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没人喊她名字-《李言李语》

  冬至大雪,京城如眠。

  天未亮,街巷已覆上一层薄绒般的初雪,细密无声地落着,将宫墙外的朱漆牌坊染成水墨轮廓。

  家家户户门前,皆静静摆放着一只空碗,盛满新雪,宛如祭礼,却又无香火、无祷词、无人提及那个名字。

  识夫人。

  这三个字,如今已不再出口。

  不是遗忘,而是太重——重到百姓自觉不必再喊,重到连风都学会了绕道而行。

  国子监外,一面新榜悄然贴出,墨迹在雪光下泛着冷青光泽:《今年最佳共修提案名录》。

  榜首赫然写着:“冬季扫雪轮值法”。

  附注仅一行小字:“灵感来源:一句童谣。”

  人群围拢,低声议论。

  有老学究捻须叹道:“竟以童谣为政策之基,荒唐。”可话音未落,便被身旁妇人打断:“我孙儿昨日唱的‘东家扫三尺,西家推一车,大道通了人人活’,就是这法子编的。你读万卷书,不如他唱半句真。”

  众人哄笑,却无人质疑。

  就在这时,一道玄色身影自街角缓步而来,披着素灰斗篷,帽檐压得极低,只露出半截苍白下颌。

  他驻足于榜前,目光沉静,久久不动。

  是萧玦。

  他来得悄无声息,连随行禁军也隔了三条街远远候着。

  此刻的他,不像帝王,倒像一个迟归的旅人,在旧日熟悉的地方寻找某种早已消散的气息。

  忽然,一个小童踮起脚尖,伸手“嘶啦”一声撕下榜单一角,动作利落得像是演练过千百遍。

  他低头折了几折,竟叠成一只歪歪扭扭的纸船,随即蹲身将它轻轻放入屋檐下缓缓流动的融雪沟渠中。

  纸船晃了晃,顺水漂去。

  萧玦眉梢微动,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几乎被雪吞没:“为何撕它?”

  孩童抬头,一双眼睛清澈见底,毫无惧意:“妈妈说,好主意不用挂墙上,要用在路上。”

  一句话,如针落静湖。

  萧玦怔住。

  袖中指尖微微一颤,一枚半旧的金属纽扣悄然滑出——那是苏识生前最后留在尚宫局抽屉里的东西,形似游戏存档键,锈迹斑斑,边缘磨损严重。

  她曾笑着说:“这玩意儿能存进度,可惜人生不能读档。”

  如今,它顺着他的掌心滑落,坠入沟渠,混入浊雪水流,随那只纸船一同远去。

  没有回头,也没有叹息。他知道,有些东西,本就不该被供奉。

  与此同时,东海之滨,狂风怒吼。

  白砚立于孤岛改建的灯塔之下,仰头望着那座高耸入云的石塔。

  它不为引航,只为测风。

  每一阵风暴掠过,塔顶铜铃便会记录震频,墙面刻度标记潮势变化,渔民据此调整出海时辰,十年未失一人。

  守塔的老汉捧着热茶走出来,见他伫立不动,笑道:“先生可是来看数据的?最近西北风偏强,我们正打算改航线。”

  “你不提识夫人?”白砚问。

  老汉一愣,继而摇头:“谁?我们只信《止观录》里那句话——风不会骗人,是你没听懂。”

  白砚嘴角微动,终是笑了。

  他登上塔顶控制室,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炭笔复刻纸——上面是一张笑脸,弧度温润,眼尾微弯,是他凭记忆一笔一画描摹出来的。

  他曾发誓要让它传遍天下。

  可当他将这张纸贴在墙上时,并未多言,只是轻轻抚平边角,转身离去。

  翌日清晨,新来的值班员进屋生火,见墙上有废纸,随手揭下,揉作一团塞进炉膛。

  火焰腾起刹那,那笑容在火光中一闪即灭,如同从未存在。

  没人惋惜。

  而在京城紫宸殿深处,礼部呈上的《共修法典》样稿静静摊开,首章赫然写着:“识夫人曰:民智启,则政自行。”

  萧玦翻至第一页,凝视良久,忽召内侍取来整壶浓墨。

  “泼。”

  黑墨倾泻而下,如夜潮淹没文字,“识夫人曰”四字迅速晕染、溃散,最终化为一片混沌。

  群臣惊骇,立法大臣颤声:“陛下!此乃万世箴言,岂可毁弃!”

