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如刀,割裂了北方八县与京畿的最后一丝联系。
八百里加急雪报连日飞传:粮道断绝,存粮仅够三旬;百姓冻饿交加,已有县镇出现易子而食的流言。
户部尚书跪在金殿之上,声音嘶抖:“军驿快马可破风雪,七日内能通一线,但耗费白银百万,国库难支!”工部侍郎立即反驳:“冰道可行!伐木为基,泼水成路,耗资不及三成!虽有民夫冻伤之险,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策!”两派争执三日,唾沫横飞,礼制、民生、祖训、变通轮番上阵,却始终无法定论。
史官捧出《止观录》,欲依古法判是非——这是朝堂百年来的惯例,凡重大争议,皆以先贤语录一锤定音。
然而就在宣读开篇之际,龙座之上,萧玦忽然抬手。
“不必念了。”
满殿骤静。
群臣愕然抬头,只见皇帝缓缓起身,玄底金纹的龙袍在烛光下如夜潮涌动。
他目光扫过户部与工部主官,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入地:
“你们说的都对,也都错。对在各有理据,错在只想着赢。”
他走下玉阶,立于丹墀中央,仿佛不是帝王临朝,而是师者授业。
“既然事关百姓生死,何不让百姓自己说话?”
一道圣谕随即颁下:命户部、工部各拟详策,文书直送八县县衙,并附空白回函三份——一份由县令具名,一份由乡老联署,一份由普通农户亲笔书写,半月之内,无论识字与否,皆可陈情。
朝野哗然。自古决策出于庙堂,何曾听过泥腿子也能议国政?
可命令既出,无人敢违。
半月后,飞雪未歇,回函却如雁归林,纷至沓来。
有的县力挺冰道:“雪深过膝,马不能行,唯有冰道可行!”
有的则痛陈代价:“前年修渠死十七人,今若再驱民赴寒,恐激起民变!”
更有县令附上亲手绘制的地形图,在冰道路线上标注出三处风口险段,另提出“分段接力、每十里设暖棚歇脚”的改良方案,甚至计算出所需柴薪、人力轮换周期与伤亡概率。
萧玦独坐紫宸殿,一页页翻阅这些带着冻痕与墨渍的纸张。
有的字迹歪斜,有的涂改密布,有的还夹着半片枯叶,像是从田埂上直接写就。
他看得极慢,仿佛不是在看奏章,而是在听千万人低声诉说。
三日后,朝会再开。
众人以为皇帝终将择一策而行,却不料他命内侍取出一本新编册子,封皮墨书三字——《寒途八议》。
“此非朕意,亦非尔等之谋,”萧玦淡声道,“乃八县百姓,用命换来的经验。”
他宣布:不采户部之策,不取工部原案,而是将所有意见汇编成册,列为朝廷应急典制,今后凡遇灾变封路,地方皆可参照此例议事决策。
批语仅八字,刻入金石:
没人全对,所以都不能错。
群臣默然。
有人震撼,有人不服,也有人悄然低头——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所谓“治国”,原来不只是权衡利弊,更是倾听那些从未被听见的声音。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江南茶市,烟雨朦胧。
白砚混迹于喧嚷人潮之中,蓑衣已破,身影愈发稀薄,仿佛随时会被风吹散。
他本欲买些干粮继续南行,却被街头一阵激烈争执拦住脚步。
十余名商贩围聚一处,怒目相向。
一方高举账本,吼道:“今年春茶滞销,进项少了两成!税还涨?是要逼我们关门吗?”另一人冷笑展开地图:“你睁眼看看!新税只征外销货,本地买卖一分不加!你若专做内贸,反倒减负!”
八百里加急雪报连日飞传:粮道断绝,存粮仅够三旬;百姓冻饿交加,已有县镇出现易子而食的流言。
户部尚书跪在金殿之上,声音嘶抖:“军驿快马可破风雪,七日内能通一线,但耗费白银百万,国库难支!”工部侍郎立即反驳:“冰道可行!伐木为基,泼水成路,耗资不及三成!虽有民夫冻伤之险,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策!”两派争执三日,唾沫横飞,礼制、民生、祖训、变通轮番上阵,却始终无法定论。
史官捧出《止观录》,欲依古法判是非——这是朝堂百年来的惯例,凡重大争议,皆以先贤语录一锤定音。
然而就在宣读开篇之际,龙座之上,萧玦忽然抬手。
“不必念了。”
满殿骤静。
群臣愕然抬头,只见皇帝缓缓起身,玄底金纹的龙袍在烛光下如夜潮涌动。
他目光扫过户部与工部主官,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入地:
“你们说的都对,也都错。对在各有理据,错在只想着赢。”
他走下玉阶,立于丹墀中央,仿佛不是帝王临朝,而是师者授业。
“既然事关百姓生死,何不让百姓自己说话?”
一道圣谕随即颁下:命户部、工部各拟详策,文书直送八县县衙,并附空白回函三份——一份由县令具名,一份由乡老联署,一份由普通农户亲笔书写,半月之内,无论识字与否,皆可陈情。
朝野哗然。自古决策出于庙堂,何曾听过泥腿子也能议国政?
可命令既出,无人敢违。
半月后,飞雪未歇,回函却如雁归林,纷至沓来。
有的县力挺冰道:“雪深过膝,马不能行,唯有冰道可行!”
有的则痛陈代价:“前年修渠死十七人,今若再驱民赴寒,恐激起民变!”
更有县令附上亲手绘制的地形图,在冰道路线上标注出三处风口险段,另提出“分段接力、每十里设暖棚歇脚”的改良方案,甚至计算出所需柴薪、人力轮换周期与伤亡概率。
萧玦独坐紫宸殿,一页页翻阅这些带着冻痕与墨渍的纸张。
有的字迹歪斜,有的涂改密布,有的还夹着半片枯叶,像是从田埂上直接写就。
他看得极慢,仿佛不是在看奏章,而是在听千万人低声诉说。
三日后,朝会再开。
众人以为皇帝终将择一策而行,却不料他命内侍取出一本新编册子,封皮墨书三字——《寒途八议》。
“此非朕意,亦非尔等之谋,”萧玦淡声道,“乃八县百姓,用命换来的经验。”
他宣布:不采户部之策,不取工部原案,而是将所有意见汇编成册,列为朝廷应急典制,今后凡遇灾变封路,地方皆可参照此例议事决策。
批语仅八字,刻入金石:
没人全对,所以都不能错。
群臣默然。
有人震撼,有人不服,也有人悄然低头——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所谓“治国”,原来不只是权衡利弊,更是倾听那些从未被听见的声音。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江南茶市,烟雨朦胧。
白砚混迹于喧嚷人潮之中,蓑衣已破,身影愈发稀薄,仿佛随时会被风吹散。
他本欲买些干粮继续南行,却被街头一阵激烈争执拦住脚步。
十余名商贩围聚一处,怒目相向。
一方高举账本,吼道:“今年春茶滞销,进项少了两成!税还涨?是要逼我们关门吗?”另一人冷笑展开地图:“你睁眼看看!新税只征外销货,本地买卖一分不加!你若专做内贸,反倒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