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断了,心还没醒。
太医院的密报来得悄无声息,却如惊雷炸在苏识心头。
安神香中确含“迷心散”——那是一种极难检测的秘药,取自南疆瘴林深处的“梦蛊花”,研磨成粉后无色无味,唯与特定香料焚烧时才会释放出致幻气息。
长期焚用者,初则夜梦纷乱,继而神志恍惚,最终可在暗示下产生强烈依赖,甚至将操控者视为“救赎之光”。
而皇后,正是这“救赎”的化身。
皇帝震怒,当即下令停供凤仪宫所有香料,并命内务府总管孙福彻查制售链条。
朝野哗然,皆道皇后失宠在即。
可苏识站在御药房外的回廊下,指尖轻叩栏杆,目光沉静如古井。
皇后不会慌——因为她从不依赖宫规供给。
真正让她掌控废妃、清洗异己的,从来不是明面上的香炉,而是那每月两车送往冷宫偏院的“檀香”。
名义上是施恩赦罪,实则是持续投毒,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精神献祭。
更可怕的是,她并非只为权力。
她是为仪式感。
每一次废黜、每一次清算,她都要先让对方“疯”,再由她亲自“净化”。
那是她的掌控欲在灵魂层面的具象化——她要成为别人世界里唯一的清醒者,唯一的神。
所以,不能只查,不能只停。
必须斩断神经。
三日后,柳绿悄然归来,脸色发白:“姑姑……我亲眼看见了。那些‘檀香’装在黑木箱里,由陈德海亲自押送。库房账册上写的是‘贡品调拨’,可打开一箱,里面的香条颜色偏灰,断面有细微银丝——和太医院描述的‘迷心散’特征一致。”
苏识点头,眼底无波。
“陈德海是皇后乳母之子,二十年老奴,忠心得可以替主子去死。”她缓缓道,“所以他不会察觉异常,也不会怀疑香料本身。”
那就只能从源头动手。
当夜,白砚潜入城西香料作坊——那是皇室御用“宁远堂”的地下工坊,专为后宫制香。
他身法如鬼魅,避开巡夜更夫与暗哨,在最后一道熏制工序中,将整批待运往冷宫的香料里的“迷心散”尽数替换为等量“宁神粉”。
那是苏识亲自调配的方子:以茯苓、合欢皮、酸枣仁为主,辅以少量龙脑,不仅无害,反而有助于安神定志——正好与“迷心散”作用相克。
临走前,他在每包香料内侧的绸布夹层中,用极细烙针烫下一个微不可察的“识”字。
小如针尖,需对着烛火斜照才能勉强辨认。
这不是炫耀,是挑衅。
我要你亲手送出无效之香,我要你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人心的掌控。
七日,不过短短七日。
消息便从冷宫传来。
废妃李氏夜半突起,撕碎佛经,踹翻香炉,赤足奔走于庭院之中,狂笑不止,声如裂帛:“你以为你是菩萨?你才是疯子!是你逼我疯的!是你——烧香念经,骗我忏悔,可梦里全是血!全是孩子哭!”
守卫惊惶上报,皇后闻讯亲至冷宫。
她素手执香,焚于铜炉,闭目祝祷三日三夜,口中低诵《清净心经》,姿态圣洁如临凡天女。
可李氏依旧癫狂,眼神清明如刃,直直刺向她:“你不配点这香……它已经不灵了。”
那一刻,皇后第一次变了脸色。
指尖微颤,香灰落地,碎成齑粉。
她猛地睁眼,眸光如冰锥扫过四周:“香料……是谁送来的?哪一批?谁经的手?”
