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京畿三州的雾气像是凝固在了田埂上,久久不散。
百姓日聚村口枯坐,田未荒、渠未堵、粮仓尚满,可耕牛闲卧槽中,犁头锈在墙角。
农事迟滞得毫无缘由,却又真实得令人窒息。
地方官急报入京,言辞谨慎却藏不住焦躁:“民情怠惰,恐生变数。”更有御史趁机上书,咬定是“识学蛊惑人心”,请旨派员巡讲《勤耕令》,以正纲常。
奏折堆在紫宸殿案头,萧玦只扫了一眼,便搁在一旁。
他没批,也没驳。
次日清晨,一道旨意悄然下达工部:将京畿三州历年《共修录》——那些记录水利、赋役、婚嫁、粮价的琐碎账本——尽数调出,不分体例、不论年份,混编成一册无序之书,送至国子监讲席,仅附朱批一句:
“让孩子们读读,看他们能不能看出‘没说的事’。”
消息传开时,众人愕然。
这算哪门子治国之策?
连礼部尚书都忍不住嘀咕:“陛下这是要把江山托付给黄口小儿?”
可那群被称作“黄口”的少年,却真的动了。
三日后,十数名国子监低龄学子徒步奔赴三州村落,不带官文,不执印信,只携纸笔与一块长宽六尺的木板。
他们在村中空地摆下棋盘状图格,三百六十格,横竖交错,如星罗布阵。
“诸位父老,”领头少年立于板前,声音清亮,“每日所忧,无论大小,皆可写成短笺,投入任一格中。不问对错,不追来源。”
起初无人响应。村民畏官如虎,怕言多招祸。
直到有个老妇颤巍巍递上一张纸条:“儿媳昨夜哭到三更,说聘礼又涨了三十贯。”
接着一个青年投了句:“里正说本月要抽丁修河,可去年才轮过我们!”
再后来,越来越多——“米价涨了半月,粮行却不收陈谷”“张家娶亲借了利贷,如今卖地还债”……
七日之后,格满为患,字迹杂乱如麻。
第八日清晨,天光微明,寒露未曦。
那少年忽命人取水,当众泼向图板。
墨迹遇水晕染,层层扩散,竟在混乱中显出三条清晰暗线——
其一,每逢粮行收粮前三日,必有流言称“朝廷将征新税”;
其二,徭役名单总在婚期密集月前一日发布;
其三,所有借贷纠纷背后,皆牵出同一豪户名下的“义庄钱铺”。
全场寂静。
有人倒吸冷气,有人掩面而泣。
原来不是懒惰,不是愚昧,而是被无形之手掐住了咽喉,日积月累,压得人连挣扎都忘了姿势。
“不是天灾,”少年缓缓开口,“是势积。”
话音落下,人群轰然。
当晚,村中祠堂灯火通明,议事重启。
正当众人争论如何应对时,主持少年忽然停顿,目光落在墙角一根木柱上。
那里,不知何时被人用炭笔刻下一横。
短短一划,形如断绳结痕,深浅均匀,起落干净。
他盯着那道痕迹看了许久,眉头紧锁,似有所悟。
次日一早,便站出来宣布:“今日不议水,议账。”
话音刚落,果然有人跳脚:“议什么账!我们清清白白,从不曾贪占半寸水流!”
可越是叫嚷,越显心虚。
几番质问下来,漏洞百出,终有人供出私改闸门、多引一日水源之事。
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早已落入局中。
而此时,村外古槐树影之下,白砚早已转身离去。
他一路北行,途经另一州境。
此地曾暴疫,虽已平息,民心仍怯,宁守荒田,不愿合修沟渠。
地方官束手无策,只得照例呈报“民情难理”。
可没过几日,一道圣谕传来,只有两个字:
“准其不修。”
百姓闻之愕然,邻村更是讥笑四起:“你们怕了?连地都不敢种?”
