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当日,天光初霁,云霞如织。
大靖宫正殿东壁前人头攒动,文武百官、宗室命妇皆肃立观礼。
两幅巨绣并列高悬,一左一右,如双龙盘柱,震慑全场。
左侧是贵妃赵明凰亲绣的《铁马冰河图》——千军万马踏雪而行,寒光映甲,旌旗猎猎,笔锋凌厉如刀劈斧凿,尽显将门虎女之风。
右侧,则是那幅曾险些被毁的《残阳断戟图》。
断戟斜插焦土,金线勾勒出残阳如血,战旗虽裂,却不倒。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枚藏于绣底的军徽,此刻已被特意用透明轻纱覆住,悬于显眼处,仿佛一枚烙印,灼灼逼人。
“这金线……竟真能绣出金属的冷光?”有命妇低声惊叹。
“贵妃这是借绣明志啊。”一位老学士轻叹,“赵家世代镇守北疆,前年一战虽败,却无一人降敌。此图非败象,乃忠魂。”
殿角阴影里,苏识垂手而立,素衣青簪,低调如尘。
可她的眼,始终未离赵明凰。
贵妃端坐主位,华服盛妆,眉宇间却无半分笑意。
她的目光一次又一次掠过那枚军徽,指尖在袖中微微颤动,似有千钧压心。
忽然,她唇角一扬——极轻,极冷,却如刀锋出鞘。
苏识心头一震。
成了。
这一绣,已不止是技艺之争,而是将赵家“败而不辱”的脊梁,钉进了整个朝堂的视线中心。
文官们再想轻贬赵家为“粗鄙武夫”,便得先踩过这幅绣——踩过满朝对忠烈的敬意。
她不是在绣布上落针,她是在人心上落刀。
夜幕低垂,宫灯次第亮起。
尚宫局内,柳绿脚步急促,脸色发白:“姑姑,出事了!兵部尚书之子周廷章,宴后醉酒,当着几位御史的面说……说《残阳断戟》是‘败军之象,不吉之兆’,还嘲讽‘武夫绣花,终究上不得台面’!”
苏识正执笔批阅内务账册,闻言笔尖一顿,墨点在纸上晕开如血。
她缓缓抬眼,眸光冷冽如霜。
“这话,传到贵妃耳中了?”
“早传遍了。”柳绿咬唇,“禁军今晨已将周廷章拘入天牢,罪名是‘扰乱宫仪,亵渎圣物’。兵部上下震怒,翰林院已联名上书,斥贵妃滥用私权,打压文臣!”
苏识轻笑一声,笑意却无半分温度。
“好一招‘醉语惹祸’,可惜……演得太拙劣。”
她太了解这类人了。
文官集团近年势大,早已不满赵家军权在握,更忌惮赵明凰以女流之身执掌禁军北营。
这周廷章,不过是被推出来的枪头,借酒发难,试探贵妃底线。
而赵明凰的反应——雷霆镇压,毫不留情。
表面看是冲动,实则精准。
她不是在护一幅绣,她是在立威。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贵妃出手太快,太狠,反而授人以柄。
文官集团若联手反扑,萧玦新帝登基未稳,难保不为平衡朝局而牺牲赵明凰。
苏识指尖轻叩案几,眸光渐深。
这不是危机——是转机。
赵明凰需要一场“正当反击”,一场能让天下人无法指责、甚至为之动容的“正义之举”。
而她苏识,要借这场风浪,为骁骑营——为萧玦真正的底牌——争来军资。
夜深人静,她独坐灯下,铺开素笺,提笔疾书。
《边军抚恤疏》。
不署名,不标出处。
她以“民间义士”之名,条陈北疆将士遗属之苦:阵亡者尸骨难归,伤残者无医无药,孤儿寡母冬无棉衣,战马瘦毙于营,冬衣三年未换……
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她在每一项需求后标注详实数据——哪营缺马三十匹,哪戍卒家属三年未领抚银,哪边关哨所屋塌无修。
这些,全是她借掌事姑姑之便,从户部与兵部流转文书里一点点抠出来的“真实”。
她不是在写奏疏,她是在布一场局。
她算准了萧玦。
新帝登基,根基未稳,最需要什么?
不是权术,不是铁血,而是民心。
尤其是——武人心。
若此时有一份来自“民间”的抚恤书,情真意切,数据确凿,既不涉党争,又直指边军之痛,萧玦怎会不接?
