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如刀,割裂了宫墙间的夜。
东宫的灯火,在漫天雪幕中显得格外孤冷。
那道奏表递进御前已有两日,太子自请贬责,言辞恳切,称“治下不严,妄动宫储,愧对君父厚恩”,愿辞监国之衔,闭门思过,以儆效尤。
满朝哗然,皆以为这场震动六宫的贡品私调案终于落下帷幕,太子终是低头认罪,权势崩塌。
皇帝览奏沉默良久,未加斥责,亦未允准,只将奏表压于案角,命礼部议处。
朝臣们揣测圣意,纷纷转向,风向悄然逆转。
可苏识站在内政院的烛光下,指尖划过一卷刚呈上来的文书流转登记簿,眉心微蹙。
“东宫近三日,夜间调阅兵防图七次,京营轮值表四次。”她低声念着,声音平静得近乎冷酷,“闭门思过?倒像是在排兵布阵。”
柳绿立于侧旁,脸色发白:“大人……这不合规矩。按律,失势皇子闭门期间不得接触军政要务,更别说调阅边军布防——这是死罪。”
“所以他不走明路。”苏识合上册子,目光沉静如渊,“他用的是‘旧档复阅’的名义,打着整理先帝遗卷的幌子,从枢密院借出副本。手续齐全,滴水不漏。”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前。
雪还在下,宫道上的灯笼被风吹得摇晃,光影斑驳地打在青石板上,像极了棋盘上的残局。
“太子不是败了。”她轻声道,“他是退到了暗处。”
柳绿心头一颤:“您的意思是……他还有后招?”
苏识没答,只是转身走向案台,提笔蘸墨,飞快写下几行字:“查太子府外围巡防变更记录,重点关注近半月夜间出入人员身份,尤其留意是否有退役军籍者混入‘家仆’名册。”
柳绿接过纸条,手心出汗:“若真如此,那便是蓄意谋逆……可证据呢?仅凭巡防变动,难动东宫根本。”
“证据会自己浮出来。”苏识眸光微闪,“人可以伪装悔过,但行为不会说谎。一个真正闭门思过的人,不会半夜三更盯着京营换防时间。”
三日后,柳绿深夜归来,披着一身寒霜,脚步急促。
“查到了!”她压低声音,将一份密报放在案上,“太子府新录十六名家仆,表面是南乡雇来的粗役,实则全是退役京营弓手,擅使弩机,曾隶属原右骁卫副统领赵崇武麾下。”
苏识眼神一凝:“赵崇武?先帝朝因私通藩将被革职流放的那个?”
“正是。此人乃太子乳母之弟,当年事发后便销声匿迹,江湖传言已死于流徙途中。但这十六人,皆为其旧部亲信,服役时多受其照拂。”
苏识指尖轻轻敲击案角,节奏缓慢而精准,如同推演一场必胜的棋局。
“藏兵于民……好一手金蝉脱壳。”她冷笑,“表面上交出权力,实则把刀藏进了扫地的仆人手里。等风头一过,一声令下,这些人便可悄然集结,里应外合——他要的不是翻盘,是一击毙命。”
殿外忽有黑影掠入,无声落地,是白砚。
他单膝跪地,掌中托着一张泛黄药方:“属下依计行事,扮作游医混入太子府外‘济安堂’药铺,购得此方。据掌柜说,这‘安神定魄汤’已为东宫连送七日,专供太子‘静心养性’之用。”
苏识接过药方,一眼扫过,唇角骤然扬起一抹讥诮。
“夜交藤……换成鬼臼汁?”她指尖点着其中一味药材,“这可不是养生方,是控人心智的毒饵。微量致幻,长期服用则神志涣散,易受暗示——他不是想让自己清醒,是想让皇帝不清醒。”
空气仿佛瞬间冻结。
柳绿倒抽一口冷气:“他……他想用药迷乱圣心?待皇上神志昏聩,再以‘清君侧’之名逼宫?”
“不。”苏识缓缓站起,眸中寒光似刃,“他是等皇帝自己‘病倒’,然后以孝子之名入侍汤药,顺势掌权。到时候,谁还能说他一句不是?”
