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太医院,药香弥漫在青砖长廊之间。
风拂过檐角铜铃,一声轻响,惊起栖鸟。
而一场风暴,正在这看似平静的医典更迭中悄然酝酿。
墙上的《圣手录》抄本已被撕下,纸页残角还挂在钉子上,在穿堂风里微微颤动,像一面投降的白旗。
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竹简文书——三栏分明:病症、反应、疗效。
字迹工整,毫无修饰,不歌颂谁的妙手回春,也不渲染哪位神医天降灵方,只记录事实,冰冷如铁。
“荒唐!”老太医林鹤年拄着乌木拐杖,颤抖的手指几乎戳到年轻医官脸上,“你这是把岐黄之道当成了市井记账!‘圣手录’传了三百二十年,是医魂所系!如今你一句‘标准化’,就敢废祖制?”
年轻医官陈砚低头行礼,声音却稳如磐石:“林师,去年疫病暴发,各地依‘圣手录’用药,死亡率仍高达四成。而我按新法比对七十二例寒热症候,发现紫苏、苍术、甘草三药合用,退热速度提升近半,且百人复验,数据一致。”
“数据?”林鹤年冷笑,“人心不是算筹,病情岂能归一?你这是削足适履!”
“可百姓要的是活命,不是体面。”陈砚抬头,目光清澈,“他们不在乎是谁开的方,只问——这药,管不管用。”
争论如野火蔓延,终烧至御前。
萧玦听罢,未置一词,只命内侍端来一碗清水,又取墨汁一壶。
他缓缓倾倒。
一滴,两滴,黑线如蛇蜿蜒,在清水中扩散、缠绕,转瞬整碗水已浑浊不堪。
殿中寂静无声。
“谁能说出,”萧玦抬眼,目光扫过群臣,“这黑,是从哪一滴开始的?”
无人应答。
老太医张了张嘴,终究沉默。
确实分不清——是第一滴太重?
还是第三滴落得太偏?
亦或只是水本身太静,容不得一点污浊?
“既然分不清源头,”萧玦放下墨壶,声音冷峻如霜,“那就只看,怎么让它变清。”
满殿屏息。
他站起身,玄底金纹龙袍垂地,宛如夜幕压城。
“自今日起,太医院所有医案,皆以‘病症—反应—疗效’三栏为范式。不再标注名号,不录奇谈异闻,只记可复现之实证。”他顿了顿,目光如刀锋划过每一位太医,“谁发明的,不重要。能不能用——才是铁律。”
林鹤年踉跄后退一步,仿佛被抽去了脊梁。
有人低声叹息,有人面露愤懑,也有人悄悄松了口气,像是终于卸下了某种沉重的面具。
退朝之后,陈砚独自站在太医院后院,望着新立的文书架,指尖抚过那些尚未干透的竹简。
这才是她想要的世界吧?
那个从未现身、却无处不在的女人——识夫人。
有人说她曾是宫中掌事姑姑,有人说她是九皇子的谋主,还有人说她根本不存在,只是某种思想的化身。
可陈砚记得,三年前他初入太医院时,在一本废弃笔记的夹层里,见过一行小字:
“若医学只为纪念天才,那凡人永无出路。真正的进步,始于普通人也能重复正确的结果。”
字迹娟秀,却力透纸背。
此刻,他忽然明白——那不是教诲,是一场革命的火种。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雪山深处,风雪仍未停歇。
白砚踩着齐膝深的积雪,推开一座早已废弃的驿站木门。
门轴吱呀作响,如同时光的呻吟。
屋内空荡,四壁斑驳,唯南墙上残留一道炭笔痕迹——歪斜的坐标轴,横轴写着“人心”,纵轴写着“局势”,中间一点,赫然标注着三个小字:
此处我在
他怔住。
多年行走江湖,他见过无数人追忆“识夫人”:农妇用豆粒演税赋,匠人借槽币测工耗,孩童拿着纸灯模拟星轨……他们都未曾见过她,却都像继承了某种思维方式。
而现在,这间破屋,这行字迹,是他第一次触碰到她的“存在”。
真实得令人心痛。
他凝视良久,忽然从袖中取出随身小刀,刀刃轻抵那“我”字边缘。
“你从来不想被人记住。”他低语,像是对她说话,又像是对自己交代。
刀锋一刮。
木屑纷飞,那一粒墨点坠入尘埃。
风从破窗涌入,卷起碎屑,在空中旋舞如雪。
就在那一刻——
他听见了笑声。
不是记忆中的回响,也不是幻觉。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共振,仿佛千万人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困境中,忽然想通了一个道理,同时呼出一口气,汇成一道无形的风,穿越山河,吹过此地。
白砚闭上眼,嘴角微扬。
原来消失,才是最彻底的存在。
他转身离去,脚印很快被新雪覆盖。
而在皇宫紫宸宫的案头,一封来自西南边陲的急报正静静躺着。
将领请旨:蛮夷叛乱,烽烟四起,请调大军十万,即刻征讨。
萧玦看完,未召兵部,未议军机。
他提笔批阅,朱砂如血:
“大军撤回,另遣十……”
风拂过檐角铜铃,一声轻响,惊起栖鸟。
而一场风暴,正在这看似平静的医典更迭中悄然酝酿。
墙上的《圣手录》抄本已被撕下,纸页残角还挂在钉子上,在穿堂风里微微颤动,像一面投降的白旗。
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竹简文书——三栏分明:病症、反应、疗效。
字迹工整,毫无修饰,不歌颂谁的妙手回春,也不渲染哪位神医天降灵方,只记录事实,冰冷如铁。
“荒唐!”老太医林鹤年拄着乌木拐杖,颤抖的手指几乎戳到年轻医官脸上,“你这是把岐黄之道当成了市井记账!‘圣手录’传了三百二十年,是医魂所系!如今你一句‘标准化’,就敢废祖制?”
