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秦腔的至暗时刻:虚火焚风,群星何存-《李言李语》

  当某剧团秦腔演出引来十数万人空巷围观,被欢呼为“秦腔振兴”之际,我却看到了这古老艺术从未有过的至暗深渊。

  这虚假的“烈火烹油”下,正上演着一场撕裂秦腔灵魂、玷污秦人风骨的荒诞剧:一边是座无虚席的狂热,一边是网络空间对其他秦腔社团的疯狂诋毁;一边是对个别演员的造神式膜拜,一边是对无数同行的无情践踏。

  放眼华夏戏曲百花园,此等以倾轧同行为特征的“饭圈式”乱象,在任何一个剧种的历史长卷中,都前所未见。

  这不仅是秦腔艺术的劫难,更是对秦人精神底色的扭曲,对和谐社会的公然挑衅,其浊流正污损着秦腔与秦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清名。

  秦腔何曾如此狭隘?历史的回响振聋发聩。

  这八百里秦川滋养的雄浑之音,其生命根基向来深植于群体的沃土与包容的胸怀。

  那被尊为“大秦正声”的慷慨激越,从来不是孤峰独秀,而是群峰并峙。1924年,易俗社携“改良秦腔”晋京,以“移风易俗”的担当震动梨园,那是整个秦腔界齐心协力的荣光;上世纪中叶,《三滴血》、《火焰驹》等经典之作蜚声海内,那是编剧、演员、乐师、舞美无数匠心的共同结晶。

  秦腔的魂魄,正是由一代代艺术家的集体智慧与相互砥砺所熔铸。“戏比天大”的古老训诫,呼唤的是对艺术的敬畏与同行间的赤诚相待,而非今日这般“唯我独尊”、“顺昌逆亡”的卑劣攻伐。

  可悲可叹!

  秦腔这承载千年秦人风骨的艺术,竟被套上了娱乐时代“饭圈文化”的沉重枷锁,在流量的泥沼中痛苦挣扎。

  艺术深厚的价值被粗暴简化为热搜榜上的冰冷数字,数十年苦功锤炼的“唱念做打”被淹没于“颜值即正义”的肤浅狂欢。

  当“捧一踩十”成为某些拥趸的“神圣使命”,当对同行的造谣诋毁成为抬高偶像的“必由之路”,我们失去的岂止是艺术批评的理性?

  那是整个秦腔赖以存续的根基——同行相敬、切磋共进的古老伦理被碾得粉碎。更令人扼腕的是,这股戾气正疯狂侵蚀着秦人引以为傲的精神气象。秦人自古崇尚“重义轻生”、“胸怀如壑”,古语“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赞颂的是为群体大义而舍身忘我的担当。

  而今某些拥趸的恶语相向,与这深沉豪迈的秦人风骨已背道而驰十万八千里。这不仅是对秦腔行业和谐的践踏,更是如一股焚风般灼烤着社会互信与公序良俗的根基—当艺术的殿堂沦为攻讦的角斗场,其毒害早已溢出艺术边界,成为破坏社会风气的浊源。

  放眼九州戏曲,此等乱象堪称独一份的“奇观”。京剧有“梅尚程荀”并立争辉,越剧有“十姐妹”同舟共济的佳话,黄梅戏、豫剧、评剧……诸多剧种或有流派竞争,但无不以尊重艺术本体、维护行业整体声誉为底线。

  从未有如当下秦腔这般,因一人一团的“火爆”,竟诱发对同行系统性、规模性的诋毁与贬损。这不仅是秦腔的悲哀,更是对整个中国戏曲生态的警示。其破坏力,正在于它扭曲了秦腔乃至秦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集体形象。

  当“秦腔”二字与“内讧”、“踩踏”、“网络暴力”等负面标签相连,当“秦人”的豪爽耿直被误解为“好斗排他”,这地域文化名片所蒙受的污损,又岂是短暂流量所能弥补?

  秦腔真正的振兴,绝非此等虚妄的“烈火烹油”。

  它渴求的,是如春风化雨般的群体智慧之复苏,是艺术评判理性标准之重光。当秦腔不再迷恋“孤星”的虚幻光芒,而以群星辉映的璀璨银河为荣;当掌声与资源不只涌向台前的个体,更懂得滋养幕后无数默默托举巨人的肩膀——那才是秦腔挣脱至暗、浴火重生的真正曙光。

  秦腔《火焰驹》有句箴言:“满天星斗皆拱北”。真正的秦腔复兴,必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壮阔气象。

  愿这焚毁同行、灼痛艺术的虚火早日熄灭!让秦腔重归其厚德载物、百花齐放的本源大道,让秦人的胸怀如八百里秦川般坦荡舒展。

  唯其如此,秦腔才能如秦岭般巍峨常青,如渭水般奔流不息,在新世纪的苍穹下,再次以那激荡天地、无愧先祖的“大秦正声”,赢得国人由衷的敬意与掌声。

  当秦腔的星河重新点亮每一颗星辰的光华,而非徒留一颗被异化火焰炙烤的孤月,那才是这古老艺术真正刺破至暗、迎接永恒黎明的庄严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