白砚低声道:“九皇子已备妥暗卫三百,只待一声令下,即可夜袭太子府,搜出私兵,当场擒逆。”
苏识却摇头,语气冷静得可怕:“不能动。”
“为何?”白砚抬眼。
“因为现在动手,我们就是逼宫的罪人。”她踱步至窗前,望着远处东宫那片寂静的灯火,“太子装悔,皇帝犹豫,群臣观望——此刻若我们贸然出击,只会被视作趁虚而入、构陷储君。皇帝即便明知有异,也会为了制衡而保下太子。”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却更锋利:
“他退的不是步,是陷阱。而我们要做的,不是跳进去拆局,而是让他自己把陷阱掀开,摆在所有人面前。”
殿内陷入沉默。
风雪拍打着窗棂,像无数双窥视的眼睛。
良久,苏识忽然开口:“柳绿。”
“在。”
“去整理近三年宫中所有御药进呈记录,分类归档,尤其标注‘由东宫代进’者。”她唇角微扬,笑意却不达眼底,“另外,拟一份文书草稿,标题暂定……《节令养生与汤药安全刍议》。”
柳绿一怔,随即会意,
她明白了。
苏识不动刀,不兴师,却已在布一张更大的网。
而这张网的终点,不只是太子的命,更是整个深宫的规则。
风雪未歇,宫城如蛰伏的巨兽,静默中暗流汹涌。
苏识端坐于内政院偏殿,一盏青瓷灯映着她冷澈的眸光。
窗外,巡夜太监的铜铃声由远及近,又渐行渐远,仿佛这深宫的呼吸,缓慢而危险。
她手中握着的,是刚誊抄完毕的《宫中汤药稽查新规》——字字平和,句句无锋,却是一把藏在礼制外衣下的利刃。
“节令更迭,圣躬调养尤需谨慎……凡进御药食,须双吏合验,留样三日,以防误配或变质。”她轻声念着自己亲手拟定的条文,唇角微扬。
这不是谏言,是设局。
一个以“忠谨”为名、将太子逼至死角的阳谋。
翌日清晨,东宫药童照例捧着一盅“安神定魄汤”入宫侍奉。
汤色清亮,药香温润,一如往常。
可刚至乾清门外,两名新任稽查吏立刻上前拦下,依新规开匣取样,滴入试银针。
不过瞬息,银针由白转黑,继而泛出幽绿光泽——鬼臼汁,剧毒之物,微量即可扰神乱志。
药童当场瘫跪在地,口不能言。消息如惊雷炸开,六宫震动。
御前,太子跪于丹墀之下,额头抵地,声音颤抖:“药坊配药有失,儿臣监管不力,愿受罚俸半年,以赎其罪!”他语气恳切,姿态卑微,试图以“疏忽”二字轻描淡写揭过此事。
皇帝沉默良久,目光扫过案上那份墨迹未干的《稽查新规》,终是挥袖:“准。罚俸一年,闭门思过不得擅离府邸半步。”
退朝后,苏识立于廊下,望着东宫方向那片骤然黯淡的灯火,眼中无喜无悲。
她知道,这一击并未致命,却已斩断太子一条臂膀。
更妙的是,出手的不是她,而是“规矩”——她亲手重塑的规矩。
当夜,寒雾弥漫,周尚礼裹着厚重斗篷,脚步虚浮地踏入内政院侧门。
他面色惨白,双手颤抖,一见苏识便扑通跪倒:“苏提举……小人知罪!小人不能再瞒了!”
他语无伦次地交代:半月前,太子密召他入东宫密室,命其重刻“内务府采买总印”,用的是祖传玉章技法,几可乱真。
印成之后,藏于书房夹壁暗格,只待某日皇帝“病重”,太子以监国身份下令调粮调兵,伪造手谕,掌控京营。
“他说……只要事成,我便是从龙首功。”周尚礼嗓音发抖,“可我现在才明白,等那天到来,第一个被灭口的,就是我这个知情人……”
苏识静静听着,指尖轻轻摩挲茶盏边缘,神情竟有些悠然。
她缓缓抬眼,看向跪地瑟瑟发抖的男人,忽而一笑:“他信得过你,才让你活着;可他也忘了——活人比死人更怕失去。”
一句话,如冰锥刺骨。周尚礼浑身一颤,冷汗浸透里衣。
她起身,踱至窗畔,低声唤道:“白砚。”
黑影无声落地。
“去东宫夹壁,取印。不毁,不报,只拓三份,封存。”她语气温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利,“此物暂不掀,只待风起时,再作惊雷。”
白砚领命而去,身影没入夜色,如鬼魅般消失。
烛火摇曳,映照苏识侧脸,轮廓分明如刀刻。
她转身,望向不知何时已立于殿外廊下的萧玦。
