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日,朝阳初升,金光破云,洒在大靖王朝每一座城池的屋檐之上。
京中太学广场上,鼓声震天,百官列席,百姓围观,孩童手持竹简,齐声诵读新律。
《施政六律》正式颁行。
礼官宣读诏书:“一曰观察权属公——凡目之所及,皆可析之;二曰判断责归吏——断案定策,须依推演之据;三曰追溯不得溯创始——功成不必在我,名灭亦不追咎。”
每一条宣出,台下便有士子振臂高呼,寒门学子泪流满面。
这不只是律法,更是一道撕开千年门阀垄断的裂口。
而在全国各地学堂,同一时刻,一场名为“焚名祭”的仪式悄然举行。
火盆燃起,学生们将旧教材投入烈焰。
那些曾被奉为圭臬的圣贤名字、宗师头衔,在火焰中化作飞灰。
一位老夫子站在讲台前,颤声道:“今日焚者非智,而是神像。从今往后,识学不再拜人,只信逻辑。”
风卷残页,灰烬如雪飘散。
然而就在这万民同庆之际,北疆戍营的夜却格外寂静。
篝火旁,一群满脸风霜的士兵围坐一圈,手中传阅着一本破旧小册。
封面无字,边角磨得发白,仿佛经年握于掌心。
翻开内页,竟全是空白。
唯有每章起始处,印着一枚褪色的指印,暗红如血,又似干涸已久的朱砂。
“这是‘哑识本’。”一个缺了半根手指的老兵低声说,声音像是从冻土里挖出来的,“破铃婆婆留下的。她说,看得懂的人,不用教;看不懂的,是因为心里太吵。”
年轻士兵皱眉:“那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老兵没回答,只是把册子递给他,目光沉沉:“你昨晚值哨时,有没有发现西坡那个新来的校尉,每次查岗都刻意绕开第三段墙?”
“有啊,我以为他偷懒。”
“不,”老兵冷笑,“那是塌方隐患点。他不是躲懒,是在避责。上级没下令修缮,他若上报,反被说是动摇军心。所以他装作不知——这是典型的‘责任规避型行为模式’,你在‘识理课’上学过。”
年轻人猛然睁眼。
老兵拍了拍他的肩:“现在再看这本‘空书’,还觉得它没用吗?”
那枚指印,仿佛忽然有了温度。
与此同时,西京城外三十里,一座废弃驿站孤零零立于荒原。
风吹破门板,沙石滚过斑驳墙壁。
萧玦勒马停驻,玄袍猎猎,眉峰微动。
墙上不知何时被人刻下一首童谣:
姑姑洗碗水泼街,
溅起全是旧脚印。
刀藏瓷底磨三年,
一声响,碎满宫灯。
他盯着那字迹良久,指尖轻轻抚过凹痕,仿佛能触到刻字之人呼吸的节奏。
“拓下来。”他淡淡下令。
随行文书立刻上前摹写。
萧玦转身欲走,忽又止步,低语:“她当年最爱说一句话——‘最危险的不是看不懂局势,是以为自己看懂了。’”
回宫当夜,紫宸殿烛火通明。
陈九被召入内廷,尚未来得及行礼,便见皇帝展开一幅巨大舆图,铺满整张御案。
图上密布红点,标注着全国三十余处“识学实践点”:北至雁门讲舍,南抵琼州义塾,东达蓬莱渔学,西接玉门思坊……皆是民间自发设立的讲习之所。
“你看这些位置。”萧玦声音冷得像冰。
陈九凝视片刻,心头骤然一紧:“它们……排列有序。”
“不是有序。”萧玦指尖划过几处关键节点,连成一线,“是阵型。”
陈九瞳孔猛缩——那分明是一个倒置的“影”字结构,暗合北斗七星方位,正是当年苏识亲手布下的影阁情报网核心布局!