羞愤之下,青年率先扛犁下田,老农咬牙跟进。
不出十日,联耕之势已成,荒芜之地重现生机。
监察司密报谓之“激将得治”。
萧玦听罢,轻轻摇头,命人将原批文抄录,张贴于该州衙前青石壁上,并添一行小字:
“不是激将,是留空——人最怕的不是难事,是没人信你能开始。”
字迹朴素,却如惊雷滚过人心。
白砚站在街角茶棚外,望着那张轻飘飘的告示,在风中微微晃动。
他没说话,只是从袖中取出半截炭笔,在掌心轻轻一折。
细微声响,如同某种机关启动的前奏。
他继续北行,穿过烽燧残垣,越过冻土荒原。
风雪渐盛,马蹄声湮灭于苍茫之间。
直至某夜,他抵达一座孤悬北境的军镇。
镇外校场,火把列阵如星,映得雪地通红。
隐约传来脚步声,整齐划一,却又诡异地沉默无声。
他隐于高坡暗处,极目望去——
只见数百边军全员蒙眼,手持长戈,列成奇阵缓步前行。
旗语翻飞,脚步为号,彼此间竟无一声言语交流。
主将立于高台,声如寒铁:“今日演练,名为‘盲进’——”
白砚瞳孔微缩。
这一阵……不该存在。
可更让他心头震动的是,那阵型变幻之际,竟隐隐透出《止观录·藏锋篇》中一句失传兵诀的影子:
“目不能视,则心不得不明。”北境风雪未歇,军镇校场之上,残雪压着昨夜演练留下的脚印,像一行行未解的密语。
白砚立于高坡,目光如刃,剖开这诡异寂静的清晨。
他昨夜一剑破阵,本为试其虚实,却未曾想到,那支右翼小队竟能在鼓声骤断、全军失序之际,不慌不乱,借风调位——不是死守兵法,而是活用感知。
这已非操练,近乎觉醒。
他缓步走下坡地,靴底碾碎薄冰,发出细微裂响。
校场边缘,那柄佩剑仍插在沙中,剑穗未动,仿佛被奉为某种信物。
而地上多出的一行小字,笔画稚拙却锋芒暗藏:“下次别靠风,靠自己想风会不会变。”
白砚盯着那句话,久久不语。
他忽然笑了,笑声低哑,混在风里,几乎听不见。
可那笑意未达眼底,反添了几分凝重。
他曾以为“识学”不过是苏识死后残留的余烬,是萧玦用来清肃朝纲的思想工具。
可如今看来,它早已悄然生根,不止于庙堂策论,竟已渗入边军血骨,化作一种无需言传的本能反应。
“她没教人怎么打仗。”他喃喃,“她教的是——怎么在黑暗里,也敢迈出一步。”
正欲转身离去,忽听得远处马蹄急促,一名禁军斥候自南而来,风尘仆仆,直冲主将营帐。
片刻后,营中传出骚动,旗令频换,似有紧急军情。
白砚不动声色,悄然隐入林间暗影。
半个时辰后,他截下一纸密报副本,指尖拂过墨痕:
“京畿三州试点田初播‘无名种’,七日破土,苗色青韧,较常种早发三日。农人惊异,谓之‘神谷’……”
他垂眸,将纸条揉成一团,投入雪下。
原来,那一筒埋藏十余年的麦种,真的能活。
更可怕的是,它正在以最沉默的方式,重新定义这片王朝的命脉——不是靠雷霆手段,不是靠圣旨威压,而是让最卑微的泥土,自己长出希望。
他抬头望向南方宫城方向,风从背后吹来,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麦香。
那香气清淡,却执拗,像是从死寂多年的冷宫墙根,一路蔓延到了千里之外的田野。
白砚缓缓闭眼。
而有些人活着,却早已成了历史的注脚。
风不往哪儿吹,事儿就往哪儿走。
可如今,风……似乎开始听人的了。
百姓日聚村口枯坐,田未荒、渠未堵、粮仓尚满,可耕牛闲卧槽中,犁头锈在墙角。
农事迟滞得毫无缘由,却又真实得令人窒息。
地方官急报入京,言辞谨慎却藏不住焦躁:“民情怠惰,恐生变数。”更有御史趁机上书,咬定是“识学蛊惑人心”,请旨派员巡讲《勤耕令》,以正纲常。
奏折堆在紫宸殿案头,萧玦只扫了一眼,便搁在一旁。
他没批,也没驳。
次日清晨,一道旨意悄然下达工部:将京畿三州历年《共修录》——那些记录水利、赋役、婚嫁、粮价的琐碎账本——尽数调出,不分体例、不论年份,混编成一册无序之书,送至国子监讲席,仅附朱批一句:
“让孩子们读读,看他们能不能看出‘没说的事’。”
消息传开时,众人愕然。
这算哪门子治国之策?
连礼部尚书都忍不住嘀咕:“陛下这是要把江山托付给黄口小儿?”
可那群被称作“黄口”的少年,却真的动了。
三日后,十数名国子监低龄学子徒步奔赴三州村落,不带官文,不执印信,只携纸笔与一块长宽六尺的木板。
他们在村中空地摆下棋盘状图格,三百六十格,横竖交错,如星罗布阵。
“诸位父老,”领头少年立于板前,声音清亮,“每日所忧,无论大小,皆可写成短笺,投入任一格中。不问对错,不追来源。”
起初无人响应。村民畏官如虎,怕言多招祸。
直到有个老妇颤巍巍递上一张纸条:“儿媳昨夜哭到三更,说聘礼又涨了三十贯。”
接着一个青年投了句:“里正说本月要抽丁修河,可去年才轮过我们!”
再后来,越来越多——“米价涨了半月,粮行却不收陈谷”“张家娶亲借了利贷,如今卖地还债”……
七日之后,格满为患,字迹杂乱如麻。
第八日清晨,天光微明,寒露未曦。
那少年忽命人取水,当众泼向图板。
墨迹遇水晕染,层层扩散,竟在混乱中显出三条清晰暗线——
其一,每逢粮行收粮前三日,必有流言称“朝廷将征新税”;
其二,徭役名单总在婚期密集月前一日发布;
其三,所有借贷纠纷背后,皆牵出同一豪户名下的“义庄钱铺”。
全场寂静。
有人倒吸冷气,有人掩面而泣。
原来不是懒惰,不是愚昧,而是被无形之手掐住了咽喉,日积月累,压得人连挣扎都忘了姿势。
“不是天灾,”少年缓缓开口,“是势积。”
话音落下,人群轰然。
当晚,村中祠堂灯火通明,议事重启。
正当众人争论如何应对时,主持少年忽然停顿,目光落在墙角一根木柱上。
那里,不知何时被人用炭笔刻下一横。
短短一划,形如断绳结痕,深浅均匀,起落干净。
他盯着那道痕迹看了许久,眉头紧锁,似有所悟。
次日一早,便站出来宣布:“今日不议水,议账。”
话音刚落,果然有人跳脚:“议什么账!我们清清白白,从不曾贪占半寸水流!”