年轻医官陈砚低头行礼,声音却稳如磐石:“林师,去年疫病暴发,各地依‘圣手录’用药,死亡率仍高达四成。而我按新法比对七十二例寒热症候,发现紫苏、苍术、甘草三药合用,退热速度提升近半,且百人复验,数据一致。”
“数据?”林鹤年冷笑,“人心不是算筹,病情岂能归一?你这是削足适履!”
“可百姓要的是活命,不是体面。”陈砚抬头,目光清澈,“他们不在乎是谁开的方,只问——这药,管不管用。”
争论如野火蔓延,终烧至御前。
萧玦听罢,未置一词,只命内侍端来一碗清水,又取墨汁一壶。
他缓缓倾倒。
一滴,两滴,黑线如蛇蜿蜒,在清水中扩散、缠绕,转瞬整碗水已浑浊不堪。
殿中寂静无声。
“谁能说出,”萧玦抬眼,目光扫过群臣,“这黑,是从哪一滴开始的?”
无人应答。
老太医张了张嘴,终究沉默。
确实分不清——是第一滴太重?
还是第三滴落得太偏?
亦或只是水本身太静,容不得一点污浊?
“既然分不清源头,”萧玦放下墨壶,声音冷峻如霜,“那就只看,怎么让它变清。”
满殿屏息。
他站起身,玄底金纹龙袍垂地,宛如夜幕压城。
“自今日起,太医院所有医案,皆以‘病症—反应—疗效’三栏为范式。不再标注名号,不录奇谈异闻,只记可复现之实证。”他顿了顿,目光如刀锋划过每一位太医,“谁发明的,不重要。能不能用——才是铁律。”
林鹤年踉跄后退一步,仿佛被抽去了脊梁。
有人低声叹息,有人面露愤懑,也有人悄悄松了口气,像是终于卸下了某种沉重的面具。
退朝之后,陈砚独自站在太医院后院,望着新立的文书架,指尖抚过那些尚未干透的竹简。
这才是她想要的世界吧?
那个从未现身、却无处不在的女人——识夫人。
有人说她曾是宫中掌事姑姑,有人说她是九皇子的谋主,还有人说她根本不存在,只是某种思想的化身。
可陈砚记得,三年前他初入太医院时,在一本废弃笔记的夹层里,见过一行小字:
“若医学只为纪念天才,那凡人永无出路。真正的进步,始于普通人也能重复正确的结果。”
字迹娟秀,却力透纸背。
此刻,他忽然明白——那不是教诲,是一场革命的火种。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大雪山深处,风雪仍未停歇。
白砚踩着齐膝深的积雪,推开一座早已废弃的驿站木门。
门轴吱呀作响,如同时光的呻吟。
屋内空荡,四壁斑驳,唯南墙上残留一道炭笔痕迹——歪斜的坐标轴,横轴写着“人心”,纵轴写着“局势”,中间一点,赫然标注着三个小字:
此处我在
他怔住。
多年行走江湖,他见过无数人追忆“识夫人”:农妇用豆粒演税赋,匠人借槽币测工耗,孩童拿着纸灯模拟星轨……他们都未曾见过她,却都像继承了某种思维方式。
而现在,这间破屋,这行字迹,是他第一次触碰到她的“存在”。
真实得令人心痛。
他凝视良久,忽然从袖中取出随身小刀,刀刃轻抵那“我”字边缘。
“你从来不想被人记住。”他低语,像是对她说话,又像是对自己交代。
刀锋一刮。
木屑纷飞,那一粒墨点坠入尘埃。
风从破窗涌入,卷起碎屑,在空中旋舞如雪。
就在那一刻——
他听见了笑声。
不是记忆中的回响,也不是幻觉。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共振,仿佛千万人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困境中,忽然想通了一个道理,同时呼出一口气,汇成一道无形的风,穿越山河,吹过此地。
白砚闭上眼,嘴角微扬。
原来消失,才是最彻底的存在。
他转身离去,脚印很快被新雪覆盖。
而在皇宫紫宸宫的案头,一封来自西南边陲的急报正静静躺着。
将领请旨:蛮夷叛乱,烽烟四起,请调大军十万,即刻征讨。
萧玦看完,未召兵部,未议军机。
他提笔批阅,朱砂如血:
“大军撤回,另遣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