而如今,这些点位不仅存在,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彼此呼应,传递信息,组织讲学者轮替流动,甚至共享一套隐秘的编码体系。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萧玦缓缓抬头,“有人在引导。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
陈九喉结滚动:“可陛下……小荷已隐退,识见局也已改制,谁能……”
“我不知道是谁。”萧玦打断他,目光如刃,“但我知道,这套系统,从来就不是从零开始的。它只是换了件衣服,重新走上了棋盘。”
殿外忽起一阵风,吹得帘幕翻飞,烛火摇曳。
萧玦望着地图上那一枚枚红点,宛如星辰复燃,低声呢喃:“她教我最后一课时说:真正的权力,不在朝堂之上,而在人心之间。只要有人还会思考,她的局,就永远不会结束。”
数日后,京城平静如常。
直到某日清晨,一名内阁大学士在上朝途中突然失态,跪地痛哭,口中反复念叨:“我不是坏人……我只是想活得明白一点……”
紧接着,又有三位重臣接连出现异状:或喃喃自语,或举止僵硬如傀儡,言语间竟全是对某个“青铜面具之人”的忏悔与依赖。
御医束手无策,刑部秘密调查,却发现这些人曾在数月前,分别秘密求见一位戴傩面的心理调理师……
而那位“傩面先生”,至今无人见过真容。
第220章 面具之下,是人心还是局?
青铜面具案爆发第七日,京城风声鹤唳。
三名内阁重臣、两名御史台要员接连在朝会上失态,或跪地痛哭,或僵立如木,口中反复念叨着“我不是坏人”“我只想活下去”,言语混乱却句句指向同一个神秘存在——那位戴青铜傩面的“心理调理师”。
更诡异的是,他们行为模式竟高度一致:左手无意识摩挲右腕内侧,仿佛在回应某种隐秘指令。
刑部秘密提审侍从,顺藤摸瓜,追踪至西华门外一处废弃民宅。
宅中空无一人,唯有一面铜镜悬于墙头,镜背刻着古老符文,似傩戏图腾,又像某种密码。
线索断在此处,再无进展。
直到一名影卫副统领在翻查旧档时,无意发现一条尘封记录:三年前,苏识曾以“识理实验”为名,申请调阅《大靖官吏心理偏误档案》,批注中赫然写着:“情绪操控非神迹,乃行为预设与认知诱导之合流。”
萧玦闻讯,当即下令封锁影阁旧址。
夜雨如织,宫灯昏黄。
禁军破开影阁地底密道入口时,石门早已锈蚀,却未上锁。
火把照进幽深通道,空气里弥漫着陈年墨香与铁锈味交织的气息。
墙壁两侧留有暗格,空荡荡的,唯有尽头一间小室尚存物件——一座奇异装置静置于石台之上。
它由三部分构成:一只裂口铜铃,一樽倒置沙漏,一面打磨极光的凹面铜镜。
机关嵌于底座,似可旋转联动。
当工匠小心翼翼拨动齿轮,铜铃轻颤,沙漏开始流动,镜面竟缓缓浮现出一张扭曲的人脸轮廓——先是愤怒,继而悲恸,最后化作诡异微笑。
萧玦站在镜前,目光冷峻如霜。
忽然,镜中光影微动,在情绪脸谱切换的间隙,一行细若蚊足的小字悄然浮现:
“你以为我在教人识人?不,我在教人藏己。”
他瞳孔骤缩。
这不是苏识的笔迹,却带着她惯用的逻辑陷阱——先让你相信答案,再用反问颠覆认知。
这句话不是解释,是警告;不是终结,而是开端。
她从未真正离开。
她只是把自己拆解成规则、习惯、思维路径,藏进了每一个“识学”的实践者心中。
