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她不在的地方,才叫天下-《李言李语》

  三日后,礼部尚书跪在御前,双手捧着一封烫金国书,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北境使节团已至京畿三十里外,其正使亲口言明——此行非为朝贡,只为瞻仰‘识夫人纪念馆’。”

  殿内一片死寂。连廊下铜壶滴漏的水声都显得刺耳起来。

  萧玦端坐龙椅之上,指尖轻轻摩挲着扶手上的龙鳞纹路,神色未动,仿佛听的不过是一桩寻常外务。

  唯有近身太监察觉,他袖中那只手微微一顿,指甲在掌心划出一道浅痕。

  识夫人。

  这个名字如今在宫中几乎无人提起。

  尚宫局早已荒废,连牌匾都被拆去烧了冬柴。

  冷宫那口旧井倒是被人悄悄修整过,青石围栏新砌,香炉供果日日更换,俨然成了隐秘祭所。

  有人说是老宫人念旧,也有人说,是民间信徒暗中操办。

  可萧玦知道——她从不立庙,不收香火。

  若真有谁想纪念她,只会让她失望。

  他缓缓起身,黑袍垂地,无声无息:“召使节于偏殿相见,茶待即可,不必提其余。”

  退朝后,天色将暮。

  萧玦独自策马出宫,未带仪仗,未遣通报,只一人一骑,踏过残雪覆盖的宫道,直奔尚宫局废墟。

  这里曾是她执掌六尚、调度宫务的地方。

  如今梁塌墙倾,枯藤缠柱,唯有几片焦黑的账册残页随风翻飞,像不肯安息的灵魂。

  他在断壁间站定,抬眼四顾,忽而抬手,示意随行工匠取来一方青石。

  “立碑。”他说。

  工匠不敢问为何,只得动手。

  石料粗粝,刀锋切入时发出刺耳刮响。

  第一遍刻下“识夫人之墓”,萧玦摇头;第二遍改成“苏氏安息之所”,仍不动容;第三遍仅留“此处无人”,终于点头。

  可下一瞬,他亲自执凿,一寸寸将字迹磨平。

  寒风吹动他的衣袂,碎石簌簌落地。

  最终,那块石碑只剩一片粗糙灰面,映着铅灰色天空,空无一字,却似载尽千言。

  “若他们问起,”他淡淡开口,声音轻得像自语,“就说这里什么都没有——连忘记都还太早。”

  话音落时,一只乌鸦掠过残檐,啼了一声,远去不见。

  与此同时,北境驿馆深处,烛火微摇。

  白砚如影潜入,斗篷兜帽遮住面容,脚步轻如落叶。

  他目标明确——正是房中那本《识夫人言行录》。

  书皮斑驳,似经年流转,实则江南私坊新印,墨香未散。

  封面绘着一位模糊女子侧影,题词肃穆:“启智之光,济世之灯”。

  他翻开一页,赫然是她当年在尚宫局训导小宫女的话:“人心如棋局,走一步要看三步,但最要紧的是——先看清谁在执子。”

  只是原文已被润饰成箴言:“识夫人曰:观势者明,顺势者达,制势者王。”

  白砚冷笑,取出随身炭笔,一夜之间,悄然改遍全书。

  “她说”尽数改为“有人记”;

  “其言曰”换作“或谓之”;

  “识夫人曾教”变成“古有传法云”……

  每一处改动都不动声色,却彻底斩断了个人崇拜的链条。

  不是抹去思想,而是剥离神格。

  次日清晨,他悄然离馆,不留痕迹。

  数日后,边贸集市竟出现此书翻抄本,版本五花八门,错漏百出。

  有的说识夫人出身尼寺,有的称她乃海外仙岛来客;更有儒生据此争辩“止观之道究竟属哪家学派”,吵得不可开交。

  争论越烈,她的名字反而越淡。

  人们不再追问她是何人,开始思索她留下了什么。

  京畿蝗灾爆发那夜,暴雨倾盆。

  御史台连夜上奏,怒斥乡民“擅自结社,抗赋不纳”。

  萧玦看罢奏折,只命人备轿赴御园。

  池中群鸭争食,扑翅啄斗,水花四溅。

  他指着那一池混乱,问御史:“你看它们争食时乱作一团,可曾见哪一只独占水面?”

  御史怔住。

  “天下之势,如水流自然。堵不如疏,控不如引。”萧玦转身,拂袖下令,“凡民自合议而行者,皆准试行三载,报备备案即可。”

  诏令下达当夜,白砚巡行至城郊。

  田埂之上,火堆点点如星。

  不是祭祀,不是祈福,而是依照《止观录·虫害篇》所载“火诱法”——夜间燃火,诱杀趋光成虫。

  农夫们按田亩分组轮守,妇孺持竹竿拍打低飞蝗群,孩童敲锣惊扰巢穴。

  远处山坡上,几个少年正围坐背诵口诀:

  “察势,知其来路;顺势,断其粮道;制势,以火破群……”

