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冷宫守卫急报:废后赵氏已连续七日未进一粒米、一滴水,只日日焚香烧纸,黄纸上密密麻麻写满的,全是“识”字。
更诡异的是,每一张纸燃尽后,灰烬竟自行聚拢,凝成一朵并蒂莲的形状,整整齐齐地堆在她身前,宛如供奉。
太医匆匆赶来,搭脉之后面色惨白,颤声道:“神志涣散,五感尽闭,魂不守舍……恐已非药石可医。”
皇帝听闻,只冷冷批下三个字:“由她去。”
可苏识知道——这不是疯,是祭。
她在用自己最后的性命,点燃最后一把“净化之火”。
这是她作为“神”的终章,也是她留给追随者们的最后信仰图腾:以身为薪,焚我残念,只为将“识”这个名字,刻入人心深处,化作永恒的诅咒。
若废后死于冷宫,尚可说是天命;
但若她死在内政院监管之下,无论真相如何,都会被渲染成“苏识弑神”。
一个掌事姑姑,竟逼得前任皇后绝食自焚?
一个提举女官,竟让废后临死仍执念其名?
流言一旦发酵,便是滔天巨浪。
她可以不怕死,但不能背负“弑神者”的罪名——因为那不是罪,是恐惧的冠冕。
而戴上了这顶冠冕的人,终将被恐惧反噬。
所以,她必须改写这场死亡的意义。
不是清除,而是献祭。
不是迫害,而是归宿。
次日清晨,苏识亲赴工坊,调来三队杂役,在冷宫外围三处高坡上,连夜建起三座“静思亭”。
木构简朴,檐角垂铃,匾额由她亲笔题写:“心净非焚,言真即安。”
她命柳绿广布消息:“自此以后,凡宫中有亡者未安、心有郁结者,皆可至静思亭焚香寄语,不必惧讳。”
又暗中安排几名老宫人,在夜里低声议论:“从前皇后焚香通灵,如今苏提举设亭安魂,倒更显仁厚。”
短短两日,宫人便渐渐将“焚香”从一项禁忌仪式,变成了寻常的哀思之举。
香火不再只为通鬼神,也可慰生者心。
可还不够。
真正的转折,往往来自一场“意外”。
五日后,一名曾为废后抄经的年轻宫女,在静思亭悬梁自尽。
遗书藏于袖中,字迹颤抖却决绝:“夜夜梦她立于帐前,说我背弃真言……唯有死,才能逃出她的梦。”
消息传开,宫中哗然。
有人说那是废后的阴魂索命,有人说是苏提触动了禁忌,引来反噬。
更有老太监偷偷掐指一算,说那宫女八字轻,撞上了“双焚煞”——既是焚香之人,又死于焚思之地,注定魂不得安。
苏识站在内政院阁楼之上,望着远处静思亭袅袅升起的青烟,指尖轻轻摩挲着一枚铜符。
现在,废后的执念已经具象化成了梦魇、灰莲、自尽的宫女……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她的刀。
当夜三更,风雪骤起。
白砚悄然归来,黑衣裹身,肩头落雪未融。
他递上一只油纸包,打开来,是一具草扎人偶,穿着那名自尽宫女的旧裙衫,发间还插着一支褪色绢花。
“井边?”苏识问。
“嗯。”白砚声音低沉,“按你说的,摆在井口石沿,半身悬空,像被人推下去时卡住的模样。旁边留了半张烧焦的疏文,只露出‘识在井底’四字。”
苏识点头,目光幽深如潭。
她不需要真的杀人,也不需要真的制造灵异。
她只需要让“恐惧”相信它自己存在。
次日清晨,冷宫守卫“惊现井边异象”,吓得跌坐在地,连滚带爬报往各司。
消息如野火燎原,半个宫城都在私语——
“你听说了吗?井里……井里有东西!”
“不是尸体,是衣服!还有纸!写着‘识’字!”
“老天爷,连鬼都怕苏姑姑,不敢近身,只能藏井底……”
更有年迈的老宫女蜷缩在廊下,双手合十,声音发抖:
“那字……那字是倒着写的啊……活人写的字不会倒,只有……只有从下面往上爬的魂,才写得出那样的字……”次日清晨,寒雾未散,冷宫井台已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守卫跌撞奔来时脸色惨白,牙关打颤,连话都说不囫囵:“井……井边!那草人……它、它动了!”
不过片刻,整座内廷已如沸油浇雪,乱作一团。
宫女太监们躲在廊柱后、门缝间交头接耳,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针扎进人心——
“你瞧见没?那纸上的‘识’字,是反的!跟从地底下爬出来写的一样!”
“听说昨夜风雪最大时,有人看见井口冒黑烟,还听见女人哭……哭的是‘饶我’!”
“别说了!那是废后冤魂啊!可她连苏提举的影子都不敢碰,只敢把东西扔井里……你说,是不是连鬼都怕她?”