那些自发讲学的民间塾师,那些能看穿官员微表情的驿卒马夫,那些用逻辑推演代替盲从的寒门学子……他们不是继承者,他们是她的载体。
而这场“面具案”,根本不是失控,是一次精准的压力测试。
她在试这个王朝,能不能承受“人人皆可识人”的代价。
萧玦指尖抚过铜镜边缘,触到一道细微刻痕。
放大查验,竟是一个极简符号——形如碗口,内有一点星芒。
他猛地想起什么。
春社祭当日,他曾命人彻查所有参与仪式的执礼人员名录。
其中一名负责清洗祭器的杂役姑姑,登记名为“小荷”,籍贯空白,去向未录。
而据太学老仆回忆,那人洗碗时动作极慢,每一只陶碗都反复擦拭三次,像是在传递某种节奏信号。
洗碗水泼街,溅起全是旧脚印。
原来不是诗,是坐标。
他转身疾步而出,黑袍翻卷如鸦翼。
一声令下,影卫倾巢出动,追查全国范围内近三个月内所有使用“傩面”道具的戏班、巫祝、游方术士。
然而,一切线索如同被风吹散的灰烬,杳无踪迹。
七日后,清明雨夜。
萧玦独自登上紫宸宫最高观星台。
雨水顺着飞檐滴落,京城万家灯火在雾中晕染成片片光斑。
他掌心紧握一枚旧物——那是一颗铜制纽扣,形似游戏存档键,曾是苏识贴身携带之物,也是她穿越后唯一无法解释的“异世信物”。
他凝视良久,终是松开手指。
风起,纽扣滚落栏杆,坠入无边黑暗,连一丝回响也未留下。
千里之外,江南渡口。
江雾弥漫,细雨无声。
小荷解开缆绳,轻轻一推,孤舟滑入流水。
船头摆着一只洗净的粗陶碗,清水盈盈,倒映漫天星河。
她望着皇宫方向,低语轻如叹息:
“我不是走了,是把自己活成了你们看不见的规矩。”
船影渐远,水波不兴。
而在京城某处静室,公众识见局编审处正连夜校对《实务案例汇编》初稿。
烛火摇曳,书页翻动,笔尖沙沙作响。
一名编修忽顿住手,眉头微皱。
他翻开中段一页,只见目录上赫然列着一则新增案例:
“陇右驿站马夫识破假驿丞”
京中太学广场上,鼓声震天,百官列席,百姓围观,孩童手持竹简,齐声诵读新律。
《施政六律》正式颁行。
礼官宣读诏书:“一曰观察权属公——凡目之所及,皆可析之;二曰判断责归吏——断案定策,须依推演之据;三曰追溯不得溯创始——功成不必在我,名灭亦不追咎。”
每一条宣出,台下便有士子振臂高呼,寒门学子泪流满面。
这不只是律法,更是一道撕开千年门阀垄断的裂口。
而在全国各地学堂,同一时刻,一场名为“焚名祭”的仪式悄然举行。
火盆燃起,学生们将旧教材投入烈焰。
那些曾被奉为圭臬的圣贤名字、宗师头衔,在火焰中化作飞灰。
一位老夫子站在讲台前,颤声道:“今日焚者非智,而是神像。从今往后,识学不再拜人,只信逻辑。”
风卷残页,灰烬如雪飘散。
然而就在这万民同庆之际,北疆戍营的夜却格外寂静。
篝火旁,一群满脸风霜的士兵围坐一圈,手中传阅着一本破旧小册。
封面无字,边角磨得发白,仿佛经年握于掌心。
翻开内页,竟全是空白。
唯有每章起始处,印着一枚褪色的指印,暗红如血,又似干涸已久的朱砂。
“这是‘哑识本’。”一个缺了半根手指的老兵低声说,声音像是从冻土里挖出来的,“破铃婆婆留下的。她说,看得懂的人,不用教;看不懂的,是因为心里太吵。”
年轻士兵皱眉:“那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老兵没回答,只是把册子递给他,目光沉沉:“你昨晚值哨时,有没有发现西坡那个新来的校尉,每次查岗都刻意绕开第三段墙?”
