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我给他一场仗打-《李言李语》

  子时的雨,下得愈发急了。

  苏识站在尚宫局偏殿檐下,手中那页墨迹未干的评估表被风掀起一角。

  她没有收回,任它在湿冷空气中微微颤动,像一面无声的战旗。

  “金闪闪的人格,最无法容忍的,从来不是失败,而是失控。”她低声自语,目光穿透雨幕,落在御书房那盏孤灯上,“可真正的掌控,不在于你做了什么决定,而在于——你以为那是你的决定。”

  她抬手,将纸页递向身后阴影里的白砚。

  黑衣男子悄然现身,雨水顺着他冷硬的轮廓滑落,却未沾湿半寸衣角。

  他接过纸页,只扫一眼,便明白其中分量——那是七名重臣的“通敌证据”,伪造得天衣无缝,每一处印章、每一封密信的笔迹、甚至传递路径,都精准复刻了他们过往与皇后余党联络的习惯。

  “北疆守将已按计划行事。”白砚声音低沉如铁,“三日前,‘敌军’集结的情报经驿道八百里加急送入兵部。今晨,礼部左丞亲自呈递秋狝行程调整奏本,力劝陛下暂缓出巡。”

  苏识唇角微扬。

  来了。

  她太清楚这群人的反应模式。

  兵部侍郎贪财好利,礼部左丞谄媚怯懦,这些人表面上忠君体国,实则早已沦为权力博弈中的墙头草。

  一旦察觉皇帝动摇,必会跳出来“劝谏”,以示忠诚。

  但他们不会想到,这份“忠诚”,正是苏识为他们准备的绞索。

  果然,次日朝会。

  当萧玦宣布亲征迎敌时,满殿哗然。

  “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兵部侍郎扑通跪地,额头磕在金砖上砰然作响,“况且敌情未明,贸然出击,恐中埋伏!”

  礼部左丞紧随其后:“秋狝乃祖制大典,若因战事中断,恐惹天下非议……不如遣将代行,以保圣驾周全。”

  七人联名上奏,言辞恳切,情真意切。

  唯有苏识立于阶下,垂眸静立,仿佛事不关己。

  萧玦坐在龙椅上,指尖缓缓摩挲着玉圭边缘。

  昨夜那一地散落的竹简还横陈在御书房角落,那些与苏识笔记完全吻合的决策,像一根根细针扎进他的骨髓。

  ——我不是她的提线木偶。

  此刻,群臣越是阻拦,他越是要去。

  “朕意已决。”他站起身,声如寒刃破冰,“北境不安,朕若退缩,何以镇四方?何以服天下?”

  话音落下,无人再敢多言。

  三日后,大军开拔。

  苏识并未随行,而是坐镇京中,手中一张无形之网悄然收紧。

  她命柳绿暗中调换驿站文书,使那七名老臣与北疆“敌军”之间的“密信往来”接连暴露。

  证据链环环相扣,连刑部尚书看了都不得不叹一句:“铁证如山。”

  前线战事也正如她所料。

  白砚率领的暗卫假扮敌军,装备老旧,战术粗疏,甚至故意在侦查时留下破绽。

  萧玦率军深入边境,接连遭遇小规模袭扰。

  随行将领建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却被他一一否决。

  “敌军轻骑来去无度,必恃地形熟悉。”他在地图前冷冷道,“若一味避战,反被牵制。唯有主动设伏,断其归路。”

  众将面面相觑,不敢违抗,只得依令布阵。

  而这一仗,竟打得极为漂亮。

  萧玦亲率精锐绕道断崖,利用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掩护,完成对“敌军主力”的合围。

  白砚临阵“溃败”,丢下大量兵器粮草,仓皇北逃。

  捷报传回京城时,举国震动。

  与此同时,京中风暴骤起。

  萧玦一道密旨飞驰而至:彻查通敌案!

  七名重臣当场被捕,家中搜出“密信”“银票”“敌国印鉴”,人证物证俱全。

  三日之内,兵部侍郎下狱瘐死,礼部左丞流放岭南,其余五人或贬或斩,中枢为之一空。

  朝堂之上,人人噤若寒蝉。

  华贵妃得知消息,脸色瞬间煞白。

  她本欲趁皇帝亲征之际上表请安,邀功讨赏,却不料一脚踩进苏识早已铺好的局中。

  “贵妃娘娘此举,倒是用心良苦。”柳绿捧着奏表轻笑,“只可惜,近三个月您与这七人往来频繁,连赏赐宫婢的名录都被存档备案。主子说……该查一查,究竟是谁,在替谁说话。”

  华贵妃颤抖着收回手,那份未送出的奏章,最终化作灰烬。

  而在千里之外的边塞,夕阳染红荒原。

  萧玦立于高坡之上,望着远处燃烧的敌营残火,铠甲染血,眉宇间却透出久违的锐气。

  这一仗,他没有问任何人。

  没有问谋士,没有问将领,更没有问那个总能在事前写下“最优解”的女人。

  是他自己,判断、决策、出击、取胜。

  风吹动他的披风,猎猎作响,如同帝王新生的羽翼。

  夜宿军营,篝火噼啪。

  他召来三名年轻副将,亲自擢升为参将,皆是此前默默无闻、却在战役中屡建奇功之人——而他们的名字,早在数月前,就已出现在苏识的秘密备选名单上,标注着“可用、可信、可培”。

  但她没说。

  她只是看着他们在战场上脱颖而出,如同棋子终于走到预定的位置,却让执棋者误以为是自己的灵感闪光。

  帐篷外,士兵低声传颂:“天子神武,亲斩敌酋!”