男子一袭玄袍,眉目冷峻,风雪沾衣而不觉。
“他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她轻声道,声音几不可闻,却字字如钉,“其实,是走进了我画的牢。”
萧玦抬眸,与她视线相接,片刻后,微微颔首。
殿内寂静,唯有烛芯爆裂一声轻响。
苏识走回案前,翻开最新呈递的《宫中汤药稽查记录》,一页页翻过,神色如常。
直至某一页,她的指尖忽然一顿。
目光凝住——
皇帝近月所用“宁神散”,皆由御前女史陈砚秋亲自呈递,交接簿上,每一笔均有清晰签押:“已验”。
东宫的灯火,在漫天雪幕中显得格外孤冷。
那道奏表递进御前已有两日,太子自请贬责,言辞恳切,称“治下不严,妄动宫储,愧对君父厚恩”,愿辞监国之衔,闭门思过,以儆效尤。
满朝哗然,皆以为这场震动六宫的贡品私调案终于落下帷幕,太子终是低头认罪,权势崩塌。
皇帝览奏沉默良久,未加斥责,亦未允准,只将奏表压于案角,命礼部议处。
朝臣们揣测圣意,纷纷转向,风向悄然逆转。
可苏识站在内政院的烛光下,指尖划过一卷刚呈上来的文书流转登记簿,眉心微蹙。
“东宫近三日,夜间调阅兵防图七次,京营轮值表四次。”她低声念着,声音平静得近乎冷酷,“闭门思过?倒像是在排兵布阵。”
柳绿立于侧旁,脸色发白:“大人……这不合规矩。按律,失势皇子闭门期间不得接触军政要务,更别说调阅边军布防——这是死罪。”
“所以他不走明路。”苏识合上册子,目光沉静如渊,“他用的是‘旧档复阅’的名义,打着整理先帝遗卷的幌子,从枢密院借出副本。手续齐全,滴水不漏。”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前。
雪还在下,宫道上的灯笼被风吹得摇晃,光影斑驳地打在青石板上,像极了棋盘上的残局。
“太子不是败了。”她轻声道,“他是退到了暗处。”
柳绿心头一颤:“您的意思是……他还有后招?”
苏识没答,只是转身走向案台,提笔蘸墨,飞快写下几行字:“查太子府外围巡防变更记录,重点关注近半月夜间出入人员身份,尤其留意是否有退役军籍者混入‘家仆’名册。”
柳绿接过纸条,手心出汗:“若真如此,那便是蓄意谋逆……可证据呢?仅凭巡防变动,难动东宫根本。”
“证据会自己浮出来。”苏识眸光微闪,“人可以伪装悔过,但行为不会说谎。一个真正闭门思过的人,不会半夜三更盯着京营换防时间。”
三日后,柳绿深夜归来,披着一身寒霜,脚步急促。
“查到了!”她压低声音,将一份密报放在案上,“太子府新录十六名家仆,表面是南乡雇来的粗役,实则全是退役京营弓手,擅使弩机,曾隶属原右骁卫副统领赵崇武麾下。”
苏识眼神一凝:“赵崇武?先帝朝因私通藩将被革职流放的那个?”
“正是。此人乃太子乳母之弟,当年事发后便销声匿迹,江湖传言已死于流徙途中。但这十六人,皆为其旧部亲信,服役时多受其照拂。”
苏识指尖轻轻敲击案角,节奏缓慢而精准,如同推演一场必胜的棋局。
“藏兵于民……好一手金蝉脱壳。”她冷笑,“表面上交出权力,实则把刀藏进了扫地的仆人手里。等风头一过,一声令下,这些人便可悄然集结,里应外合——他要的不是翻盘,是一击毙命。”
殿外忽有黑影掠入,无声落地,是白砚。
他单膝跪地,掌中托着一张泛黄药方:“属下依计行事,扮作游医混入太子府外‘济安堂’药铺,购得此方。据掌柜说,这‘安神定魄汤’已为东宫连送七日,专供太子‘静心养性’之用。”
苏识接过药方,一眼扫过,唇角骤然扬起一抹讥诮。
“夜交藤……换成鬼臼汁?”她指尖点着其中一味药材,“这可不是养生方,是控人心智的毒饵。微量致幻,长期服用则神志涣散,易受暗示——他不是想让自己清醒,是想让皇帝不清醒。”
空气仿佛瞬间冻结。
柳绿倒抽一口冷气:“他……他想用药迷乱圣心?待皇上神志昏聩,再以‘清君侧’之名逼宫?”
“不。”苏识缓缓站起,眸中寒光似刃,“他是等皇帝自己‘病倒’,然后以孝子之名入侍汤药,顺势掌权。到时候,谁还能说他一句不是?”
