘出’。”尹喜不知何时搬了石臼坐在案边,正用石杵捣杏仁,“咚、咚”的闷响在丹房里回荡,撞得梁柱都微微发颤,“也别想着‘不出’。”
他停下动作,用布擦了擦石杵上沾着的杏仁泥,乳白的浆汁像裹了层雪:“就像吃饭,饿了就端碗,饱了就搁筷,想太多‘我要吃三碗’‘我不能吃撑’反倒伤了脾胃。阳神长够了,自会给你打招呼,可能是让你印堂发痒,可能是让你梦里见光,急不来的。”
玄元望着石臼里的杏仁泥,被捣得极细,像铺了层雪,石杵搅动时,浆汁顺着杵杆往下淌,在石臼底画出弯弯的痕,像条小白蛇。他忽然觉得,这神思不扰的静,原是最平常的事。
像农夫看着稻田,春种时就好好翻土,夏长时就勤勤浇水,苗要长便让它长,不贪多求快盼着它一夜抽穗;虫要来便除虫,不焦虑慌张怕着收成,该做什么便做什么,自然水到渠成。修道哪有那么多玄妙,不过是守着这份平常,把日子过成静,把静过成道。
院外的卖花人走远了,栀子花香淡了些,只剩槐花的甜还在丹房里绕。尹喜把捣好的杏仁泥装进陶罐,封了口,放在药架最下层:“这是给你备着的,等阳神出壳后,用蜂蜜调了吃,补补元气。”
玄元的呼吸又停了,这次停得更久,像忘了还有呼吸这回事。黄庭里的阳神已不再前倾,而是稳稳“坐”着,光晕里的莹蓝深得像夜空,金芒像星子,明明灭灭的,像在眨眼。
他知道,时候还没到。但他不急,就像等着槐花谢了结果,等着杏仁晒成干果,等着风来风去、云卷云舒,该来的,总会来的。丹房里的檀香又烧短了些,那截悬着的香灰终于落了下来,轻得像片雪,落在青砖上,没惊起半点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