一句“连鬼都怕她”,像一柄无形利刃,劈开了连日来暗涌的恐惧格局。
曾几何时,人人都说苏识触怒神明,必遭天谴;如今却悄然倒转——她不是被诅咒的那个,她是让人间阴司都退避三舍的存在。
高阁之上,苏识静立窗前,指尖轻抚冰凉的窗棂。
她望着远处井台边惊惶奔走的身影,唇角微扬,眼底却无半分笑意。
她在等,等这场由她亲手点燃的“心火”烧到最旺的时候。
人心畏鬼,更畏不可知。
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知”的源头。
柳绿匆匆上楼,压声禀报:“各司都在传,说静思亭沾了死气,不宜再用。可也有老嬷嬷说,正因苏提举镇得住邪祟,才该继续焚香祈福……两派争执不下。”
苏识淡淡一笑:“争就好。只要他们还在议,就说明,没人敢真正否定。”
她转身步入内室,铜盆中尚余半片焦纸,正是从井边取回的疏文残页。
她伸手拨弄炭灰,目光沉静如渊。
这一切看似玄异,实则步步为营:草人衣饰来自自尽宫女旧物,疏文笔迹模仿废后惯用的瘦硬楷体,连那“倒写字”的传说,也是她授意白砚在底层暗卫中悄悄散布的秘闻——凡魂归地府,若执念未消,书字必逆。
信仰从不凭空而来,它生于恐惧,长于传言,盛于无人敢证其伪。
当夜,风雪渐歇。
一道玄色身影踏雪而来,无声落入内政院后庭。
萧玦披着墨色大氅,眉睫凝霜,手中握着一封密函。
“皇帝召见孙福。”他开口,声音低如刀锋划过寒铁,“问:‘苏氏近日可焚香?’”
苏识眸光微闪。
“孙福答:‘她只点烛,从不焚物。’”
她轻轻笑了。
“皇帝沉默良久,说了一句——”萧玦顿了顿,目光直视她双眼,“‘她比谁都懂,火,该往哪儿烧。’”
室内一时寂静。
烛火映在苏识脸上,光影不动,仿佛连风也惧她三分。
她缓步走到案前,指尖轻叩檀木桌面,一字一句,如棋落枰:
“我不当神,也不当鬼……”
“但我得让所有想点火的人,先怕烧到自己。”
话音落下那一刻,窗外风起,卷起残雪扑向檐铃,叮当一声,似有回应。
而就在废后焚纸第七日,终于气绝。
皇帝未临丧,仅命礼部以庶人礼葬之。
然次日清晨,苏识在内政院案头发现一封无署名密函,信封泛黄,边角磨损,仿佛经年藏匿,今朝方出。
更诡异的是,每一张纸燃尽后,灰烬竟自行聚拢,凝成一朵并蒂莲的形状,整整齐齐地堆在她身前,宛如供奉。
太医匆匆赶来,搭脉之后面色惨白,颤声道:“神志涣散,五感尽闭,魂不守舍……恐已非药石可医。”
皇帝听闻,只冷冷批下三个字:“由她去。”
可苏识知道——这不是疯,是祭。
她在用自己最后的性命,点燃最后一把“净化之火”。
这是她作为“神”的终章,也是她留给追随者们的最后信仰图腾:以身为薪,焚我残念,只为将“识”这个名字,刻入人心深处,化作永恒的诅咒。
若废后死于冷宫,尚可说是天命;
但若她死在内政院监管之下,无论真相如何,都会被渲染成“苏识弑神”。
一个掌事姑姑,竟逼得前任皇后绝食自焚?
一个提举女官,竟让废后临死仍执念其名?
流言一旦发酵,便是滔天巨浪。
她可以不怕死,但不能背负“弑神者”的罪名——因为那不是罪,是恐惧的冠冕。
而戴上了这顶冠冕的人,终将被恐惧反噬。
所以,她必须改写这场死亡的意义。
不是清除,而是献祭。
不是迫害,而是归宿。
次日清晨,苏识亲赴工坊,调来三队杂役,在冷宫外围三处高坡上,连夜建起三座“静思亭”。
木构简朴,檐角垂铃,匾额由她亲笔题写:“心净非焚,言真即安。”
她命柳绿广布消息:“自此以后,凡宫中有亡者未安、心有郁结者,皆可至静思亭焚香寄语,不必惧讳。”
又暗中安排几名老宫人,在夜里低声议论:“从前皇后焚香通灵,如今苏提举设亭安魂,倒更显仁厚。”
短短两日,宫人便渐渐将“焚香”从一项禁忌仪式,变成了寻常的哀思之举。
香火不再只为通鬼神,也可慰生者心。
可还不够。
真正的转折,往往来自一场“意外”。
五日后,一名曾为废后抄经的年轻宫女,在静思亭悬梁自尽。
遗书藏于袖中,字迹颤抖却决绝:“夜夜梦她立于帐前,说我背弃真言……唯有死,才能逃出她的梦。”
消息传开,宫中哗然。
有人说那是废后的阴魂索命,有人说是苏提触动了禁忌,引来反噬。
更有老太监偷偷掐指一算,说那宫女八字轻,撞上了“双焚煞”——既是焚香之人,又死于焚思之地,注定魂不得安。
苏识站在内政院阁楼之上,望着远处静思亭袅袅升起的青烟,指尖轻轻摩挲着一枚铜符。
现在,废后的执念已经具象化成了梦魇、灰莲、自尽的宫女……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她的刀。
当夜三更,风雪骤起。
白砚悄然归来,黑衣裹身,肩头落雪未融。
他递上一只油纸包,打开来,是一具草扎人偶,穿着那名自尽宫女的旧裙衫,发间还插着一支褪色绢花。
“井边?”苏识问。
“嗯。”白砚声音低沉,“按你说的,摆在井口石沿,半身悬空,像被人推下去时卡住的模样。旁边留了半张烧焦的疏文,只露出‘识在井底’四字。”
苏识点头,目光幽深如潭。
她不需要真的杀人,也不需要真的制造灵异。
她只需要让“恐惧”相信它自己存在。
次日清晨,冷宫守卫“惊现井边异象”,吓得跌坐在地,连滚带爬报往各司。
消息如野火燎原,半个宫城都在私语——
“你听说了吗?井里……井里有东西!”