“有啊,我以为他偷懒。”
“不,”老兵冷笑,“那是塌方隐患点。他不是躲懒,是在避责。上级没下令修缮,他若上报,反被说是动摇军心。所以他装作不知——这是典型的‘责任规避型行为模式’,你在‘识理课’上学过。”
年轻人猛然睁眼。
老兵拍了拍他的肩:“现在再看这本‘空书’,还觉得它没用吗?”
那枚指印,仿佛忽然有了温度。
与此同时,西京城外三十里,一座废弃驿站孤零零立于荒原。
风吹破门板,沙石滚过斑驳墙壁。
萧玦勒马停驻,玄袍猎猎,眉峰微动。
墙上不知何时被人刻下一首童谣:
姑姑洗碗水泼街,
溅起全是旧脚印。
刀藏瓷底磨三年,
一声响,碎满宫灯。
他盯着那字迹良久,指尖轻轻抚过凹痕,仿佛能触到刻字之人呼吸的节奏。
“拓下来。”他淡淡下令。
随行文书立刻上前摹写。
萧玦转身欲走,忽又止步,低语:“她当年最爱说一句话——‘最危险的不是看不懂局势,是以为自己看懂了。’”
回宫当夜,紫宸殿烛火通明。
陈九被召入内廷,尚未来得及行礼,便见皇帝展开一幅巨大舆图,铺满整张御案。
图上密布红点,标注着全国三十余处“识学实践点”:北至雁门讲舍,南抵琼州义塾,东达蓬莱渔学,西接玉门思坊……皆是民间自发设立的讲习之所。
“你看这些位置。”萧玦声音冷得像冰。
陈九凝视片刻,心头骤然一紧:“它们……排列有序。”
“不是有序。”萧玦指尖划过几处关键节点,连成一线,“是阵型。”
陈九瞳孔猛缩——那分明是一个倒置的“影”字结构,暗合北斗七星方位,正是当年苏识亲手布下的影阁情报网核心布局!
而如今,这些点位不仅存在,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彼此呼应,传递信息,组织讲学者轮替流动,甚至共享一套隐秘的编码体系。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萧玦缓缓抬头,“有人在引导。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
陈九喉结滚动:“可陛下……小荷已隐退,识见局也已改制,谁能……”
“我不知道是谁。”萧玦打断他,目光如刃,“但我知道,这套系统,从来就不是从零开始的。它只是换了件衣服,重新走上了棋盘。”
殿外忽起一阵风,吹得帘幕翻飞,烛火摇曳。
萧玦望着地图上那一枚枚红点,宛如星辰复燃,低声呢喃:“她教我最后一课时说:真正的权力,不在朝堂之上,而在人心之间。只要有人还会思考,她的局,就永远不会结束。”
数日后,京城平静如常。
直到某日清晨,一名内阁大学士在上朝途中突然失态,跪地痛哭,口中反复念叨:“我不是坏人……我只是想活得明白一点……”
紧接着,又有三位重臣接连出现异状:或喃喃自语,或举止僵硬如傀儡,言语间竟全是对某个“青铜面具之人”的忏悔与依赖。
御医束手无策,刑部秘密调查,却发现这些人曾在数月前,分别秘密求见一位戴傩面的心理调理师……
而那位“傩面先生”,至今无人见过真容。
第220章 面具之下,是人心还是局?