可越是叫嚷,越显心虚。
几番质问下来,漏洞百出,终有人供出私改闸门、多引一日水源之事。
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早已落入局中。
而此时,村外古槐树影之下,白砚早已转身离去。
他一路北行,途经另一州境。
此地曾暴疫,虽已平息,民心仍怯,宁守荒田,不愿合修沟渠。
地方官束手无策,只得照例呈报“民情难理”。
可没过几日,一道圣谕传来,只有两个字:
“准其不修。”
百姓闻之愕然,邻村更是讥笑四起:“你们怕了?连地都不敢种?”
羞愤之下,青年率先扛犁下田,老农咬牙跟进。
不出十日,联耕之势已成,荒芜之地重现生机。
监察司密报谓之“激将得治”。
萧玦听罢,轻轻摇头,命人将原批文抄录,张贴于该州衙前青石壁上,并添一行小字:
“不是激将,是留空——人最怕的不是难事,是没人信你能开始。”
字迹朴素,却如惊雷滚过人心。
白砚站在街角茶棚外,望着那张轻飘飘的告示,在风中微微晃动。
他没说话,只是从袖中取出半截炭笔,在掌心轻轻一折。
细微声响,如同某种机关启动的前奏。
他继续北行,穿过烽燧残垣,越过冻土荒原。
风雪渐盛,马蹄声湮灭于苍茫之间。
直至某夜,他抵达一座孤悬北境的军镇。
镇外校场,火把列阵如星,映得雪地通红。
隐约传来脚步声,整齐划一,却又诡异地沉默无声。
他隐于高坡暗处,极目望去——
只见数百边军全员蒙眼,手持长戈,列成奇阵缓步前行。
旗语翻飞,脚步为号,彼此间竟无一声言语交流。
主将立于高台,声如寒铁:“今日演练,名为‘盲进’——”
白砚瞳孔微缩。
这一阵……不该存在。
可更让他心头震动的是,那阵型变幻之际,竟隐隐透出《止观录·藏锋篇》中一句失传兵诀的影子:
“目不能视,则心不得不明。”北境风雪未歇,军镇校场之上,残雪压着昨夜演练留下的脚印,像一行行未解的密语。
白砚立于高坡,目光如刃,剖开这诡异寂静的清晨。
他昨夜一剑破阵,本为试其虚实,却未曾想到,那支右翼小队竟能在鼓声骤断、全军失序之际,不慌不乱,借风调位——不是死守兵法,而是活用感知。
这已非操练,近乎觉醒。
他缓步走下坡地,靴底碾碎薄冰,发出细微裂响。
校场边缘,那柄佩剑仍插在沙中,剑穗未动,仿佛被奉为某种信物。
而地上多出的一行小字,笔画稚拙却锋芒暗藏:“下次别靠风,靠自己想风会不会变。”
白砚盯着那句话,久久不语。
他忽然笑了,笑声低哑,混在风里,几乎听不见。
可那笑意未达眼底,反添了几分凝重。
他曾以为“识学”不过是苏识死后残留的余烬,是萧玦用来清肃朝纲的思想工具。
可如今看来,它早已悄然生根,不止于庙堂策论,竟已渗入边军血骨,化作一种无需言传的本能反应。
“她没教人怎么打仗。”他喃喃,“她教的是——怎么在黑暗里,也敢迈出一步。”
正欲转身离去,忽听得远处马蹄急促,一名禁军斥候自南而来,风尘仆仆,直冲主将营帐。
片刻后,营中传出骚动,旗令频换,似有紧急军情。
白砚不动声色,悄然隐入林间暗影。
半个时辰后,他截下一纸密报副本,指尖拂过墨痕:
“京畿三州试点田初播‘无名种’,七日破土,苗色青韧,较常种早发三日。农人惊异,谓之‘神谷’……”
他垂眸,将纸条揉成一团,投入雪下。
原来,那一筒埋藏十余年的麦种,真的能活。
更可怕的是,它正在以最沉默的方式,重新定义这片王朝的命脉——不是靠雷霆手段,不是靠圣旨威压,而是让最卑微的泥土,自己长出希望。
他抬头望向南方宫城方向,风从背后吹来,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麦香。
那香气清淡,却执拗,像是从死寂多年的冷宫墙根,一路蔓延到了千里之外的田野。
白砚缓缓闭眼。
而有些人活着,却早已成了历史的注脚。
风不往哪儿吹,事儿就往哪儿走。
可如今,风……似乎开始听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