心腹太监跪地颤抖:“回娘娘……是按例从宁远堂提的货,入库时查验无误,尚药局也有签收记录……”
“查。”她声音冷得像淬了霜,“一粒香灰都别放过。”
苏识在尚宫局接到消息时,正低头描摹一份新制的宫宴座次图。
她搁下笔,唇角微微一扬。
来了。
她早已布好退路。
柳绿依计在香料账册中留下“旧库调用”四字,并安排一名年迈洒扫宫女在茶水间“无意”提起:“听说参政司前些日子收了一批前朝贡香?说是永昌年间南诏进的,一直封着没动,最近才开库晾晒。”
话音落下,满座宫人皆作惊讶状,纷纷议论那香存放百年,怕是早已霉变。
而苏识只是轻轻吹了吹茶面,眼神未抬。
这种失控感,比背叛更让她无法忍受。
她一定会追查到底——哪怕线索如蛛丝,她也会用指甲一点点剥开。
风开始动了。
苏识起身推开窗,月光洒落案前,映出她眸底深不见底的寒光。
她不是在等风暴来临。
她是在等,第一滴雨落下的方向。
第51章 香断了,心还没醒(续)
夜风穿廊,如鬼低语。
参政司外的青石阶上,落叶打着旋儿滚过墙角。
一道黑影自檐下掠过,无声无息——是皇后的贴身太监周德全,袖中藏着半片残香,奉命来查那批“前朝贡香”的入库痕迹。
他动作极轻,却未察觉,屋脊之上,一道更淡的影子早已静候多时。
白砚伏在瓦当间,眸光如刀。
他等的不是人,是破绽。
当周德全撬开侧门铜锁的那一瞬,白砚忽然从梁上跃下,手中铁链一抖,正巧缠住对方脖颈,将人狠狠掼进墙角阴影里。
动作干净利落,不带一丝杀意,却足够让那老太监魂飞魄散。
“谁……谁派你来的?”白砚压低声线,冷得像霜刃刮骨,“去查什么?”
周德全抖如筛糠,话不成句:“我、我只是奉命巡查库房……湿气重,怕香料霉变……”
“霉变?”白砚冷笑,指尖一挑,从他袖中抽出那包残香,迎月一照,灰中泛银,分明是“迷心散”燃尽后的余烬。
他眸色骤沉。
这不是例行检查——这是垂死挣扎。
翌日清晨,苏识便亲自出现在尚宫局大堂,面对跪地请罪的周德全,她只端坐主位,茶烟袅袅,神情平静得近乎冷漠。
“库房潮湿,香料霉变,本就是常事。”她慢条斯理道,“我正要上报,倒让你先来了。”
一句话,轻描淡写,既未否认,也未追问,反倒顺势将“霉变”二字钉入宫规文书之中。
众人面面相觑,竟无人敢质疑。
更令人震惊的是,午时刚过,苏识竟主动呈上一份《宫中香事规制草案》。
全文不过千字,字字如针:
——凡后宫用香,须由内务府统购、尚药局验药、参政司备案;
——禁私制、私藏、私焚香料;
——冷宫、偏殿等处供香,亦需三日一报,女官亲验封签。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看似为防“邪祟之气”,实则直指皇后多年暗中操控人心的命脉。
皇帝阅毕,只批八字:“交参政司拟细则。”
简简单单一句,权柄已易。
苏识站在御前,低头谢恩,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线弧度。
这不是胜利——这是宣战。
她要的不是一时压制,而是从根本上,把皇后赖以生存的“仪式”变成被监管的“流程”。
香不再是神谕,而是物资。
而物资,归她管。
当夜,月隐云层。
萧玦悄然潜入参政司密室,玄衣融于黑暗,气息几近于无。
他手中握着一枚烧焦的香灰,置于案上,轻轻推开。
“冷宫今夜焚香七炉,火势极旺。”他声音低哑,如夜风拂过枯枝,“她在补仪式。”
苏识缓步走近,就着烛光凝视那灰烬——边缘焦黑,中心却残留一抹并蒂莲纹,那是凤仪宫独有的香印,唯有重大“净化”之时才会启用。
她瞳孔微缩。
七炉齐燃,不是为了镇压疯癫,是为了重塑信仰。
皇后不信药效失效,她只信自己还不够虔诚。
“香断了,但她还没醒。”苏识指尖轻抚灰纹,声音极轻,却如刀锋划破寂静,“她以为只要烧得够久,就能洗清一切……就能继续做别人的神。”
萧玦抬眼看向她:“下一步?”