  萧玦抬眸,目光冷而深:“你们要写的,不是她的遗言,是这个时代的常识。”

  三日后,新稿出炉。

  全篇无一处提及姓名,却处处是她的影子——农妇提议的“病秧共护制”,工匠设计的“轮工记功簿”,甚至市井小儿编的“换物歌谣”,皆被纳入条文,织成一张细密而坚韧的治理之网。

  边陲驿站,白砚接过抄本,翻开最后一页,火光映照下,他低声念出那句结语:

  “所谓识学,不过是教会我们——终于敢自己想。”

  雪还在下。

  太极殿顶,风穿廊而过,吹动一方残破帷幔。

  一道身影悄然登临,立于最高处了望台,手中捧着一只粗陶碗,碗壁粗糙,釉色斑驳,像是出自孩子之手。

  他缓缓将其倒扣于地。

  碗底沾雪,隐约可见两个刻痕深深的字——自由。

  远处,传来窸窣扫雪声,一下,又一下,仿佛叩击着整个王朝苏醒的脉搏。

  清明雨夜,寒意如针,刺透层层宫墙。

  萧玦独自立于太极殿顶的了望台,黑袍裹身,像一尊自古便矗立于此的石像。

  檐角铜铃在风中轻颤,声如低语,却无人听懂。

  他手中捧着那只粗陶碗——釉色斑驳,边缘粗糙,是苏识生前唯一留下的、真正属于“人”的痕迹。

  孩子手作,笨拙却温热,仿佛还存着一丝她指尖的余温。

  他缓缓蹲下,将碗底朝天,轻轻倒扣于湿冷的青砖之上。

  “自由”二字,深深刻在碗底,此刻隐入黑暗,如同沉入时间之渊。

  雨水顺着碗沿滑落,像是无声的祭奠。

  远处,扫雪声窸窣传来,节奏缓慢而坚定,一下,又一下,敲在寂静的夜里。

  忽然,有童声起于街角,清亮如泉:

  “别找识夫人……”

  话音未落,整条长街仿佛被唤醒。

  家家户户的窗棂后,有人轻声接上:

  “……她忙着看春天来了。”

  声音零星而起,却迅速连成一片,不齐整,却真诚;无指挥,却共鸣。

  歌声散入风中,不再属于任何人,也不再需要归属。

  它只是存在,像空气,像雨,像这悄然复苏的夜。

  萧玦闭目。

  心口那处空了十一年的地方,终于不再疼痛,而是泛起一种近乎释然的平静。

  他从怀中取出一只乌木密匣,小小不过掌心,却重若千钧。

  这是他从未示人、也从未开启的最后遗物——那枚锈迹斑斑的游戏存档纽扣。

  他曾握着它,在无数个深夜凝视,幻想若真有“读档”一说,是否能回到她还在的那一刻。

  但他终究没有按下去。

  因为她说过:“人生不能断档,所以每一步,才叫选择。”

  他将纽扣轻轻放在倒扣的碗口之上。

  金属与粗陶相触,发出极轻的一响,像是告别。

  风忽起。

  一声微不可察的滚落,钮扣自碗沿滑下,坠入砖缝深处,再也寻不见。

  他没有低头去找。

  有些东西,本就不该被攥在手里。

  次日黎明,江雾弥漫。

  白砚立于长江渡口,蓑衣沾露,身影孤绝。

  他解下披风,露出内衬最后一块尚可辨认的字迹——“允许世界不必被理解”。

  笔迹已淡,墨色浸染布纹,像一句临终遗言。

  他剪下那一角,指尖微顿,随即叠成一只纸鸢。

  线尽时,放飞。

  纸鸢腾空而起,逆着晨光,如魂归苍茫。

  可不过片刻,一道疾风撕裂长空,将它骤然扯碎。

  碎片纷扬,如雪落江面。

  其中一片,悠悠飘落江畔学堂。

  正落在一名幼童摊开的作业本上。

  孩子拾起,见上面写着“不必被理解”五字,歪头思索良久,忽然提笔,在下方添了一句:

  “但我可以试着懂。”

  窗外春风拂面,柳枝初绽嫩芽。

  远处山道上,不知谁先起头,稚嫩歌声再度响起,无人领唱,却人人会和。

  而江流奔涌,载着无数倒扣之碗的倒影,流向无名之海。

  城中某户人家门前,扫帚停驻雪堆之上,主妇望着巷口,忽道:“今年的雪……好像不太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