接了,便是“恤武安边”的明君形象;不接,便是寒了将士之心。
她将疏文誊抄三份,托冯保旧部——那位曾赠她“退隐箴言”的老宦官——悄然送入御前、都察院、太常寺各一份。
“不说是你写的?”冯保临行前低声问。
苏识摇头,眸光如夜星:“我说了,便成宫斗。不说,才是天意。”
三日后,早朝。
金殿肃立,百官屏息。
萧玦端坐龙椅,玄袍金纹,眉目冷峻如刀削。
他展开一卷黄帛,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
“昨日有义士上疏,名《边军抚恤疏》,朕阅之彻夜难眠。边关将士,为国死战,马革裹尸,而其家眷竟至冻饿于荒村……此非国之耻乎?”
群臣哗然。
兵部尚书张口欲言,却被赵明凰清冷一瞥逼回喉中。
她缓缓出列,红袍如火,声如寒冰:
“此疏所念——”三日后,金銮殿上鸦雀无声。
萧玦端坐龙椅,指尖轻抚那卷黄帛,目光如寒潭深水,扫过百官。
他并未震怒,亦未慷慨陈词,只是缓缓开口,声线低沉却穿透大殿:“昨日有义士上《边军抚恤疏》,朕阅之彻夜难眠。边关将士为国死战,马革裹尸,而其家眷竟冻饿于荒村,伤者无药,孤寡无依……此非国之耻乎?”
话音落,群臣倒吸一口凉气。
兵部尚书周崇礼脸色骤变,急忙出列:“陛下!此书来路不明,无署名、无凭据,恐是别有用心之人煽动军心,扰乱朝纲!”
他话音未落,一道红影已冷然出列。
赵明凰立于丹墀之下,红袍猎猎如焰,眸光似刃,直刺周崇礼:“周尚书,你说它来路不明?那我问你——去年北境血战,赵家三百二十七名将士埋骨风雪,尸首未归,抚银未发,你兵部可有一纸公文记下他们的名字?”
她步步逼近,声音陡然拔高:“你说它是煽动?可它写的是假的吗?!阵亡将士的娘亲在寒夜哭瞎双眼,八岁幼子替人洗衣换米活命,战马饿得啃皮缰——这些,是你兵部账册里的‘正常损耗’?”
周崇礼张口结舌,额角渗汗。
赵明凰冷笑,转身面向御座,一字一顿:“此疏所念,正是我赵家战死儿郎!若连身后之恤都吝于给予,何以励将士效死?若忠魂不得安,战鼓谁肯再鸣?”
满殿死寂。
她忽然抬手,指向殿中高悬的《残阳断戟图》:“那一幅绣,不是我赵明凰的骄傲,是三百二十七个名字的遗愿!莫非诸公以为,绣一幅画,比养一支军更费钱?”
“轰——”
仿佛一记重锤砸在文官心头。
有人低头,有人鄙视,更有年轻御史面露羞惭。
那幅《残阳断戟》,此刻不再是“败军之象”,而是一面染血的战旗,直插在道义高地。
萧玦眸光微动,终于颔首:“准奏。兵部即刻议定抚恤章程,户部拨款协办,三日内呈报。”
圣谕既下,无人敢再异议。
退朝钟响,百官鱼贯而出,议论纷纷。
而苏识立于御阶侧影处,袖中双手微颤。
不是恐惧,是兴奋。
她赌对了——萧玦需要民心,赵明凰需要尊严,而她,只需把这两股力量用一根看不见的线缝在一起。
当夜,月隐云后,风穿回廊。
柳绿悄然入尚宫局,神色复杂地递上一封密笺,附一张军需调拨单副本。
笺纸无署名,只有一行墨字,力透纸背:
“你绣的戟,今日断了文官的嘴。”
苏识凝视良久,忽而轻笑,笑声几不可闻。
她取火折子,点燃那笺纸一角。
火光摇曳中,字迹渐化为灰蝶,翩然坠地。
“她终于明白,”她低语,“绣线也能点将。”
她转身提笔,在《参政司日录》上落墨如刀:
“贵妃可用。因她所求,非权,非宠,非胜——而是被看见的尊严。凡为此而战者,皆可为刃,亦可为盾。”
笔尖顿住,她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心头忽掠过一丝异样。
这局,走得太顺了。
文官不会就此罢休,真正的反扑还在后面。
而萧玦……他今日沉默寡言,却在关键时刻全盘采纳此策,是真的被“义士”打动,还是早已看穿那疏文背后的影子?
