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内地影视圈现状-《文娱:别慌,收你们来了》

  柳如烟和小离在港岛足足待了一周。

  几位导演、诸位天王,轮着番的请吃饭。

  小离幸福极了,各位大咖的签名拿到手软,那个小本子被她仔细的放在行李箱里!

  这几位导演简直就是晶哥等人的翻版,那预算给你卡的,都能精确到万!

  柳如烟深知,对于徐老怪、国祥、小娟姐这些功成名就、自有其傲气和固执的大导演。

  任何口头上的说教和规划都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想要改变这些人“省钱的毛病”,就只有一个办法!

  一周后,柳如烟带着他们回到了国内。

  一群人在京都、杭城、宁城等各大影视基地转了一大圈!

  尤其是宁城象牙影视城,刚好迎来《梦华录》的杀青。

  宁城象牙影视城,《梦华录》搭建的剧组,仿佛是一座在历史中苏醒的繁华汴京。

  当柳如烟带着贤哥、汪晶、徐老怪等一众港岛导演步入《梦华录》的取景地时。

  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们,也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呼吸为之一窒。

  眼前不再是冰冷的仿古建筑,而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宋代繁华都城。

  精心复原的朱楼画阁鳞次栉比,蜿蜒的河道上小桥精致,乌篷船轻轻摇曳。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酒旗招展,幌子上绣着古雅的字体。

  每一块青石板似乎都带着岁月的包浆,每一扇雕花木窗都仿佛能推开一段故事。

  最令人震撼的,就是那座为核心剧情搭建的“赵氏茶坊”和周边水榭。

  其规模与细节的还原度,远远超出了他们对“电视剧布景”的认知。

  “这……这真是搭出来的景?”一位以拍古装小成本喜剧见长的导演,不停的喃喃自语。

  他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身旁店铺门口挂着的灯笼,触手是细腻的绸缎和精致的竹篾,绝非廉价道具。

  徐老怪痴迷于视觉美学,此刻早已激动地掏出手机,对着连绵的屋顶线条和远处的人工河道拍个不停。

  贤哥拍惯了战争大场面,但这样精细的“古建筑”,却是在电视里都没见过。

  这时,沈素衣、唐诺还有港姐苏晚棠三人,拿着饮料走了过来,亲切地与众人攀谈起来。

  她们三个对晶哥、贤哥和婉婷姐感情很深,也非常感激三位港台导演对她们的磨砺。

  贤哥和徐老怪拉着唐诺围着“茶坊”主体建筑走了一圈。

  最终忍不住看向唐诺问道:“小诺诺,这个景,花了多少钱?”

  唐诺说道:“哦,这个场景搭建不贵,大概两百万左右。

  但是里面的软装饰都是真材实料,差不多一千万出头。”

  “噗——”徐老怪一口饮料喷了出去。

  要知道,这还只是一个茶坊。

  但整个《梦华录》剧组可是建筑群!

  这么一大片建筑搭建,那得需要多少钱?

  莫非,柳如烟说搭建这个场景花费了2.5亿都是真的?

  唐诺继续介绍道:“主要场景搭建,包括周边的水系和街景,前期搭建和后期精装修,大概花了2亿左右吧。

  主要是为了还原宋代那种‘风雅处处是平常’的极致美学,柳总要求比较高。”

  真是凡尔赛啊!

  这个数字,足以拍好几部中等制作的港产电影了!

  而在这里,仅仅是为了拍一部电视剧而搭建的场景?

  而且听这意思,这还只是“主要场景”之一?

  沈素衣和苏晚棠带着导演们在剧组里参观。

  小娟姐悄悄拉了苏晚棠一下,小声问道:“晚棠啊,你们一部剧的投资,到底是多少钱?”

  苏晚棠压低声音说道:“开始的总投资在3.5亿左右,但是有个棒子国女演员捣乱,让剧组损失了不少钱。

  所以晶哥才会向柳总介绍我进剧组。”

  小娟姐说道:“3.5亿,这可是真是大手笔!”

  苏晚棠小声道:“我进了剧组以后,柳总又追加了一个亿的投资!”

  “咳咳——”小娟姐被口水呛了一下。

  港岛导演们彻底沉默了。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都在对方脸上看到了同样的震撼。

  他们港岛导演和演员,一直坚持的“省钱哲学”的信念,从此刻开始崩塌。

  他们以前精打细算,每一个港币都掰成两半花,追求的就是在有限预算内,做到“似模似样”。

  他们以此为自豪,也一度认为这是港片灵活性的体现。

  但此刻,站在这个极尽奢华的“汴京”街头,他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另一种维度的力量!