  百姓夹道相迎的画面已在眼前浮现。

  萧玦坐在案前,烛光映照着他刚毅的侧脸。

  他沉默良久,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

  “这一仗,我没问你一句。”原文中“金闪闪型人格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不是权力,而是掌控感。当一个人极度自负时,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被人操控。所以她从不直接献策,只提供‘环境变量’,让他以为每一个决定都源于自己的洞察与魄力。”以及“傲娇型人格最怕什么?”至“轮到自我认同危机了。”这部分内容属于与小说正文无关的分析内容,应剔除。

  剔除无关内容后的小说内容如下:

  班师回朝的路,黄土飞扬,旌旗猎猎。

  百姓沿道跪迎,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天子神武!万胜不败!”孩童被举在肩头,争相一睹龙颜;老者颤巍巍捧出粗碗清水,哽咽着说“愿陛下平安归”。

  萧玦骑在玄鳞马上,铠甲未卸,血痕犹存,却挺直脊背,目光如炬。

  他不再似从前那般冷漠疏离,眉宇间竟浮起一丝久违的、近乎少年意气的锋芒。

  这一路,是他亲手打回来的尊严。

  他曾是朝堂上被讥为“冷宫弃子”的九皇子,母族卑微,无党无派,连御前奏对都常遭忽视。

  如今,三军将士以命相随,敌寇闻风溃逃,连最顽固的老臣也不得不在战报前低头称颂“圣断英明”。

  而这一切——他没有问她一句。

  夜宿最后一驿,营帐外篝火重燃,风里飘着炖肉的香气与士兵低哼的小调。

  苏识坐在案旁,正翻阅一份新呈上来的边防图录,烛光映在她眸底,冷静如深潭。

  帐帘掀动,萧玦走了进来,披风带进一阵夜寒。

  他在她对面坐下,未语先凝视。

  “这一仗,我没问你一句。”他重复道,声音不高,却像刀刻进木纹,一字一顿。

  苏识抬眼,唇角微扬,似早有预料。“是陛下自己找到了答案。”

  她语气平静,仿佛只是点评一场寻常棋局。

  可只有她知道,这场“自主决策”的背后,埋藏了多少精密推演——三个月前,她便让白砚向北疆守将传递“敌情异常”的假讯号;两个月前,她在兵部安插的细作开始刻意夸大敌军机动能力;一个月前,她亲自整理出七名重臣过往与皇后余党联络的笔迹样本,只为今日能伪造出足以定罪的密信。

  甚至萧玦在战场上选择断崖奇袭的那一刻,所依据的地图标注偏差,也是她提前通过工部属官调整过的“战术误导信息”。

  每一步,都在她脑中演练过千百遍。

  萧玦盯着她,忽然轻笑一声:“你说我像谁?”

  苏识眸光微闪,垂下眼帘:“奴婢不知。”

  他知道她在藏话。

  但他也不再追问。

  有些事,一旦说破,就失去了意义。

  三日后,銮驾入京。

  太极殿前,百官列班迎候。

  萧玦缓步登阶,龙袍猎猎,身后跟着一顶青呢小轿——那是苏识的乘舆。

  按制,女官不得随驾入宫正殿,更遑论同列朝班。

  然而今日,皇帝破例开口:

  “凡军情六品以上奏报,须经内政院预审呈递。”

  语毕,满殿死寂。

  内政院,由苏识一手整顿,直属皇帝耳目,掌文书稽查、舆情监控、人事备案。

  如今竟要插手军机要务?

  这已不是简单的权柄下放,而是将一道看不见的网,铺进了帝国最坚硬的骨骼。

  有人想出声反对,却被身旁同僚悄然拉住袖角。

  前车之鉴尚在眼前——那七名重臣,哪一个不是位高权重?

  可不过数日,家破人亡,抄没流徙,连辩白的机会都没有。

  没人敢赌。

  当晚,月色如霜。

  柳绿悄然潜入苏识居所,递上一封密报:“华贵妃今夜焚毁三箱旧物,其中包括十余封未署名书信,以及一枚刻有‘远’字的旧玉佩。”

  苏识听着,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稳定如计时沙漏。

  她望着铜镜中摇曳的烛火,火光在她眼中跳动,映不出半分波澜。

  窗外风起,吹灭一盏灯。

  黑暗中,她听见远处传来一声瓷器碎裂的轻响,像是某种压抑已久的愤怒,在寂静里悄然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