她提笔蘸墨,在新拟的令条末尾添了一句:
“明日起,所有香料入库前,须由参政司女官亲手开封验视。”
笔落刹那,窗外忽起一阵狂风,卷起残烟碎叶,吹熄半盏烛火。
余焰摇曳中,那枚并蒂莲灰缓缓崩散,化作尘埃。
仿佛某种根植百年的信仰,正在无声崩塌。
苏识合上令卷,目光投向深宫最幽暗的一角。
她的棋局,才刚刚开始收网。
就在她转身欲走之际,柳绿匆匆而来,递上一封火漆密信——红药标记,来自软禁中的赵明凰寝殿。
苏识拆信只一眼,眉心骤然一紧。
纸上无字,唯有一行潦草小注,像是趁守卫不备,以指甲刻成:
“第七夜,她来了。”
太医院的密报来得悄无声息,却如惊雷炸在苏识心头。
安神香中确含“迷心散”——那是一种极难检测的秘药,取自南疆瘴林深处的“梦蛊花”,研磨成粉后无色无味,唯与特定香料焚烧时才会释放出致幻气息。
长期焚用者,初则夜梦纷乱,继而神志恍惚,最终可在暗示下产生强烈依赖,甚至将操控者视为“救赎之光”。
而皇后,正是这“救赎”的化身。
皇帝震怒,当即下令停供凤仪宫所有香料,并命内务府总管孙福彻查制售链条。
朝野哗然,皆道皇后失宠在即。
可苏识站在御药房外的回廊下,指尖轻叩栏杆,目光沉静如古井。
皇后不会慌——因为她从不依赖宫规供给。
真正让她掌控废妃、清洗异己的,从来不是明面上的香炉,而是那每月两车送往冷宫偏院的“檀香”。
名义上是施恩赦罪,实则是持续投毒,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精神献祭。
更可怕的是,她并非只为权力。
她是为仪式感。
每一次废黜、每一次清算,她都要先让对方“疯”,再由她亲自“净化”。
那是她的掌控欲在灵魂层面的具象化——她要成为别人世界里唯一的清醒者,唯一的神。
所以,不能只查,不能只停。
必须斩断神经。
三日后,柳绿悄然归来,脸色发白:“姑姑……我亲眼看见了。那些‘檀香’装在黑木箱里,由陈德海亲自押送。库房账册上写的是‘贡品调拨’,可打开一箱,里面的香条颜色偏灰,断面有细微银丝——和太医院描述的‘迷心散’特征一致。”
苏识点头,眼底无波。
“陈德海是皇后乳母之子,二十年老奴,忠心得可以替主子去死。”她缓缓道,“所以他不会察觉异常,也不会怀疑香料本身。”
那就只能从源头动手。
当夜,白砚潜入城西香料作坊——那是皇室御用“宁远堂”的地下工坊,专为后宫制香。
他身法如鬼魅,避开巡夜更夫与暗哨,在最后一道熏制工序中,将整批待运往冷宫的香料里的“迷心散”尽数替换为等量“宁神粉”。
那是苏识亲自调配的方子:以茯苓、合欢皮、酸枣仁为主,辅以少量龙脑,不仅无害,反而有助于安神定志——正好与“迷心散”作用相克。
临走前,他在每包香料内侧的绸布夹层中,用极细烙针烫下一个微不可察的“识”字。
小如针尖,需对着烛火斜照才能勉强辨认。
这不是炫耀,是挑衅。
我要你亲手送出无效之香,我要你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人心的掌控。
七日,不过短短七日。
消息便从冷宫传来。
废妃李氏夜半突起,撕碎佛经,踹翻香炉,赤足奔走于庭院之中,狂笑不止,声如裂帛:“你以为你是菩萨?你才是疯子!是你逼我疯的!是你——烧香念经,骗我忏悔,可梦里全是血!全是孩子哭!”
守卫惊惶上报,皇后闻讯亲至冷宫。
她素手执香,焚于铜炉,闭目祝祷三日三夜,口中低诵《清净心经》,姿态圣洁如临凡天女。
可李氏依旧癫狂,眼神清明如刃,直直刺向她:“你不配点这香……它已经不灵了。”
那一刻,皇后第一次变了脸色。
指尖微颤,香灰落地,碎成齑粉。
她猛地睁眼,眸光如冰锥扫过四周:“香料……是谁送来的?哪一批?谁经的手?”