“不是尸体,是衣服!还有纸!写着‘识’字!”
“老天爷,连鬼都怕苏姑姑,不敢近身,只能藏井底……”
更有年迈的老宫女蜷缩在廊下,双手合十,声音发抖:
“那字……那字是倒着写的啊……活人写的字不会倒,只有……只有从下面往上爬的魂,才写得出那样的字……”次日清晨,寒雾未散,冷宫井台已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守卫跌撞奔来时脸色惨白,牙关打颤,连话都说不囫囵:“井……井边!那草人……它、它动了!”
不过片刻,整座内廷已如沸油浇雪,乱作一团。
宫女太监们躲在廊柱后、门缝间交头接耳,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针扎进人心——
“你瞧见没?那纸上的‘识’字,是反的!跟从地底下爬出来写的一样!”
“听说昨夜风雪最大时,有人看见井口冒黑烟,还听见女人哭……哭的是‘饶我’!”
“别说了!那是废后冤魂啊!可她连苏提举的影子都不敢碰,只敢把东西扔井里……你说,是不是连鬼都怕她?”
一句“连鬼都怕她”,像一柄无形利刃,劈开了连日来暗涌的恐惧格局。
曾几何时,人人都说苏识触怒神明,必遭天谴;如今却悄然倒转——她不是被诅咒的那个,她是让人间阴司都退避三舍的存在。
高阁之上,苏识静立窗前,指尖轻抚冰凉的窗棂。
她望着远处井台边惊惶奔走的身影,唇角微扬,眼底却无半分笑意。
她在等,等这场由她亲手点燃的“心火”烧到最旺的时候。
人心畏鬼,更畏不可知。
而她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知”的源头。
柳绿匆匆上楼,压声禀报:“各司都在传,说静思亭沾了死气,不宜再用。可也有老嬷嬷说,正因苏提举镇得住邪祟,才该继续焚香祈福……两派争执不下。”
苏识淡淡一笑:“争就好。只要他们还在议,就说明,没人敢真正否定。”
她转身步入内室,铜盆中尚余半片焦纸,正是从井边取回的疏文残页。
她伸手拨弄炭灰,目光沉静如渊。
这一切看似玄异,实则步步为营:草人衣饰来自自尽宫女旧物,疏文笔迹模仿废后惯用的瘦硬楷体,连那“倒写字”的传说,也是她授意白砚在底层暗卫中悄悄散布的秘闻——凡魂归地府,若执念未消,书字必逆。
信仰从不凭空而来,它生于恐惧,长于传言,盛于无人敢证其伪。
当夜,风雪渐歇。
一道玄色身影踏雪而来,无声落入内政院后庭。
萧玦披着墨色大氅,眉睫凝霜,手中握着一封密函。
“皇帝召见孙福。”他开口,声音低如刀锋划过寒铁,“问:‘苏氏近日可焚香?’”
苏识眸光微闪。
“孙福答:‘她只点烛,从不焚物。’”
她轻轻笑了。
“皇帝沉默良久,说了一句——”萧玦顿了顿,目光直视她双眼,“‘她比谁都懂,火,该往哪儿烧。’”
室内一时寂静。
烛火映在苏识脸上,光影不动,仿佛连风也惧她三分。
她缓步走到案前,指尖轻叩檀木桌面,一字一句,如棋落枰:
“我不当神,也不当鬼……”
“但我得让所有想点火的人,先怕烧到自己。”
话音落下那一刻,窗外风起,卷起残雪扑向檐铃,叮当一声,似有回应。
而就在废后焚纸第七日,终于气绝。
皇帝未临丧,仅命礼部以庶人礼葬之。
然次日清晨,苏识在内政院案头发现一封无署名密函,信封泛黄,边角磨损,仿佛经年藏匿,今朝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