  声音稚嫩,却一字不差。

  白砚蹲在田头,望着那跳跃的火焰映照在一张张疲惫却坚定的脸庞上,忽然觉得胸口发闷。

  这不像信仰,倒像是——传承。

  就像当年那个总在清晨扫雪的姑姑,一边哼着荒腔走板的童谣,一边把复杂的权谋化成一句句顺口溜,教给最卑微的小宫女。

  他闭了闭眼,再睁眼时,嘴角竟浮起一丝极淡的笑。

  原来她早就知道——

  只要方法留下,人就不必被记住。

  某日清晨,禁军例行巡查太极殿前广场。

  一名小校忽然停步,瞳孔骤缩。

  青砖地上,不知何时被人用灰烬画出一个歪斜笑脸。

  眼睛一大一小,嘴角高高扬起,像是在嘲笑整个世界的庄严与沉重。

  与孤岛炭笔涂鸦,如出一辙。

  禁军哗然,封锁现场,彻查监控司记录。

  可所有巡防路线、夜值名单、宫门进出皆无异常。

  唯监控司呈报——昨夜子时三刻,东角楼更香熄灭七息,期间无人值守。

  某日清晨,太极殿前青砖泛着微湿的寒光,霜气未散。

  一名洒扫宫人刚提帚出门,忽见广场中央赫然印着一个歪斜笑脸——用灰烬勾画而成,线条稚拙却刺目:一只眼大如铜铃,一只眼眯成缝,嘴角高高扬起,仿佛嘲弄这九重宫阙、万钧威仪。

  他僵在原地,帚柄“啪”地落地。

  禁军闻讯蜂拥而至,封锁四门,调阅监控司夜巡记录。

  查遍宫门进出、值更轮班、灯火点数,竟无一人可疑。

  唯有东角楼守更老卒颤声禀报:“昨夜子时三刻,更香熄了七息……我换岗时,瞥见一道黑影跃过屋脊,手中似握陶片。”

  众将面面相觑,皆知此等轻功已入化境,非江湖顶尖高手不能为。

  正欲上报天听,内侍匆匆来传圣谕:“不必追查,清扫暂缓。”

  萧玦亲至,已是日午。

  阳光斜照,灰痕渐淡,那笑脸像即将消融的梦魇。

  他缓步走近,玄色龙袍垂地无声,俯身拾起一片枯叶,轻轻盖住笑脸一角,遮去那只狞笑的大眼。

  “你若真想藏,就不该画第二次。”他低语,声音轻得几乎随风散去。

  风掠过空旷广场,卷起余灰,如魂归虚无。

  转身刹那,袖中滑出半枚铜铃残片——锈迹斑斑,边缘崩裂,唯内壁刻有极细小的“识”字暗纹。

  那是多年前孤岛火场废墟中,唯一未被焚尽之物。

  他曾亲手将其封入密匣,如今却不知何时又藏于袖间。

  残片坠地,被一阵冷风卷入墙缝,倏忽不见。

  此后三日,宫中再无异动。

  可每到子时,各宫檐角总会莫名出现一撮冷灰,不多不少,刚好绘出半只眼睛或一段弧线。

  有人惶恐上报,萧玦只道:“风尘罢了,莫惊扰百姓。”

  民间却悄然流传——识夫人未死,只是换了方式活着。

  直至冬至前夜,东海渔村有老叟冒雪进京,献上一枚珊瑚包裹的金属纽扣。

  其形如古玩,嵌于深海红珊瑚之中,据言是随巨浪冲上礁滩,渔网三次捕获皆自行断裂,第四次才得以取回。

  大理寺审验数日,无法辨明来历,唯触之微温,似蕴生机。

  百官议定,请列为“圣物”,供奉太庙,以彰天眷。

  萧玦静坐御书房良久,烛火摇曳映着他冷峻侧脸。

  最终只吐一句:“熔了。”

  工匠当场熔铸,铜汁沸腾,浇入粗模,成型不过一枚寻常门钉。

  次日,此钉钉入京城南巷最破败的一户修坊大门——那里住着残疾老兵、孤寡妇孺,连年拖欠赋税,朝廷早欲拆屋建驿。

  谁也没想到,当夜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那扇摇摇欲坠的木门下,竟陆陆续续来了数十百姓,披蓑戴笠,默立檐下。

  不烧香,不叩首,也不言语,只是静静站着,仿佛守护某种不可言说的契约。

  白砚现身街角暗影,斗篷已被雨水浸透。

  他望着门钉上滴落的水珠,在昏黄灯笼下宛如泪痕,忽然解下披风,覆在一哆嗦的老妪肩头。

  “她烧的不是名字,”他低声自语,像是说给黑夜听,“是我们对答案的执念。”

  话音未落,远处巷口传来熟悉的扫雪声。

  有人哼起荒腔走板的小调:

  “别找识夫人……”

  一声起,百声应。

  整条街的人都轻轻接上了尾句:

  “……她忙着看春天来了。”

  歌声飘散在风雪里,温柔而坚定,如同根须扎进冻土。

  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方群山深处,某县学宫旁,一座废弃祠堂前,每日晨昏总有一群人悄然聚集。

  他们不焚香,不设像,每人捧一只空碗,面向东方静坐。

  有人说,夜里能听见碗中低语,如风穿隙,如泉滴石。

  县令起初一笑置之。

  直到某夜巡查,亲眼见满堂空碗齐齐震颤,碗底竟浮现出同一行湿痕——

  墨迹未干,字不成句,却分明带着旧年尚宫局奏章特有的折角笔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