心腹太监跪地颤抖:“回娘娘……是按例从宁远堂提的货,入库时查验无误,尚药局也有签收记录……”
“查。”她声音冷得像淬了霜,“一粒香灰都别放过。”
苏识在尚宫局接到消息时,正低头描摹一份新制的宫宴座次图。
她搁下笔,唇角微微一扬。
来了。
她早已布好退路。
柳绿依计在香料账册中留下“旧库调用”四字,并安排一名年迈洒扫宫女在茶水间“无意”提起:“听说参政司前些日子收了一批前朝贡香?说是永昌年间南诏进的,一直封着没动,最近才开库晾晒。”
话音落下,满座宫人皆作惊讶状,纷纷议论那香存放百年,怕是早已霉变。
而苏识只是轻轻吹了吹茶面,眼神未抬。
这种失控感,比背叛更让她无法忍受。
她一定会追查到底——哪怕线索如蛛丝,她也会用指甲一点点剥开。
风开始动了。
苏识起身推开窗,月光洒落案前,映出她眸底深不见底的寒光。
她不是在等风暴来临。
她是在等,第一滴雨落下的方向。
第51章 香断了,心还没醒(续)
夜风穿廊,如鬼低语。
参政司外的青石阶上,落叶打着旋儿滚过墙角。
一道黑影自檐下掠过,无声无息——是皇后的贴身太监周德全,袖中藏着半片残香,奉命来查那批“前朝贡香”的入库痕迹。
他动作极轻,却未察觉,屋脊之上,一道更淡的影子早已静候多时。
白砚伏在瓦当间,眸光如刀。
他等的不是人,是破绽。
当周德全撬开侧门铜锁的那一瞬,白砚忽然从梁上跃下,手中铁链一抖,正巧缠住对方脖颈,将人狠狠掼进墙角阴影里。
动作干净利落,不带一丝杀意,却足够让那老太监魂飞魄散。
“谁……谁派你来的?”白砚压低声线,冷得像霜刃刮骨,“去查什么?”
周德全抖如筛糠,话不成句:“我、我只是奉命巡查库房……湿气重,怕香料霉变……”
“霉变?”白砚冷笑,指尖一挑,从他袖中抽出那包残香,迎月一照,灰中泛银,分明是“迷心散”燃尽后的余烬。
他眸色骤沉。
这不是例行检查——这是垂死挣扎。
翌日清晨,苏识便亲自出现在尚宫局大堂,面对跪地请罪的周德全,她只端坐主位,茶烟袅袅,神情平静得近乎冷漠。
“库房潮湿,香料霉变,本就是常事。”她慢条斯理道,“我正要上报,倒让你先来了。”
一句话,轻描淡写,既未否认,也未追问,反倒顺势将“霉变”二字钉入宫规文书之中。
众人面面相觑,竟无人敢质疑。
更令人震惊的是,午时刚过,苏识竟主动呈上一份《宫中香事规制草案》。
全文不过千字,字字如针:
——凡后宫用香,须由内务府统购、尚药局验药、参政司备案;
——禁私制、私藏、私焚香料;
——冷宫、偏殿等处供香,亦需三日一报,女官亲验封签。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看似为防“邪祟之气”,实则直指皇后多年暗中操控人心的命脉。
皇帝阅毕,只批八字:“交参政司拟细则。”
简简单单一句,权柄已易。
苏识站在御前,低头谢恩,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线弧度。
这不是胜利——这是宣战。
她要的不是一时压制,而是从根本上,把皇后赖以生存的“仪式”变成被监管的“流程”。
香不再是神谕,而是物资。
而物资,归她管。
当夜,月隐云层。
萧玦悄然潜入参政司密室,玄衣融于黑暗,气息几近于无。
他手中握着一枚烧焦的香灰,置于案上,轻轻推开。
“冷宫今夜焚香七炉,火势极旺。”他声音低哑,如夜风拂过枯枝,“她在补仪式。”
苏识缓步走近,就着烛光凝视那灰烬——边缘焦黑,中心却残留一抹并蒂莲纹,那是凤仪宫独有的香印,唯有重大“净化”之时才会启用。
她瞳孔微缩。
七炉齐燃,不是为了镇压疯癫,是为了重塑信仰。
皇后不信药效失效,她只信自己还不够虔诚。
“香断了,但她还没醒。”苏识指尖轻抚灰纹,声音极轻,却如刀锋划破寂静,“她以为只要烧得够久,就能洗清一切……就能继续做别人的神。”
萧玦抬眼看向她:“下一步?”
她提笔蘸墨,在新拟的令条末尾添了一句:
“明日起,所有香料入库前,须由参政司女官亲手开封验视。”
笔落刹那,窗外忽起一阵狂风,卷起残烟碎叶,吹熄半盏烛火。
余焰摇曳中,那枚并蒂莲灰缓缓崩散,化作尘埃。
仿佛某种根植百年的信仰,正在无声崩塌。
苏识合上令卷,目光投向深宫最幽暗的一角。
她的棋局,才刚刚开始收网。
就在她转身欲走之际,柳绿匆匆而来,递上一封火漆密信——红药标记,来自软禁中的赵明凰寝殿。
苏识拆信只一眼,眉心骤然一紧。
纸上无字,唯有一行潦草小注,像是趁守卫不备,以指甲刻成:
“第七夜,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