她抬眼望向乾清宫方向,灯火幽微,如蛰伏的兽瞳。
或许,他从一开始,就知道那“天意”,是她亲手编织的局。
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权谋的棋盘上,最危险的从来不是明枪,是那些——早已看透你,却不动声色陪你演完一场戏的人。
她吹熄灯焰,屋内陷入黑暗。
唯有案头那件叠放整齐的登基礼袍,在月光下静静躺着,肩线处一丝微裂,几不可察。
大靖宫正殿东壁前人头攒动,文武百官、宗室命妇皆肃立观礼。
两幅巨绣并列高悬,一左一右,如双龙盘柱,震慑全场。
左侧是贵妃赵明凰亲绣的《铁马冰河图》——千军万马踏雪而行,寒光映甲,旌旗猎猎,笔锋凌厉如刀劈斧凿,尽显将门虎女之风。
右侧,则是那幅曾险些被毁的《残阳断戟图》。
断戟斜插焦土,金线勾勒出残阳如血,战旗虽裂,却不倒。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枚藏于绣底的军徽,此刻已被特意用透明轻纱覆住,悬于显眼处,仿佛一枚烙印,灼灼逼人。
“这金线……竟真能绣出金属的冷光?”有命妇低声惊叹。
“贵妃这是借绣明志啊。”一位老学士轻叹,“赵家世代镇守北疆,前年一战虽败,却无一人降敌。此图非败象,乃忠魂。”
殿角阴影里,苏识垂手而立,素衣青簪,低调如尘。
可她的眼,始终未离赵明凰。
贵妃端坐主位,华服盛妆,眉宇间却无半分笑意。
她的目光一次又一次掠过那枚军徽,指尖在袖中微微颤动,似有千钧压心。
忽然,她唇角一扬——极轻,极冷,却如刀锋出鞘。
苏识心头一震。
成了。
这一绣,已不止是技艺之争,而是将赵家“败而不辱”的脊梁,钉进了整个朝堂的视线中心。
文官们再想轻贬赵家为“粗鄙武夫”,便得先踩过这幅绣——踩过满朝对忠烈的敬意。
她不是在绣布上落针,她是在人心上落刀。
夜幕低垂,宫灯次第亮起。
尚宫局内,柳绿脚步急促,脸色发白:“姑姑,出事了!兵部尚书之子周廷章,宴后醉酒,当着几位御史的面说……说《残阳断戟》是‘败军之象,不吉之兆’,还嘲讽‘武夫绣花,终究上不得台面’!”
苏识正执笔批阅内务账册,闻言笔尖一顿,墨点在纸上晕开如血。
她缓缓抬眼,眸光冷冽如霜。
“这话,传到贵妃耳中了?”
“早传遍了。”柳绿咬唇,“禁军今晨已将周廷章拘入天牢,罪名是‘扰乱宫仪,亵渎圣物’。兵部上下震怒,翰林院已联名上书,斥贵妃滥用私权,打压文臣!”
苏识轻笑一声,笑意却无半分温度。
“好一招‘醉语惹祸’,可惜……演得太拙劣。”
她太了解这类人了。
文官集团近年势大,早已不满赵家军权在握,更忌惮赵明凰以女流之身执掌禁军北营。
这周廷章,不过是被推出来的枪头,借酒发难,试探贵妃底线。
而赵明凰的反应——雷霆镇压,毫不留情。
表面看是冲动,实则精准。
她不是在护一幅绣,她是在立威。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贵妃出手太快,太狠,反而授人以柄。
文官集团若联手反扑,萧玦新帝登基未稳,难保不为平衡朝局而牺牲赵明凰。
苏识指尖轻叩案几,眸光渐深。
这不是危机——是转机。
赵明凰需要一场“正当反击”,一场能让天下人无法指责、甚至为之动容的“正义之举”。
而她苏识,要借这场风浪,为骁骑营——为萧玦真正的底牌——争来军资。
夜深人静,她独坐灯下,铺开素笺,提笔疾书。
《边军抚恤疏》。
不署名,不标出处。
她以“民间义士”之名,条陈北疆将士遗属之苦:阵亡者尸骨难归,伤残者无医无药,孤儿寡母冬无棉衣,战马瘦毙于营,冬衣三年未换……
字字泣血,句句锥心。
她在每一项需求后标注详实数据——哪营缺马三十匹,哪戍卒家属三年未领抚银,哪边关哨所屋塌无修。
这些,全是她借掌事姑姑之便,从户部与兵部流转文书里一点点抠出来的“真实”。
她不是在写奏疏,她是在布一场局。
她算准了萧玦。
新帝登基,根基未稳,最需要什么?
不是权术,不是铁血,而是民心。
尤其是——武人心。
若此时有一份来自“民间”的抚恤书,情真意切,数据确凿,既不涉党争,又直指边军之痛,萧玦怎会不接?
