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药店大逃杀,谁将幸存?-《李言李语》

  南京某社区药店的玻璃门上,“停业通知”已蒙尘数月,货架上蛛网盘结——此景非孤例。

  2024年,全国家药店相继闭门,闭店率达5.76%;2025年更甚,预计日均274家药店消亡,全年倒闭或超10万家。

  从内蒙古药监局批量注销六家药企许可证,到江西东荣医药主动退场,一场席卷70万家药店的“大逃杀”已然拉开血腥序幕。

  暴利幻灭:从资本狂欢至闭店寒冬

  曾几何时,药店堪称“街头印钞机”。2017年医药分家政策释放万亿市场预期,资本疯狂涌入,药店数量从2017年的47.2万家激增至2024年的70万家,一条街挤入七八家药店成常态。

  然贪婪终遭反噬。店均服务人口从4112人骤降至2113人,过度饱和引发惨烈内卷:为争客源,药店竞相贴钱卖药、送鸡蛋促销,陷入“越扩张越亏损”的死循环。

  更致命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处方外流化为泡影——医院以药品账期(长达15个月)维系现金流,医保基金担忧支付压力,致院外药品销售占比停滞不前。2022年药店渠道药品销售额仅5000亿,较院内市场相去甚远。

  暴利神话破灭,上市连锁药店净利润暴跌60%-82%,漱玉平民巨亏2.2亿,行业凛冬已至。

  医保依赖:蜜糖亦或砒霜?

  “能刷医保不?”——此问已成顾客进店标配语录,亦折射药店畸形生存逻辑。医保定点的诱惑与风险交织:集采药品利润薄如刀片,部分药店转向灰色操作维生。

  某地某药店伪造处方,两年套取医保资金上亿元;一心堂等龙头因串换药品、超量开药遭监管重拳。

  监管利剑随即高悬:2025年7月,“无码不结算”新规全国推行,医保支付与药品追溯码强制绑定。

  未接入系统的药店,结算权限遭冻结,货架几近清空。更深远冲击来自线上渠道。

  全国287个地级市开通医保线上购药,部分城市线上支付占比突破25%。京东健康28.7%的药品毛利率,碾压实体药店15%-20%的均值,价格透明化彻底击穿线下护城河。当医保红利退潮,裸泳者纷纷搁浅。

  向阳而生:幸存者的突围密码

  然危机中孕新机。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绞杀,实为行业从“卖药”转向“管健康”的进化契机。

  前瞻者已勾勒三条生路:

  扎根社区,以服务换信任:某地某药店推行“家庭药箱管理”,为1200户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用药提醒、药品回收服务,会员复购率高达78%,非药品收入占37%。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价值,在老龄化社会中弥足珍贵。

  拥抱合规,借溯源塑信用:面对“码-人-账”三位一体监管,中小药店可借轻量化方案破局——如用国产数据盒对接老旧poS机,以不足2000元成本实现扫码追溯,将“合规负担”转化为“信任资产”。

  某地某药店更将追溯码贴于货架,供顾客扫码验真,以透明赢得口碑。

  错位竞争,向差异化要空间:慢病用药成突破口。某地单体药店与社区医院合作配送“长处方”,慢病药销售激增92%;某地药店邀请退休中医坐诊,开发节气养生包,中药饮片销售涨65%。

  当医疗器械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设备 耗材 服务”模式使血糖仪销售带动关联用药客单价提升2.3倍。

  大洗牌终章未至,然曙光已现:全国40万家或是供需平衡之数,30万淘汰者离场后,存者将非昔日“医保套利商”,而为社区健康守门人。

  从某地的“家庭药箱”到的“长处方配送”,从扫码溯源至中医问诊,那些以专业扎根社区、以透明赢得信赖、以服务重塑价值的药店,终将在监管与市场的双轮碾轧下淬炼成金。

  药店行业的兴衰寓言揭示:当治病救人之业沦为资本赌场,崩盘是为必然;唯回归健康本位、躬身服务者,方能在阳光普照处,长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