  一种用庞大的资金,极致的匠心和宏大的视野,硬生生“砸”出一个真实世界的暴力美学。

  这种“真实”所带来的沉浸感和品质感,是他们那种“似模似样”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同时,她们也彻底打开了眼界!

  如果也有这样的剧本,这样的投资,又会是什么结果?

  一阵微风掠过,吹动屋檐下的铜铃,清脆作响。

  同时也吹动了每一位港岛导演心中,那根名为“创作可能性”的弦。

  他们看着眼前的一切,眼神逐渐从震惊变为狂热。

  原来,格局真的可以这样打开。

  接下来的三天,这群港岛导演彻底放飞自我。

  柳如烟对此自然是满口答应。

  她安排了向导和剧组车辆,任由他们在象牙影视城考察。

  导演们不再满足于《梦华录》一个剧组,而是拿着影视城的地图,穿梭于各个风格的片区。

  在明清宫苑区,他们看到一个历史正剧剧组。

  光是皇帝出巡的仪仗队伍就浩浩荡荡近百人,铠甲鲜明,旗幡招展,场面调度井然有序,那份恢弘大气让他们咂舌。

  一位擅长拍江湖片的导演喃喃道:

  “这放在我们那里,可能就用十几个人意思一下,靠镜头晃和烟雾弹来造势了。”

  在民国风情街,他们偶遇一个年代谍战剧组。

  他们看到美术指导,为了一个咖啡馆角落的一个复古电话机的型号,是否符合当时年代,亲自和道具组反复核对资料。

  那种抠到极致的考究让他们汗颜。

  他们甚至还溜达到了一个现代都市剧的拍摄外围,看着剧组动用的无人机群进行高空航拍。

  拍摄的稳定器、伸缩炮等高级设备一应俱全。

  灯光组拉来的器材车,简直像个小型的军火库。

  “这设备……比我们拍电影用的还新还全!”

  徐老怪盯着那台国内最新型号的电影级摄影机,眼神火热得像看到了绝世美女。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断听到、看到、甚至不经意间打听到的数字,一次次冲击着他们的认知:

  “听说那边那个仙侠剧,光特效预算就占了总投资一半…”

  “这个组?还行吧,S级项目,听说男女主片酬加起来就过亿了,但那都是顶流,平台和广告商都抢着投……”

  “我们这场景搭建是小钱,主要是后期做虚拟场景烧钱……”

  这些闲聊、抱怨、甚至凡尔赛。

  听在这些精打细算惯了的港岛导演耳中,无异于一场场关于“成本”的观念地震。

  其实这真的不能怪他们!

  如今暴雪娱乐在娱乐圈的统治力,这些剧组再想粗制滥造,拍摄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没人看!

  暴雪娱乐的高标准,就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

  想让自己的作品被观众接纳,他们必须倒逼着自己把作品质量提高、提高、不断的提高!

  第三天下午,几位导演聚在影视城一家茶馆的露台上。

  看着下面熙熙攘攘、各个剧组忙碌穿梭的景象,一时都有些沉默。

  徐老怪缓缓喝了口茶,长叹一声:“以前总觉得内地是人傻钱多,乱烧钱。现在看看……倒是我们眼界窄了。”

  他指着下面:“这种规模的投入,这种工业化的流程,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出来的东西,它就是不一样。

  观众是用脚投票的,他们看过了好的,怎么可能还回去看我们那些‘罐头景’和‘五毛特效’?”

  国祥苦笑点头:“是啊。不是我们不会拍,而是以前没条件才这样拍。

  柳总说得对,她不是要我们放弃港片的味道,而是要我们把那股劲,放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

  小娟姐感慨道:“市场决定制作。内地有这个市场容量,就敢这样投入。

  我们以前守着港岛和东南亚那一亩三分地,预算自然上不去。

  我们也只能绞尽脑汁的省……省到最后,路子越来越窄。”

  三天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冲击,彻底击碎了他们最后的疑虑和保守。

  他们不再觉得柳如烟当初说的“不用担心预算”是空中楼阁。

  反而开始真切地渴望,能拥有这样的创作条件和资源。

  这一刻,这群港岛导演的眼神不再有迷茫和计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兴奋和坚定。

  只因他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天地。

  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其中,去创造他们曾经不敢想象的作品。

  柳如烟用通过“体验式教育”的方式,打破港岛导演的思维局限。

  完成了对他们“省钱毛病”的根治,并将他们的创作野心,彻底激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