接了,便是“恤武安边”的明君形象;不接,便是寒了将士之心。
她将疏文誊抄三份,托冯保旧部——那位曾赠她“退隐箴言”的老宦官——悄然送入御前、都察院、太常寺各一份。
“不说是你写的?”冯保临行前低声问。
苏识摇头,眸光如夜星:“我说了,便成宫斗。不说,才是天意。”
三日后,早朝。
金殿肃立,百官屏息。
萧玦端坐龙椅,玄袍金纹,眉目冷峻如刀削。
他展开一卷黄帛,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
“昨日有义士上疏,名《边军抚恤疏》,朕阅之彻夜难眠。边关将士,为国死战,马革裹尸,而其家眷竟至冻饿于荒村……此非国之耻乎?”
群臣哗然。
兵部尚书张口欲言,却被赵明凰清冷一瞥逼回喉中。
她缓缓出列,红袍如火,声如寒冰:
“此疏所念——”三日后,金銮殿上鸦雀无声。
萧玦端坐龙椅,指尖轻抚那卷黄帛,目光如寒潭深水,扫过百官。
他并未震怒,亦未慷慨陈词,只是缓缓开口,声线低沉却穿透大殿:“昨日有义士上《边军抚恤疏》,朕阅之彻夜难眠。边关将士为国死战,马革裹尸,而其家眷竟冻饿于荒村,伤者无药,孤寡无依……此非国之耻乎?”
话音落,群臣倒吸一口凉气。
兵部尚书周崇礼脸色骤变,急忙出列:“陛下!此书来路不明,无署名、无凭据,恐是别有用心之人煽动军心,扰乱朝纲!”
他话音未落,一道红影已冷然出列。
赵明凰立于丹墀之下,红袍猎猎如焰,眸光似刃,直刺周崇礼:“周尚书,你说它来路不明?那我问你——去年北境血战,赵家三百二十七名将士埋骨风雪,尸首未归,抚银未发,你兵部可有一纸公文记下他们的名字?”
她步步逼近,声音陡然拔高:“你说它是煽动?可它写的是假的吗?!阵亡将士的娘亲在寒夜哭瞎双眼,八岁幼子替人洗衣换米活命,战马饿得啃皮缰——这些,是你兵部账册里的‘正常损耗’?”
周崇礼张口结舌,额角渗汗。
赵明凰冷笑,转身面向御座,一字一顿:“此疏所念,正是我赵家战死儿郎!若连身后之恤都吝于给予,何以励将士效死?若忠魂不得安,战鼓谁肯再鸣?”
满殿死寂。
她忽然抬手,指向殿中高悬的《残阳断戟图》:“那一幅绣,不是我赵明凰的骄傲,是三百二十七个名字的遗愿!莫非诸公以为,绣一幅画,比养一支军更费钱?”
“轰——”
仿佛一记重锤砸在文官心头。
有人低头,有人鄙视,更有年轻御史面露羞惭。
那幅《残阳断戟》,此刻不再是“败军之象”,而是一面染血的战旗,直插在道义高地。
萧玦眸光微动,终于颔首:“准奏。兵部即刻议定抚恤章程,户部拨款协办,三日内呈报。”
圣谕既下,无人敢再异议。
退朝钟响,百官鱼贯而出,议论纷纷。
而苏识立于御阶侧影处,袖中双手微颤。
不是恐惧,是兴奋。
她赌对了——萧玦需要民心,赵明凰需要尊严,而她,只需把这两股力量用一根看不见的线缝在一起。
当夜,月隐云后,风穿回廊。
柳绿悄然入尚宫局,神色复杂地递上一封密笺,附一张军需调拨单副本。
笺纸无署名,只有一行墨字,力透纸背:
“你绣的戟,今日断了文官的嘴。”
苏识凝视良久,忽而轻笑,笑声几不可闻。
她取火折子,点燃那笺纸一角。
火光摇曳中,字迹渐化为灰蝶,翩然坠地。
“她终于明白,”她低语,“绣线也能点将。”
她转身提笔,在《参政司日录》上落墨如刀:
“贵妃可用。因她所求,非权,非宠,非胜——而是被看见的尊严。凡为此而战者,皆可为刃,亦可为盾。”
笔尖顿住,她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心头忽掠过一丝异样。
这局,走得太顺了。
文官不会就此罢休,真正的反扑还在后面。
而萧玦……他今日沉默寡言,却在关键时刻全盘采纳此策,是真的被“义士”打动,还是早已看穿那疏文背后的影子?
她抬眼望向乾清宫方向,灯火幽微,如蛰伏的兽瞳。
或许,他从一开始,就知道那“天意”,是她亲手编织的局。
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权谋的棋盘上,最危险的从来不是明枪,是那些——早已看透你,却不动声色陪你演完一场戏的人。
她吹熄灯焰,屋内陷入黑暗。
唯有案头那件叠放整齐的登基礼袍,在月光下静静躺着,肩线处一丝微裂,几不可察。