白砚低声道:“九皇子已备妥暗卫三百,只待一声令下,即可夜袭太子府,搜出私兵,当场擒逆。”
苏识却摇头,语气冷静得可怕:“不能动。”
“为何?”白砚抬眼。
“因为现在动手,我们就是逼宫的罪人。”她踱步至窗前,望着远处东宫那片寂静的灯火,“太子装悔,皇帝犹豫,群臣观望——此刻若我们贸然出击,只会被视作趁虚而入、构陷储君。皇帝即便明知有异,也会为了制衡而保下太子。”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却更锋利:
“他退的不是步,是陷阱。而我们要做的,不是跳进去拆局,而是让他自己把陷阱掀开,摆在所有人面前。”
殿内陷入沉默。
风雪拍打着窗棂,像无数双窥视的眼睛。
良久,苏识忽然开口:“柳绿。”
“在。”
“去整理近三年宫中所有御药进呈记录,分类归档,尤其标注‘由东宫代进’者。”她唇角微扬,笑意却不达眼底,“另外,拟一份文书草稿,标题暂定……《节令养生与汤药安全刍议》。”
柳绿一怔,随即会意,
她明白了。
苏识不动刀,不兴师,却已在布一张更大的网。
而这张网的终点,不只是太子的命,更是整个深宫的规则。
风雪未歇,宫城如蛰伏的巨兽,静默中暗流汹涌。
苏识端坐于内政院偏殿,一盏青瓷灯映着她冷澈的眸光。
窗外,巡夜太监的铜铃声由远及近,又渐行渐远,仿佛这深宫的呼吸,缓慢而危险。
她手中握着的,是刚誊抄完毕的《宫中汤药稽查新规》——字字平和,句句无锋,却是一把藏在礼制外衣下的利刃。
“节令更迭,圣躬调养尤需谨慎……凡进御药食,须双吏合验,留样三日,以防误配或变质。”她轻声念着自己亲手拟定的条文,唇角微扬。
这不是谏言,是设局。
一个以“忠谨”为名、将太子逼至死角的阳谋。
翌日清晨,东宫药童照例捧着一盅“安神定魄汤”入宫侍奉。
汤色清亮,药香温润,一如往常。
可刚至乾清门外,两名新任稽查吏立刻上前拦下,依新规开匣取样,滴入试银针。
不过瞬息,银针由白转黑,继而泛出幽绿光泽——鬼臼汁,剧毒之物,微量即可扰神乱志。
药童当场瘫跪在地,口不能言。消息如惊雷炸开,六宫震动。
御前,太子跪于丹墀之下,额头抵地,声音颤抖:“药坊配药有失,儿臣监管不力,愿受罚俸半年,以赎其罪!”他语气恳切,姿态卑微,试图以“疏忽”二字轻描淡写揭过此事。
皇帝沉默良久,目光扫过案上那份墨迹未干的《稽查新规》,终是挥袖:“准。罚俸一年,闭门思过不得擅离府邸半步。”
退朝后,苏识立于廊下,望着东宫方向那片骤然黯淡的灯火,眼中无喜无悲。
她知道,这一击并未致命,却已斩断太子一条臂膀。
更妙的是,出手的不是她,而是“规矩”——她亲手重塑的规矩。
当夜,寒雾弥漫,周尚礼裹着厚重斗篷,脚步虚浮地踏入内政院侧门。
他面色惨白,双手颤抖,一见苏识便扑通跪倒:“苏提举……小人知罪!小人不能再瞒了!”
他语无伦次地交代:半月前,太子密召他入东宫密室,命其重刻“内务府采买总印”,用的是祖传玉章技法,几可乱真。
印成之后,藏于书房夹壁暗格,只待某日皇帝“病重”,太子以监国身份下令调粮调兵,伪造手谕,掌控京营。
“他说……只要事成,我便是从龙首功。”周尚礼嗓音发抖,“可我现在才明白,等那天到来,第一个被灭口的,就是我这个知情人……”
苏识静静听着,指尖轻轻摩挲茶盏边缘,神情竟有些悠然。
她缓缓抬眼,看向跪地瑟瑟发抖的男人,忽而一笑:“他信得过你,才让你活着;可他也忘了——活人比死人更怕失去。”
一句话,如冰锥刺骨。周尚礼浑身一颤,冷汗浸透里衣。
她起身,踱至窗畔,低声唤道:“白砚。”
黑影无声落地。
“去东宫夹壁,取印。不毁,不报,只拓三份,封存。”她语气温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利,“此物暂不掀,只待风起时,再作惊雷。”
白砚领命而去,身影没入夜色,如鬼魅般消失。
烛火摇曳,映照苏识侧脸,轮廓分明如刀刻。
她转身,望向不知何时已立于殿外廊下的萧玦。
男子一袭玄袍,眉目冷峻,风雪沾衣而不觉。
“他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她轻声道,声音几不可闻,却字字如钉,“其实,是走进了我画的牢。”
萧玦抬眸,与她视线相接,片刻后,微微颔首。
殿内寂静,唯有烛芯爆裂一声轻响。
苏识走回案前,翻开最新呈递的《宫中汤药稽查记录》,一页页翻过,神色如常。
直至某一页,她的指尖忽然一顿。
目光凝住——
皇帝近月所用“宁神散”,皆由御前女史陈砚秋亲自呈递,交接簿上,每一笔均有清晰签押:“已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