青铜面具案爆发第七日,京城风声鹤唳。
三名内阁重臣、两名御史台要员接连在朝会上失态,或跪地痛哭,或僵立如木,口中反复念叨着“我不是坏人”“我只想活下去”,言语混乱却句句指向同一个神秘存在——那位戴青铜傩面的“心理调理师”。
更诡异的是,他们行为模式竟高度一致:左手无意识摩挲右腕内侧,仿佛在回应某种隐秘指令。
刑部秘密提审侍从,顺藤摸瓜,追踪至西华门外一处废弃民宅。
宅中空无一人,唯有一面铜镜悬于墙头,镜背刻着古老符文,似傩戏图腾,又像某种密码。
线索断在此处,再无进展。
直到一名影卫副统领在翻查旧档时,无意发现一条尘封记录:三年前,苏识曾以“识理实验”为名,申请调阅《大靖官吏心理偏误档案》,批注中赫然写着:“情绪操控非神迹,乃行为预设与认知诱导之合流。”
萧玦闻讯,当即下令封锁影阁旧址。
夜雨如织,宫灯昏黄。
禁军破开影阁地底密道入口时,石门早已锈蚀,却未上锁。
火把照进幽深通道,空气里弥漫着陈年墨香与铁锈味交织的气息。
墙壁两侧留有暗格,空荡荡的,唯有尽头一间小室尚存物件——一座奇异装置静置于石台之上。
它由三部分构成:一只裂口铜铃,一樽倒置沙漏,一面打磨极光的凹面铜镜。
机关嵌于底座,似可旋转联动。
当工匠小心翼翼拨动齿轮,铜铃轻颤,沙漏开始流动,镜面竟缓缓浮现出一张扭曲的人脸轮廓——先是愤怒,继而悲恸,最后化作诡异微笑。
萧玦站在镜前,目光冷峻如霜。
忽然,镜中光影微动,在情绪脸谱切换的间隙,一行细若蚊足的小字悄然浮现:
“你以为我在教人识人?不,我在教人藏己。”
他瞳孔骤缩。
这不是苏识的笔迹,却带着她惯用的逻辑陷阱——先让你相信答案,再用反问颠覆认知。
这句话不是解释,是警告;不是终结,而是开端。
她从未真正离开。
她只是把自己拆解成规则、习惯、思维路径,藏进了每一个“识学”的实践者心中。
那些自发讲学的民间塾师,那些能看穿官员微表情的驿卒马夫,那些用逻辑推演代替盲从的寒门学子……他们不是继承者,他们是她的载体。
而这场“面具案”,根本不是失控,是一次精准的压力测试。
她在试这个王朝,能不能承受“人人皆可识人”的代价。
萧玦指尖抚过铜镜边缘,触到一道细微刻痕。
放大查验,竟是一个极简符号——形如碗口,内有一点星芒。
他猛地想起什么。
春社祭当日,他曾命人彻查所有参与仪式的执礼人员名录。
其中一名负责清洗祭器的杂役姑姑,登记名为“小荷”,籍贯空白,去向未录。
而据太学老仆回忆,那人洗碗时动作极慢,每一只陶碗都反复擦拭三次,像是在传递某种节奏信号。
洗碗水泼街,溅起全是旧脚印。
原来不是诗,是坐标。
他转身疾步而出,黑袍翻卷如鸦翼。
一声令下,影卫倾巢出动,追查全国范围内近三个月内所有使用“傩面”道具的戏班、巫祝、游方术士。
然而,一切线索如同被风吹散的灰烬,杳无踪迹。
七日后,清明雨夜。
萧玦独自登上紫宸宫最高观星台。
雨水顺着飞檐滴落,京城万家灯火在雾中晕染成片片光斑。
他掌心紧握一枚旧物——那是一颗铜制纽扣,形似游戏存档键,曾是苏识贴身携带之物,也是她穿越后唯一无法解释的“异世信物”。
他凝视良久,终是松开手指。
风起,纽扣滚落栏杆,坠入无边黑暗,连一丝回响也未留下。
千里之外,江南渡口。
江雾弥漫,细雨无声。
小荷解开缆绳,轻轻一推,孤舟滑入流水。
船头摆着一只洗净的粗陶碗,清水盈盈,倒映漫天星河。
她望着皇宫方向,低语轻如叹息:
“我不是走了,是把自己活成了你们看不见的规矩。”
船影渐远,水波不兴。
而在京城某处静室,公众识见局编审处正连夜校对《实务案例汇编》初稿。
烛火摇曳,书页翻动,笔尖沙沙作响。
一名编修忽顿住手,眉头微皱。
他翻开中段一页,只见目录上赫然列着一则新增案例:
“陇右驿站马夫识破假驿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